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貴州天龍屯堡 地戲顛沛浮生

貴州天龍屯堡 地戲顛沛浮生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歲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為線裝的史書,塵封於歷史的塵埃中,但是當發現六百年前的江南風物在這偏遠的貴州腹地被定格,忽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屯堡,正在以其遺存的古風和鮮明的特色令世人所驚嘆。

數百年前的大明帝國痕迹早已湮滅無痕,而貴州留下的屯堡文化,仍在堅強地證明當年的討伐廝殺,其中天龍屯堡就是眾多屯堡村寨中比較典型的一個,她的神奇就在於,在這裡生活了數百年的人們,依然保留著明朝的服飾、風俗和飲食習慣。特別是服裝——最純正的明代鳳陽漢裝,那是朱元璋老家漢族婦女的正統裝束。

一泓溪水貫穿了古鎮的座座小橋,無心地營造著江南小橋流水的靈動;沿溪多為石砌櫃檯的商戶人家,戶中當地的老人們三三兩兩坐在橋頭閑聊。簡單的勾勒,就是天龍屯堡給人留下的幾個印象標籤——悠閑、沉澱、滄桑、淡然。

屯堡也是一個石頭的世界,石頭的體內往往涌動著生死循環的潮聲,卻又把一切歸於寂靜。穿過高大的石頭寨門,在整齊的石板小路一側,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石頭的圍牆,石頭的屋子,石頭的古橋,在石頭叢中綿延向前的小河……

在屯堡人心中,地戲是永遠割捨不掉的情結,沒有地戲,過年像是沒了味道。戴著假面的地戲,比起描眉畫眼、音韻悠揚的京戲、越劇來,是少了很多精細,但其間的原始、粗獷的韻味,卻是與數百年前漢族文化更為接近的形態。

在屯堡,地戲也叫「跳神」,一般每年演出兩次,一次在春節期間,稱為「玩新春」,另一次在7月半穀子揚花的時節,稱為「跳米花神」。

演出的劇目有:《封神演義》、《大破鐵陽》、《東周列國志》、《楚漢相爭》、《三國演義》、《大反山東》、《四馬投唐》、《羅通掃北》、《二下偏關》、《八虎闖幽州》、《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岳雷掃北》等,演出時,演出者將插著長長雉尾的面具(當地人稱之為「臉子」,仰戴在頭頂,臉罩黑紗)。演出者都是普通的屯堡人,戲裝是簡單的戰裙,演出者手拿短小的木製兵器和扇子,在一鑼一鼓伴奏下,以高亢的聲調展開劇情。

地戲怎樣來的?說法不一,最簡單的解釋是:「祖宗帶來的。」對於地戲的真正由來,歷史上也沒有確切記載。民間傳說,第一堂臉子是洪武年間一個姓湯的指揮從南京帶來的。圖為屯堡的地戲的演習場。

歲月荏苒,地戲所擔負的「寓兵於農」的功利目的已不復存在,而作為一種世代傳承的文化現象,它已深深地滲入到屯堡人的生活之中,成為屯堡人最引人注目的風俗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地戲,屯堡人就會喪失它最具光彩的特徵。圖為門板上貼著地戲表演節目單。

下雨了,遊客稀少。

一個屯堡村寨演繹的就是一段歷史,看似王化未開的偏遠一隅,背後所深藏的故事卻是與中原文明的血乳相融,歷盡滄桑,能感受到他們鄉音不改的執著中透露著對故土的嚮往與神情。

六百多年過去了,他們的生活種種依然沿襲著明代的文化習俗,演繹著一幕幕穿越時光的歷史畫卷。圖為地戲演習場大門。

天龍屯堡古鎮位於貴州省西部安順市的平壩縣,在喀斯特地貌大山深處,有天台山、龍眼山兩山脈,距貴陽市72公里。這裡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順元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名「飯籠驛」。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zhang200y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藝攝影 的精彩文章:

廣州最便宜的肉菜原來在這條街上,你會來買嗎?
憶起201大院俱樂部的趣事
農民工立交橋下午休 車流身旁飛馳 照樣睡的香
美姑縣九口鄉:村民不顧生命危險偷挖盜採南紅瑪瑙
南詔最後的秘境部落啄木郎村,村裡只有留守老人和孩子

TAG:張藝攝影 |

您可能感興趣

恍如隔世的天龍屯堡,定格了明代的漢族風俗
步入滿是石頭建築的天龍屯堡,會有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