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男人給不了你的幸福,我們自己找回來
心 / 里 / 有 / 束 / 光 眼 / 里 / 有 / 片 / 海
NLP
心 靈 治 療 師 遇 到 智 慧 的 自 己
來源 丨心之助(ID:
xinzhizhunvxing
)文 |
盧悅強烈推薦,伴隨著音樂慢慢閱讀......
認同個人價值,尊重多種選擇,
不以舊有觀念去捆綁家庭中的每個人,
才
能夠真正停止衝突和分裂,
真正實現互相尊重,互盡責任,互不捆綁。
NLP心靈治療師創始人劉小峰老師的個人微信公號
長按二維碼可關注
《奇葩說》里,馬薇薇有個廣為人知的論述:
在親子關係中,很多時候,
我們不是在正確與錯誤之間做選擇,
而是在兩個錯誤的選擇之間做選擇。
我們只能選一個承擔得起的錯誤。
緊密共生,仍然是父母的第一選項。
他們會有「分離是種罪惡,孩子不跟我在一起親密生活,就是與我有嫌隙,就是沒了愛、孝和良知」的想法。
一方面,我們的傳統文化認同這種融合,那就是養兒防老,共生無罪;
另一方面,我們過的是現代生活,受全球化、現代化的觀念影響,會重新評判和調整我們的價值體系和行事法則。
01
「
理想的親子關係:互相尊重,互盡責任,互不捆綁
過去以家族為中心的時代,跟父母過,融合在一起,不分你我,這沒有問題。
因為有一個支撐你贍養父母、子女的中間體系。
同時養老也有相應的好處,在古代,孝子還能舉孝廉。
但現在兩個孩子要負責四個老人,少有中間體系來協助,傳統觀念給予的壓力又大,就非常困難了。
家庭生活中出現的很多問題,
如養老、育兒、婚姻,缺乏外界力量介入協助,
而父母在情感上也很難接受這種介入。
西方是典型的陌生人社會,
而中國在親子關係中展現的更多是熟人社會。
過去中國的社會責任靠家族、家庭去組織,
但今天在物質上、現實中又不免遭遇陌生人社會的法則。
如果按熟人社會、親子融合的法則來養老,
我們其實缺乏支持系統和觀念基礎,只能選擇完全地養護;
如果想過陌生人社會的生活,又會被指控:
你不孝;你為什麼對孩子這麼不上心。
所以,出現了「自己養老還是社會養老」的選擇尷尬,哪都是錯,哪都說不通。
中國的親子文化里盛行反哺文化,父母的觀念通常是「我老了,就該你來養著我」,但是這個文化預期現在沒有任何實際支撐。
所以衝突、分裂和選擇困難,在這一代的親子關係中是不可避免的。
未來80後、90後成為社會中堅,會慢慢革新觀念,
中國才有希望進入真正意義的現代社會。
認同個人價值,尊重多種選擇,
不以舊有觀念去捆綁家庭中的每個人,
才能夠真正停止衝突和分裂,
真正實現互相尊重,互盡責任,互不捆綁。
02
學會在精神上減壓,做有限責任公司
很多父母因為種種原因,缺少人性化的教養方式——
因為他們自己當年就是這麼被對待的,
很難有更高級的情商和方法跟孩子交流。
孩子長大後會發現,父母教給自己的那一套,根本沒有辦法應對當下的生活。
父輩遭遇過戰爭和困苦,最重要的事情是
生存,
於是過度功利化。我們的觀念斷代太厲害了,其實每隔十年甚至更短的時間,整體觀念就得升級。
比如改革開放前後、網路時代前後的觀念,就完全不一樣。
用沒有更新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去教孩子,孩子以後會處處吃虧。
我們現在的思想武器是落後的,但生活要求、情感需求顯著增加,生活成本也變高,似乎擁有富足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周全的,這種生活方式才是值得過的。
像《白鹿原》中所描述的,過去是族長管著你的婚姻和生活;
後來則是單位管著。
現在誰管你的生活?誰來保證?
