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真的存在一個理想城市嗎?居住的空間也許正在塑造我們

真的存在一個理想城市嗎?居住的空間也許正在塑造我們

和很多戀家的說法聽起來相似,今年 44 歲的唐克揚在去過全球許多城市之後,最喜歡的還是家鄉安徽蕪湖。

他覺得自己「更習慣於小城市」,「在有家的地方幸福感會強一些」。

蕪湖是個江南小城,曾是徽商對外貿易的重要中轉基地。近代以來,英國、日本在其沿江地區設有半租界性質的居留地。現在,蕪湖長江邊英國喬治式的紅磚塔樓一天 24 小時還在叮叮噹噹地敲響,奏的是英國歌曲《威斯敏斯特》。

不過,對於唐克揚來說,蕪湖最重要的是給了他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城市經驗。在他的印象中,「市井」大概是形容蕪湖這個小商埠氛圍最好的詞了,有著永遠臭氣熏天的菜市和聚集閑言碎語的水井。至今,他對從小長大的大雜院最深刻的記憶,竟是「全院 N 家人吵架的可能性是 N! (每兩家人之間會有一次吵架的機會)」。他的朋友、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朱亦民還稱,演員趙薇家和唐克揚住一棟樓,是一個樓門的鄰居。

安徽蕪湖,來自:ustcif

1991 年, 18 歲的唐克揚從蕪湖來到了長春。 4 年後,他從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現為長春理工大學)光學儀器專業畢業。隨後,他跨專業來到了北京大學念比較文學的碩士。 3 年後,他又遠赴美國繼續攻讀學位。先是去芝加哥大學跟隨著名學者巫鴻讀了藝術史,最後再在哈佛大學拿到了設計學的博士學位。他笑稱,「這是一個比較搞笑的旅程」,但又接著「嚴肅」地說:「我們要意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開放的社會,在今天你不再可能找到一個唯一的使命。」

在北京,他覺得這座城市是「風塵」性格,灰、黑,「春秋的風沙蓋過了紅葉時節的美麗金色,彷彿『巡迴畫派』畫作中一望便在目的肅穆基調」;在波士頓,他覺得「條件比較艱苦」,「太冷清」,「周圍沒有人陪伴,處境不順」,「哈佛人太多,社交模式比較分散」;在紐約,他在時代廣場換乘地鐵的時候發現了這座城市的特別之處——「這的人移動頻率真是快得驚人,而且每個人的方向都不一樣」……自稱「走過世界各地」的他,最後還是如開頭那樣感嘆,喜歡小城市。「這輩子印象里最好的風光還是在太湖邊,人生最美的時節是江南的春天」,唐克揚寫道。

這種「跨界」和「跨地」的人生經歷可能也導致了唐克揚現在兼具建築師、策展人和藝術批評家的多重身份。 2010 年,唐克揚被選為了第 12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的策展人。除此之外,他還寫過《從廢園到燕園》、《紐約變形記》、《美術館十講》、《十城畫記》、《在空間的密林中》等好幾本有關文學、藝術和建築的書,翻譯過荷蘭著名建築師雷姆·庫哈斯的經典著作《癲狂的紐約》。為了創造公共空間,唐克揚還推動學生們做圖書館、咖啡館、畫廊和小餐館等。

他的大多數作品和演講都在強調個人對於城市的感知。城市不僅僅是規劃師、管理者和研究者等以理性對待的客觀對象,它更是每個人的體驗和感受,是感性的城市。

來自:亞馬遜

3 年後的 7 月 22 日,出版公司世紀文景策划了一場「何為理想城市」的論壇。前一天的晚上 11 點,我們和唐克揚聊起了「理想城市」這個話題。他說,一般講這個題目,它很快就落到不理想的方面去,談的實際上是一個現實問題。包括整治城市的一種努力,或者規劃和實踐之間的一種矛盾。

但是,「我覺得不存在一個靜止的理想的城市。實際上達不到的目標就叫理想城市,達到的一般都沒有那麼理想。因為理想在流動。」唐克揚說。

不過,唐克揚也並沒有否認個人讓城市更理想或者更好的努力。因為他覺得,不是我們造就空間,而是我們因為想要創造什麼樣的生活,有什麼樣的空間,空間倒過來造就了我們。

唐克揚在接受我們的採訪中,談了大量和城市化、理想城市、城市生活以及他個人感性層面對城市的理解等。我們整理如下,這是「理想城市系列」的第三組問題。

唐克揚,來自:由世紀文景提供


16. 北京、芝加哥、波士頓和蕪湖,生活在哪個城市的幸福感最強?

