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讀經明義:正己方可責人

讀經明義:正己方可責人

漢代《春秋》學大家董仲舒有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宋儒朱熹也因此指出:「《春秋》本明道正誼之書,後人止較齊、晉伯業優劣,反成謀利,大義晦矣。」換言之,《春秋》不是一本謀利、程功之書,而更多的是一本「明道、正誼」之書,具有很強的超越性。

《春秋》這一「明道正誼」價值集中的體現在其「屬辭比事」之中。孔子在對《春秋》進行筆削之時,匠心獨具,特別講究微言大義的書法,一言一字皆具有很深的意義。我們不妨以魯昭公四年楚王帶領諸國討伐吳國、誅殺投奔吳國的齊國權臣慶封這一事件來說明。《春秋》中對這一事件的記載是:「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鬍子、沈子、淮夷伐吳。執齊慶封,殺之。」

在短短的二十餘字之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道理,即正人先正己、不以亂治亂。慶封,原本是齊國的權臣,曾參與崔杼弒齊莊公的行動,並與崔杼一道在齊國專權,後來利用陰謀手段挑撥崔杼兒子自相殘殺,逼得崔杼上吊自殺而後獨自專權齊國。慶封及其子慶舍在掌權期間,恣意妄為,荒淫驕奢,後來忠於齊莊公的盧蒲癸、王何聯合齊國欒氏、高氏、陳氏、鮑氏等共同殺死了慶舍,慶封被迫出逃,後被吳國君主封在鍾離。

慶封為禍齊國卻又得到吳國的善待,頗令天下諸侯和卿大夫士有些看不慣。終於在昭公四年,楚靈王聯合蔡、陳、許、頓、胡、沈、淮夷等盟國打著為齊國討伐亂賊的名義去攻打慶封。攻破慶封封邑之後,楚靈王為了顯示霸主的雄風,在誅戮慶封之前特意在軍中舉行了一個儀式,以宣布其罪狀,說:「有若齊慶封弒其君者乎?」大意是:還有誰向齊國慶封這樣大逆不道弒君亂國么?

聽聞此言,慶封不甘示弱,反而針鋒相對地說:「有若楚公子圍弒其兄之子而代之為君者乎?」意思是說,你楚靈王是弒君自立的,自己本身就正當,卻好意思來討伐我,大言不慚的宣布我得罪狀,聽聞此言,軍中之士皆開懷而笑。實際上,楚靈王是楚共王的次子,本沒有可能繼位為楚王,他是殺了侄子郟敖之後自立為君。而且楚靈王並非一個賢主,在位期間窮奢極欲、昏庸殘暴,「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的典故就出自於他,他統治末期長期流連於乾溪吃喝玩樂,被公子棄疾(後來的楚平王)推翻,落得個自縊而終。相較於慶封,楚靈王本身也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故而《春秋》在評價這件事,認為慶封有罪,但楚國的討伐本身也有問題,這就是所謂的「用貴治賤,用賢治不肖,不以亂治亂」的《春秋》之義。故而孔子才會說:「懷惡而討,雖死不服。」就是說《春秋》貴正己而不貴責人,尤其反對在自身不正的同時去責難或討伐別人。

此類例證《春秋》一經之中尚所在多有,如齊桓公執陳轅濤塗,齊桓公此舉不正,所以《春秋》不認可;吳國闔閭正楚、蔡之難,闔閭本身不正,《春秋》也不認可。相反,潞子嬰兒雖不能正人,但自身卻行得正,《春秋》因此對之加以認可。

「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大學》中屢屢強調「絜矩之道」,提醒士民注重修身潔己的功夫。所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天下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想要家齊國治天下平,必須從立得自身正這個本根上著力。只有這樣,批判才真正有力量。

(本文初刊於騰訊儒學頻道,為《春秋》專欄第3篇,在經綸刊出時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充)

————————————————

經典的研讀對學風的養成至關重要。如何閱讀經典?按照顧炎武先生的看法,就是「習六藝之文」、「考百王之典」、「綜當代之務」。換句話說,在閱讀元典(從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經典既包括六經,也包括古今中西的其他經典)的同時,對古今中西歷史變遷之大勢及治理制度和經驗進行總結,是我們重新閱讀元典的初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新風景 的精彩文章:

李煜:千古詞帝,用生命書寫千古絕唱!
美麗的鮮花昆蟲,惟妙惟肖,令人讚歎!
放棄完美,多一份輕鬆
中國畫不畫影子嗎?看看這幅畫影子的宋畫珍品!
孟彥弘:中國古代書寫格式考

TAG:書畫新風景 |

您可能感興趣

讀經明義丨以史解易:周易中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