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畢業了,來上海一個月,就跟她吵了一架。

起因是,我在電話里的某句話中傷了她,我反覆問到底是哪句話,她不肯說。

於是我也煩躁了…… 因為覺得莫名其妙,她生氣,顯然又因為我的失言。

我們都認為發生矛盾是對方的錯,自己的責任很小:我覺得是她無理取鬧,她覺得是我講話傷人。雙方都不肯妥協。

結果冷戰了四天,才冰釋前嫌。

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自利偏差」啊,因為我心裡的假設是:一定是對方沒事找事,挑起了矛盾。

「自利歸因」這種認知偏差,讓我們在關係中變得很蠢,蒙蔽了眼睛:

只覺得是別人的不好,看不到自己的錯。

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由來,人類的「認知偏差」實在太多了,每一種都可能令人變得很蠢,而我們卻根本意識不到……所以第一步,了解這些認知偏差,是改變的開始。

7種讓人越來越蠢的認知偏差

1.自利歸因偏差(self-serving bias)

自利歸因偏差指的是:

成功時,覺得多半是自己的功勞;失敗時,甩鍋給別人或外界環境。

甩鍋給別人,比如情侶鬧矛盾,我們都傾向於認為,是對方沒事找事,挑起了爭吵……

甩鍋給外界環境,比如小明考數學,考得好他可能覺得因為自己聰明;

考得不好,可能就覺得題目太難、改卷太嚴,甚至認為考得不好是因為……複習了假書。

就算是玩王者榮耀,也會有自利歸因:

這局輸了就想:「靠,這傻逼隊友太坑了!」

這局贏了就想:「要不是老子機智,推了那個塔……」

遊戲如此,生活亦如此。

有多少人不思改進,一失敗就甩鍋給外界,自己身上那根刺卻總不肯拔!

這不是蠢,是什麼?

到最後,你在自己眼中還是最機智,可事實上,已經比神坑隊友還坑。

2.行動者-觀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 effect)

行動者-觀察者偏差指的是:

我們觀察別人的行為時,傾向於指責別人的人品,而忽視情境的影響。

看看那些「網路暴民」就知道了。

兩年前,柴靜的《穹頂之下》大火,引起爭議,有人說柴靜竟然抽煙,有人說她是小三,有人說她在美國生小孩,所以是賣國賊……他們竭力證明柴靜道德低下、矯揉造作、背叛國家。

這些人,從不考慮柴靜觀點本身怎麼樣,而是根據各種二手信息,或捏造事實,或捕風捉影,評判她的人品如何如何渣,道德如何如何低下,然後還引來一大波人點頭稱讚。

說出去的話不經過腦子,只會噴人,從不思考觀點本身的價值,不查證消息的來源。

沒有比這更蠢的了。

3.錯誤定價(misvaluation hypothesis)

你對一件事的定價,就是你認為,這件事帶給你的價值。

之所以會有錯誤定價偏差,是因為很多人,只定價了一件事的短期價值。

比如,有家公司,以很高的工資挖你過去,你願不願意呢?很多人經不住誘惑。

卻沒有思考,長期來看:

這個崗位的成長空間是否足夠呢?

這家公司是否有前景呢?

這個行業是否景氣呢?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明明知道要減肥,還是忍不住吃炸雞。

明明貸款要還到明年,還是忍不住逛品牌店。

明明知道電子遊戲,休閑時玩一玩即可,可很多大學生的心中,遊戲的「定價」奇高,因為追求即時的愉悅感,他們打遊戲茶飯不思。

讀書學習,短期看不到價值,他們便放棄治療;遊戲,短期獲得了快感,就拼了命地玩。

到頭來,遊戲是王者了,生活卻成了敗者。

這不是蠢,是什麼?

4.過度自信偏差(overconfidence theory)

如果你正確定價了讀書,明白讀書的重要了……還可能陷入另一種偏差。

比如「今年我一定要讀100本書!」,或者朋友圈集贊「你們給我點幾個贊,今年我就要讀幾本書!」。

心理學家把人的這種迷之自信,叫做過度自信偏差。

不是說自信不好,而是他們太自信了,以至於覺得讀書這事,沒必要做詳細的計劃……

到頭來啪啪打臉,又頹廢了一年,他們也早已忘了一年前的口號,進入下一年的輪迴……

這些人過度自信到幼稚的地步,以為喊喊口號、打打雞血就能成事。

如果真的那麼容易的話,至於年年計劃都泡湯嗎?

這是不是就是蠢……

5.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

我上高中那會,共享車還沒出世,有時早上起遲了,準備打的卻苦苦等不到,反倒是公交車過去好幾輛,我卻還是想打的,心想:「我都等了這麼久的的士,得繼續等下去,要不然先前花的時間不白費了?」

我的做法其實是很蠢的,這是典型的沉沒成本效應。

等的士花的時間,就是我不可挽回的成本,卻影響了我的決策,寧願繼續等下去也不願坐公交……

談戀愛時也一樣,對方毅然決然提分手,你心想:「都談一年了,付出了那麼多,怎能輕易結束?」

可……Ta已經不愛你了,挽留不成,卻還是要死纏爛打。

這不是蠢,是什麼?

