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毛毛學堂】最具廟堂氣的隸書和臨摹要點

【毛毛學堂】最具廟堂氣的隸書和臨摹要點


隸書在秦至西漢初期,尚未完全脫離篆意。到了東漢,日趨精巧,在桓帝、靈帝時期更趨完美。漢隸成熟時期,流傳下來的石刻也最多。獻帝以後又趨方板,漸漸失去靈活多姿的漢隸神韻。


       

後漢名書家以蔡邕為代表,曾奉詔寫石經,立碑予太學門外,來觀看的人「車乘日千餘犧,填塞街陌」(見

<

後漢書》)。可見漢時重視書法的一斑。可惜漢碑通例不題撰書人名,歷史又少記載,許多書家的姓名我們無從知道。


       

我們現在所寫的隸書大都是東漢後期碑刻或木簡上的字體,漢以後各種書體無不導源於此。魏鍾繇是真書之祖,曾用隸書寫過著名的《上尊號表》、《受禪表》等大碑。晉王羲之初學衛夫人成就不大,後在族兄王洽處見到漢張昶《華岳碑》,才悟到筆法,成為千古「書聖」。初唐書家中,歐陽詢隸書很有基礎,曾寫過《房彥謙》等碑,後人稱他「真到內史」(正書接近王羲之的水平)。褚遂良書,字里金生,行間玉潤,細筋入骨,體勢飛動,後人說他是從漢《禮器碑》得到筆法的。歐陽通書,力可扛鼎,隸法非常明顯。顏真卿書,沉雄磅礴,冠絕中唐,他的筆法是脫胎於漢《乙瑛》、《衡方》、《郙閣》、《張遷》等碑。中唐時,李隆基、韓擇木、蔡有鄰、梁昇卿等,隸書也很有名。唐以後書家如:宋米芾、元趙孟頫、明文徵明等,也都能隸書。到了清朝,書家如鄭谷口、金冬心、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等力主學漢,成績也斐然可觀。


       

近人康有為在他的《廣藝舟雙楫》中極力推崇漢代書法。他說:「書莫盛於漢,非獨其氣體之高,亦其變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飛白,劉德昇作行書,皆漢人也。晚季變真楷,後世莫能外。蓋體制至漢,變已極矣。」可見漢代書家在書法藝術上的創造,實為後世津梁。


漢《禮器碑》



































初學隸書,最好先由《乙瑛》、《史晨》、《禮器》三碑中擇一入手,才是正軌。因為這些都是歷代著名的廟堂巨制,出於當時一等書家之手,最備法度。其他如《石門頌》的超逸,《張遷碑》的雄強,《華山碑》的朴茂,《曹全碑》的遒麗,《衡方碑》的寬厚,《西狹頌》的方整,以及《子游殘石》的高古,《陽嘉殘石》的銛利,《君子殘石》的奇縱,千變萬化,各造其極。如能在這些名碑中潛心探索,博採眾長,書法藝術上的成就將是很大的。


至於漢代木簡,更是研究隸法的珍貴資料,自在西北各地成批發現以後,漢人的筆法真跡,我們就能夠了解。漢碑的碑陰、碑側文字最具逸趣,《張遷》、《曹全》、《孔宙》、《劉熊》的碑陰,《禮器》、《倉頡廟》、《楊叔恭》等碑的碑側,尤為超妙。如果在臨寫的時候,參以木簡用筆,當更飛動有致,可矯板刻之弊。


從來論書法的大都主張學書當從篆隸入手,方是探本求源的辦法。他們認為:

「學書非從篆隸入門,則其趣不博,其意不高,其家數亦必不能大。篆象規圓,隸象規方,篆工間架,隸精筆力;篆以觀其會通,隸以堅其壁壘。」

我們現在如果有條件能在篆書上打些基礎當然最好,但一般來說,直接能從漢隸入手,也就不錯了。寫了漢隸,既可上追大、小篆,又可下攻真行草書,能解決學書進程中的許多問題,例如:中鋒、鋪毫、淹留、割截、擒縱、向背、橫平、豎直等等,都可迎刃而解。


