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00年前的女神:可可·香奈兒的夏日濃香

100年前的女神:可可·香奈兒的夏日濃香

巴黎春夢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花非花》

埃里克·薩蒂曲 | 我需要你

1913年,巴黎醉生夢死。

當舞台上,性感的康康舞女們一排排整齊地踢出雪白的大腿,猶如康乃馨花瓣一樣艷麗的裙擺,在苦艾酒製造的奇特夢幻中歡快地飛舞著,灑下一片慾望的芬芳。落魄的先鋒藝術家們,摟著年輕的女人,從一個酒吧喝到另一個酒吧,自信地策劃著對傳統藝術的第N次暴動。畢加索搬離了巴黎蒙馬特高地著名的洗船塢,準備著用驚世駭俗的立體主義繪畫,衝垮人們對視覺藝術的頑固觀念。巴黎的文學青年馬塞爾·普魯斯特,一聲不響地出版了長篇巨制《追憶似水年代》的第一部——《在斯萬家那邊》,他使用了一種被後人稱之為意識流的奇特敘述方式,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時間與空間的全部印象。

音樂也不甘落後,自稱「流氓團伙」的音樂家拉威爾,用他神奇的音樂畫筆,象變戲法一樣,刷新了人們對音樂旋律的陳舊觀念。他的同路人和最大的競爭對手德彪西,則用24首風格詭異的前奏曲,把音樂從古典的殿堂勾引到秘密夢境的最深處。倒是印象主義音樂之父埃里克·薩蒂,突然有了種不祥的預感,他已經從蒙馬特高地臭名昭著的下等酒吧黑貓夜總會辭職了好幾年,這會他一個人躲在巴黎郊區一間滿是灰塵和昆蟲屍體的狹小陋室里,對著衣櫃里84塊一模一樣的手帕,12套一模一樣棕色天鵝絨西裝,憂心如焚。

大約還有一年,這個持續了半個世紀的華麗夢境,這個被後來法國人稱之為美好時代(1860至1913)的童話,就會被轟鳴的戰爭機器和恐怖的瘟疫徹底撕碎。

雷諾阿名畫 | 包廂

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坐在包廂里,巴黎的紳士小姐們用小巧的望遠鏡,欣賞著華麗的舞台,夜夜笙歌。世俗與叛逆的戲碼輪番上演,慾望與靈魂在台下相互折磨。男人見異思遷,女人喜新厭舊,時尚每天都在改變。1913年時,著名的巴黎時裝周剛剛舉行了第三屆。可可·香奈兒小姐的帽子店已經開出了第二家。近百名裁縫女工,為她不拘一格的設計辛勞趕工。風流的富家子弟們,為她的帽子事業慷慨解囊。這會,野心勃勃的女人,已經有了足夠的資本,去挑戰男性設計師們統治著的成衣設計領域。和那個時代所有的先鋒藝術家一樣,她註定要顛覆一切。

然而,這一切還沒有發生。除了資本,她還需要更多的靈感與勇氣,需要某種未知的激情。1913年,依舊年青貌美的香奈兒小姐,斜叼著煙嘴,頻繁地出入各種先鋒藝術家的派對和音樂會,盲目地尋找著心靈里缺失的那一塊神秘拼圖。

她自然不可能忘記:八年前,那位出身貧寒、名叫加布里爾·香奈兒的女裁縫,如何用一針一線把自己的青春織入貴婦們豪華的衣飾中。她又如何不甘寂寞,搖身一變成在酒吧咖啡廳里風騷賣唱、勾引男人的可可·香奈兒。八年里,她是如何用身體與靈魂,換來了第一桶金,為她的時尚帝國,打下第一塊堅實的地基。

鮑曼&波德勒特詞曲 | 誰看到了我家的可可

電影《時尚先鋒香奈兒》主題曲

這首曲子的法文名字叫《Qui qu a vu Coco》,據說就是她當年賣唱時的金曲。她後來的小名COCO,就來自這首歌。它當然比不上大師的傑作,歡樂而輕浮的旋律中,流淌著那個時代的特殊氣味。生活總是不易的,美好時代的夢幻,飄浮在沉默的現實之上,讓你總想,把雙腳從泥濘里撥出,急切奔向遠方。

