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教授應該掙多少錢

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教授應該掙多少錢

幾天前,《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刊發了英國一位匿名大學教授在自己博客上的網文《學者掙得太多了嗎?》,該文呼應了前一段在國內網上流傳的《中國大學老師到底有多窮?》一文。兩篇文章都在談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問題。

在美國,私立高校的工資收入都不對外公開。但公立高校教職工和管理人員的薪水則完全公開透明。但我們知道,在西方文化中,薪水就像年齡一樣被視為禁忌話題,大家都不公開涉及。在中國,知識分子恥於談錢也是傳統。但今天,這些傳統文化都在日漸消失。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知識分子作為普通人,同樣需要首先獲得生存權,然後才能發揮其社會作用與價值。

當今世界,人們已經越來越傾向於採用收入高低這一市場價值作為標準,去反映和衡量一位學者的學術與社會價值,雖然事實並非完全如此。而且,一位學者的學術與社會價值也不能完全由收入高低來體現,但毋庸諱言,在現今這個全球化和高度物質化的時代,採用高薪聘請的方式,早已成為各個國家、各個高校打動和吸引優秀人才的重要手段。由於信息日趨公開化,加上傳播途徑的多元化與近乎同時的傳播速度,各國大學教師工資收入的公開化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就為人們了解具體情況提供了可能。

實際上,對大學教師薪水的高低、變化、差異以及男女是否同酬等問題進行深入細緻的考察和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這些課題的研究成果往往會公之於眾,從而引起政府有關部門與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討論。這對於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著積極的作用。

英國大學教師收入幾何

在這位化名為沃勒的網文中,他披露了自己的年薪收入為48327英鎊。

英國BBC在2016年的一份調查顯示,英國一位全職中產階層人士的年收入平均為24744英鎊。如果其配偶的收入差不多,那麼,這個中產階級的家庭收入大體上是43592英鎊。如此說來,沃勒的收入水平是很高的。

沃勒在文章中介紹自己說,他現年42歲,從2008年起入職,在一所大學擔任全職工作。剛入職時,自己32歲。但在此之前,他花了很長時間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同時還在6個不同的領域中擔任按小時計算薪水的講師,時間長達八年之久。而他在攻讀博士期間,每年有6000英鎊的獎學金。

他說,想到很多非常優秀的人申請工作而不得,自己感到很幸運。當然,在這份幸運背後,自己也付出了代價。比如,因為競爭太激烈而從來不敢跟僱主或高校講價錢。

那麼,對於自己的薪水他自我感覺如何呢?他說自己感到富有,因為眾所周知,英國人在上一年度的平均工資才27600英鎊。自己所生活的地區非常貧窮,與其他大城市有著更大的差異。因此在這裡他就感覺自己是個富人。

但是,他也提到,自己身為中產階級,同時是一位白人男性,因此才能夠得到這樣高的薪水。如果這三項條件中缺了任何一個,他的工資收入都會急劇下降,更不要說三項都缺乏了。但即便如此,與其他行業相比,作為學者的工資收入還是落後的。這讓他感到有些苦惱。

該不該為學者的成長經歷買單

沃勒提出,自己是花了很多年(包括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時間才走到了今天。在獲得工作之前,自己除了獎學金和努力打工所掙的生活費之外一無所有,而且那時感到前途渺茫,對於未來能否得到一份工作心懷忐忑。而這一切的努力,都只是為了獲得能夠進入學術圈的資格證和所需要的學術資歷。那麼,自己在未來所獲得的薪水,是否也應該反映自己多年的努力和付出呢?

