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歐洲馬鎧簡史:騎兵戰馬的防護竟好過步兵炮灰?

歐洲馬鎧簡史:騎兵戰馬的防護竟好過步兵炮灰?

數千年以來,人類在戰鬥中曾使用過諸如野驢、馬、駱駝、大象、狗這樣的動物,但其他動物都不像馬一樣讓人青睞有加。同前面那些動物相比,馬的適用範圍更廣,為戰爭服務的時間極長(直至現代)。依據現有考古資料,大約在公元前4000-3500年間,東歐草原上的居民(主要位於今烏克蘭一帶)便開始使用戰馬。很快,戰馬便在歐亞大陸推廣開了。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城邦烏爾遺址出土的「烏爾軍旗」(Standard of Ur)上,清晰地保存著公元前2600年左右畫師對戰馬(亦說為野驢)的記錄。最早的關於訓練戰馬的文獻資料,則撰寫於公元前1350年。出於對戰馬的喜愛和重視,人們也為它們製造了各式各樣的護甲。

距今約4600年的「烏爾軍旗」(世紀為一中空木匣)保留著人類歷史上最早關於戰馬的圖像資料之一。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人造動物護具大約出現於距今四千五百年至四千六百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城市蘇爾,在文物「烏爾軍旗」的繪畫上,人們為牽引戰車的戰馬(或野驢)製造裝備了胸甲。在隨後的兩千年里,近東和埃及供戰車使用的馬鎧獲得了發展。至公元前九世紀,騎術和馬上作戰不斷精進,並傳播至東方、西方和北方。大約在公元前700年左右,亞述人開始使用馬鞍的雛形。而原始馬鐙(腳扣)出現於公元前2世紀的印度(目前已知真正的雙馬鐙最早發現於中國南京322年的東晉墓葬)。隨著馬鞍、馬鐙以及馬頸軛等馬具依次登上歷史舞台,騎兵開始逐漸成為一支獨立、重要的兵種,並取代了戰車的地位。

中國東晉時期的雙馬鐙

歐洲有記錄可循的馬鎧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八世紀至前七世紀,出現於希臘和地中海東部地區,顯然是由東方傳來的。希臘人從他們的宿敵波斯人那兒學會了使用馬鎧,而波斯人則是師從更古老的亞述人。不過當時馬鎧在歐洲的使用似乎並不普遍——僅在義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的西部使用較多,當地擁有這方面的傳統,公元前四世紀馬頭盔和馬胸甲就已證實存在了。

羅馬人雖然稱霸地中海,但他們多數時候不太重視騎兵,而更偏愛步兵。羅馬軍團也以步兵為主體,騎兵只能充當輔助部隊。然而到了共和國晚期時,偶爾也能見到馬用護具。哈德良皇帝(117-138年在位)最早引入了真正的裝甲騎兵部隊,不過最初的作用還只是禮儀性的。大約於公元三世紀到四世紀早期,在長期的交戰之後,羅馬人終於模仿其勁敵帕提亞人與薩珊人成立了專業的重裝甲騎兵部隊。馬鎧隨後開始在包括西歐的帝國其他省份長期使用,一直到公元五世紀。可是隨著羅馬帝國的統治日漸衰微,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對馬鎧的使用也一併消亡了。

現代人模擬的羅馬騎兵,裝備了馬面具

直到十二世紀,馬鎧才慢慢回歸西歐。和同時期的士兵鎧甲類似,馬也要裹上鎖子甲,並且大概在馬甲之下還有襯墊以及棉織物,這樣戰馬會較為舒適,並且可以為它提供額外的保護。十二世紀晚期還出現了以大面積紡織物覆蓋整匹馬的馬衣(Caparisons),既有裝飾效果,當加上厚襯墊和夾棉織物時又可增加一定的防護力。不過,似乎大部分的馬衣承擔的主要作用還是展示騎士的族徽(家族紋章),在戰場上用於表明身份。到了十三世紀初,馬衣在歐洲已經是十分普遍了。

參加馬上長矛比武的騎士,可見其華麗的馬衣

1250年以後,包括馬面具(Shaffrons)在內的早期的板甲護具逐漸出現。馬面具一部分是由加固成型後的皮革製成,一部分為金屬材質,在戰場和比武場中都有運用。通常馬面具會飾以同騎手的頭盔相似的冠狀裝飾。1300年以後,馬鎧的種類變得十分豐富,有馬用鎖子甲(被稱作trappers)、厚厚的夾棉馬衣、保護馬匹兩側及後方的板甲護具等。這些裝備的一般結構和外觀直到十四世紀中期以前幾乎沒有多大的變化,而且時常混搭。下圖中的象牙棋子完美地詮釋了14世紀中期戰馬的全套護具。

