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歸依三寶:受歸依者,獲四功德(1)

歸依三寶:受歸依者,獲四功德(1)

歸依三寶(12):

受歸依者,獲四功德(1)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

5、何等歸依所得功德

歸依者,獲四功德:一、獲廣大福;二、獲大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凈。

復獲四德:一、大護圓滿;二、於一切種邪信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三、得入聰叡、正行、正至善士眾中,所謂大師、同梵行者;四、為於聖教凈信諸天歡喜愛念,謂彼天眾心生歡喜,唱如是言:「我等成就三歸依故,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受歸依者,獲四功德:一、獲廣大福;二、獲大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凈。

一、獲廣大福

歸依者,由供養三寶,《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云何菩薩於如來所供養如來?當知供養略有十種: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當知獲得無量大福德果報,攝受無量廣大梵福,由此能於無量大劫中不墮惡趣,圓滿無上正等菩提的資糧。

二、獲大歡喜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云何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謂聖弟子,已見聖諦,已得證凈。即以證凈為依止故,於佛法僧勝功德田,作意思惟發生歡喜。又依自增上生事,及決定勝事,謂己身財寶所證盛事,作意思惟,發生歡喜。又依無嫉,如於自身,於他亦爾。又依知恩,謂有恩者。念大師恩,作意思惟,發生歡喜。由依彼故,遠離眾苦,及與苦因;引發眾樂,及與樂因。如是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故,便能證得速疾通慧。又此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佛是聖,佛的弟子所以叫「聖弟子」。或者阿羅漢、得無生法忍的菩薩的弟子都叫做「聖弟子」。「已見諦」,已經見到苦集滅道四諦的真理了,就是初果聖人。「已得證凈」,見到聖諦的人就得到四「證凈」,佛、法、僧、戒的功德了。

即以證凈為依止故」,以四「證凈」功德,對於佛、法、僧勝功德田,作意思維,心裏面發歡喜心。

前面依「證凈」而生歡喜心,現在依「盛事」生歡喜心。「依自增上生事」,觀察有信戒聞舍慧的功德的人生到天上去,那麼觀察自己:若是我也有信、戒、聞、舍、慧的功德,我也可以生天、享天福,心裏面也歡喜。「及決定勝事」,修戒、定、慧,見到聖諦以後決定得聖道而不再流轉生死了,這是「決定勝」,也生歡喜心。「謂己身財寶所證盛事」,財寶有世間財、有出世間財。世間的財寶就是生天,或者在人間榮華富貴。出世間的聖財,是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作意思惟,發生歡喜」,這個修行人這樣思惟:「我也可以得到世間的財富,也可以得到出世間的財富」,發歡喜心。

又依無嫉,如於自身,於他亦爾。

又依無嫉,如於自身,於他亦爾。」別人得到好事情,心裏面不舒服、不高興,這是嫉妒;現在沒有嫉妒,別的人能夠得到增上生、決定勝的事情,「如於自身」就像自己得到一樣。我自身得到增上生、決定勝的事我歡喜,別的人得到增上生的功德、得到決定勝的功德我也是歡喜,這就叫做「無嫉」。

又依知恩,謂有恩者。念大師恩,作意思惟,發生歡喜。」「恩」就是有愛。父母對我有愛心,就是父母對我有恩。「念大師」,大師就是佛,佛真實對我慈悲。「作意思惟,發生歡喜」,生起清凈心,思惟這件事「佛對我有恩」,我就心裡歡喜。由依彼故,遠離眾苦,及與苦因;引發眾樂,及與樂因。

由依彼故,遠離眾苦,及與苦因;引發眾樂,及與樂因。」由於依靠佛的慈悲開示,學習佛法,遠離了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遠離了五取蘊苦。隨佛學習聖道「遠離眾苦」,「及與苦因」;遠離眾苦是果,貪瞋痴是「苦因」。「引發眾樂及與樂因」,這時候引發了眾多的快樂,禪定的三昧樂,涅盤的寂滅樂,永久也不再流轉生死苦了。「及與樂因」,就是修學戒定慧。這些事情都是依止佛而得到的,所以心裏面歡喜、感恩。

如是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故,便能證得速疾通慧。」生了這歡喜心的時候,道心就會強起來了,便能證得「速疾通慧」。

