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廣東青年藝術家在野蠻生長?聽聽「觀察員」胡斌怎麼說

廣東青年藝術家在野蠻生長?聽聽「觀察員」胡斌怎麼說

他們看似是沒有包袱的『遊戲』,

卻也在建構一種貼近自身的

新的藝術結構和形態

人們經常把「北上廣」三個城市相提並論,但與北京、上海相比,提到廣州的藝術生態時常常被用到的詞語是「邊緣」、「野生」,甚至「自生自滅」。果真如此嗎?

在珠三角地區,有很多進正在行實驗性探索的青年藝術家。他們對創作的態度足夠嚴肅,但有時他們呈現的作品,卻看起來像荒誕的遊戲,帶點幽默,帶點無厘頭,這又是為什麼?

2017年8月,在《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移師廣州之際,我們與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策展人胡斌聊了聊,這批青年藝術家是怎樣的群體,他們又面臨著什麼樣的問題?來聽聽這位廣東藝術多年「觀察員」怎麼講。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策展人 胡斌

廣東當代藝術生態:

「野蠻生長」,「自生自滅」?

YT:人們常把「北上廣」放在一起來比較,在你來看,與北京、上海相比,廣東當代藝術生態有什麼特點?

胡斌:較於北京、上海,廣東當代藝術的民間活動和收藏還談不上有多濃厚的氛圍;為數仍不算多的當代藝術機構沿著自己既定的軌道運行著,甚少出現什麼火爆場面和驚人之舉;散落的藝術家聚集地也沒有任何示範效應。但因為外在大環境的影響,雖然變化不是很迅速,但總體上看還是日趨活躍,活動組織越來越頻繁;同時廣東當代藝術家赴外參加交流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創作上看,因為本土支持平台和市場還不是那麼有力,所以大部分藝術家偏於小成本製作,沒有那麼多的任務,有的也就走得比較前沿,屬於自我組織型的純實驗探索,這些探索的素材和思想源泉經常都與本土的文化環境密切相關,所以也就具有了與別的區域不一樣的特質。

廣州畫廊(圖源:廣州畫廊)

YT:從90年代的大尾象,到今天的居民項目,在廣東地區出現了很多與城市、社區結合的藝術項目。似乎廣東地區的藝術項目更多偏向於與城市、社區的交流,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胡:我覺得談不上廣東地區的藝術項目更多偏向於與城市、社區的交流吧,這實際上是一種全球傾向。而在中國,大部分藝術家還是獨立的工作室內的創作,與城市、社區產生互動的還是少數。大尾象在那個年代因為沒有正式的展示空間,而與城市空間結合產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作品,植根周遭環境,開啟了作品與空間的多維方向。

而現在,在開放的藝術空間仍然不夠或者難以滿足要求的情況下,藝術家自我組織空間以及與豐富的社會空間產生交織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再就是有些藝術家面對珠三角乃至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種種問題和現象,以藝術介入到廣闊的社會場域,既受到當代藝術中的某種取向的影響,也是中國情境使然。

居民項目,一個針對珠三角地區的藝術實踐項目。2016年8月啟動,持續半年。(圖源:「居民」微信公眾號)

YT:你曾經說過對廣州的藝術制度環境並不是太滿意,原因是什麼?有沒有什麼解決辦法?

胡:我覺得,廣州在制度層面對於新興文化和藝術還是太缺乏支持了,與這個城市在經濟和流行時尚方面的地位太不匹配了。雖然說不是所有的文化藝術都要政府或公立機構來支持,但是制度上給予多元文化藝術以保障還是非常不一樣。目前主流美術群體沒有什麼革新,所以也很難期待他們能夠有太多改變,但是我覺得隨著形勢變化,這個區域的藝術體制一定會改變的。

YT:在《其命惟新》展覽中你也提到過70年代末改革開放和90年代初南巡講話給廣東藝術界帶來的影響。如果說它們曾為廣東藝術界帶來兩次高潮,那麼今天廣東藝術處在一個什麼位置?

胡: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主要是經濟以及城市的巨大變化,外來文化和人群的大量湧入給這個區域以極大的滋養,藝術家所接受的資源與內地非常不一樣,但就藝術地位來講,因為經濟的突出成就反而被掩蓋了。今天的廣東,因為全國的經濟開放程度差別不是太大,文化藝術上也很難有非常不一樣的資源,其實沒有什麼優勢了,但是畢竟這個地方發展這麼多年,社會各層面的豐富程度還是特別高,浸淫在當中的藝術家還是有隱在的不同表現。

關於青年藝術家

是「一本正經」,還是「胡說八道」?

2006年胡斌策劃展覽「超級英雄」海報(圖源:打邊爐)

YT:你曾說你的策展方式是先考察交流,再對當代藝術當中的一些現象進行梳理判斷。2006年你曾策劃「超級英雄」,2012年又策劃「野生視覺」,參展的群體都是廣東地區的青年藝術家。在你看來這兩個時期的「青年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上有什麼特點,有哪些改變?

胡:這兩個展覽還是偏於圖式創作型的青年藝術家,比如超現實的手法與青春印象以及個體感知結合在一起,但當時我已經發現了一些變化,最突出的變化是符號式的創作在削減,藝術家們逐漸在以一種更為系統的思考在進行創作,而不是僅僅以某種符號或圖式取勝。

GIF/208K

廣州藝術組織「馮火」形象大史阿史表情包(圖源:馮火)

YT:2017年,當我們再提到青年藝術家時想到的可能是宋拓、林奧劼、「山河跳!」或是「馮火」這樣的組織。對於這一代的青年藝術家,你又怎麼看?

