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寶寶總吃軟軟的食物,這樣可不好

寶寶總吃軟軟的食物,這樣可不好

小寶寶添加輔食開始,一來是引導寶寶往成人食物的過度,二來有意識鍛煉寶寶咀嚼和吞咽。

咀嚼能力很重要,咀嚼能力是需要鍛煉的,經常聽到家裡的老人說孩子要天天稀粥爛飯的就行,好嚼好吸收,其實,這是大人們經常忽略的一件事,覺得孩子只要能吃得下就可以了,但未曾注意過吃的過於細軟,還有很多其他的危害。

寶寶總吃軟軟的食物,這樣可不好

今天就來羅列說一說:

限制了營養的攝入

營養肯定是第一條,如果孩子的咀嚼能力沒能隨著年齡增長跟上,那自然她可以吃的食物選擇就有限,這就大大制約了孩子飲食的營養均衡。1歲前孩子的大部分營養來自於奶,輔食添加的階段學會「怎麼吃」要遠遠比「吃多少」重要的多。

等過了1歲,孩子慢慢可以有能力嘗試更多除了奶製品以外的食物。一般來說,最晚到3歲,沒有過敏或其他疾病問題的孩子,應該完全可以咀嚼和吞咽大人吃的大部分食物了,而不需要額外煮爛。

影響發音吐字清晰

發音吐字使用的肌肉群和吃飯使用的一模一樣,舉幾個簡單的例子,舌尖是用來發「t、d、」的音,而舌頭捲起來是發「l、r、sh」的音;閉合嘴唇可以發出「b、p、m」;而把嘴唇變成圓形就能發出「w」的音。

有的人吐字不清晰,或者某些捲舌音發不標準,很大程度是因為嘴巴肌肉群不夠靈活有力。而進食無疑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鍛煉這些肌肉,幫助發音標準的。而這裡有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我們的下頜,因為很多發音其實是需要下頜打開,留出足夠的空間讓舌頭和嘴唇放到正確的位置的。下頜的移動就靠咀嚼食物來鍛煉的。

影響牙齒排列不齊

進食咀嚼的動作不僅可以鍛煉咀嚼肌的力量,還有助於頜骨的生長發育。但如果長期食用細軟食物,頜骨的生長也會受到限制,這點對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

牙齒是長在頜骨上的,如果頜骨發育不完全,而牙齒大小數量是由遺傳決定的,並不會根據空間縮小而減少數量。那就意味著能容納牙齒的空間不足夠,那就註定有的牙需要和別的牙擠在一起,也就是我們說的「牙齒排列不齊」。

寶寶總吃軟軟的食物,這樣可不好

出現乾嘔正常嗎?

很多父母長輩不敢給孩子吃硬的食物最大的一個顧慮就是,孩子一吃粗一點的食物就會出現乾嘔。

其實寶寶的乾嘔是她的自我保護機制,這是吞咽反射。當他們感覺無法吞咽下某個食物,身體的吞咽反射就會被激發,然後就會出現乾嘔情況,來保護自己。

當孩子出現乾嘔,反而是告訴我們,孩子是安全的,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她的咀嚼能力的確需要鍛煉,這是學習吃飯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就像學走路一定會摔跤,學咀嚼就一定會出現乾嘔。

遇到這種情況,一定不要大驚小怪,讓孩子自己吐出來。同時,也不要因此而放棄給孩子提供粗硬食物,過度保護是不利於學習進食的。

如何鍛煉咀嚼能力

從添加輔食開始,就要有意識將食材的性狀從細軟、到粗顆粒、到煮的比較爛的塊狀這個過程過渡。

引入合適的食物時,需要評估一下孩子現有的咀嚼能力,不能操之過急。比如孩子現在只能喝粥的,那就提供煮的爛一點的塊狀食物;已經可以吃比較爛的塊狀食物的,那就提供正常軟硬程度的塊狀食物;可以吃正常塊狀食物的了,那就隔三岔五引入一些粗糧或者高纖維的蔬菜水果讓孩子啃啃。一般最晚3歲前,我們需要將孩子的飲食過渡到成人飲食。

分享一個小貼士,有的寶寶無法理解「咀嚼」這個概念的,父母可以進行示範。比如孩子一開始吃飯時,家長和她面對面坐著,然後讓她看到家長是怎麼咀嚼的(一定要用誇張的口型,張嘴咀嚼,而且兩邊都要咀嚼)。

另外,也可以準備一些生的胡蘿蔔或者芹菜,切成條狀,放在寶寶後牙床,等待寶寶咬下來,其實寶寶是咬不斷的,但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寶寶鍛煉肌肉,體會咀嚼的感受。這是一個訓練的過程,不是為了讓寶寶吃,所以食材一定要選擇硬的,而且是大人一定要照看著進行,防止誤吞。

想要獲取更多育兒乾貨,請搜索關注花朵育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媽教你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民國上層社會女性老照片:圖6不輸現在一線女星,圖9要睜大眼睛看
迪麗熱巴走路像劈叉,網友直喊:保鏢跟緊點,走的慢了就尷尬了
教育專家直言:如果你家小孩有這5種表現,智商肯定很高!
本來只是發個燒,沒想到外婆的這包葯吃下去,竟斷送了6個月寶寶的小生命
奶奶強行抱走孫女離乳,半年後,孫女見到奶奶第一反應居然這樣,正要離乳的媽媽們千萬別學奶奶這樣做

TAG:寶媽教你育兒經 |

您可能感興趣

用蘋果做成小吃,這種做法還是第一次見,軟軟糯糯,寶寶總吃不夠
吃手是寶寶的天性,問題來了:寶寶總吃手,爹媽管不管?
寶寶總吃手指、睡覺一驚一乍、一直不會爬行.....到底是不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