我有一隻小狗

名字叫可可

它在廣場上跑失了

你們有誰看到

男人都是冷酷的生物

唯有小狗永遠對我忠誠

曲子很短,記憶很長,1913年的時候,香奈兒早就不需要再為一隻走失的小狗傷心。成功總要失去某種代價。走失的小狗與愛情,失去了來不及嘆息。怕只怕,出賣了青春,卻換來一事無成的悔恨。

1913年,她的革命還沒有開始,明天的戰爭依然象是遙不可及。

就在法國和俄國結成同盟的時代,一個名叫佳吉列夫的俄國胖子,帶著這個世界上可能最豪華的先鋒藝術家天團——俄羅斯芭蕾舞團,再次進駐了巴黎。一出名為《春之祭》的芭蕾舞劇,即將上演。人們都在談論那位名叫尼金斯基的現代芭蕾巨星。1910年,這位徹底改變了芭蕾藝術的舞蹈之神,就曾和舞團里美艷的伊妲·魯賓斯坦,在巴黎主演了芭蕾版的《天方夜譚》,據說他擁有賽亞人似的超強彈跳力和身體控制力,一次騰空跳躍中,兩腿能夠迅速完成前後交叉擊打12次。加上他俊美的外形,隨心所欲的舞姿,早已引發了巴黎人的集體崇拜,甚至被法國報紙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一年前,他第一次編舞了法國印象主義作曲家德彪西的名作《牧神午後》,這部極富叛逆色彩的舞劇,成為古典芭蕾與現代芭蕾的分水嶺。

三年後,尼金斯基將帶來一部,由當時還不算出名的俄國大音樂家拉特拉文斯基創作的音樂芭蕾舞劇《春之祭》,全劇由他親自編舞上演。這註定是一次轟動性的藝術事件,早早的,香奈兒就購買了演出的包廂票。

春之祭

世界就是這樣終結

不是嘭的一響

而是噓的一聲

——艾略特《荒原》

斯特拉文斯基 | 春之祭,引子

1913年5月29日,劃時代的芭蕾舞劇《春之祭》在法國香舍里榭大街的巴黎劇院首演。然而,這並非一次成功的演出。舞劇剛剛拉開帷幕,陰沉的引子剛剛結束,觀眾的抗議就在此起彼伏中不斷升級,當第三部分《劫持的遊戲》開始時,狂野的音樂,夾雜著雷鳴般的轟鳴,身著原始部落般奇怪服裝的男女舞者宛如著了魔,在音樂中狂熱地扭曲一起時,整個劇院都顫抖了。

接著的《春天的輪舞》,在詭異的和聲伴奏下,象死神的牧歌,穿越了現場巨大的喧囂,緩緩而來。然而,舞台之下的人們卻高聲地叫罵著、咆哮著,噓聲湮沒了音樂。支持者與反對者甚至在台下,撥出凳子大打出手。

胖乎乎的樂隊指揮皮埃爾·蒙都,此時,早已嚇得汗濕額頭,他堅稱:不時有不明飛行物,扔向樂隊,嚴重干擾了樂隊的演奏。台上的舞者更是在一片喧嘩中無法聽清音樂的演奏,以至於該劇的編舞尼金斯基不得不站在舞台一側,大聲地為身著奇裝異服的舞者喊拍子。演員,依然不知所措。

面對這樣的可怕場面,這部芭蕾舞劇的音樂作者、俄國偉大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早就坐不住了。他跑到後台,要求自己的同學兼老闆——佳吉列夫馬上打開劇院燈光,以便整頓失控的劇場秩序。