       漢字書體的屢經變革,筆法由約而博,形體由繁趨簡,是社會發展、文化進步的必然規律,也是文字書寫和實用兩者之間矛盾的統一。


       

隸書筆法

        隸書是由篆書演變而來,

「不究於篆,無由得隸。」

要研究隸書的筆法,必須從篆書講起。 


      

 篆書字形結構千變萬化,但筆法卻非常簡單,主要只有一筆。只要寫得粗細均勻,兩端圓潤,轉角婉通,連接自然,筆畫中略帶一些立體感就好了。把這一畫平放,就是平畫;直放,就是豎畫;截短一些,就成短畫;彎轉來,就成轉角或圓圈。這一筆既要凝練,又要勁挺,如棉裹鐵,柔中帶剛,是要下一番苦功去練習的。最好從《石鼓文》和《泰山刻石》等古碑刻中去探求。


        寫篆書,我們必須遵循「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上先下」和「無往不收,無垂不縮」的用筆準則,做到藏頭護尾,筆筆中鋒。例如寫一橫畫:落筆時,應先將筆鋒向左逆行畫一虛線,然後輕輕跪折其鋒,定點起筆,引伸向右,運行成畫;結束時,將筆鋒稍稍提起,沿中線回左迅速一收,即成篆書的橫畫。




     

  篆法是隸法的本源。懂得篆書筆法,寫起隸書來就容易了。明豐道生說:

「學八分(隸書)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

這是歷來書家一致的主張。我們今天不學篆書,直接就學隸書可以嗎?當然是可以的。但至少要懂得一些篆書筆法。在這個基礎上研究隸書筆法,就方便多了。


        隸書的主要特點,就是字形扁闊,筆勢向左右開展,撇捺起落,向背分明;用筆方中帶圓,渾厚堅挺,縱橫跌宕,特多變化之美。隸書筆法比篆書複雜,這是肯定的。如能從它的這些特點中去分析研究,亦不難找出用筆規律。


        篆書的基本篤法是一筆,那末隸書有幾筆呢?我想至少是三筆:


        第一筆:平畫,就是篆書的基本筆畫。




        

這一筆用到隸書中來,不過兩端略方,用筆稍為剛勁罷了。它的寫法,基本和篆書一樣,不論橫豎長短,都須逆鋒起筆,中鋒運筆,既要藏頭護尾,又要乾淨利落,起筆煞筆,有如斬釘截鐵。


        它的落筆有實落、虛落之分。實落和篆書一樣,筆鋒著紙時,逆行畫一墨線,畫到起筆的地方,跪折一下,筆鋒就會隱藏起來,虛落只作虛勢,不畫墨線,筆鋒半藏半露。

        收鋒回筆,也有虛實之分:虛回,僅作虛勢,筆如斬截,尾作方形;實回,仍沿原路收鋒,尾部方中帶圓。


        用實落、實回運筆方法寫成的點畫,容易達到凝重圓厚的要求;虛落、虛回的結果,則是空靈方峻。許多筆畫並列時,要虛實參錯以求變化,但仍以實筆為主。


        這是隸書平畫和豎畫的基本筆法,也是後來楷書筆法的根源。


        篆、隸用筆相通,都以渾厚樸實為貴。如果將篆書筆法一成不變地用於隸書,仍不失高古;楷法入隸,則書格就不高了(宋、元、明三代的隸書,大都用楷法;清人則用篆隸法)。


        第二筆:波畫,就是帶有捺腳的橫畫。



        

此筆蠶頭燕尾、上平下曲,最具隸書特徵。是寫好隸書關鍵性的一筆。它在一個字中起著承載全體的作用。左端形狀象蠶頭,腰部略細,右瑞則象燕尾的一半,上邊平直,下邊略彎。它的寫法可用「落、起、按、提、行、駐、磔、收」八個運筆動作來說明:


