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水煮日報:蘇聯人眼中的孫中山

水煮日報:蘇聯人眼中的孫中山

01

1920年11月,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經陳獨秀介紹,專程前往上海拜會孫中山。1925年3月15日,這位年青的蘇俄共產主義者在蘇聯《真理報》發表文章回憶說:孫中山在自己的書房裡接見了我們。房子很大,立有許多裝滿書的柜子。他看上去象是四十五到四十七歲(實際上他已經五十四歲了)。他身材挺秀,舉止謙和,手勢果斷。我的注意力不知不覺間已被他儉樸而整潔的衣著所吸引,他身穿草綠色制服,褲腿沒有裝在褲筒里。上衣扣得緊緊的,矮矮的衣領,中國大學生和中國青年學生一般都穿這種上衣。……我們臨走前,談話快要結束時,孫中山又回到蘇維埃俄國的話題上來。顯然,他對這樣一個問題深感興趣:怎樣才能把剛剛從廣州反革命桂系軍閥手中解放出來的中國南方的鬥爭與遠方俄國的鬥爭結合起來。

02

1924年的最後一天,孫中山抱病乘車來到北京。馮玉祥特意從張家口打來電話,指示北京警備總司令鹿鍾麟,負責保護孫先生。鹿鍾麟奉命到北京站一看,立刻愣了神,站台上早已擠滿黑壓壓歡迎的人群,考慮到安全問題,鹿鍾麟趕緊驅車來到永定門車站,想讓孫中山由永定門提前下車。當火車在永定門停靠,鹿鍾麟上車請孫中山下車時,孫中山很不高興,他說:「在永定門下車那可使不得,我是為學生為群眾而來的,我要見他們。請不必擔心,學生們即使擠著了我,也不要緊的。」當火車載著孫中山停靠在北京站時,早已在此佇候凝望的嘈雜的人群,卻奇蹟般地平靜下來,而更令鹿鍾麟驚奇的是:「學生的秩序,立時就自動整理好了。每個人都嚴肅而恭敬地站在那裡。沒有一個人亂動,也沒有一個人說話,只聽得歡迎他的許多小旗在風中瑟瑟地響。」此情此景令鹿鍾麟終身難忘,幾十年後,他還禁不住感嘆道:「學生和民眾,是如何地愛他,他也是如何地愛青年愛民眾。」

03

1925年3月11日晚9時,在北京寓所的孫中山自知病危,召集同志和家屬來到床前,輕聲對他們說:「現在要分別了,拿前日預備的字來,到簽字的時候了。」汪精衛取過遺囑,宋慶齡扶孫中山的手簽名。孫中山見大家環繞在床前,又用極微弱的聲音說道:「我這次放棄兩廣來北京,是謀求和平統一。我所主張統一的方法,是開國民會議,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建設一個新國家。現在為病所累,不能痊癒,死生本不足惜,但數十年為國民革命所抱定的主張不能完全實現,這是不能無遺憾的。希望各同志努力奮鬥,使國民會議早日開成,達到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目的。那麼我雖死了,也是瞑目的。」次日上午9時30分,與世長辭。

04

《東方早報》記者採訪胡耀邦之子胡德華:您還記不記得溫總理和耀邦同志交往的一些經歷?胡德華回答:溫總理在到中央辦公廳之前,跟我父親是不認識的,他當時是地質礦產部的副部長。……王兆國同志跟我講過,當時兆國同志是中央辦公廳主任,他就跟我父親提出來,說:「中辦還要有一個副主任,耀邦同志你看選誰好?」父親就說:「中辦這個崗位非常重要,你要選一個非常優秀的幹部,最好選一個我不認識的幹部,要選你認為最優秀的。」這是因為如果選他認識的,將來一些原則的問題不好處理。這樣,兆國和中組部專門挑選了家寶同志。家寶同志1985年到中央辦公廳,他跟我父親只一起工作了短短兩年,並不是父親提拔了他,他才對我父親非常好。在這兩年,我父親的工作作風、對人民的這種熱愛,深深地感動了家寶同志,所以他對父親有發自內心的熱愛。父親就是在這短短兩年時間,給溫總理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05