沒有社會支持和精神支持系統,父母不知道怎麼對待孩子,孩子不知道怎麼對待父母。
將來我們勢必發展養老院體系,這是社會保障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沒有辦法恢復宗法制度,也沒有辦法回到熟人社會、把大城市變回集市,沒有辦法倒退,只能往前走。
往前走,就必須更新思想武器,學會在精神上減壓,做有限責任公司,而不做無限責任公司。
在觀念轉變的過程中,會出現「道德綁架」的說法,
道德綁架其實是一種剝削,如果不存在社會支持系統,
那父母這些超過子女能力的要求,我認為就是道德綁架。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需要分清責任的界限,
做你能做的、願意做的,做你能力範圍內的事情。
如果你老是做不願意做的事情,
其實是最大的不孝,因為你做的事是違心的。
03
改變
親子關係,從改變父母的態度開始
由於歷史原因和父輩的成長環境,
父母的觀念當然難改,不可能突然變成80後、90後的思維方式。
他們的想法雖然和我們不同,但他們的情緒是可以調整的。
如果通過交流能讓他們改變態度,就足夠了。君子和而不同嘛。
父母需要慢慢接受新的觀念。
必須讓他們知道,我們沒有辦法擔負全部,只能做有限的事情,雙方的付出應該都不是無限的。
人生不可避免地要有一次哀悼或葬禮,並不是指死亡那一次,而是自我認識過程的一次「壯士斷腕」。
所謂中年危機,其實是一次典型的自我認知革命,你會覺得「原來堅持的信念其實根本達不成」。
此時我們應該埋葬過去的幻想,埋葬過去的自己。
如果不能完成自我認識的過程,就會變成永遠推著石頭往山頂走,又不斷掉下來的西西弗斯,一生都耗在不可能的任務上。
你會覺得非常痛苦
(當然這種痛苦也可能向有利的方向轉化)
,至於值不值、熬不熬,你得學會自己選,承擔自己能承擔的責任。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這種自我認同和改變,所以才會不斷上演親子間的揪心劇情,總是互相誇大對方的能量,同時互相誇大自己的痛苦。
因為你不肯放棄,總是幻想「如果這麼做,也許父母就能改變」,或者「如果父母這麼做,也許我就能不一樣」,但在現實中並不能實現。
那我們為什麼逼著父母去改變呢?
我們應該改變自己的觀念,完成自我成長,
嘗試與能夠真正了解我們的人產生連接,
同時努力改變親子關係——
從改變父母的態度開始。
有一個案例:一個中學生,被母親帶來做諮詢。
心理專家覺得孩子很正常,但母親堅持認為孩子有問題,說他注意力不集中、不專心、懶惰,給他吃很多精神方面的藥物。
隔了很久後母子倆再來,孩子已經有些呆傻了——原來母親讓孩子做了腦部手術,切掉連接左腦和右腦的胼胝體。
這個母親殘酷地入侵了孩子的世界,
用她的執念毀掉了孩子的一生。
這個案例展現出一種惡性共生的狀態:
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
而是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帶著「孩子哪裡不夠好,就把他修理到讓我滿意為止」的觀念,把孩子物化了。
這個孩子將一生都無法走出父母的影響,即便他正常長大,依然會保持著一種跟父母強烈連接的狀態,沒辦法接受新的生活,或者讓新的人跟他產生連接。
這種共生現象,每個家庭都會有,不同的是級別和程度。
很多父母太難跟孩子分開了,
這跟他們的人生經歷、時代背景有關,
他們想跟孩子有很深的連接。
其實父母最終要做的,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04
新一代養育法則: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
好的父母,會跟小孩子說很多話,即便孩子聽不懂。
重點不是說話,而是那種「再小的孩子都是獨立的人,不是物品」的觀念。
心理學上對好父母的定義,可以概括成一句話:
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
和父母溝通也是一樣。
無論對上對下,都要做到這種「溫柔的強」。
什麼叫「不含誘惑的深情」?
爸爸帶孩子去商場,孩子喜歡一個汽車模型,
但爸爸覺得這模型太low,他希望給孩子買更貴的變形金剛玩具。
小孩不喜歡,於是爸爸批評孩子:
「怎麼喜歡這麼差的東西,沒品位!」
爸爸到底是給自己買玩具,還是給孩子買?
孩子有異議,爸爸就說「聽爸爸的,准沒錯」,
這實際上是帶了誘惑的深情,
本質是「我對孩子好,並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自己」。
什麼叫「沒有敵意的堅決」?
比如孩子就是要買這個玩具,不給買就撒潑打滾。
這時爸爸突然失控,把孩子暴打一頓,那就是帶著敵意的堅決。
孩子鬧、折騰,應該管教。
但父親管教時有了額外的憤怒,就帶了很大的敵意。
孩子在三歲後會嘗試做破壞規則的事,以確定自己的邊界。
好的父母面對這種情況時會保持心態平穩。
過於退讓或激進,都不利於教養。
看父母好不好,就看孩子摔倒的時候父母如何對待。
孩子摔倒了,父母立刻失魂落魄,
覺得孩子好像缺胳膊少腿了,實際上只是蹭破一層皮。
這是過度誘惑的深情。
父母的態度會令孩子失去現實感,他本來沒覺得摔跤有多可怕,但爸媽一著急,他覺得害怕。
另一種則是罵孩子:
「你怎麼這麼笨?
比你小的孩子都不會摔成這樣,真丟人!」
孩子本來覺得沒什麼,但父母這麼一說就覺得羞恥。
這是帶著敵意的堅決。
好的方式是什麼?
孩子摔倒了,
首先將他扶起來,問怎麼樣、哪兒疼,先哄哄。
等他冷靜下來,再問他「剛才是怎麼摔的」。
孩子回答說「我一邊回頭看你,一邊跑,就摔了」。
那下一次怎麼做?
