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敬惜字紙:敬惜漢字也就是敬惜歷史敬畏文化

敬惜字紙:敬惜漢字也就是敬惜歷史敬畏文化

近來從網媒上不時看到有實體小書店或書攤成堆論斤賣書的資訊,作為一個讀書人還是編書人、出版人,心裡不無悲涼之感,但也無可奈何,面臨時代的迅猛發展,思想觀念也必須與時俱進,認可隨著電子讀物的繁榮和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紙質書會越來越少的現實。

但是,對紙質書的情感不僅不會改變,反而會更加依戀。今日午後翻閱閑書,看過其中敬惜字紙的一篇文字,又把對漢字和紙質書的依戀情感誘發出來,並且思緒聯翩……

汪曾祺

1.作家、散文家汪曾祺寫過一篇文章《收字紙的老人》,裡面說:「中國人對於字有一種特殊的崇拜心理,認為字是神聖的。有字的紙是不能隨便拋擲的。家家都有一個字紙簍,這面貼紅紙,上面寫著正楷『敬惜字紙』,並且把字紙簍掛在一個尊貴的地方」。

2.根據許地山同名小說改變的電影《春桃》,主人公春桃就是一個在北平的衚衕口撿拾字紙的人,她背著一個大竹簍,每次到了衚衕口,閣下背上的竹簍,後背心衣服上就赫然露出「敬惜字紙」的字樣。

司馬光

3.司馬光喜讀史書,家藏萬卷,每當讀書之前,要先檢查桌面是否乾淨,在鋪上桌布,然後坐端正開始閱讀,他從不直接用手拿書,而是以特製的四方木板墊在下面承書,以防止汗漬污損書頁。他教育其子說:「做生意人寶貴的是貨物,讀書人的財產就只有這些書籍了,所以應當珍惜」。

4.在宋代,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擦拭物品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成為字灰,收集起來,每隔一段時間,便開壇祭造字之倉頡,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相應地,亦出現了專為焚燒字紙的「惜字塔」,以及專門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的惜字會。

惜字塔

5.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名曰《惜字律》。《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更深一步於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如《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徵驗錄》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迪文谷 的精彩文章:

萬壑千山紅遍,書壇後秀先賢:書法藝術欣賞
學百家自樹書風:張藝群書法藝術樸拙一路,富有金石氣息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讀杜甫《江亭》
古錢幣收藏的十個檔次和五個評定標準
啟功、沈鵬、林筱之書法——草書作品鑒賞

TAG:思迪文谷 |

您可能感興趣

勸君敬惜字紙
「敬惜字紙「,是對文化的尊重
敬惜字紙,當生就能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