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德國著名戲劇家卻熱愛中國文化,曾是毛澤東「粉絲」

他是德國著名戲劇家卻熱愛中國文化,曾是毛澤東「粉絲」

20世紀,德國著名戲劇家與詩人貝爾托·布萊希特像。布萊希特年輕時曾任劇院編劇和導演。曾投身工人運動。1933年後流亡歐洲大陸。1941年經蘇聯去美國,但戰後遭迫害,1947年返回歐洲。1948年起定居東柏林。1951年因對戲劇的貢獻而獲國家獎金。1955年獲列寧和平獎金。 1956年8月14日布萊希特逝世於柏林。

圖片來源:Bettmann/Bettmann Archive/視覺中國

20世紀,德國著名戲劇家與詩人貝爾托·布萊希特會見義大利著名戲劇製作人保羅·格拉西及瑞士著名導演西奧·奧托。布萊希特戲劇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戲劇理論即「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 Effekt)。Verfremdung在德語中是一個非常富有表現力的詞,具有間離、疏離、陌生化、異化等多重涵義。布萊希特用這個詞首先意指一種方法,然後才指這種方法的效果。

圖片來源:Mondadori Portfolio/Mondadori via 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20世紀,德國和祖名戲劇家與詩人貝爾托·布萊希特像。布萊希特有傑出的能力, 把這些表面上不相通的戲劇元素結合,轉變成他自己的作品。同時又與中國戲曲淵源深厚。他的兩部經典之作《四川好人》和《高加索灰闌記》,一部以中國南方作為故事背景,一部取材於元雜劇。

圖片來源:Bettmann/Bettmann Archive/視覺中國

1945年,德國著名之人與戲劇家貝爾托·布萊希特。布萊希特演劇方法推崇「間離方法」,要求演員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把二者融合為一,演員要高於角色、駕馭角色、表演角色。

圖片來源:adoc-photos/Corbis via 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20世紀,地點不詳,亞瑟·米勒與貝爾托·布萊希特。他的劇本在謀篇布局上普遍吸納中國戲曲諸如連綴式結構、自報家門、題目正名、楔子、歌唱等元素之外,還常常以中國戲曲作品為藍本進行創作。

圖片來源:Bettmann/Bettmann Archive/視覺中國

20世紀,德國詩人與戲劇家貝爾托·布萊希特。他的劇作中常常出現一些與中國古典哲學有關的神來之筆,引起讀者和觀眾的特別矚目。布萊希特還研究過中國畫「留白」的藝術功能,以克服西方審美觀念的自然主義傾向。

圖片來源:Hulton Deutsch/Corbis via 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覺中國圖話歷史 的精彩文章:

1941年的今天《大西洋憲章》正式公布,英美結成反法西斯政治聯盟
漢斯·奧斯特誕辰240周年,他將名字永遠留在了物理學史
「亂世名妓」賽金花謎樣人生,晚年生活潦倒凄慘
1963年英國火車大劫案:15分鐘劫700萬美元,主犯整容逃亡36載
亨利·菲利浦·貝當:曾是法國民族英雄,卻成納粹傀儡淪為叛國賊

TAG:視覺中國圖話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畫里有話戲裡說 ---戲劇家徐棻與創意人物水墨畫家彭長征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