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挑戰科幻片的觀影量了,這十部你要是看過就真牛

挑戰科幻片的觀影量了,這十部你要是看過就真牛

來源:英國衛報

翻譯:issac

校對:朱溥儀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策展人用更為現世的參考標準著手整理了一份科幻片的片單。他決定尋找的這些科幻電影故事都發生在地球上,沒有外星人或入侵情節,而是探討在電影發行的那個年代人類存在的意義。

The Craven Sluck (1967) (暫無中譯名)

這部是邁克(Mike)和喬治·庫查(George Kuchar)的幻想之作,講述了一位家庭主婦想要尋找刺激,而且都是在那些最不可能的地方。鮑勃·考恩(Bob Cowan)實際上扮演了兩個角色。他既扮演了和家庭主婦有染的男人的妻子,又扮演了這一家庭主婦自己的丈夫。這是一次具有挑戰性、不嚴肅甚至有點神經錯亂的表演。他們拍片集資並不容易,但他們在創造力、想像力和智謀方面都獨具匠心。

《沒有男人的八月末》

(Late August at the Hotel Ozone,1967)

這是捷克共和國電影界內最受珍視的電影之一,同時也是這一影展中大量的後啟示錄電影之一。它是揚·施密特(Jan Schmidt)的作品,講述了地球上最後一群女性,在森林中求生並且試圖延續人類文明的故事。他們有些搖擺於返祖性和原始性的兩個狀態之間。這部電影非常陰冷無望、冷酷殘忍,但也很美麗繽紛。

《千層糕》

(Przek?adaniec,1968)

這是安傑依·瓦依達的短片,與他合作的是《飛向太空》(Solaris1972)的編劇斯坦尼斯拉夫·萊姆(Stanislaw Lem)。我認為後者應該是歷史上最為廣泛閱讀的科幻小說作家,但在西方卻並非那麼出名。這部電影表面上是一個賽車手險些在比賽中讓自己兄弟喪命的喜劇。他自己也差點兒死了,但事出後,他移植了他兄弟身上一半的器官。

保險公司拒賠醫療費,理由是他的兄弟並沒有真正的死亡,因為他還活在他兄弟的身體上。這部電影表現了我們在美國索賠醫療保險費被拒時所面臨的問題,是一出令人迷惑的荒誕劇。

《殺出狂人鎮》

(The Crazies,1973)

喬治·羅梅羅(George Romero)用了很少的預算,卻能拍出這麼一部極其令人愉快又快節奏的作品,實際上還同時在兩個層面探討了美國社會,振聾發聵。在第一個層面上,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賓夕法尼亞的小鎮上的居民因為軍方的病菌流入水源而受感染,每個人都變成了殺人狂魔的故事。

但其中也有在我看來是來源於普萊斯頓·斯特奇斯(Preston Sturges)電影的喜劇元素:這是一部關於細菌戰的滑稽的懸疑電影,而且還是發生在美國家庭身上,表現反政府團體努力奪回自己的城鎮的作品,當真是十分有趣。

《世界旦夕之間》

(World on a Wire,1973)

這是一部在70年代早期的電影,最初是為西德電視台製作的。我們和它關係密切,因為幾年前,我們實際上曾經幫助過這部電影的籌資以及修復工作。這是一個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轉身全新領域的絕佳例子。

法斯賓德能夠將他那別具一格而強烈緊張的感受力與性感帶入這一領域。從某個程度上來說,我認為這部作品對於其他未來烏托邦的敘事有著長遠的啟示和影響,其中包括《黑客帝國》(The Matrix)。(羅伊)

《老鼠救星》

(The Rat Savior,1976)

這部克爾斯托·帕皮奇(Krsto Papi?)的電影是改編自亞歷山大·格林(Alexander Grin)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努力奮鬥卻窮困潦倒的作家的故事,他被排斥驅逐,可以說是一個社會的棄兒。

他無意發現了讓工人痛苦自己卻在喝香檳、吃烤肉而大快朵頤的地下鼠族社會,然後作家試圖告訴人們這一醞釀在城市地下水道的陰謀。這本質上是一個外來物種入侵的故事。但在那個時候它卻被評論家們近乎荒謬地批評為是反共產主義的寓言。實際上,它本質是反集體主義,衝擊了70年代中期的封建主義和因循守舊的集權主義。

《慶典》

(Jubilee,1978)

德里克·賈曼(Derek Jarman)的作品問世是在70年代晚期冷戰的頂峰時期。他創作了一種根植於反建制、破壞一切的無政府主義之中的奇異美學。我認為每個人看完之後都不會不將其與我們所處的環境做對比——這是一種因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世俗常規以及社會結構中而產生的徹底的絕望。雖然這很下流、野蠻和十分朋克,但我還是希望孩子們看了之後會說一句「Fuck yeah!」

《末世紀暴潮》

(Strange Days,1995)

即使這部電影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了,但挑這部電影還是一個稍微偏向於當代的選擇。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當人們談論虛擬現實對這代人的影響的時候,這方面會有兩個擁有可見未來的領域:第一個是創造會產生共鳴的情境——比如像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尼亞里圖 (Alejandro González I?árritu)的作品那樣讓你置身於美國和墨西哥的交界處,產生一種難以置信的共鳴感。

另外一個領域則是色情片。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完全展示了她對於親密和性慾的觀點,認為在未來它們只會發生在虛擬現實之中,這簡直不可思議,非常準確而又貼合現在的時代。

《人造人》

(Teknolust,2002)

雖然琳恩·赫什曼-李森(Lynn Hershman Leeson)導演的這部電影已經十五歲了,但是電影里提到的克隆的概念以及性別與生殖的分離仍然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假說。李森在電影中不僅將性別與生殖分離開來,還在克隆人的概念中嵌入了人類貪得無厭的天性,這一能力讓人讚歎。如今,真正的克隆技術正在向我們招手。李森一直對科學和藝術的關係、基於創作的科學實踐感興趣,而這部電影,正是兩者的完美結合。

《她》

(Her,2013)

我希望能聊一聊觀眾們更熟悉的內容,因為我們想讓這一系列比較容易被大家接受。像《她》這樣的電影顯然對於討論人們互動、交流、相愛的方式有著現代的意義:愛上一個人的思想、愛上一部機器——這些話題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進行深入的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虹膜 的精彩文章:

關於殘暴而怯弱的日本人,沒有比這部日本電影表現得更透徹
影向標:《鮫珠傳》未被狂批,倒是出乎意料
這部熱火朝天的大劇,是否真的保留了《鬼吹燈》的精髓?
等了足足十年,終於有人將這部最牛的國產犯罪小說搬上大銀幕

TAG:虹膜 |

您可能感興趣

敢說自己愛看電影?狂熱影迷一年觀影量達700多部,平均每周1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