奇葩的是,面對暴亂一樣的觀眾席。身為劇團老大——團長佳吉列夫,卻毫不為之所動。他甚至事後聲稱:這一切,正是我想要的。

正是這個佳吉列夫,19世紀初最富爭議、也是最具傳奇色彩的演出經濟人。在他年青時,因為才華平庸,曾被斯特拉文斯的音樂導師、俄國音樂界泰斗——里米斯基·科薩科夫掃地出門,但他卻用他過人的眼光與狡詐的性格,催生出了無數偉大的藝術與大師級的藝術家。畢加索甘為他的劇團作舞美,德彪西和拉威爾,吵著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交給他的劇團改編。伊妲·魯賓斯坦、福金都是他一手塑造的芭蕾之神。

年青的斯特拉文斯基,更是唯他馬首是瞻。他創作的先鋒三部曲《火鳥》、《彼得魯什卡》和劃時代的《春之祭》,都是由佳吉列夫在背後策劃。而他一手捧紅又傷害的舞蹈家尼金斯基,更是直接開啟了現代舞之門。

斯特拉文斯基可遠沒有這位傳奇團長來得淡定。在音樂世界,初出茅廬的他,還從來沒有見識過如此混亂的場面。舞劇演出到一半,已經完全維持不下去了。演員慌慌張張地被編舞尼金斯基驅趕著上台,也不知道跳了什麼,又逃到幕後。樂隊更是演奏到哪裡算哪裡。指揮和作曲家本人,已經完全失去了控制。整個演出,成了一場徹底的災難。

第二天,藝術之都巴黎的大小媒體幸災樂禍,報紙編輯們特別選用了一張滑稽可笑的照片,並附文指責這部劃時代的芭蕾舞劇,就象是原始人「低俗、下流、嗜血」的狂歡節性愛派對。

斯特拉文斯基深受刺激,《春之祭》首演的失敗,對這位敏感而古怪的音樂家,造成了慘痛的心理打擊。

斯特拉文斯基 | 春之祭,春天的輪舞

原始的力量,野蠻的獻祭,生命在這部音樂和舞蹈藝術的曠世傑作中,狂野的、如痴如醉地舞蹈著。把人心捲入黑暗的夢魘。

在這場可怕混亂中,少有人注意到,台下有一位年輕美麗的法國女人,她彷彿不為周遭的混亂所動,獨自沉醉在舞劇的音樂與表演之中:

當定音錘和低音鼓像悶雷一般,從窒息般的音樂中猛然躍出,彷彿是在催促劇中被祭司選中的少女,趕緊開始死亡的舞蹈。接著英國管奏出一支粗野的歌,彷徨與恍惚的少女,在一群男祭司的包圍與逼迫中,越舞越快,音樂也隨之越來越粗野。

當少女終於在精疲力盡中倒下,柔弱的身體被眾人的長矛刺穿,完成最後的鮮血獻祭。音樂也在一片可怕的空虛中嘎然而止,少女將自己的生命獻祭給了大地和春天——這就是《春之祭》。

每每聽到這裡,我的心情都會極度低落,但我相信,某種無形的東西在100年前,卻悄悄地打動了台下那位法國少女敏感而叛逆的心靈,觸動了她誨莫如深的童年記憶。

可可·香奈兒生於貧民窟,12歲時母親過世(很多考證指出她其實是6歲喪母),父親以去美國賺錢為借口離家出走。窮親戚把沒人要的她送入修道院。對這段歷史,香奈兒一生都在試圖掩蓋。她從來不願意談在修道院長大的艱辛,老是聲稱自己出生在富有的商人家庭,只不過在她長大後,父親破產了。你很難推測,那些迷失在她自述的謊言里的真相。只能大約的猜測,在修道院中,她學會了一手出眾的裁縫手藝。18歲成年後,她在成衣店裡做裁縫,起早摸黑,織破了手指。她總是試著自己去設計服裝,卻發現,在裁縫店裡,她永遠沒有這樣的機會。於是,她在22歲時,出走當了位女歌手,同時勾上了兩位有錢有勢的男人。