這話聽上去有些荒唐,但仔細想想,也並非沒有道理。比如一名運動員,在沒有取得突出成就或者成名之前,自然無人問津,窮困潦倒或許是常態,但一旦進入賽場取得好成績,那麼,其高收入自然是對過去付出的勞動和心血的一種回報。很多人的收入之高,可以保障其在退役後的後半生衣食無憂。

令沃勒感到有些黯然神傷的是,在自己的工作合同中,雖然有每周工作多少小時的限定,但實際上每年都會超出這個時間限定。更不要提作為教師在工作中所付出的情感了。大學教師不僅是教學與科研,還要為學生包括同行提供智力、文化和情感上的支持,而這些都難以用時間和金錢去衡量。由於教師和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那種密切的關係所在,合同之外的這些勞動和付出是從來不會得到承認的。

雖說如此,他還是經常告誡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己要比周圍有些人的經濟狀況強多了,以此安慰自己。無論如何,沃勒都感到自己是幸運的,他不指望自己多麼富有,只要有安全感就足矣。

然而,就世界範圍而言,大學教授們的工資能夠給他們帶來安全感嗎?

世界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

早在五年前的2012年,英國著名的跨國出版社羅德里奇所出版的題為《教授薪水:工資與合同的全球性對比》一書,就對如下問題進行了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教授的工資如何?最優秀的人才能否被吸引到學術圈?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哪國大學的薪水最誘人?哪些又位列最後?

在美國波士頓學院研究人員奧特巴赫的帶領下,他們以世界上28個國家的公立大學為研究目標,既讓我們看到了當今世界範圍內的教授收入的狀況,也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對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情況進行對比研究的著作。

要進行工資收入比對,並非易事。牽涉到標準、貨幣、價值、各國不同情況等諸多因素。奧特巴赫將全部的收入都以美元來換算,使用了基於美國物品的購買力的平均指數,還與各國GDP人均收入掛鉤,對一國學者的收入和其他行業人員的收入進行對比。他們的調查最終落實在這樣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上: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能否達到支撐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標準?」

上述研究排出了一個列表,大學教授收入排在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加拿大、義大利、南非、印度和美國;排在後五位的則是哈薩克、衣索比亞、中國、俄國和亞美尼亞。

根據上述標準,就購買力而言,中國新入職的大學教師月收入為259美元,排在末位,比亞美尼亞或者衣索比亞都低,前者為405美元,後者則為864美元。在加拿大,新入職教師平均月薪為5733美元,一位教授的平均月薪則為9485美元。在美國,新入職人員的月薪平均為4950美元,而教授的平均月薪則為7358美元。但美國落後於很多國家,包括義大利(9118美元)、南非(9330美元)、沙烏地阿拉伯(8524美元)、英國(8369美元)、馬來西亞(7864美元)、澳大利亞(7499美元)和印度(7433美元)。

當然,不能單純看購買力。比如,衣索比亞教授的平均月薪僅為1207美元,排在倒數第四位,但與其國家的GDP人均收入相比,這一收入水平則極高,是該國人均收入的23倍。而美國、德國或澳大利亞的大學教授的平均收入也才不過是該國GDP人均收入的2倍。這就說明,在衣索比亞,大學教授極受重視。

奧特巴赫也考察了學校類型不同所造成的教師收入的不同。比如很多國家頂尖的研究型大學的教授,收入要高於那些教學型高校中的教授,其間的收入差距不小。實際上,後者人數眾多,且佔據了學術圈的大多數。

「人才流失」國家與「人才引進」國家

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實力已經成為各國創新與強盛的源動力。為此,各國政府與管理者,都在思考採取哪些有效措施才能不斷擴大並強化高等教育的規模與體制,以達到提高經濟快速增長的目的。奧特巴赫的研究團隊發現,當今世界已經越來越走向兩極化,可以分為「人才流失」國家和「人才引進」國家,而那些人才資源豐富的國度還在從人才匱乏的國家吸納人才。

該研究顯示,大學教師收入低的國家最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以俄羅斯為例,在被調查的28個國家中,俄羅斯是教授收入唯一低於國家GDP人均收入者,僅達到人均收入的60%。因為工資收入較低,有教授不得不到私立學校或商業學校去代課以貼補家用。在哈薩克,大學教授的收入僅是同類行業人士收入的一半。

