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千年古琴「紀侯鍾」 郭關演奏專輯

千年古琴「紀侯鍾」 郭關演奏專輯

2017年5月10日下午拜訪香港琴家唐健垣先生,在其書房鑒賞晉唐宋元明等琴十餘張,並錄製音視頻資料,錄音機用索尼PCMD100,距七徽三十公分左右,所有琴曲錄音一遍演奏完成,用唐琴紀侯鍾錄製了十一首琴曲,但此琴七弦五徽沙音嚴重,已無音韻,故有「瀟湘「等曲不太完整,錄音暫未公布。一些琴曲久未操習生疏,演奏水平有限,加之錄音環境處於鬧市之中,有不少遺憾之處,願聽者海涵。演奏時唐公與其一學生在旁聆聽,興至處唐公不時擊拍節奏,拍照錄音,低聲向其學生介紹琴曲,錄音中均有記錄,三人在斗室中以琴為樂,美好而難忘的一次雅集。所有錄音後期未做任何處理,盡量客觀呈現唐琴音色,以饗同好。唐公平易近人,謙和熱情,德藝雙馨,令人欽敬。(郭關記)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

《神人暢》是中國古琴曲,是唐代以前僅兩首記載下來以"暢" 為題材的古琴曲之一,整曲僅用到一至五弦。此曲表達了昔日部落領袖"堯"祭祀之時彈琴,奇妙琴聲感動上天,使天神降臨,與人們歡樂歌舞,共慶盛典。六朝時期謝希逸《琴論》曰:《神人暢》,唐堯所作。堯彈琴,神降其室,故有此弄。古今樂錄曰:堯祀天座有神見堯曰洪水為害命子救之。《神人暢》此曲在 2003 年文化部組織申報中國古琴入選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材料時,曾以較大篇幅作介紹。

《酒狂》,古琴曲。相傳為三國時期魏國阮籍所作。關於此曲背景,一說系當時朝政昏庸黑暗,士大夫阮籍深感與時不合。他為避免禍患,便隱居山林,彈琴吟詩,樂酒忘憂,引以為樂。本曲最早出自明代《神奇秘譜》(1425年),相傳為三國時期阮籍所作。阮籍生活在魏晉初期,曾任朝廷官員。他在政治上原有濟世之志,但無奈魏明帝曹叡死後,朝內動蕩,政局十分險惡,只得放棄。也因此,阮籍的詩詞大多作得隱晦曲折,借大自然傾訴悲情。可借其詩《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領會其意:「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它是中國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國音樂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即古時的《聶政刺韓傀曲》,魏晉琴家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譜》的《廣陵散》為最早,也較為完整,是今日經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為父報仇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鬥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秋風詞》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是典型的悲秋之作,寫在一個深秋的月夜,詩人望著高懸天空的明月,看著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不禁黯然神傷,曾經的點點滴滴在腦子裡回放著。此情此景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存流於心底的不可割捨,那段情感和思念反而讓詩人後悔當初的相識。詩中,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奇麗的想像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使全詩顯得凄婉動人。

「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後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古琴曲《普庵咒》,又名《普安咒》或《釋談章》,最早見於明末的《三教同聲》琴譜(公元1592)。據明代《楊掄伯牙心法》記載:斯曲即普庵禪師之咒語,後人以律調擬之也。曲調雅暢清逸,質樸平實,頗有莊嚴肅穆之感。

《天琴閣琴譜》說:其音韻暢達,節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靜,可謂平調中第一操也。我們聆聽之時,能夠感覺到一股安定的力量,曲調既祥和又莊嚴,似「朝露暗潤花瓣,曉風低拂柳梢」,令人心靜如水,有一種化戾氣為柔和的慈悲。佛教音樂所特有的宗教氣氛,古雅、清凈、莊嚴、肅穆,曲調優美且深沉,能使人沉浸於光明祥瑞、清凈安寧、莊嚴肅穆的情感之中,收攝浮躁渙散的心神,從而引發出潛移默化的宗教體驗。誠如《醒心琴譜》所言:「其音節清靜平和,自然安穩,為靜慮滌心之妙曲。

《仙翁操》,開指曲,因「仙翁仙翁,仙翁得道仙翁」唱詞而得名。其素材源於明代民間,曲成於清代康熙十餘年左右,詞為「仙翁仙翁,陳摶得道仙翁……」,又名《調弦入弄》。收錄於查阜西先生的【琴曲集成】第六冊中191頁的【文會堂琴譜》和第十二冊中167頁的【和文注音琴譜】。【文會堂琴譜】中同時還收錄了《泛音入弄》和《五徽調弄》。此曲早先為調音小調,是散按相合組成的定弦小曲。主要用散、按和音, 挑、勾不同弦 以及簡單的綽、注等來練習基礎指法,其重點在「和」的練習。《溪山琴況》中開篇既寫到:稽古至聖,心通造化,德協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於是制之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可見「和」字為習琴、操琴之精髓。

