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野島剛:我是「倭人」

野島剛:我是「倭人」

| 野島剛

日本人喜愛三國志。三國志相關的小說和漫畫總能登上暢銷榜。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等英雄的名字幾乎被每個日本人所熟知。

日本人讀的三國志主要是誕生於中國元朝末期的《三國演義》,但很少有人知道,該著作的基石其實是西晉歷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後者記錄了魏、蜀、吳三國歷史。

在《三國志·魏書》的第30卷《烏桓鮮卑東夷傳》中,東夷傳的最後列有「倭人」條目,日本人稱其為《魏志倭人傳》。這篇文章並不長,僅有2000字左右,但它的名字在日本家喻戶曉。

原因在於,《倭人傳》首次將日本當時的社會樣貌與傳說中的女王——卑彌呼的名字寫在了一起。

日本《三國志》遊戲中的卑彌呼形象

在這裡,希望讀者關注一下《倭人傳》這個題目。倭人傳指的就是日本人。我在中國媒體發表政治相關的文章時,往往會在下面看到帶有「倭寇」字樣的評論。每當此時,我都會想起《魏志倭人傳》,感覺自己穿越到了三國時代。

《魏志倭人傳》中提到女王卑彌呼之名,稱其「事鬼道,能惑眾」

倭寇指的是明代時期襲擾中國沿海的海盜,是一個用來批判日本的詞語。我也不傻,當然知道這一點。我曾在美國的大學裡讀過蔣介石留下的日記,每當他表達對日本的不滿時,都會使用「日倭」、「倭寇」等帶有「倭」字的詞語。

如今也是一樣,當中國人想貶低日本人時,就會使用「」字。另外,還會用「小日本」等蔑稱,但「倭」的傳統色彩最為濃重。

「倭」由「人」和「委」組合而成,意指個子低的人。個高自然比個低好,所以這的確是個帶有貶義的字。

被人用貶義詞稱呼時,人們一般都會感到不快,畢竟誰也不願意被人使用蔑稱。可對我而言,雖然 「倭寇」不是個好詞,但被叫做「倭」、「倭人」也不會感覺討厭。不僅是我,很多日本人有可能都對「倭人」的稱呼並不那麼排斥

在日本各地,有些餐廳的名字里就帶有「倭」字。我曾經走進過東京一家名為「倭」的居酒屋,詢問了店長該名字的由來。店長的 回答是,「倭」字的發音(Wa)好聽,字形也很漂亮。我當場也表示贊同。

是的,「倭」在日本並不一定是貶義詞,而是一個能讓人感受到民族歷史情懷的文字。日中兩國在對這個字的認識上存在著差異。

上個月訪問九州福岡市美術館的經歷,讓我再次認識到了這一點。

福岡市美術館的「鎮館之寶」是聞名全國的「漢委奴國王」金印。戰後,它在福岡市志賀島的一片農田中被偶然挖出,震驚了整個日本。

之所以引發這麼大的轟動,是因為中國史書《後漢書》中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帝向倭奴國王授印。這裡提到的「印」,應該就是在福岡市志賀島被發現的金印。

我以前就聽說過這枚金印,但親眼觀看還是第一次。它的尺寸比想像中的要小,反射出明亮的光芒。印上刻有蛇紋,設計十分美觀。對於這枚比當今的鑽石還要耀眼的金印,當時的日本人想必是無比珍惜。

古時的日本諸國割據,其中的奴國向漢朝派遣了使節,並得到光武帝的授印。「漢委奴國王」這五個字,可解釋為「漢朝向倭地上的奴國國王授印」。

順便一提,「」通「」,古時刻印的文字,有時會進行簡化。

我在觀察金印時想到,由於日本很長時間都沒有固有文字,僅憑日本自己的史料,是無法回顧7世紀以前的歷史的。幸好中國的史書中關於「倭人」的記載,使日本人了解到了自己的歷史,並且還通過金印知道了自稱為「倭」的過去。這枚刻有「倭」字的金印,也是從中國獲得地位認可的證明,因而被視為超越國寶的存在。

日本人是在7世紀之後才是用「日本」這一名稱的,之前都自稱為「倭國」、「倭人」。關於日本為何自稱為「倭」,古代語言學家和民俗學家提出了許多種不同的觀點,其中較為可信的一種是以發音來進行分析的。

南朝梁,蕭鐸《職貢圖》,圖中有倭國使者形象

日本人古時稱自己為「吾(發音為Wa)」。別人問「你是誰」的時候,日本人會回答:「吾」。在日語中,「吾」和「倭」的發音是相同的。

與此同時,「倭」又與「和」同音。對於日本人來說,「和」字帶有特別的含義。日本人自稱為大和民族,還存在著日本等同於「和風」的說法。因此,可以說「和」字代表了日本,其發音「Wa」也深受日本人的喜愛。

另一種說法是,由於日本人身高較矮,所以被中國稱為「倭人」。當時日本人對於漢字並不了解,就把「倭」當成一個好名字來使用。

到了7世紀,中國文化大量傳入日本,日本人意識到「倭」字並不好,於是把「倭國」改為「日本國」,「倭人」改為「日本人」。《舊唐書·東夷傳》中記載:「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

日本知名民俗學家佐原真在著書《魏志倭人傳的考古學》中寫道,在日本棄用「倭」字之後,無論是朝鮮人稱呼16世紀末入侵的豐臣秀吉,還是中國人稱呼14-15世紀的日本海盜,用的都是「倭寇」一詞。直到1937年的日中戰爭,「倭寇」的說法仍然存在。

豐臣秀吉侵朝,被稱為「壬辰倭亂」

縱觀歷史,中國始終沒有捨棄以「倭」指代日本的做法。

反過來,在日本「倭」是日本人稱呼自己的「吾」的詞源,後來又被發音相同的「和」字所取代,成為了象徵日本這個國家的重要文字。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倭」對日本人來說,是一個富有傳統色彩的關鍵文字。

日本人把從中國傳來的孔子的教誨——「以和為貴」作為為人處世的第一原則。前文也已提到,「和」和「倭」在日語中發音相同,再加上日本人很珍惜「倭」的名字,因此「以和為貴」或許也能寫作「以倭為貴」吧。

題圖為日本1974年電影《卑彌呼》劇照

本文原標題《以「倭」為貴的我》。

【作者簡介】

野島剛|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資深媒體人。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閆紅:那段不奇幻的漂流,將我變成寫作者
張海律:我在北大西洋釣了800斤龍蝦
鞠白玉:一場公開預告的死亡
侯虹斌:還有多少人認為「女子就是不如男」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