        落,是指落筆。應從畫外取勢,俯衝斜下,逆鋒畫一虛線。隨即翻身回上,順勢而起,變虛為實,下按其鋒,盡蓋原有虛線,勢蓄鋒藏。這是起筆。


        起筆下按時,筆毫逆鋪紙上,為了防止偏側,保持中鋒,故須稍稍提筆,以正路線。又為正路線,必須將筆鋒略為按下,故提與按是同時進行的一個動作。


         隨後,提、按向右運行。運行時,當然也要隨提隨按,逐步頓挫,不快不慢,一順一逆(行筆時,筆管正直或微微倒向去的方向叫順,倒向來的方向叫逆),始終保持筆鋒沿筆畫中線移動。移至中段時要提多按少,以便積蓄力量準備下按。過中段後,按多於提,至一定部位,略一停駐,趁勢下捺,既要保持分寸,又要將筆毫盡量鋪開,勁足力健,沉著痛快,好象快刀斬東西一樣,所以叫做磔。磔後自然收束,筆鋒仍須送到。如稍稍躍出筆外,用力空收,更易顯出精神。這一筆要寫得頭尾相稱,中段不空,捺腳鋒利而又飽滿,姿態活潑而又凝重,以能「展不盡之情,蓄有餘之勢」,方稱盡妙。


         波畫本身除可作為主要橫畫應用外,如果把它截斷或拆開來,頭部和尾部又是各種點和斜捺的基本筆法,例如隸書水旁三點就是波畫前半段的寫法;人字或大字的一捺就是波畫後半段的斜寫。畫是點的伸展,點是畫的收縮,在筆法上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第三筆:掠筆,這一筆筆勢向左伸展,常和右邊的一捺或一豎相對稱,形成隸書的特有體勢。




 它是作為撇、鉤或左豎用的。隸書中「大、史、人、月、川、孔、朗……」等字,都有這麼一筆。斜度、伸縮、長短雖有少異,筆法則基本相同。

它的寫法,落筆也先以虛勢逆鋒向上,微橫定點,提轉正鋒後,逐步頓挫,運筆下行;頸部稍細,轉彎略慢,彎後向左掠去,勢險而勁,筆緊而重。結束時,微向上挑,隱隱出鋒,不可太露。挑後,隨即回下,沿中線收筆,既要沈著凝練,又要活潑遒勁。



隸書臨摹要點


1、「方勁古拙,如龜如鱉」。隸書是從篆書演變而來的,使漢字從原來的單一的筆畫發展成為多變的筆畫,把篆書圓轉筆畫變為了方折,所以有篆圓隸方的說法,而隸書是比較古老的字體,它的筆畫要寫得古樸、蒼老,給人一種滄桑殘缺美,方勁古拙道出了隸書的概貌。篆書和楷書多取縱勢,形狀成豎長方形,使筆畫縱向延伸;而隸書字形較扁,筆畫向橫的方向發展,用扁形動物龜、鱉比喻隸書字身的形狀最恰當無疑。



《曹全碑》


2、「蠶頭雁尾,筆必三折」。指的是隸書特有的橫畫波橫,寫波橫時先用逆鋒向左行筆,再往左下按筆,然後慢慢提起向右運行,這就是平出;最後寫挑腳時,筆峰向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狀好似大雁之尾,一般為露鋒收筆。在波橫需要變化時,雁尾也可輕挑出,使筆尖拖長,產生秀氣美,如清代鄭簠的隸書的波橫。寫挑腳應採用提引的方法,這樣筆勢舒展自然;不能「扭甩」出去,否則搖擺、輕浮。筆必三折概述了隸書的筆畫要注意落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亦稱「三折法」 ,藏鋒逆入,有的用「回鋒」 ,有的用「停駐」。



《史晨碑》


3、「雁不雙飛,蠶無二色」。如一個字有兩筆或兩筆以上的橫畫,只能把其中的一橫寫成波橫,其餘寫成平橫,這就叫「雁不雙飛」。蠶無二色是指起筆的蠶頭寫法不能相同,要有輕重、肥瘦變化。在練習隸書中,應做到以下幾點:①上下兩橫不能都寫成波橫,形成「雙飛」,應將其中一橫寫成平橫。②多筆橫畫不能都寫成波橫,呈「一路飄飛」,波橫只能保留一筆,其餘寫成平橫。③上下出現兩個捺筆,稱為「二捺」,應將其中一筆改變筆形,保留一個捺筆。④波橫與撇捺共用,也屬於「雙飛」,應將波橫寫成平橫,保留撇捺。⑤包圍結構的筆畫不應有挑勢,不要隨意挑出。 「點畫俯仰,左挑右磔」。隸書的筆畫以方折伸開,中宮收緊,撇、捺、彎勾放縱,體型方扁為結體的基本特點。隸書字型的方扁取橫勢,很多筆畫對稱的展開,撇捺的組合猶如「雁展雙翅」,俯仰勢增強。