1913年的可可·香奈兒

也許每一個人都想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就象一個飄在現實之上的夢。它安慰著你的所有傷痛,不斷超越著你的現在,同時讓你永遠渴望著遠方。如果沒有夢,那就編造一個——讓卑微的靈魂,有機會從現實的泥濘中掙扎出來。讓卑微的生命,也可以住進一個高貴的靈魂。

真相與血淚,欺凌與屈辱,沉默在心靈深處,只有她自己知道。那個叫作加布里爾的小裁縫,早已經被她自己的謊言謀殺,早已經被她拿來獻祭給一個狂熱的時尚之夢。這身體算什麼,小狗和愛情算什麼,重要的是,到1913年的時候,在付出了所有的青春與肉體之後,她的夢想終於可以揚帆起航。

在1913年巴黎劇院黑暗中的包廂中,某種深沉的共鳴,悄然扣動了香奈兒的心弦,告別與新生,用最野蠻、最原始、最混亂的鬧劇式演出,完成了一場只有香奈兒才懂得的春天祭典。美與丑、生與死,毀滅與重生,粗野與高貴,在這部偉大的舞劇中,意外的相互纏繞,就彷彿是香奈兒靈魂的寫照。

她甚至相信,創作這部偉大傑作的音樂家,也有著和她一樣的心靈,一樣的夢。

夜鶯之歌

忘了他吧

眼淚只會弄濕翅膀

——普希金《愛的盡頭》

然而,兩個世界的靈魂,重來就不是同步的。

斯特拉文斯基在經歷了1913年的失敗之後,大病一場。惡夢連連,據說他甚至夢到了兒時讀過的一個安徒生的故事——《夜鶯之歌》,這個故事說的是:病重的中國皇帝,在夜鶯美妙歌聲幫助下,從死神手中撿回一條命。

大病初癒,對斯特拉文斯基而言,彷彿是經歷了人生一場可怕的惡夢。緊接著的1914年,整個世界都在第一世界大戰的炮火聲中瓦解了。他的祖國也被拖入到這場可怕的戰爭中,為了逃避戰火,也為了平復受傷的心靈,斯特拉文斯基在1915年時,和妻子一起去瑞士避難。順便開始創作一部名為《夜鶯之歌》的歌劇。這部歌劇寫得斷斷續續,中間反覆易稿了多次。也許是1913年巴黎慘痛的失敗,打擊了音樂家的自信心。

斯特拉文斯基 | 夜鶯之歌選段

那是一段艱苦的日子。因為戰爭,他很難收到俄國大莊園寄來的家信與生活費。受戰爭的影響,中立國瑞士,也遭遇了嚴重的糧食危機。佳吉列夫的芭蕾舞團也不得不解散了,讓音樂失去了重要的演出舞台。突然到來的困難和流亡生活,唯有孤獨與寂寞,不斷思念家鄉,不斷地聽聞噩耗。就在《夜鶯之歌》完成的1917年,一直給他寄錢的家鄉莊園的老管家在戰爭中去世了。他的弟弟又戰死在一戰羅馬利亞戰場。此後十月革命暴發,又將音樂家在俄國的家產全部沒收。這下子斯特拉文斯基的人生,真正地跌到了谷底。

1917年年底,他的老搭擋、老領導佳吉列夫,終於找到了資金,重建了一個迷你的流浪小舞團,讓斯特拉文斯基又燃起對音樂與生活的激情。小舞團,在瑞士各地演出,門票親民,上演《夜鶯之歌》和他新寫的《士兵的故事》,到處受到歡迎。可是沒想到,1918年的時候,戰爭剛剛落下帷幕,席捲全球5億生命的西班牙流感卻接踵而至,突然奪走了舞團里一半隊員的生命。連斯特拉文斯基自己也差點再次送命。曾經讓他滿懷希望的小舞團,被死神粗暴地給獻祭了。

