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五台山比丘尼生活紀實!

五台山比丘尼生活紀實!

凌晨三點半,當茫茫群山還隱沒在夜色中時,昌明就同普壽寺全體僧俗一起去上早課了。身穿褐色袈裟的尼眾和身著海青的居士神情肅然。長長的隊伍蜿蜒而行,除了細碎的腳步聲和幾聲輕咳再無半點聲音。

清瘦的昌明是位出家三年的比丘尼,今年二十四歲,她一個月前從東北來到佛教聖地五台山的普壽寺尼眾佛學院,希望能留在這裡修行。她說,這裡是最如法的律學院。我還不知道自己能否被收留。

在這裡修行的比丘尼多是大學畢業生,學歷最低的也是高中畢業,她們在受戒前都經過了三年的考驗。

出家女眾的生活是清苦的。她們每天早晨三點起床,晚上十點熄燈。依照佛教的儀軌,普壽寺里每天只吃早、午兩頓飯。

普壽寺誦經的法壇有兩層樓高,能容納上千人。即使是夏天,五台山的早晨還是很冷,不少人凍得直抽鼻子。早課以梵文的咒為主。

誦經禮佛時,尼眾威儀端莊。待所有的經文誦完後,還要念一段祈禱風調雨順民安樂的話。

五點半,全寺排隊去「五觀堂」用早齋。此時,群山仍罩在朦朧的晨霧之中。

早齋一般是粥、麵食和一鹹菜一熱菜。對於出家人來說,吃東西只是為了支持修行的色身,食物無好壞之分。用齋時不能講話,要多少只能用筷子表示。如果要半碗,就用筷子在碗中部劃一橫;要稀的,就用筷子在碗里晃一晃;要稠的,就將筷子直立在碗中。

飯前,昌明和所有人一起雙手合十誦經,檢點修行有無日日精進。飯後,和其他人一樣,她用沙彌尼給每人碗中倒的一點開水把殘留的飯菜涮乾淨,然後喝掉。有時午齋也吃早上或前一天剩下的飯菜。

用過早齋,七點剛過,群山蒼翠清新。稍事休息,寺里的學員開始了一天的學習,居士則開始了一天的勞動。在這裡,勞動已成為必需。

米面運到了,每個沙彌尼扛起一袋,飛快運到五觀堂;磚拉來了,十幾個居士分成兩組很專業地卸車,人人臉上洋溢著笑;一個瘦弱的小居士努力地抱著一塊沉重的木板往前走;旁邊的一群人中有的埋頭用力打磨暖氣片上的銹,有的在塗防鏽漆和銀粉……整座普壽寺都是學員和來修行的居士一磚一瓦親手建起來的。

一九九一年籌建時,除了政府批給的一塊四十幾畝土地,寺里只有一百零五元錢。如瑞和妙音兩位院長親自帶領全體學員打井、拔草、蓋樓。後來不斷有居士來布施和添磚加瓦。

現在,普壽寺已發展成為海內外聞名的律學院,為全國各地、港澳台地區和東南亞許多國家培養了高素質僧才兩千多名。

除了慕名而來的出家人,前來拜佛供齋的居士也絡繹不絕。一對來自上海的新婚夫婦來寺院要求給他們舉行證婚儀式,為了少殺生,他們不辦酒席,把錢捐給了寺廟。

院長對他們說:「每個生命都有可能是我們往生的父母,我們對待任何人或動物都要友善。如果每對夫婦都能互敬互愛,尊老愛幼,社會上就不會有那麼多『包二奶』的現象了。」周圍人聽罷不住點頭。

上午七點半到十點半,下午兩點半到四點半,是寺中學員集體上課的時間。此外,每位學員還有各自的功課和勞動。沒有課的或在教室和圖書館裡讀書,或在宿舍里溫習功課,或在電腦室里打字、上網。

知客師說,在這裡,學習和修行是無止境的,最短的學制也要十二年。

暮課在晚上七點半開始,允許寺外的男女信徒參加,一直到九點才結束。回到住處,還有學員還在佛堂前不停地頂禮。

因為學歷不高,昌明最終沒能留在普壽寺,但她決心回到自己的寺廟後按照在這裡的所聞所見修行。她說,她不會忘記知客師常對她說的——「出家人要報國土恩、父母恩、師長恩和眾生恩;有國才有教,有教才有我們出家人。」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五台山 的精彩文章:

臨終是個怎樣的過程?有生之年能讀到它,就是幸運!
最美的不是來世,而是此生!
因果雖然看不見,但會以不同方式回報到你身上!
大家念地藏經前,如是發願,不可思議,功德無量!

TAG:般若五台山 |

您可能感興趣

五台山採風紀實——靈峰寺
突尼西亞影像紀實
紀實攝影!格陵蘭島的日常生活
山鄉巨變,美好可期——五台山實驗幼兒園三年發展紀實與展望
賀蘭山脈——王泉溝穿越活動紀實
日照金山(梅里雪山)拍攝紀實
昔日草場變荒漠 澳大利亞世紀大旱紀實
緣來就是佛:北京昌平八旬老太往生紀實
共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庫布其沙漠治理紀實·綠富同興篇
越過那座山 震撼紀實生活在大涼山的彝族人
歐洲旅遊紀實——荷蘭阿姆斯特丹
今日「頭七」,普吉沉船事故祭奠現場紀實
張建忠攝影作品賞析·《遠山的記憶——大涼山彝民生活紀實》
【紀實】漁在白馬湖
皚皚雪山上的虔誠-昆崙山祭祀紀實
愛上生活紀實
印尼巴厘島傳統賽牛節紀實 險象環生精彩紛呈
旅遊篇 ——五台山紀實,四大佛教之一,真是不枉此行啊
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聖誕日慶賀祈福法會紀實
山鄉巨變:布朗山影像紀實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