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建軍大業也並非一蹴而就,何必對小鮮肉們苛責太過?

建軍大業也並非一蹴而就,何必對小鮮肉們苛責太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何凈亭】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紀念建軍的銀幕大製作同時也是共和國三部曲收官之作的《建軍大業》早已成為各界關注點。

而由於重大題材的特殊性,籌拍階段一些演員遴選或許在某些人眼裡顯得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使得《建軍大業》在未公映前便成為熱點話題。

葉挺?葉挺……

7月25日,身兼歷史人物後代與電影導演雙重身份的葉大鷹出離憤怒地指責電影團隊:「革命歷史被嚴重的娛樂化,是對革命歷史的羞辱和歪曲」,「作為葉挺將軍的後人在想此質問黃建新和劉偉強,你們是……別有用心的想借重大歷史事件來發娛樂財」,「腿都站不直女里女氣的小鮮肉來演葉挺,你們在羞辱誰呢?」

話雖重,但因葉導是葉挺將軍的嫡親後代,關心則亂,感同身受,也情有可原。

葉挺將軍(左)與飾演者歐豪(右)

不論是作為商業片還是獻禮片,《建軍大業》本質上還是一部故事片,故事片就屬於藝術創作範疇。因此,影片中的人物就不單單是分毫不差的歷史人物,還要承擔塑造一個藝術形象、傳達一定主旨的重任,勢必要在尊重真實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

早在2007年建軍80周年之際,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八月一日》中,葉挺將軍一角就別出心裁地選用了香港演員呂良偉,在當時亦是眾說紛紜。影片最終呈現出來的葉挺將軍還算不過不失。

在更早的1998年,因視角獨特的紅色題材《紅櫻桃》而創下個人品牌後,葉大鷹導演在自己的電影《紅色戀人》中選用香港演員張國榮來飾演革命者「靳」。而哥哥張國榮對於眾多內地觀眾來說,其深入人心的角色是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一個人戲不分的乾旦和一位九死不悔的共產黨員之間,乍看也沒有多少共通。但哥哥還是演活了與眾不同又充滿了革命鬥志的我黨早期革命者,由此成為佳話。

《紅色戀人》中的張國榮(圖片來源見水印)

演員的本職即是表演,從理論上說,合格的演員應該具備塑造往古來今各色人物的素質和功底。而刻畫觀眾熟知的歷史人物也考驗功力,因為大多數人都會對藉由媒體傳播的人物有預期。

從多方記載中可得知,作為北伐鐵軍將領、南昌起義的領率人物之一,葉挺將軍極具職業軍人氣質。《建軍大業》中歐豪所飾演的葉挺,其舉止頗意氣風發其情感頗快意恩仇,但任性有餘沉穩不足,有耍帥之嫌。顯然,歐豪版沒有符合葉導心目中軍神祖父的「那一個」,能否成為葉挺將軍眾多影視角色中的「這一個」,也亟待廣大觀眾的品評認可。

戰爭,少年們的成人禮

不單單是葉大鷹導演內心有疙瘩不吐不快,頻頻隔空放炮,諸多有識之士也憂心忡忡,認為《建軍大業》是一群無信仰、不真誠、追逐名利的「外籍人士」和「小鮮肉」戲說並扭曲中國革命的無聊作品,而資本控制了市場,使得資本的魔爪有條件、有能力向與市場相關的所有領域,堂而皇之地主宰一切……「儘管主創團隊的政治傾向與中國革命背道而馳,但並不影響他們以此謀劃名利。這是當今中國庸俗而嚴峻的現實!」

甚至,早在電影剛剛曝光演員表時,就有網友調侃:看到這些人,感覺革命不會成功的樣子。

我有幸看了《建軍大業》的首映。初步觀感就是,太多歷史人物一晃而過,如果對那些所謂「流量」「鮮肉」「諧星」認知度不高的話,對瞿秋白、陳毅、聶榮臻等角色並不會產生多大的突兀感。

