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糧產量僅中國一半,竟養活同等人口,還大量出口,為何「四」
印度一年三熟的氣侯條件優於中國,而且擁有著比中國更廣闊的耕地。但因印度生產率低,畝產只有中國的二至三成之間,導致印度糧食總產量只有中國的一半。
中國為滿足十三億人口,每年還得大量進口糧食,甚至到非洲、拉美去租種土地。印度同樣要滿足十三億人口,卻還大量出口。這樣的結果是中國人多吃肉,印度人多吃素。中國人浪費嚴重,印度還有二億三千萬人無法解決溫飽。
對於印度為何不先解決國內的飢餓人口,然後再出口糧食的問題?上一篇我們已將印度的農民與美國百年前的貧困工人進行對比,原因一目了然:印度農民與百年前的美國工人一樣,因為窮,生活水準低,難以溫飽。也因為窮,不能通過擴大內需來解決自身的生活貧乏,所以只能出口。【不擅長寫歷史八卦、奇聞異事,好以史論史、以史論今,也許膚淺,亦是一種嘗試,如有興趣,歡迎關注!】
百年前的美國深受這一問題困擾,在經歷1929-1933年空前巨大的經濟危機後。美國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漸漸明白了一件事:不能完全依賴市場經濟,必須在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尋求中庸,從而提高工人的收入。只有工人的收入增加,消費才能增加,消費增加才能拉動內需,拉動內需才能促進生產,促進生產才能繼續消費,經濟才能良性循環。
印度的道理其實也一樣,只有提高農民的收入,才能緩解農民為了應付其他生活開支而出售糧食的情況。只有提高農民收入,才能擴大農民對市場上糧食的購買能力,從而擴大內需,內需一擴大,出口自然減少,甚至還要進口。一旦如此,印度飢餓出口的情況就能緩解。
印度怎樣才能提高農民的收入呢?這方面應該向美國與中國學習。美國當年為了應對危機,推行了羅斯福新政。羅斯福新政的一些特點尤其值得印度學習。
例如:一、美國政府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大量失業人口提供就業崗位,讓大量在經濟危機中失業的工人找到了工作。此舉即羅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賑」。簡單來說,就是給工作,而不是直接給救濟物資。
我們當前為擴大就業崗位,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從農村吸納了龐大的剩餘勞動力,形成了龐大的農民工隊伍。這與美國當年相似,只是美國吸納的是失業工人,中國吸納的是農村剩餘勞動力。
鑒於印度糟糕的基礎設施現狀,其發展空間巨大,如能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對於擴大就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將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其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不僅僅只是對生存的保障,還有對消費的促進。因為有保障制度,就能大大減輕存錢防老,從而擴大消費的問題。這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印度也一樣。
其三、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這是通過製造業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餘老動力。這是中國成功的關鍵,也是印度學習的關鍵。


※印度糧產量僅中國一半,竟養活同等人口,還大量出口,為何「三」
※美國軍力遍布全球,為何沒有美國威脅論,只有中國威脅論呢?
※非洲為何如此落後?主要由哪些歷史現實原因造成?
※印度,一個野心與實力不相匹配的國家,與春秋宋襄公爭霸一樣可笑
※印度竟只有一條高速公路,究竟哪些歷史包袱影響著其基礎設施建設
TAG:權璟略 |
※印度人口都快趕超中國了!這些國家人口卻不斷減少!
※此國面積是中國的三分之一,但人口數量即將超過中國,處處都要跟中國比
※印度已成危險鄰居:領土只有中國三分之一人口數量卻即將超過中國!
※印度終於要超過中國,印度人民十分開心,中國:也只有人口了
※印度慌了,中國這款主力艦艇出口了,讓印度潛艇直接浮出水面,沒有威懾效果!
※中國這套軍服,換髮量最小,很難看到,只有兩個地區能使用!
※中國歷史上最有錢的人,皇上看了倒吸一口寒氣,馬雲連零頭都不到
※千里迢迢來打中國,因氣候不適病倒一半人,現成了三十年前的中國
※出乎意料!又一國倒向中國,印度這次氣得鼻子都要歪了
※中國最小的城市,人口僅一萬多人,如今又被劃為鎮
※這個國家大多有那種病,中國遊客卻還是擠破頭想去,就為了看新鮮
※他有一半的中國血脈,會四國語言,結果陷入油膩魔咒!
※一個人口不足一萬的小國,即將面臨著消失,今喊:我們想搬到中國
※十人九痔,7億中國人的胃,治痔,療胃,美國這幾款產品不能少!
※中國這個淡水湖,面積巨大且魚產豐富,卻沒有人敢去撈
※此國幾乎全是黑人,人均每天消費一塊多錢,因太窮不敢與中國建交
※這是全球膽子最大國家,人口還沒有中國一個地級市多,卻想稱霸大陸
※歷史上中國四大妖姬,都無法與她相比,每人都比她遜色不少!
※中國男人傳統的4大首飾,你可能一個都沒玩過!
※一個外國人,不遠千里來中國做太監,摧毀了龐大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