《張遷碑》


4、「重濁輕清,斬釘截鐵」。隸書派生出了8個基本筆畫和更多的變化筆畫,他們的筆畫變化多端,粗細不一,重的筆畫要寫得飽滿,輕的筆畫要寫得秀氣。隸書用筆時,有較好的力量和自然的節奏,從微小的動作中流露出筆意,但須寫出方勁有力的效果。



《乙瑛碑》



隸書的筆畫有些誇張,這跟當時的其他藝術形式也有相似之處。隸書之所以有高古的情調, 跟這個誇張也有一定的關係。其實,捺腳是一種抒情的因素,它不是實用的功能,它是一種美化。秦以後還有鳥鳳龍圖書,一些裝飾性的書體,是在實用的基礎上加大了美化的分量。這恰恰是隸書非常美妙的特點。

一、字形方扁,橫向取勢



 

隸書字形成方扁狀,蓋由於橫長豎短的原因;橫向取勢,是因為橫挑的波折之故。當然,並非所有的隸書都是扁狀,但是給人的感覺都是扁的。比如《張遷碑》裡面的覽字,其實是立長的,但是感覺上,或者說視覺效果上還是扁平的。

二、左右相背,舒展自如



隸書的波折撇畫是相互呼應的,如徒字,左邊的豎畫部分變成為撇的形式,這樣就能夠跟右邊的捺筆形成呼應,如果還是楷書一樣的豎畫,它就沒有了視覺上的呼應。呼應不是對稱,這一點大家要記住了,隸書裡面好多都是這樣相互映帶的。結體,如果想要重心平穩,就要使得字畫短長有致,該短的短,該長的長,左右相背,甚至是左舒右展,這是隸書最為重要的特徵。

三、字畫平直,布局勻稱


隸書是表面單純內在又很複雜微妙的書體。世間的學問,噱頭多義理淺;出世間的學問義理深,噱頭少。這一點,同樣可以拿到書法中來說,隸書就是這樣噱頭比較少,但義理很深的。




內容來源於德森克,圖片來源於文人空間,德森克編輯,版權歸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微信號:wxputa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森克 的精彩文章:

【毛毛讀史】蘇聯意識形態如何徹底崩盤?
【毛毛學堂】《金剛經》精華10句,9大人生真相,點醒執迷人生

TAG:德森克 |

您可能感興趣

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的臨摹要點
小楷、隸書、行書、草書臨摹要點都在這了!
楷書、行書、草書、魏碑、隸書學習口訣歌,總結的太好了!
小楷、隸書、行書、草書臨摹要點,全在這了
隸書《張遷碑》臨摹要點
小楷、隸書、行書、草書臨摹要點,果斷收藏
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等的臨帖技巧!
蕩氣迴腸的隸書
帥氣的漢簡,隸書開始向楷書演變最重要的史料
文氣十足的隸書!清代學者萬經,居廟堂之上,亦胸懷詩和遠方!
4節課帶你掌握隸書「金石氣」樸厚臨摹技巧,讓隸書創作蒼茫有氣度
究竟楷書、隸書、篆書、行書、草書練哪些基本功?
學寫隸書:基本點畫的運筆
隸書的主要特點
小楷、隸書、行書、草書臨帖技巧
《乙瑛碑》,如何寫出隸書的廟堂之氣
「免費課」4節課帶你掌握隸書「金石氣」樸厚臨摹技巧,讓隸書創作蒼茫有氣度
隸書學《肥致碑》,專治俗氣
叢文俊:學隸書的「五難」
實用的《張遷碑》隸書偏旁部首毛筆字教程,精品收藏學習+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