一名身著鎖子甲的騎士騎在戴著馬面具、披著鎖子甲馬衣以及護甲板的戰馬上。約製作於1350-1375年的英國,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十五世紀早期,鎖子甲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以金屬板甲為主的人類盔甲和馬鎧日趨成熟。到了十五世紀中期,金屬板甲和皮革開始成為製作所有馬鎧的主流材質,現在,全套的戰馬鎧甲包括馬面具、封閉的馬頸甲(crinet)、胸甲(peytral)、側甲(flanchards)和臀甲(crupper)。此時的戰場上已經看不到馬衣了,不過一直到十六世紀晚期它仍然是馬上長矛比武和其他禮儀性場合的一個裝飾性特徵。自十五世紀早期開始,不論是戰馬還是比武用的馬鞍前後都覆有金屬板甲;這樣加固過的馬鞍就成為了全套金屬板甲馬護具體系的最後一環。

1570-1580年製作於米蘭的戰馬馬鞍,重10公斤,注意其前後方的金屬擋板

至此,上至騎士的頭部,下至馬匹的臀部都已是「固若金湯」了。當然,重量亦不可低估。一套騎士的實戰全身板甲可達60-70磅,而他坐騎的馬鎧(加上馬鞍)可達驚人的90-100磅。雖然從數字上看,有些令現代人瞠目結舌,但對於健壯的騎士和戰馬而言,尚可以承受。到了15世紀晚期,以德意志奧格斯堡的盔甲製造師洛倫茨?黑爾姆施米德(Lorenz Helmschmid,1467-1515或1516)為代表的著名獨立工坊開始為騎手和馬匹製造成套的盔甲,包括馬鞍。和前輩們相比,黑爾姆斯米德的作坊設計製作出了幾乎完全包裹住馬身的全套鎧甲,甚至覆蓋了馬腹底部以及馬腿,實在是蔚為壯觀。但像這樣臻於極致,技藝上如此精細繁複且耗資巨大的全套護具多半只用於禮儀場合或作為外交禮物,而非實戰。

亨利二世王太子時期的馬頭盔

1480-1500年間德意志南部或奧地利生產的馬臀甲(左側部分)

比起紡織物、皮革或鎖子甲,板甲在裝飾上具有更大的延展性和可塑性。邊緣可以做成扇貝形,並輔以多種鏤空圖案,板甲的表面則以浮雕勾勒出北歐哥特式風格。十五世紀最後的二十年中,銅合金的鑲嵌、發藍處理、鎏金還有蝕刻工藝開始應用在馬鎧上。少數情況下,有些馬鎧的表面裝飾還具備了某種象徵或借喻的色彩,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王太子時期所用的馬頭盔,造型上明顯模仿了歐洲神話中的龍,以此象徵他的威武。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馬千 彭琴華,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戰車上也要架上勁弩,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到底多喜歡用弩?
秦穆公死後竟要177人殉葬!先秦男性貴族可不好當
17-18世紀專為決鬥而設計的武器:復刻版小劍
甲午戰爭之遼東半島陸戰:日軍僅傷4人就輕取了海城!

TAG:冷兵器研究所 |

您可能感興趣

簡析以色列阿奇扎里特重型步兵運輸車,步戰車防護之王
走近古代冷兵器,防護性兵器——盾!
全球防護最強步兵戰車:由中國打造 裝甲比三代坦克還厚
步兵戰車的防護弱,為何要與坦克編在一起?作戰需要戰車聯合編組
古代打仗防禦力和機動性怎麼取捨?簡述歐洲腿部防護髮展史
美國陸軍新一代的防護盔:先進戰鬥頭盔
以色列「阿奇扎里特」重型步兵戰車的身世如何?T54再造版防護好
俄羅斯的電子戰怎麼樣?全方位防護,六大系統保駕護航
主戰坦克是裝大威力火炮、高越野機動性和強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戰鬥車輛
俄羅斯海軍陸戰隊與白俄舉行聯合軍演 單兵防護得到重視
美軍先進戰鬥頭盔,成為陸軍新一代的防護盔,士兵有不一樣的想法
古代防護兵器用了各種材質,唐朝最誇張,竟拿紙做盔甲!
現代戰艦有舊式戰艦的裝甲防護嗎?
當今軍艦是否有二戰軍艦那樣的裝甲防護?答案曝光:主動防禦是關鍵
復聯4英雄大變樣,獵鷹防護罩似僚機,鷹眼穿上戰甲後比美隊還帥
紙也能做鎧甲?宋朝南方軍隊最喜歡紙甲,防護性高比鐵甲好用百倍
蓋亞奧特曼的防護罩,和傑頓的防護罩,誰更強?
踩上2顆地雷都沒事,俄羅斯戰鬥工兵防護升級,各突擊排優先裝備
「戰鷹醫者」做好自我防護
背著烏龜殼衝鋒,鐵鍬挖兩孔當面具:揭秘日軍奇特防護裝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