「下一次我看你的時候就不跑,跑的時候就不回頭。」
父母讚揚一句「說得真好」,這叫循循善誘。
在面對親子關係時,我們最好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先處理情緒,這是使用母性功能,當你對的時候,給你接納;
再說事兒,使用父性功能,就是幫你去認識,吃一塹長一智,學會如何跟世界相處。
這兩種功能如果能整合運用,有先後次序,培養出來的孩子就不會太極端。
05
最好的親子關係,是你可以成為獨立的個體
現在比較極端的孩子,
要麼過度早熟,要麼過度晚熟。
前一類孩子過度依賴自己,放棄了親子依戀關係;
後一類孩子則是過度放棄了自己,依賴親子依戀關係。
人需要兩種能力,一種是依賴自己,一種是依賴別人。
這兩者最好是平衡的。
但如果在早期的養育環境中父母做得不夠,那麼孩子就容易偏向其中一種。
過度發展自我,可能成為學霸,可能成為事業的成功者,但是一到親密關係中就變得情商很低,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脆弱,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一旦人生遇上了過不去的坎,就容易垮掉。
在親密關係中不知道展現自己的脆弱,
永遠要求別人哄著他,這樣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一敗塗地。
很多人在婚姻中逞強,就是因為不敢暴露自己的弱點。
還有一種早熟,有點《歡樂頌》中樊勝美的感覺,拚命賺錢是為了給父母輸血。
往往不太為父母喜歡的孩子,長大了後跟父母走得近;
而被父母寵溺的孩子,反而離父母遠。
這是一種補償心態
:
小時候你們不愛我,那我要努力爭取讓你們愛上我。
這種早熟孩子可能會有這種心結:
「我付出這麼多,你才喜歡我;
我的兄弟/姐妹不需要做這麼多,你也很擔心他。
我要是不做,是不是你就不喜歡我了?」
所以他們一邊不得不為父母做更多、不斷當背鍋俠,一邊又覺得自己很委屈。
另外一種過度晚熟的,就是過度不相信自己,不能夠表現自己真實的想法,被父母過度干涉,人生被左右。
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種是聽父母的話;
一種是什麼事都怨父母,自己的人生過得不好,就是因為天天跟父母吵架。
這兩種形式的結果都一樣,就是跟父母糾纏在一起。
最後變成了在原生家庭里靠父母,進入婚姻後靠老公,老公跟自己不好了就靠孩子,永遠都不相信靠自己的本事能贏得一片天空。
一個是過度相信自己,一個是過度不相信自己;
一個是過度依賴環境,一個是過度藐視環境。
這種極端化的發展方向,以犧牲其中一種功能為前提。
從心理學上說,他們沒有完成
「分離個體化」
過程。所謂分離個體化,就是跟父母在思想、情感、心理上剝離,形成自己的世界觀,而不是跟父母的情緒、想法糾纏在一起。
唯有成為獨立的個體,獨立思考並負起責任,才有可能讓親子關係進入新的、更好的發展階段。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END-
?
作者
:
盧悅
,心之助女性心理平台聯合創始人,情感諮詢專家,作家。人生總有一段夜路要走,我就是黑暗中握住你的那雙手。著有《愛到絕處便逢生》、《愛情有毒》等作品。新浪微博 @盧悅盧悅。微信公號id:xinzhizhunvxing。
首圖片來自花瓣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推薦 NLP心靈治療師創始人
劉小峰個人微信公號
找到屬於自己心靈的自由,找到心靈的美,走向覺醒
長按二維碼可關注
喜歡請點贊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泰國震撼催淚廣告!假如有人出10億讓我放棄你
※你說不出的憤怒,有毒
※有些事情,換個說法就不一樣
※當我們老了,也拍一組這樣的照片吧
TAG:NLP心靈治療師 |
※男人去接孩子,回家後成了這樣,媽媽的心都醉花了!
※這7種女人,就應該被男人疼一輩子,男人不要把自己的幸福丟了!
※男人撩你,只是為了拯救自己
※女人要是都這樣了,請問還要男人做什麼?自己對自己好不好嗎?共勉!
※在愛情里我們該怎麼去做,才能抓住你愛的男人?
※你還愛我嗎?你現在離婚我願意嫁給你。男人的回答很精闢
※男人對你做了這些,說明他愛你入骨,裝不出來的!
※女人想「上」你,給你的三種暗示,男人們要懂,不懂就太浪費了
※男人這樣做是希望女人愛自己?還是怕女人忘記了恨自己?
※這樣回你信息的男人,他一定很愛你!女人遇到了就別「作」了!
※看了王鷗的素顏,男人都會懷疑人生,網友:怪不得36了還不把自己嫁出去!
※男人想離開你,才會這樣回你信息,別再自欺欺人了!
※我嫁給已婚男人,懷孕後他兒子語出驚人,我不敢回頭
※男人是動了真情還是只想玩你,你看出來了嗎
※印度女人嫁給中國男人,身邊朋友都要羨慕死了,直呼我也想嫁!
※男人不理你,蛙崽兒不回家,看看,還得我陪你不是?
※想要男人對你念念不忘,你就得戳中他要害,才會乖乖回來你身邊
※這四種女人,誰娶誰倒霉,男人註定一輩子都富不起來,希望沒有你
※照我說的做,沒有挽回不了的男人
※你媽讓我給她下跪 你還幫著她 你還是不是個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