馬天宇、劉昊然則分別飾演林彪和粟裕兩大軍神,承擔了影片中大量的動作戲份。兩年前,劉昊然曾和歐豪一道,在湖南衛視的國防教育大型真人秀《真正男子漢》中接受英雄部隊楊根思連的軍事訓練,共同進退,培養了袍澤之情,為扮演革命軍人打下基礎。

影片監製黃建新說,革命者當年都很年輕,平均年齡才二十齣頭,而那種年輕態是演技演不出來的。以此來回應起用「小鮮肉」的質疑。

誠然,年輕感是演不出來的。但即便有相同的年輪,和平年代裡的溫室冬青與山河凋敝中的煢煢蒼柏,還是有質的區別。對於戰爭年代中胸懷革命理想的青年軍人,除了演員在真人秀中體驗,還要靠無論是方法派或體驗派還是祖師爺賞飯來悉心揣摩角色,提升表演技能,融入歷史背景,塑造好典型人物。

蔣介石(左)的扮演者霍建華(右),(圖片來源:東方IC)

比如斯皮爾伯格打造的一戰背景的戰爭片《戰馬》,男觀眾期待看到凡爾登絞肉機地獄場景再現,女影迷則熱衷尋找藏在古典鋼盔下的卷福抖森們。《戰馬》也有點全明星陣容,但其大受歡迎是建立在故事構架圓熟,演員表演到位上。就後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來說,我們部分青年演員的演技還須奮起直追。

幸賴朱亞文塑造的周恩來形神兼備,王景春扮演的賀龍遊刃有餘,劉燁的毛潤之比照《建黨偉業》時有了收放自如,作為對立面出現的周一圍(飾陳峰)楊祐寧(飾錢大鈞)戲份也頗吃重,使得《建軍大業》在文戲上保證了基本水準。

歷史的輕重

在講好中國故事樹立「四個自信」的當下,如何把愛國主義做到寓教於樂,如何呈現個體命運與歷史洪流的碰撞與交織,勢必考驗著每一位創作者。

廣電總局的副局長張宏森對《建軍大業》率先持肯定態度:藝術的完美呈現才是電影的政治正確,一個不夠精緻、不尊藝術的政治正確,對於電影來說才是最最不正確的,要給「主旋律」電影正名;主旋律在交響中可以是快板,可以是慢板,當然也可以是狂板。「敘述、敘述、敘述!打破前兩部的碎片化組合,讓故事的流淌一氣呵成,保全電影的完整時態,讓電影更像電影。」

的確,對歷史題材電影,是不存在劇透的。歷史就擺在那裡。而如何對史料和戰例進行梳理和取捨,才是創作的重中之重。

比之《建國大業》的走馬燈數星星,《建黨偉業》的三段式呈現,《建軍大業》在敘事節奏上可謂水銀瀉地,給不太熟悉那段歷史的觀眾捋順理清了我黨我軍革命武裝初創的大脈絡,儘可能地呈現了:從「四一二」血泊中反省到中共五大路線交鋒,從城市暴動南昌起義到農民運動秋收起義,從「支部建在連上」三灣改編到三河壩戰役保存起義有生力量,再到井岡山朱毛勝利會師,以及「彩蛋」古田會議。

「黨指揮槍」這條紅線雖未濃墨重彩,卻也通過聲畫和對話來點到為止,讓普通觀眾直觀感受到這支人民的軍隊為何與任何舊式軍隊相比有了質的升華,為何其後能百折不回屢屢以少勝多、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為何取得了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解放全中國的偉大勝利。

幾位主角各司其職:毛澤東的高瞻遠矚力抓槍杆子,周恩來的力排眾議長袖善舞,朱德定海神針率部千里轉戰,葉挺的鐵軍干城,賀龍的火線入黨,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表現共產黨人為救人民於水火解社稷於倒懸而進行不屈的抗爭。

而對紅軍之父朱德,更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在指揮部里看地圖沉思或沙盤前作部署狀——特別喜歡影片一處:惡戰之前,朱德細緻地傳授戰士們如何挖戰壕,要求戰壕前沿必須挖水溝(既能排水又收納掉落的手榴彈起到掩護作用)——這個在你死我活中防禦保命的小細節,使得朱老總愛兵如子的形象落到了實處。