三、獲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世間一切種清凈。1、得三摩地。2、三摩地圓滿。3、三摩地自在。

三摩地有三種差別:1、得三摩地。2、三摩地圓滿。3、三摩地自在。

歸依三寶後,由發起希求證得殊勝功德的善法欲,具足屍羅、戒律儀,守護根門、根律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正知而住等,對治障對治二十種得三摩地的障礙已,創穫初靜慮近分定,未至定所攝,是為得三摩地

複次,如是已得三摩地者,於此少小殊勝定中,不生喜足。於勝三摩地圓滿,1.更起求願。2.又即於彼見勝功德。3.又由求願見勝功德,為求彼故;勇猛精進,策勵而住。4.又彼於色相應愛味俱行煩惱,非能一切皆永斷故,名非得勝。5.又非於彼諸善法中皆勤修故,名他所勝。6.又於廣大凈天生處,無有沉沒;又彼無能陵懱於己,下劣信解增上力故。7.又彼如是心無沉沒,於定所緣境界法中,即先所得止舉舍相,無間殷重方便修故;隨順而轉。8.又彼如是隨法相轉,數入、數出,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依定圓滿,樂聞正法故;於時時中,殷勤請問。9.又依如是三摩地圓滿故,於正方便根本定攝內心奢摩他,證得遠離愛樂。10.又證得法毘缽舍那。如是觀察,熾然明凈所有愛樂。當知齊此已能證入根本靜慮,如是名為三摩地圓滿

為令如是諸隨煩惱不現行故,為練心故,為調心故,彼作是思:「我應當證心自在性、定自在性。於四處所,以二十二相應善觀察。」…彼於如是四處,以二十二相正觀察時,便生如是如理作意:謂我為求如是事故,誓受下劣形相威儀及資身具,誓受禁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而我今者,於四種苦,為脫何等?若我如是自策、自勵,誓受三處,猶為四苦常所隨逐,未得解脫。我今不應為苦隨逐,未於勝定獲得自在,中路止息、或復退屈。如是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為出家之想及沙門想。...彼於圓滿修多方便以為依止,由世間道,證得三摩地圓滿故;於煩惱斷,猶未證得,復依樂斷,常勤修習。又彼已得善世間道,數數為得三摩地自在故;依止樂修、無間而轉。又於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獲得種種利養恭敬,而不依此利養恭敬,而生貪著。亦不於他利養恭敬,及余不信婆羅門等,對面、背面諸不可意身業、語業,現行事中,心生憤恚,又復於彼無損害心。又愛、慢、見、無明、疑惑,種種定中諸隨煩惱,不復現行;善守念住。又非證得勝奢摩他,即以如是奢摩他故,謂己一切所作已辦;亦不向他說己所證。彼由如是樂斷樂修,心無貪恚,正念現前,離增上慢。於諸衣服,隨宜獲得便生喜足;如於衣服,於余飲食、卧具等喜足,當知亦爾。又正了知而為受用。謂如是等諸資生具,但為治身令不敗壞,暫止饑渴,攝受梵行。廣說乃至,於食知量。彼由如是正修行故,於三摩地獲得自在。依止彼故,其心清白,無有瑕穢,離隨煩惱。廣說乃至獲得不動,能引一切勝神通慧。是名三摩地自在

又先所說得三摩地,若中所說三摩地圓滿及今所說三摩地自在,總名無上世間一切種清凈。當知此清凈,唯在正法;非諸外道。

四、獲大清凈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云何出世間一切種清凈?當知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入聖諦現觀;二、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三、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四、修習如所得道;五、證得極清凈道,及果功德。」

獲得出世間一切種清凈,此略有五種。

一、入聖諦現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云何入聖諦現觀?…彼於爾時,由此五因二十種相攝持其心,於愛盡寂滅涅盤界中,令善安住,無復退轉,心無驚怖,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當於如是心安住時,應知已名入諦現觀。」「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凡夫雖然也在苦惱的境界里生活,但是不知道是苦。三惡道的眾生,有的感覺是苦,但是也不是真實能明白。人間的人天上的人不知道苦,不感覺到是苦的。聖人才知道是苦、是集、是滅、是道,所以稱之為「聖諦」。清凈無漏的無分別的智慧現前了,就和聖諦的真理和合,契合了叫作觀,這叫作「現觀」,「入聖諦現觀」。