過去的犧牲和付出,就讓它過去吧,如果不能把過去的痛苦和犧牲留在身後,那和身居牢獄有什麼區別?

6.後視偏差(hindsight bias)

男同志可能碰到過這樣的人,和他們看球賽,你比賽前各種預測,他們卻一言不發,一等比賽結束,就開始分析:「哈哈,我早就知道A隊會贏,是因為……」

這種看似聰明的分析,心理學家稱作後視偏差,意思是說,他們事後的那些分析,很可能是瞎扯淡。

原因在於,事後的分析比事前的預測容易太多了。

最不幸的事,莫過於你有一個後視偏差的老闆……

當你做成了一件事,他就說我早就知道這件事能成,然後不給你足夠的獎勵;

當你搞砸了一件事,他立馬板起臉說,我早就告訴過你這事不能做,緊接著扣你工資。

唉,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

還能更蠢一點嗎?

7.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我們常常看見這樣的報道:

從月薪3000逆襲估值30億估值企業CEO,他有什麼秘訣?

新媒體時代,這類標題屢見不鮮了吧?

打開文章,通常先講一個屌絲逆襲的故事,然後總結出123條道理,告訴讀者這就是秘訣……

他的經驗總結有價值嗎?當然有,參考價值肯定是有的。

但把這些道理奉若人生真理,可就太蠢。

心理學家稱之為倖存者偏差,千千萬萬個月薪3000的人里,只有他是「倖存者」,上了媒體報道,其他99.9%的人都「死了」。

大部分人只看到成功人士講的大道理,卻沒看到背後的方法論、資源、家境、人脈甚至運氣成分。

有些人啊,成功人士放個屁,你都把它當寶貝。

這不是蠢,是什麼?

敲重點

有這麼多讓人犯蠢的認知偏差,該如何避免呢?

心理學家總結出了答案,遠離認知偏差,有這3個步驟:

1

改變你的元認知

認識到認知偏差的存在本身,就能削弱它的影響。

這個過程,其實調用你的元認知能力,即對思考過程的反思:

只有意識到思考過程中偏差的存在,才能去改變它,元認知為思考過程按下了停止鍵。

學習人類的認知偏差,推薦你閱讀基思·斯坦諾維奇的《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2

沒錯,你應該對號入座

認識到還不夠,現實里的認知偏差往往很隱蔽,所以一定要聯繫你的現實經歷。

比如:過去我犯過哪些偏差?將來,碰到同樣的情況,才會想起來去避免。

3

慢下來,慢下來,慢下來

每天都能看到這樣的標題:

幾節課顛覆你的認知,幾天教你把月薪提高十倍,幾條秘訣教你成為高手……

無數的課程、文章,都號稱能顛覆你的三觀。

於是你心動了,點了購買,去感受「迅速」顛覆三觀的感覺。

可人的三觀就像積木,顛覆來顛覆去,最終散架。

這個時代太「快」了。

它鼓動你迅速成功、鼓動你迅速購買、鼓動你迅速思考......

商家才能利用人性、利用心理陷阱、利用認知偏差,操縱你的錢包。

所以我建議你:在做任何決定前,給自己一些思考的時間,慢下來,慢下來,慢下來。

快,是時代病。

慢,是良藥。

—— THE END ——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大學 的精彩文章:

這個夏日,請將靈魂泡在香氣里
你死前一定要乾的二十件事兒
你最希望看見什麼東西打折?
說「對不起」有用,要警察幹嘛?如何道歉才最有用
如果有人說你胖,請用這句話回他

TAG:in大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精英在一起,也會幹蠢事?
為什麼特朗普做了蠢事,還是會有人覺得他不錯?恍然大悟
聰明的女人不會做這三件「蠢事」,婚姻很幸福
為什麼追女生會那麼難?因為你做的這些蠢事讓她反感
怎樣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人類為提高智商竟干過這些蠢事
你因為喜歡一個人,做過什麼蠢事?
為了討好喜歡的人,你都干過什麼蠢事?
說說你到底做了多少自作聰明其實是毀臉的蠢事!
分手時很多人都會做的蠢事,你做了幾件?
夫妻吵架,女人做這5件蠢事會讓矛盾更深,希望你沒做過!
其他人都沒事,唯有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人彘,只怪她做了這件蠢事!
夫妻關係再好,女人也不要做這些「蠢事」,除非你不想過了!
誰年輕的時候沒幹過蠢事?可是媽媽告訴我,這樣做會被打……
楊廣為什麼會成為亡國君?只因幹了這件愚蠢事
這位君王做了什麼蠢事,以致毛主席會稱其為蠢豬?
小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喜歡干這些「蠢事」
為了變歐你都做過哪些蠢事?
「那些明明分手了,卻還在做的蠢事,中的都是傷心人」
心理測試:你最喜歡哪一個抱枕?測你經常會做什麼樣的蠢事?
這種不健康的蠢事,你乾的還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