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果真是將士倒戈兵不血刃?真相讓人大跌眼鏡
牧野之戰,是以周武王周代商的標誌性事件。為了打好這一戰,武王隱忍和準備了十一年,等到比乾等幾個商朝重臣被殺,商軍主力遠征東夷的最佳時機,武王決定畢其功於一役,果斷滅掉商朝,建立姬姓大周王朝。
武王對商朝有切齒之恨。祖父季歷被商王文丁以囚禁的方式殺害,父親文王被商紂王囚禁七年,國恨家仇,武王必有一番歇斯底里的報復。
在後世儒家的筆下,武王是聖主,是有道明君,是有道伐無道,故牧野之戰也被刻畫成商軍將士臨陣倒戈,周軍兵不血刃的正義戰爭。其實,這場戰爭很殘酷,如《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親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
筆者通過《史記》《逸周書》中的月份、日干支考證,牧野之戰發生於武王十一年(前1040年)。這年二月甲子日凌晨,雙方開戰。一個要復仇,一個要平叛,一個要取而代之,一個要力保江山,誰都想拿下這場戰爭。
從《詩經·大明》記載的「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來看,車馬縱橫馳騁,戰鬥很激烈。但在《史記·周本紀》中變了樣,「紂師雖觽,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
外場打完了,接著打內場,《史記·周本紀》這樣描述,「紂走,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武王……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意思是說,紂王兵敗自焚而死,武王入城後,刺其屍體,後砍掉其首級,掛在了旗杆上。
筆者佩服司馬遷,他在《史記·周本紀》中這樣寫,卻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巧妙地換了一個寫法,「紂師敗績。紂反走,登鹿台,遂追斬紂」。司馬遷是儒家,更是史學家,他顯然看到了某個版本的資料,是武王追趕著紂王,把紂王逼到了鹿台上,親手殺死了紂王。所謂紂王自焚,是死後被燒毀屍體。
未經篡改的古本《竹書紀年》與《史記·齊太公世家》的記載是一致的,「武王親禽(擒)受於南單之台」,明言紂王兵敗後死於武王之手。《呂氏春秋·簡選》稱「武王……以要甲子之事於牧野,而紂為禽(擒)」,《尚書·周書·洪範》稱「武王勝殷,殺受(紂王),立武庚」,也持此觀點。
牧野之戰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戰爭?《尚書·周書·武成》是比較原始的版本,「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這裡提到了一個成語,即血流漂杵。
血流漂杵,即血流成河,長桿兵器都漂起來了,形容戰死的人極多,戰爭極其殘酷。一個成語,見證了牧野之戰的血腥。
孟子曾看到過《武成》,他後來在《孟子》中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而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在孟子心目中,武王是仁者,仁者無敵,最仁德的人攻伐不仁的人,何需真刀真槍,死拼硬打?所以,他說什麼也不信什麼「血流漂杵」。
真相就是真相,事實就是事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歷次改朝換代,沒有一個是兵不血刃輕鬆得來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勝者王侯敗者賊。(劉秉光)


※牧野之戰,究竟發生於何年何月何日?斷代工程搞錯了!
※周成王在位多少年?周武王駕崩時,他果真在襁褓中嗎?
※一件青銅器,兩次充當馬食槽,惹得日、美、法三國垂涎
※武王伐紂,果真有八百諸侯響應?其實只有區區八個諸侯
※周武王果真活了九十三歲?他生前一句話證明此為謬論!
TAG:劉秉光 |
※沒有棉衣這支軍隊仍然浴血抗戰,停戰令卻讓將士們心寒
※袁紹在赤壁之戰失敗,是因為曹操的將士勇猛,還是其他的原因呢?
※此人一口痰吐到國君的臉上,大罵:我們將士浴血奮戰,你這麼玩?
※關羽戰敗,將士們棄他而去,趙雲戰敗,為何卻無一人棄逃?
※敵國入侵,將士們都很害怕,宰相卻說:先陪我下棋!結果大敗敵軍
※龐德抬棺戰關羽,將士們「士氣大振」,其實誰這樣想都被騙了
※臧洪殺愛妾以食將士,只是感情用事,算不上忠義之士
※霍去病經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辛苦,為啥士兵不嘩變?
※朱元璋為戰爭贏得勝利,竟讓對士兵下這樣得命令,將士不得不從
※兩軍對陣之際宰相卻在前線撈錢,將士無比憤怒,結果國家很快被滅
※蔣介石這條命令,讓血灑長城的將士們欲哭無淚!
※他們都曾是紅軍的將士,卻選擇加入國軍,為抗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血戰大王莊,將士們眾口一詞:我們血戰到底!堅決打下黃維!
※火箭大勝眾將士表情卻像輸球一般 爵士真核隨時復出不可掉以輕心
※在對越反擊戰中,將士們都吃些什麼?多年後老兵曝出真相
※不是所有的小舅子都是衛青!眼看著死了十萬將士,漢武帝後悔不已
※將軍屢次向皇帝討要田宅,手下將士看不慣,他卻說:如此才能善終
※大戰前夕,皇帝殺了一隻豬犒賞全體士兵,將士大怒:太摳,反了你
※身為朝廷重臣,他說好放過將士卻又反悔,難怪被世人唾罵
※為了打敗敵人,戰前名將對三軍將士說了一番話,從此大軍攻無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