那些「倒在革命道路上的年輕人」的犧牲尤其令人動容。比如,秋收起義總指揮身先士卒的盧德銘,以及在三河壩戰役段落沒有表現本該是朱老總左膀右臂的周士第而突出的蔡晴川,二者都為了掩護有生力量撤退而斷後而英勇犧牲。

盧德銘蔡晴川,正是為了革命理想獻出寶貴的鮮血和生命的千千萬個志士的縮影。這種對年輕烈士的加權配比,應是出於編導為引發和平環境下安逸生活的同齡人的共鳴與感恩的考量,這是影片的創新,可堪稱道。

為了製造戲劇性,影片還特意編排某些段落,或能點燃軍迷觀眾的興趣。長泡軍事論壇的人都知道,對於林彪元帥和粟裕大將「誰最能打」這個話題,雙方支持者單單從軍事指揮藝術的角度便能引發幾天幾夜的口水仗「戰個痛」。

不知《建軍大業》的編導是無心插柳還是有意為之,林彪和粟裕的初次亮相是在中共五大會議上一同做警衛哨兵。雖然粟裕的確時任警衛班長,但林彪已是正規部隊連長,其後「南昌城內粟裕當先,三河壩上林彪爭雄」,頗似大宗師初出江湖便有了惺惺相惜肝膽相照……這種刻意為之的巧合,也只能存現於大銀幕上罷。

林彪(左)與粟裕(右)經常被軍史迷們拿來作比較

怎能不抓元敘事

元敘事,通常也叫「大敘事」。在批判理論特別是在後現代主義的批判理論中,指的是完整解釋,即對歷史的意義、經歷和知識的敘述。其通過預期實現,對一個主導思想賦予社會合法性。

在中國歷史上,有太多群雄燦爛、遍地英雄的激情年代,有太多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有太多充滿革命英雄主義的壯麗詩篇和人類史詩。這些是民族集體記憶,是值得挖掘的精神寶礦。

對於建黨建軍這樣的新中國元敘事,不乏好看又激勵人的電影經典,《南征北戰》《上甘嶺》《開天闢地》《開國大典》《重慶談判》等等;也有《決戰之後》這樣的豁達自信,也有《戰爭子午線》這樣的人文反思,也偶有《三毛從軍記》這樣的黑色幽默,禁得起再三品味。但一段時間以來,這類電影因題材之囿,在說教或某些方面用力過猛,失之靈活。

記得多年前,俄羅斯電影《我們來自未來》(又譯《古墓迷途》)中,四個投機倒把的現代小青年穿越到二戰東線戰場,親身感受到蘇聯紅軍的普通戰士如何浴血奮戰保家衛國,前輩先烈用堅忍和骨氣狠狠教育了輕浮的彼得堡新人類,讓他們自覺洗心革面。可見,娛樂化的形式和手段,一樣達到直擊心靈的震撼效果。對重大歷史題材的書寫,可以文藝腔,可以重口味,但不能輕佻,更不能顛倒黑白。

自從馮小剛拍攝抗美援朝背景的《集結號》拿下了2億多票房後,不少軍事題材電影開始轉型,刻意淡化意識形態,將歷史「個人化」,加重戰爭本身的元素,讓雙方士兵一齊血肉橫飛。

這些看上去不再是從前那種戰無不勝的政治片,而更像好萊塢式的戰爭片。由此,「個人化」漸漸對新中國元敘事進行解構。

1981年版的《南昌起義》劇照

建字頭系列三部曲,當之無愧屬於構造元敘事的主旋律。同樣是建軍大業,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1981年剛剛改革開放,湯曉丹導演的《南昌起義》,力求全面呈現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如何建立革命武裝,走的是宏大敘事的路子。2007年的《八月一日》,從片名即可看出,這種以某個時間點來指代事件的影片命名,借鑒了西方電影的慣常手法。這一部不單注重建軍的戰鬥大場面,注重視覺聽覺效果,還加入了虛構人物的情感線,試圖對沖鋼鐵一般血腥的革命氛圍,以期贏得觀眾。