巴黎的美好時代,就這麼突然結束了。連故鄉也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惡夢,流離失所,何處為家?回首1913年的那場《春之祭》,彷彿成了這場惡夢的預告片。

1917年,當法國的男人都在打仗時,香奈兒的事業,卻迎來了一個重要的契機。戰時,名貴服裝面料供應緊張,社會一片蕭條。香奈兒乾脆選擇更廉價的布料,把士兵的海軍條紋衫改成了女裝,搭配舒適的長褲,為崇尚奢華的巴黎時尚界,吹進了一股男裝女穿的清新風潮。

今天,我們把條紋衫的女生,視作青春活力的象徵,其實,當時香奈兒,讓整個西方的時尚界,都嚇得半死。把大頭兵的條紋衫穿在身上也就算了,女人不穿裙子,在當時絕對是逆不道的行為。

然而香奈兒卻我行我素,男裝女穿成為她標誌性的設計風格。

她借鑒男裝實用簡潔的設計,打破了傳統女裝設計的浮華與不舒服;她一洗傳統女裝的艷麗用色和複雜的裝飾,設計了被時人嘲笑成喪服的經典小黑裙;她把法國漁夫傳統的短外套,改成經典的、上下套的針織水手裙。她用一根巧妙的金屬鏈條,解放了傳統女性被手拿包束縛的雙手。她滿不在乎地穿著男式寬鬆長褲和水手衫、叼著煙在巴黎社交圈出現。人們詛咒斯特拉文斯基的辭彙,也多次被用到她的時裝設計上,那就是:鄉下、醜陋、低俗。

甚至連她經典的、濃烈硬朗的眉型,在當時也被媒體指責為:丑到極致!

然而,罵得再多,也無法阻止香奈兒叛逆的設計風格在戰後的成功,她的時尚帝國,聳立在戰爭的廢墟上。浮華的美好時代結束了,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在不知不覺中重新審視他們生活的時代。新的優雅,從最原始質樸的生活中汲取了營養,又在簡潔與舒適的新設計中,重構了自己的美學。

沒有人知道這個奇女子的內心,是否還迴響著1913年5月在巴黎劇院里的狂野之聲,然而她極具反叛精神的美麗,和當年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一樣,以其強烈的風格,象耳光一樣,令世人難忘。兩個驕傲的靈魂不久將在巴黎重逢,一個春風得意,一個傷痕纍纍。

夏日濃香

常常,你捧出的是一片真心

別人取走的卻是肉體

心還是你的心

你卻只能在暗地裡望著它發抖

——維克多·雨果《悲慘世界》

斯特拉文斯基 | 俄羅斯少女之歌

香奈兒在其口述傳記中,對這段與斯特拉文斯基的戀情,只留下了16個字(8個單詞):

一個夏季,慾壑難填,靈感共鳴,僅此而已

終其一生,兩人對這段戀情都絕口不提。在香奈兒一生走馬燈似的愛情故事中,這段故事其實只是很小的一個插曲。而對斯特拉文斯基來說,這段情事,他甚至不屑一提。他從來沒有真正尊重過、愛過一位叫香奈兒的女人。兩人都不屬於浪漫小說需要的那種完美情人。

然而為滿足大眾胃口,好事者編出了很多關於兩人的離奇情事,比如香奈兒死後,人們在她的枕頭下找到了半個世紀前斯特拉文斯基寫給她的情書;又比如在香奈兒的別墅里,一直放著她送給斯特拉文斯基,卻被退回的鋼琴;更有人把兩人間的情事升級到亂倫高度,大加鞭苔。

CHANEL公司,為了宣傳著名的CHANE 5號香水,更是經常拿這段戀情大作文章。還贊助了電影《香奈兒與斯特拉文斯基的秘密戀情》,其中的描寫我只能說:極盡想像力之能事。