唐琴「紀侯鍾」

現存唐琴不過十餘張,大唐開元十年(722)雷氏所制「紀侯鍾」即為其中之一。它的發現有一段奇特的遭遇:琴家謝孝蘋《雷巢文存》記載,1941年冬,他曾資助友人的朋友紀三爺回家過年的盤纏。後者回家後收拾屋子時,發現原先放鞋的木板上有很多隱隱發亮的星星(其實是古琴徽位),覺得與謝孝蘋家裡牆上掛的木板很像,所以包好,拿回來送給了謝孝蘋。謝老在琴體上發現銘文,如獲至寶,請老師吳景略修復,並確定為唐琴,從此相伴56年。

1998年,謝老去世,此琴轉為香港琴家唐健垣收藏。

此琴長 121.5 寬(額18.3 肩 18.7 尾14.0)厚62.0 cm。底面圓拱,雙層面板,桐木製作。此琴距今1200多年,音色莊重、奇麗、宏亮、松透……音韻高古透潤,是古琴中的極品珍寶。

這張琴的音色好到什麼程度呢?2000年,內地九位重量級琴家(鄭珉中、王迪、吳文光、吳釗等)各攜所藏傳世名琴,中國政府出借了30張明琴以及香港琴家唐健垣與沈興順……一共帶去所藏名琴40張,去台北參加「千禧年百琴展」。要知道這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兩晚盛大演出的時候,參演十餘位大師級琴家均放棄各自之前所攜帶用來演奏的宋元明琴,不約而同的專用紀侯鍾這一張琴演奏,足見兩岸三地各位琴家對此琴鐘愛的程度。

《紀侯鍾》取名源自紀國故城遺址出土的銅鐘

紀國,是位於商朝東方的諸侯國,國祚延續到西周到春秋時代。國君為姜姓。國都紀,位於山東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的西南岸的今壽光市。壽光、萊陽和煙台等地有出土紀國銅器。紀國故城遺址 城址在壽光縣城南14公里紀台鄉紀台村,為周代紀國故城。紀國,姜姓,侯爵,始封於西周初。公元前690年(周莊王七年)滅於齊。故城遺址略呈長方形,東西兩面各長1500-1600米,南北各寬1200米,由外郭與內城兩部分組成。城牆為夯土築成。城郭四周遍布古冢,近城有大冢8座,封土最高者達20米,當是紀國貴族的墓葬。故城先後出土文物有銅鐘、簋等。從所具銘文看,鍾為紀侯之器,簋為紀侯媵女姜縈之器。造型優美,製作技藝精巧,其中,清代乾隆時出土的紀侯鍾,應是春秋初年之物,因而對研究紀文化有重要意義。1977年,紀國故城遺址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藝術欣賞

郭關簡介:一九七六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入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春曉吟》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碑拓 龍門二十品
近三百年的書學
陽氣不足之人千萬不要去的三大景點!
不正經的敦煌壁畫
文人寫意花鳥畫的啟導者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郭關古琴演奏專輯
郭關道長古琴演奏專輯
《玄門琴韻》郭關古琴演奏專輯
古琴演奏之「道」
「致敬經典」國家圖書館建館110周年館慶演出季—古琴名家演奏會
7.21長安雅集青年演奏家系列之《心弦》 古典吉他專場音樂會
俞麗拿:讓小提琴講中國話 50多年專註演奏教學
清凈《普庵咒》情深《憶故人》古琴演奏家郭懷瑾舉辦古琴名曲講授會
立陶宛:機車汽笛演奏國歌獻禮獨立百年
《田曲》演奏:李辛
趙建華京胡演奏音樂會——京劇《大唐貴妃》組曲
青年鋼琴演奏家來洛演出 四手聯彈獻禮牡丹文化節
長安雅集青年演奏家系列之《心弦》 古典吉他專場音樂會在亮寶樓成功舉辦
每晚古典音樂會丨馬爾科維奇演奏拉羅《西班牙交響曲》
青年巴松演奏家楊光攜愛徒吳奕翰開巴松專場音樂會
松美術館開啟松間有「樂」周年藝術節特邀張浩天演奏《月光》慶生
休斯敦華人奏響《中美之韻》,古琴演奏家帶來「天地之音」
老羅大提琴演奏《海D》如宮殿般華麗的音樂
小提琴家索菲·穆特演奏|春天: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鳴曲
郴州百名古箏樂手集體演奏拼出「5.20」慶祝中國古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