我覺得還是在有家的地方幸福感會更強一些。因為當你一個人在外面的時候,這個取決於你生活狀態,其實跟城市本身其實關係不是太大。

相對比較的話,波士頓我覺得可能還是對我來說太冷清了。我在波士頓的時候主要也是上學,所以條件比較艱苦。有些東西是主觀的,有些東西是客觀的。主觀就是因為你在這感覺不好,周圍沒有人陪伴,處境不順。客觀就是波士頓,我住的地方大學城。其實大部分處於遊盪的,不是把那個地方當做家的,所以那個地方氛圍就比較差。哈佛人太多,所以大家的這種社交模式也比較分散,它沒有那麼凝聚的這種感覺。

但是在芝加哥大學的時候,芝加哥那個城市,說實話我都沒有怎麼去過。因為隔的其實有點距離,但是那個小大學城裡邊,大家還是很熟悉的,天天還見面。所以這個東西很難講,兩方面都有因素。不是說所有地方都是完美的,但相對來說,有些地方住得慣一些。

對我來說,我比較喜歡小城市。這個跟你的基因有關係。我覺得其實並不是小城市、大城市誰好誰壞,而是我更習慣於小城市一點。你看美國,相對來說,肯定在城市的專業化水平上面會比中國好很多。所以很多因素在一起,複雜的一種綜合作用。

如果在這個地方運氣好的話,你就會覺得心裡還是要舒坦一些。

波士頓,來自:維基百科


17. 為什麼青島、大理、麗江這些小城市是一些人心中的理想城市?

我覺得只要不是那種非常特殊情況下的城市,其實沒有完全一無是處的,都還挺好的。我比較喜歡小城市,小城市有不錯的。還是那個道理,你把這個標準放得不要太高,在某些方面讓人選擇一個比較理想的居住地,像蘇州,像浙江有幾個小城市,然後湖南可能都有吧。

問題在於它並不是理想的城市,它只是一個相對比較讓你覺得喜歡的。比如說青島,我覺得這個感覺都不錯。如果你住時間不會太長,青島、大理、麗江都挺好的。

所以,真正完美的地方它又不存在。這個地方好,前提是什麼呢?比如說你真的有錢,或者你可能已經不用擔心經濟問題了。像我認識的有些北京人就是這樣的,他放棄了北京的衚衕,他賣掉了,拿一大筆錢就到處租房子住,過得愉快。大家一般不會做這種事,中國不會有太多這樣人。

大理,來自:維基百科


18. 為什麼說選擇大城市就意味著選擇一種「一起孤獨」的生活狀態?

很大程度上,像美國這麼大的國家,它並不是所有地方的城市化發展水平是一樣的。城市化水平很高,但是大部分國土並不是城市,有很多人來自於小城市。這些人來到城市,他的目的主要不是尋求一种放之四海皆準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種經歷,就不可避免地產生陌生人,跟本土形成兩個極端的生活模式。

一種就是本鄉本土,像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從小到大是同一批人。但是大城市裡面,更多地出現陌生人。不再基於血緣關係的社會紐帶,靠外在的紐帶把他們連接在一起。

(現代的大城市)產生了抽象系統,社會是靠一些看不見的手連接在一起。比如說你是公司上班的。相當於獨立國家之外,這也是經濟上面一種新的紐帶,把這些人連接在一起。這些人呢,因為是一種同事關係。既是一種公共生活的關係,同時處在一種互相的競爭。他跟靠血緣關係聯繫在一起就不一樣了,他們的關係是一種又近又遠的關係。

「一起孤獨」是心甘情願。因為他來這兒的目的就是有更多選擇。另外一方面,他又有一個失去自我的可能性。你過於地融入這個集體之中,成為《1984》什麼的。只要你過於進入集體之後,那麼你就失掉了你的自我,成為被擺弄的傀儡、一個棋子。