讓我們看看這段,有激情無結果的愛情,到底是怎麼發生又結束的。

1820年,《春之祭》首演之後的第七年,香奈兒功成名就,王宮貴族,有錢的商人太太,都是她的座上賓,300名僱工日夜趕工,新建的別墅,豪華氣派,同時她到處結交藝術家。在一次佳吉列夫的私人晚宴上,她第一次面對面,見到了七年前那位用音樂感動過她的男人。

而此時的斯特拉文斯基,剛剛從戰爭、流亡、破產、死神手中逃出一條命來,身邊還有生病的妻子凱瑟琳和4個孩子,6口人擠在巴黎一間小旅館的兩居室里,經濟上唯一的來源是靠給自動鋼琴編曲掙錢。然而,這一切悲苦,在他們第一次見面時,似乎看不到什麼痕迹,從當時留下的照片看:斯特拉文斯基神采奕奕看著鏡頭,一邊香奈兒則微笑地看著她的偶像。

斯特拉文斯基 | 士兵的故事,第二段,士兵與魔鬼的對話

畢加索筆下的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有著某奇特的性格,他的情感永遠深藏不露,甚至在他音樂中,你都感覺不到他真實情緒的流露。同樣,他的反叛似乎並不帶有某種目的,而僅僅是因為他天生和別人不一樣。他感受這個世界的方式如此獨特,讓音樂彷彿有種天生的反骨。比如,1818年在流浪小舞團中創作的《士兵的故事》舞劇,講述的就是一個士兵,被魔鬼與愛情困在異鄉,永遠也回不了家的故事。

你原本以為你可以從這個他特別挑選的故事中,體會到流亡生活的凄涼情緒,或者對戰死在羅馬尼利戰場的弟弟的悲悼,然而,他的音樂卻在歡樂的舞曲中,不斷地以喜劇性的姿態推進,擁抱最後悲劇性的結局。神采飛揚的節奏,推動著躍動的旋律線條,展開豐富而絢麗的色彩。

音樂的情緒,只遵循著它自己的邏輯。士兵、公主與惡魔,彷彿是三個結伴出遊的好友,在流浪生涯中,相互捉弄,一起樂而忘歸。也許,正是這種無情,才能讓音樂家放下了,充斥著他人生化不開的悲傷與鄉愁,構建起斯特拉文斯基獨特的音樂世界。

香奈兒事後才從朋友那裡得知音樂家走投無路的窘境。於是,那年夏天,她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她盛邀斯特拉文斯基全家搬入她新落成的別墅,還為音樂家生病的妻子請來最好的醫生,為他的4個孩子請了家庭教師。

對待偶像至此,其實還有什麼可以指摘的呢。按很多傳記的說法,錯就錯在,香奈兒同時也勾引了音樂家。兩人在別墅里彈琴做愛。就彷彿音樂家生病的妻子不存在。

這很符合香奈兒強烈的個性。

我相信:在那段特殊的日子裡,香奈兒的愛一定來得如春潮一般洶湧,它混合了對音樂家才華的由衷欽佩、混合了對落難的才子母愛似的憐惜,混合了對陌生靈魂的強烈好奇心,也混合著某種難以察覺的溫柔。以至於:慾壑難填,靈感共鳴。

香奈兒有無數的缺點,但至少她是一個率真的女人。她以為,他們是惺惺相惜的一對,然而,對斯特拉文斯基而言,走投無路時一個富有女人的出現,就彷彿《士兵的故事》里被困在異鄉的士兵,用自己的音樂贏得了公主的愛情,但臨了,還是回家最重要。

斯特拉文斯基,並不了解香奈兒。所以當香奈兒對音樂家說:我也是一個藝術家時。斯特拉文斯基卻回答:你不就是個裁縫店女老闆嗎?