為此,加拿大一家高等教育研究機構負責人阿舍爾指出,俄羅斯政府一直想知道他們為什麼無法挽留住自己的科學家。現在,這一疑問得到了解答,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政府支付給學者們的工資太低了。阿舍爾說,這個問題真不複雜,但你會發現,總是有很多政府在這上面稀里糊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當然,他們究竟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人們不得而知,但凡是人才流失嚴重的地方,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所大學,學者們、教授們的工資收入低,是一個難以迴避的事實。該書作者甚至對一些西方高等教育強國也提出了警告。像日本、德國、以色列和美國的薪水,現在也都難以吸引到優秀的青年才俊。如果不在未來有所改變,那將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作者郭英劍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作者手記

高薪並非吸引人才的唯一動力

世界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一方面,高校難以招聘到優秀的創新人才;另一方面,優秀的創新人才難以找到合適的高校。這兩者的不匹配,箇中原因很多,既有薪酬的原因,也存在著其他因素。

在當下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依然要依靠高薪手段去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但對於急需一流人才的高校來講,僅靠高薪,即便吸引到了人才,在人才流動變得越來越常態化的今天,也難以長久地留住他們。

高校本身的聲譽、傳統與文化固然重要,但規範而富有人性化的制度建設、良性循環的學術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發揮個人才能的學術平台,這些都將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香港科技大學創立於1991年,迄今不過1/4個世紀。但它在《QS世界大學排名》(2015/16)中位列第28位(香港第一)。其所奉行的一個辦學理念是:「禮聘一流人才並且使他們感到快樂。」可以說,做到前者容易,但後者困難異常。換句話說,拿出高薪聘到一流人才容易,而要使聘請到的人才感到樂在其中、人盡其才,這真不易。但事實上,他們做到了。也因此,該校的辦學質量在短短的十年之內就有了質的提高,聲名鵲起。

如果說高薪標誌著一所高校的硬實力,那麼,讓人才在高校感到快樂則是學校的軟實力。如何軟硬實力齊抓,則是當代中國高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硬實力吸引人才,軟實力才能留住人才,並讓他們無憂無慮地盡展才華。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在飲食環境影響肥胖率研究中取得進展
左建儒研究組等在蛋白質翻譯後修飾調控植物脅迫反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近20年論文現金獎勵政策研究:一篇最多可獎十多萬美元
裝載香料的「納米炮彈」能殺滅癌細胞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民國大學教授收入有多高?
工資漲幅墊底,美副教授與正教授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民國教授們是是如何賺外快的?辦法五花八門,賺得比工資還要多
這位美院教授用一本書贏得了德國最高設計獎金獎!
清華教授:我國中央政府債務過低,國債發的太少
北大教授:高收入群體紛紛逃離公立學校,教育為什麼讓我們如此焦慮和不滿?
她是北大高顏值教授,拒絕國外高薪聘請堅持回國,如今是單身貴族
蔡元培當北大校長時,怎們聘用這些人當教授?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美國提高關稅,給美國窮人的生活帶來大壓力
諾貝爾獎獲得者怎麼處理獎金?中日兩國教授拿到手最多,美國最少
他是獲得百萬美元獎金的北大教授,名利雙收,如今卻到美國當教授
中醫老教授的養生口訣,九多九少,快收藏吧!
家長提倡的「快樂教育」,清華教授卻說是中國教育的最大騙局
普林斯頓教授:中國名校優秀是因為生源質量好,而不是教育水平高
在美國給教授當助教,我都幹了些什麼?
清華教授:中國教育最大的偏差,把教育等同於知識
交大教授潘英麗:戶均稅負近5萬 減稅已刻不容緩
中國教授的工資到底有多高?對比下美國的,差距真不是一點點!
北大教授王蓉:高收入群體紛紛逃離公立學校,教育為什麼讓我們如此焦慮和不滿?
中國美院教授這工筆,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