而三年前,香港導演徐克翻拍紅色經典《智取威虎山》獲票房口碑雙贏,為主旋律的再次奏響敲了一記重鎚。

珠玉在前。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如何把歷史元素和目標對象熟悉的話語結合起來,讓有豐富觀影經驗同時有能力進影院消費的主體人群接受主旋律,是很不容易的。

對於香港導演劉偉強用他擅長的拍攝警匪類型片的凌厲剪輯來帶動那段沉重歷史的表現手法,我們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適(作戰場面仍擺脫不掉人海衝鋒),或許感到有這樣那樣的不盡如人意(某些歷史人物的演員形神皆不備),或許引發必要或不必要的話題(你懂的),「這一部」仍不失為對新中國元敘事的必要補充。

革命事業不是一蹴而就。同理,主旋律影視創作訴求的矛盾性也無往而不在——是堅持藝術真理的純粹,還是考慮受眾的接受程度——前者固然會有著上佳的專業水準,但容易陽春白雪,從者寥寥,就像再好的葯,如果人不吃,就治不了病;後者雖然有所欠缺,但能讓需要的人吃下去,從而起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在革命歷史題材中「湊鮮肉」「刷流量」,或為信息時代一種不得已的交換。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在線上輿論環境尊崇「小確幸」而對宏大敘事極力排斥的當下,任何敢於吃螃蟹的舉動都是值得期待的。「History became legend,legend became myth.」(歷史變成傳說,傳說變成神話。)元敘事文藝作品在「新長征路上」需要不斷試錯,才能打破「有高原無高峰」的僵局,才能真正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何長工的扮演者李易峰(右)

最後多一句嘴,我的外祖父是長征時期追隨何長工的革命軍人,觀影中自然對這位前輩的角色多加註目,而無論對《建軍大業》「何長工」有多大的落差感,都不會影響我對影片整體的態度。

另外,在《建軍大業》公映的當天,同為軍事題材的《戰狼2》在點映中斬獲的分賬票房已近9200萬元,創下了內地「提前場」最佳票房表現。或許可以這樣認為,講述新世紀新時期中國軍人揚威海外的熱血電影,能夠引發觀影狂潮,也堪以告慰所有那些為了今天的幸福安寧而犧牲的革命先烈。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戰狼2》的意義,絕不僅僅只是高票房
恭喜這位小妹妹已曬出「高級非酋」成就

TAG:觀察者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凡事要改變建軍節的報告,一到此人那裡,就通不過了!為何?
繼亮劍後,小鮮肉版《建軍大業》也要涼涼?看吳亦凡造型就懂了!
歐洲統一建軍多艱難?必須跨過三道坎,最後一道基本不可能
用過就真的回不去了,是時候擁有一個電動磨甲器!還有建軍節禮物等你哦
《建軍大業》中藏了多少小鮮肉,認出陳偉霆鹿晗,沒想到還有李現
新四軍建軍後,葉挺提出個要求,毛主席明確拒絕,理由很讓人佩服
我們的英雄楊建軍一路走好,母親一句「兒子,你是好樣的!」中國警察都是好樣的
印度在建軍艦突發大火,一死一傷,局座神預言再次應驗,不得不服
新四軍建軍後,葉挺曾提出一個要求,毛主席居然拒絕了,為什麼
又一國向俄表忠心!稱:只要在任一天,絕不允許北約建軍事基地
比《建軍大業》演員陣容更強大的這部電影,為何遲遲不上映?
因殺傷力太大,需要培訓考核,才能飼養的猛犬,鬥犬中的常勝建軍
建軍節,看來看去還是我們的軍裝最好看
清代設立的軍機處其作用是什麼?創建軍機處的原因又是什麼?
同樣都為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可以組建軍隊,而日本不可以?
八一建軍節:致敬最可愛的人!非常精闢,值得一看
俄羅斯在委建軍事基地,不是敢不敢而是會不會、願不願問題
沒想到在《建軍大業》里,劉昊然和「少年陳毅」還有這層關係
安倍:只要能拿回兩島,絕不讓美軍建軍事基地,普京:你能做主?
中國將建軍人公墓,但是遭遇兩種聲音的討論,你認為哪邊更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