胡:他們著眼於更新的人群和文化現象,十分鮮活,切入的角度出其不意而又給人以驚喜,給我們帶來看待周遭事物不同的視角。他們看似是完全沒有包袱的「遊戲」,實際上他們也在建構一種貼近自身的新的藝術結構和形態。

YT:像「馮火」,「滷味高清頻道」等等很多廣州的藝術團體,他們面對自己的創作是認真嚴肅的,但是做出來的作品似乎都半真半假,有點無厘頭,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呢?

胡:我覺得與這個區域的文化形態密切相關,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雜糅在一起,有的幽默方式與全球化下土洋交混的粵語區現象有關,這種低成本的、與個體認知和區域社會特點結合在一起的創作,看似姿態很低,簡單又詼諧,但實際上像錯綜複雜的灌木叢根系,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廣州藝術組織「滷味高清頻道」作品《情感追擊》(圖源:滷味高清頻道)

YT:我了解到很多現在的廣東年輕藝術家都還沒有能夠以藝術為生,大多是把藝術創作和自己的工作分開。雖然是美院畢業,也在努力進行藝術探索,可是卻不能以此為生,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胡:這是因為廣東在體制上不能給當代藝術家實驗探索提供一個平台,而在市場方面也沒有跟上,這樣的話,藝術家就很難以藝術為生了。

YT:之前你說過不是把認識的人拼起來就是策展人,但是現在廣州年輕藝術家們經常身兼數職,比如廣州畫廊的工作人員同時也是藝術家;「山河跳!」的兩姐妹同時兼任藝術家、策展人和評論人的角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樣會不會造成局面的混亂?你對這些身兼數職的年輕藝術家們有沒有什麼建議?

胡:這種綜合發展其實是某種趨向,現在不少藝術家都是進行一種綜合程度很高的系統性的創作,將很多工種都納入到他的體系當中。另外,廣州的這種現象也與各種平台不是太強大,藝術家以自助形式進行自我組織、自行發展有關。我覺得,並不會混亂,因為每個人的工作取向還是非常鮮明的,不論什麼工種,都帶有藝術家獨立的個性。但是如果某項工作發展到比較龐大的程度,那麼,藝術家們肯定要捨棄掉一些東西而更加傾向於其中的某一項。

廣州藝術家組合「山河跳!」在作品中為人占卜(圖源:山河跳!)

YT:你已經見證了好幾代「青年藝術家」,當他們度過青年時代之後,如何擺脫「青年藝術家」的標籤?

胡:我們總是熱衷於辦青年藝術家的展覽或活動,這一方面是源於捕捉新的藝術現象和資源的動力,另一方面也有成本和未來可能性的考慮。而青年藝術家也經常可以享受對於青年的關注度以及包容度而獲得一些資源。但是一旦過了這個時期,青年藝術家不再年輕,而又沒有完全成型,就有可能被拋棄。所以,我覺得青年藝術家自身不能將「青年」作為標籤,而是要從藝術探索本身來著眼,加強加深自己的發展。

時代成就不同的人,也造就不一樣的藝術。要說「野蠻生長」,《其命惟新》中的每一幅作品,又何嘗不是曾經某一個時期「野蠻生長」的結果呢?從外銷畫誕生的那天起,廣州這座城,你看得到它把無數外來文化收為己用,也看得到它一直保留著自己的本土性。你說它「邊緣」,但它自得其樂——「就像錯綜複雜的灌木叢根系,生命力頑強。」

編輯溫嘉寶

圖片鳴謝藝術家

/ Y T 原 創 未 經 允 許 不 得 轉 載 /

Contact Us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請email我們吧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T藝術雲圖 的精彩文章:

用「矩形」構建地下室花圃的德國藝術家
《皮繩上的魂》:拍攝西藏題材是「販賣民族風情」?
坐落在外灘上的「空中花園」,是數字時代的藝術作品
為什麼說藝術家都是「勢利眼」?
抽煙、開槍……母親為了藝術將孩子暴露在「危險」之中

TAG:YT藝術雲圖 |

您可能感興趣

只因不認識新生蔡徐坤,「老藝術家」潘長江微博遭「愛坤圍攻」?
陳丹青:你憑什麼是藝術家?
藝術家李華生如何從「野逸國畫家「涅槃?
青年藝術家靠什麼生活?
青年藝術家——王卿
王俊凱為老藝術家鮮花,成唯一坐主桌青年演員,爺爺奶奶都喜歡他
巴扎嘿!群展藝術家介紹——張如怡
青年藝術家如何被大眾看到?
為什麼說王寵是天生的藝術家?
【青年藝術家】石夢霞
藝術家介紹?譚偉
青年英國藝術家——翠西·艾敏
國畫藝術家——劉秀峰老師
田躍民:馬雲最欣賞的畫馬藝術家!
聽藝術家盛潔聊聊「難看」
青年藝術家趙廣禕作品欣賞!
對話參展藝術家熊曉東
視覺藝術家毛婷對談天野喜孝:如何衍生多元藝術生命力?
乒乓藝術家?人民日報稱讚許昕,劉國梁卻有話說
巡禮·對話青年藝術家杜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