大多數人其實想在這中間取得一種平衡。他是要有一個更寬的面,比如在北京能看到家鄉看不到的事。另外一方面,你又不願意完全遊盪,需要一個身份,處於一種大城市才有的比較一個獨特現象。

中國大城市很多人也處於這樣的狀態,因為有一種市場經濟的力量在裡面。從資本運作的特點來看,他希望你成為這個遊戲裡面標準化的,有一定的貢獻。你有一定貢獻的時候,你才願意買他東西。像用微信,喝一種飲料或者看一種電視劇,它是一種共同紐帶。但是另外一個方面,每個人他又覺得,被同化的同時,他還是願意保持自己的一種個性,個人身份在裡面。

這個可能是沒有答案的。一方面看,這種新的城市模式,對大家來說也是一種幸福的事。很多人還是挺喜歡這種生活。另外一方面,在一定的階段,你會覺得感到還是要走出這個之外。

(城市)乏味這個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人心是變的,可能喜新厭舊。但是現在的社會產生強烈的乏味感,因為他意識到有更多選擇。有些問題實際上,你可以說是一種現代病,更多是現代把它製造出來的。

統計上來說,(選擇大城市就意味著選擇「一起孤獨」的處境)是一個宿命,或者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一種狀況。因為大多數人都是為別人服務的。它處在一個叫「沉默大多數」的情況,他不可能獲得他所喜歡的那種個性。但是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城市,有意思就在於,他獲得這個出路,好像是電影,在這個階段的劇本實際上大同小異,各個地方都是一樣的。只是說這個起點和終點不一樣。

來自:亞馬遜


19. 北京有著全世界各種各樣的城市形態,這就意味著城市生活水平更高了嗎?

大致上來說, 70 後可能都有的這個記憶。因為小時候你剛生下來懂事的時候,可能不到 1980 年。那時候城市基本上是屬於一個半農業社會的狀態,大城市也是如此。北京是全世界最大的城中村,它雖然規模很大,但是它城市化的程度很低。城市是存在的,但是它實際上裡邊的很多社會關係也好,生產水平也好,商貿水平也好,其實是不高的。但是突然看城市的樓就往上長,城市的面積擴大到非常之大。所以這個事情是在全世界人類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像英國的工業化、美國的城市化它沒有以這種速度擴展。

這種東西其實是值得商榷的,而且我們的最大的遺憾就是你還沒有搞明白之前,就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之前,所有的都幹完了。從我的研究來看,我覺得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也許還不夠。從整體上看不夠,相當一部分人還是住在農村。但是從感性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有東西已經過剩了。一方面很多地方很擁擠,一方面很多地方實際上是荒著的。這肯定不能算是有效率的城市街區。

因為他沒有意識到城市問題的複雜性、多樣性。城市的面貌或者城市的類型會非常非常多。以中國傳統來說,它都有很多,像安徽南部的山城。它實際上城市面積很小,村落也具有一部分城市的性質。你想想看是不是有這種可能性?城市不一定全是集中。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以集中為代表的城市。集中攤大餅。等於是城市病的兩種類型集中在一起。

但是,我們是想另外一種城市,它以很強有力的小城鎮,城鎮不是說城市,這也是一種城市化的模式。但現在就變成中心城市了,像無錫這些城市,我們小時候都是小規模的,現在就變成很高大的了。其實我覺得都不是一個特別理想的一種模式,蘇州為什麼要搞這麼大?

蘇州,來自:維基百科

不光是紐約,還有西歐的一些大城市,把它作為一種樣板來看待。(所以,)更重要的是讓人們意識到城市在感性的層面上面有多少可能性。你在什麼樣的城市生活?其實中國大家容易跟風,一定要是這種模式。我覺得看你會不會想像了?比如有的城市就是一條街,它也是個很好的城市。城市的數量多,面積小,成一個更密集的網路。像日本的很多小城鎮,生活品質也很高。但我們現在等於兩極分化,大城市就屬於擁擠,房價都飆升,另外有些地方沒人去。最後造成很多社會問題。

(當代的中國城市正在無序的卻是十分兇猛的繼承人類歷史上所有的物質生活形態。但)我們的集成式是拼貼式的。假如中國能找到全世界各種各樣的城市形態,真的多樣化,反而好,但實際上它只是拼貼而已。就把巴黎那片拿過來,把那個又拿過來一小片。你現在在北京吃的各國風味都有,但是它是不是意味著你所有人飲食水平提高了呢?