「攝持其心」:學習五種因二十種相,來攝持的心,叫它不虛妄分別,能與聖道相應。這個時候,「於愛盡寂滅涅盤界中,令善安住」:對於所希望成就的,就是「愛盡」,應該包括見,愛見煩惱滅除了,就成就了寂滅的涅盤。在這裡面「令善安住」,就能使令人安住在涅盤。「無復退轉」:不會又回到凡夫的境界的。

這個時候,得初果須陀洹的時候,「心無驚怖」,心裏面沒有恐怖。為什麼會恐怖?「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沒得聖道的時候、沒有修無我觀的時候,我們的習慣都是執著是我。現在得聖道,是無我了。無我的時候,若用凡夫的心情,就是有點害怕了:我,現在在什麼地方呢?這句話就表示有點恐怖的意思。現在用這五因二十種相是修行,成就聖道之後,心裡沒有這個恐怖。根本沒有我、也沒有我可消滅的這件事。「當於如是心安住時,應知已名入諦現觀」。「當於如是心安住時」:當這一念虛妄分別心變成無我智慧的時候,安住在我空真如的時候,「應知」這時候就是「入」了「諦現觀」了,就是得了初果須陀洹;二果、三果、四果。

二、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云何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當知此障略有二種:一、行處障;二、住處障。」入聖諦現觀以後,為遠離諸餘障礙法,於行住坐卧中,勤修對治,於奢摩他、毘缽舍那種種種障礙,多諸定樂,多諸思擇。隨所生起,即便遠離,如是名為遠離障礙。

三、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

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就是:「佛法僧勝功德田;依自增上生事,及決定勝事;又依無嫉,如於自身,於他亦爾;又依知恩,謂有恩者;由依彼故,遠離眾苦,及與苦因;引發眾樂,及與樂因。」如是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故,便能證得速疾通慧。

四、修習如所得道:

彼如是所生廣大無罪歡喜,溉灌其心,為趣究竟,於現法中,心極思慕,何當能具足住如是聖處,如阿羅漢所具足住。如是欲樂生已,發勤精進,無間常委,於三十七菩提分法,方便勤修。不與在家出家眾相雜住,習近邊際諸坐卧具,心樂遠離。樂遠離已,不生喜足。謂於少分殊勝所證,心無喜足;於諸善法,轉上、轉勝、轉微妙處,希求而住。

由此四法(心極思慕,發勤精進,心樂遠離,不生喜足)攝受修道,極善攝受。即此四種修道為依,如先所說諸歡喜事(佛法僧戒…),所生歡喜,彼於爾時,修得圓滿。最極損減方便道理,煩惱斷故;獲得殊勝所證法故,亦令喜悅修得圓滿。又修所斷惑品麁重,已遠離故,獲得輕安;輕安故,生身心清涼,極所攝受。如是二種,修得圓滿。又此有學,金剛喻定到究竟故,修得圓滿。是名修習,如所得道。

五、證得極清凈道,及果功德:

為諸煩惱之所隨眠,有二種補特伽羅,多分所顯。一者異生;二者有學。斷此二雜染品(一、取雜染品;二、行雜染品),入善說法毘奈耶時,能為障礙所有煩惱。此諸煩惱,能為隨眠,深遠入心,又能發生種種諸苦。若能於此無餘永斷,名為證得極凈道果。又十無學支所攝五無學蘊,所謂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名極清凈道。又由證得此極凈道,離十過失,住聖所住。以能遠離十種過失,又能安住聖所住處,故名功德。又若彼果、若極凈道、若彼功德。如是一切,總略說名證得極清凈道及果功德。

獲得出世間一切種清凈,此略有五種,就是獲大清凈。這裡只是略說,廣說請參考《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歸依三寶的佛弟子,現前雖然未得這些大清凈法,但應該以此為目標,依教奉行,將來決定可以證得的。

文章 |觀如法師

美編 | 如梵

校勘 | 如相

編輯 | 如心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捨棄一切外緣的悉達多王子,對這一人一馬說了些什麼?佛陀大傳
以《金剛經》為例詳解觀行
知網再見!現在下論文全免費了!
歸依三寶:歸依三寶後之正行(3)
南北朝佛寺建築布局初探之佛塔、講殿、僧房的布局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是否皈依者都有護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