當愛情的音符從五線譜上跌落,一段濃情就這麼嘎然而止。

春天已遠,夏天消逝。休養好的斯特拉文斯基和他的老領導佳吉列夫,又開始策劃新的演出、新的音樂、新的舞劇,首當其衝的就是,重演1913年那部失敗的《春之祭》。其實,斯特拉文斯基對誰都不放在心上,他曾經譏諷他的老領導佳吉列夫是一個穿著破布的馬戲團團長。只要是和他音樂無關的人,全都是無關緊要的存在,這似乎成了這位大師,最重要的心靈寫照。

1821年,香奈兒為《春之祭》的重演,匿名出資了30萬法郎的巨款。兩人短暫的情事,至此划上了句號。我不知道,香奈兒是否去聽了《春之祭》的重演,在一個人的包廂里,黯然消魂。

舞劇的重演相當成功,正如佳吉列夫多年前預言的:1913年巴黎劇院的災難,反而給這部狂野的音樂祭典增加了一份傳奇的色彩。當年曾經惡毒詛咒過斯特拉文斯基的巴黎媒體,這次終於集體獻出了他們的膝蓋。

也就在《春之祭》重演的同一年,香奈兒,推出了著名的CHANE 5號香水,這款至今熱賣的香水,一直被認為是香奈兒與斯特拉文斯基愛情的見證。它混合了佛手柑、檸檬、橙花與茉莉的芬芳,在濃烈的香氣中,又帶著一絲夏日的清涼。

在形容這款香水時,香奈兒說:這就是我想要的,一種截然不同於以往的香水,它強烈得像一記耳光一樣,令你難忘!

香奈兒一生愛過許多男人,最後卻孤獨終老。那是1971年的一個寒冷的早春,她的故事終結在一間豪華的酒店客房裡。三個月之後,斯特拉文斯基也客死異鄉,就象他舞劇中的那個士兵,永遠無法回到他魂牽夢繞的故鄉。

驕傲的靈魂,註定孤獨地死去!

三十三又三分之一 原創 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申江服務導報 的精彩文章:

謹慎海淘!大牌口紅造假,成本8毛,利潤堪比販毒!
《上古情歌》、《夏至未至》……國產電視劇走向「開播即開噴」的新階段
劉國梁VS馬琳、張繼科對戰馬龍、樊振東大戰馬龍…從1999年到2017年中國乒乓球界到底有幾齣巔峰之戰?
悶熱的雨季,來一杯古法酸梅湯
腦洞設計,肩上有片雨做的雲,雨中有輛小黃車

TAG:申江服務導報 |

您可能感興趣

80後的童年女神,22歲就奪得影后,如今已是11個孩子的母親!
80、90後,三大童年女神,每個都是美好的青春回憶
憑逆天童顏登上英國《每日郵報》,美到讓小S都折服,看起來才18歲的台灣女神竟然41歲了!
25歲當影后,壓了劉嘉玲22年,如今54歲卻早已沒有女神風采
51歲的她至今未婚,20年前被韓國人捧為「亞洲最美女神」
美貌不輸朱琳的90年代女神:14歲出道,26歲爆紅,52歲吸毒
3月8日:女神們,節日快樂
她曾被人稱為:中國第一古裝女神,如今43歲仍似18歲少女!
葉玉卿24年前舊照曝光!52歲的她堪稱凍齡女神
她是紅足18年的亞洲女神,高齡產子得豪門歡心,36歲美上天!
周冬雨土妞變女神花了5年,吳昕花了10年阿嬌15年
王祖賢51歲生日:那個驕縱的女神後來怎麼樣了
她是2018年1月新番中最女神的角色
53歲還未出嫁的80年代女神:18歲演戲,23歲成名,28歲棄影從商
後期教程:只要3分鐘,讓你和80、90年代的女神一樣美!
40歲時,她被蘭蔻拋棄,卻在65的歲時被蘭蔻重新捧為繆斯女神
20歲嫁王子抑鬱自殺,35歲霸氣離婚後神秘死亡,如今是英國人女神
李嘉欣的媽媽才是真正的「凍齡女神」,80歲的年紀50歲的臉,網友:美過趙雅芝!
33歲時演18歲少女毫無違和感,如今年近50仍女神范十足卻無人敢娶
這就是你們的女神是越活越年輕,29歲、41歲、49歲逆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