這是整個文化處在的一種狀態。我們從 20 世紀開始,大家都像跑步一樣根本停不下來。各種問題都出在這兒。而且處於某種文化的原因,大家還不是很寬容,需要你「統一思想」。如果他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他就喜歡找這種見效很快的方法來執行。

來自:豆瓣


20. 如果城市像人的機體,天天讓他吃藥會怎麼樣?

我覺得從城市發展角度來說,這種管制(指北京和上海近期的一系列城市整頓)超過自由發展的這種現象是比比皆是的。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但它對城市肯定是不利的。

我覺得,如果我是這個城市政策制訂者的話,我覺得應該相信它像一個人的機體一樣,他自己不需要也能好。你天天讓他吃藥,雖然暫時不會生病,但抵抗力很差,而且這個人看起來也不會很健康。不要把這個事情管得太死了。這種方式過於嚴厲。其實他把髒亂差和好的一塊都給踢出去了,我肯定是會這麼認為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你要看到,因為我是一個研究過城市歷史的人。它也有一定的來由。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我舉個簡單的例證給你看,衚衕以前毫無疑問肯定不是商業空間。現在發展的也是一個特殊現象。衚衕最早的時候,兩邊都是宅院。像中國古代的城市的生態下面或者社會環境下面,它是不鼓勵你自由貿易的。城市裡面會有市場,一旦有了之後,就在固定場合交易的。衚衕裡面一般是不鼓勵交易的。那衚衕裡面交易意味著什麼?就意味著把原來的生活要剝離。不是所有人家都是做生意。像北京的有些衚衕,因為這是特殊性現象,一是在首都,二是在旅遊區。商貿的成分大於生活的成分。這是不是一個絕對的積極現象?我覺得也有一定的商榷餘地。極端就變成所有人都在做生意,所有城市街區都旅遊化了。

但是這兩個問題應該區分開來,一種假如你放任他發展的話,會不會變成到處都是這個商業?這個最後還是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或者由一個城市自己的選擇來決定。不能太過於去干預。比如說大家都做生意的時候,肯定有些人賣得好,有些人賣不好,就關門了。

沒必要一刀切。城市它有一套規律。北京有些街區並不是賣東西的街區,並不是傳統上的商貿街區。它就可以保持一個相對比較優雅的環境,這是有可能塑造的,但是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地方都變成一樣的東西。我覺得這是比較危險的東西。

來自:豆瓣


21. 真的存在一個理想城市嗎?

我覺得不存在一個靜止的理想城市。實際上達不到的目標就叫理想城市,達到的一般都沒有那麼理想。因為理想在流動,如果都走到終點了,下面又幹什麼呢?

古今中外都如此,只是大家心中想的程度不一樣。有的認為到這個程度已經夠理想了。有些比如像威尼斯、布魯日、佛羅倫薩,尤其是旅遊目的地。它可能看得真的像如夢如幻的生活場所。但實際上沒有人在那生活,都空了,居民都搬走了。實際上真正的理想城市跟生活都沒什麼關係,比如說華盛頓、阿斯塔納、巴西利亞都是規划出來的城市,但這些地方的生活品質反而就沒有那麼高。

(但)自然生髮出來的城市一定會弄得秩序有點混亂的,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不可能像我們想的那麼(理想)。你是一個選擇,要麼你選擇一個比較真實的生活環境,要麼你選擇一個達不到的目標,像幻城一樣。

我覺得只有你在寫小說的時候或者是在拍電影的時候,這個狀態是轉瞬即逝的狀態的時候,你會有這個理想的狀態。因為尤其我們到這個生活階段的時候,我就覺得大概不會存在這個(理想城市)。因為不理想的事情太多,理想的事情非常非常少。相對理想城市的角度來說,我更願意去理解,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期待?