新中國成立前夕,當周恩來聽說浙江大學學生拒絕原校長竺可楨返校一事,立即致電華東局並轉浙江省委書記、浙江軍區政委譚震林和浙江軍區司令員王建安,指出:「據我們所知,竺過去在於子三事件中,同情學運,今春當蔣黨用飛機迫其離滬時,亦設法逃避。此次拒竺事件,詳情如何?竺在政治上表現究如何?學運方面有否偏向,盼查明詳告。」1949年10月,竺可楨被任命為科學院副院長。

06

1973年5月13日,周恩來接見旅美著名學者趙元任及夫人楊步偉。當談及旅美學生、留學生回國工作問題時,周恩來說:我說過,年輕的也好,老的也好,要創造一個回來工作的環境,還需要一段時間。對此,我們還要準備一下,不然大家回來,條件不具備,反而是用非所學,環境也不一定適合。與其如此,寧可在外面再多學習兩年,在知識方面能有更多的發展,反而有好處。會談中,周恩來還談到了教育問題,他說:「一個民族要能在國際上站住腳,要能前進,就要進行長期的教育。勤勞勇敢是中國人民的一種好品質,但中國人也有些保守,總想到一起,到一起就說中國話,不願意和外國人接近。那不行,你要影響世界,不能閉關自守,只說中國話,怎麼行?中國人有中國的弱點,要進行思想教育。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07

1943年,朱光潛發表文章,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對文言和白話兩者的特點及短長做分析:文言白話之爭到於今似乎還沒有終結。我做過十五年左右的文言文,二十年左右的白話文,就個人經驗來說,究竟哪一種比較好呢?把成見撇開,我可以說,文言和白話的分別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大。第一,就寫作的難易說,文章要做得好都很難,白話也並不比文言容易。第二,就流弊說,文言固然可以空洞俗濫板滯,白話也並非天生可以免除這些毛病。第三,就表現力說,白話與文言各有所長,如果要寫得簡練、有含蓄、富於伸縮性,宜於用文言;如果要寫得生動、直率、切合於現實生活,宜於用白話。這只是就大體說,重要的還是在作者的技巧,兩種不同的工具在有能力的作者手裡都可以運用自如。我並沒有發現某種思想和感情只有文言可表現,或者只有白話可表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水煮日報:毛澤東點評項羽
水煮日報:鄧小平自傳1992年在俄國被發現
水煮日報:民國十大才女
水煮日報:周恩來給李宗仁、白崇禧秘密傳話
1966年初彭德懷參加三線工作會議為何拒與彭真合影

TAG:水煮百年 |

您可能感興趣

周宏中國:《人民日報》薦讀最美中國櫻花
華爾街日報:中國在對美貿易戰中佔得上風
《人民日報》:鄧鐵濤 矢志中醫八十年
繼人民日報之後,中國日報又把蘇寧小店「三公里燈塔」推向全世界
滕長富:中共煙台特支與《膠東日報》
水煮日報:毛澤東的生日談話
人民日報:中國人把中醫的「鞋」弄丟了
華爾街日報:中美貿易戰休戰
人民日報:中國經濟前路開闊
人民日報海外版:夜間中國亮起來
中國攝影日報 消失的家園
人民日報評袁隆平海水稻:中國創新溫暖世界
這兩天,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央媒紛紛點贊中國科大!
人民日報華爾街日報共駁納瓦羅,國際媒體連轉中國報道批美方
華爾街日報:特金峰會的意外贏家:中國
清華美女設計的《中國日報》插畫
《人民日報》頭版:渝貴鐵路今日開通運營
水煮日報:蔣介石去世後各國媒體的報道
我和《解放日報》徵文 王小鷹:百歲報人王維
人民日報望海樓:美國越折騰 中國越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