所以要區分兩個概念,你問我什麼是好的城市?那麼每個人還是會有一個心目中比較好一點的城市狀態。但是理想的城市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好是存在的,但是好並不是我們說理想主義的那個理想。


22.城市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我比較喜歡卡爾維諾。有段時間,我的筆記本電腦都取名叫卡爾維諾。他的想像並不是在於讓你很容易一下概括的故事,講得一般都是多個故事,一個故事裡面的一個疊加。他寫得不是一個小青年,單身公寓,是一間房子的大開間。講的都是一個很複雜的原理,讓你無法用一句話概括。

這也符合我對城市的看法,有很多複雜性和可能性在裡面。城市上本質上是一個人生的機器,幫你產生出一種新的故事來。


23.連共同的過去都沒有,如何去談共同的未來?

過去發生的事情已經是過去了,它有一種傾向,會不停地強化。你說你在滿足於看到一個像大片似的這種中國風光片的時候,你就永遠覺得中國就是這樣子的。你一旦出了國,他就會反覆給你講桂林山水什麼的,但是你覺得煩。我就想自己把標籤卸下來,不要老是提過去的標籤。

(更大的問題是),我們目前真的沒有一個什麼大家共識的過去,可能在用別的方式在解讀。那麼將來怎麼樣?取決於你怎麼去認知這個過去了。

(但)文化本身是可以塑造的,否則我們就沒有辦法再努力了。它實際上是需要你去改變這些人的行為模式,是我們現在努力的一個目標。你覺得怎麼好,你現在就趕緊想辦法,設法改變。不要總是等著別人來幫你。我不會坐以待斃地等著自己改變,我在我的小的社群裡面還是願意推動一些事情的進展。在北京教書之前,我就推動學生們做了畫廊,做了小圖書館,做了咖啡廳,最近又開了個小餐館。雖然並不是我們直接經營,但是我現在越來越覺得這種東西不能僅僅指望別人去改變。

中國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當然是跟很多歷史的機緣有關係。他們都是願意看別人在那上竄下跳,看著別人先把活都幹了,血也流了,力也出了,他就搭便車。我覺得這種事情實際是不可取的。

唐克揚,來自:archcy

以下是我們在這個系列中提出的全部問題,如果你感興趣,可以點擊閱讀:

1.為什麼北京、上海的保姆價格迅速超過了香港?

2.為什麼上海人均收入只有香港的 1/3 ,但一碗面的價格和香港差不多?

3.到底是人口低端,還是政府管理方式低端?

4.不要相信技術會減少面對面的機會。

5.那個根本性的問題:中國大城市裡,外地人真的太多了嗎?

6.城市如何才能吸引高端人才?

7.北京整治「開牆打洞」,究竟是哪裡不對?

8.城市擁擠,並不一定意味著城市有病。

9.同樣是車多,為什麼北京就比貴州遵義更擁堵?

10.為什麼有人會支持北京整治「開牆打洞」?

11.到底誰才是城市的決策者?如何決策才算合理?

12.我們如何才能不被當作沒有任何隱私的罪犯看待?

13.城市大數據的收集和使用的邊界到底在哪兒?

14.產品和服務能改變人的價值觀嗎?

15.規劃師在城市中扮演著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16.北京、芝加哥、波士頓和蕪湖,生活在哪個城市的幸福感最強?

17.為什麼青島、大理、麗江這些小城市是一些人心中的理想城市?

18.為什麼說選擇大城市就意味著選擇一種「一起孤獨」的生活狀態?

19.北京有著全世界各種各樣的城市形態,但這就意味著城市生活水平更高了嗎?

20.如果城市像人的機體,天天讓他吃藥會怎麼樣?

21.真的存在一個理想城市嗎?

22.城市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23.連共同的過去都沒有,如何去談共同的未來?

題圖為麗江,來自pixabay和pixabay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白襯衫味,一種「我在浣衣局大院上班」的迷人氣息
韓國計劃對機器人「徵稅」,彌補失業人數上升的稅收損失
為了重新吸引年輕人,匡威在中美市場都找上了流量明星
非洲成了大熱門,上半年中國遊客是去年同期的3倍
「本周新片」《俠盜聯盟》合格,《心理罪》也還行

TAG:好奇心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年輕人最嚮往最喜歡的中國幾大理想城市,看看你去過幾個!
一座理想城市,百米內必有避雨處
兩天之內,無錫惠山理想城市花園小區這條野狗連咬五名幼童,最小的剛會走路
「尋找理想城市」——2018新一線城市峰會在上海召開
2018新一線城市峰會 尋找理想城市
no.73 設計×理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