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院士」惜別育種人生
海南省陵水縣的稻田裡,一位頭戴草帽、卷著褲管的「農民」不知疲倦地奔波在田間地頭,一株一株地查看秧苗長勢——這樣的情景,如今已成為當地村民永遠的回憶。
「農田院士」朱英國走了。8月9日凌晨,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朱英國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78歲。
人們稱他為「水稻候鳥」,40多年來,朱英國率領他的科研團隊南下北上,不斷進行水稻育種材料源頭創新,培育和選用雜交水稻新品種。他的一生,致力追逐水稻育種的春天。
朱英國曾說:「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
自1972年起,朱英國開始雜交水稻研究。水稻研究既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又是繁重的體力勞動。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和同事們除了在試驗田裡忙活外,還要自己砍柴做飯。為了呵護精心培育出的禾苗,他們時常要與毒蛇、田鼠激戰。
功夫不負有心人。朱英國利用紅芒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合作,育成了「紅蓮型」水稻三系及「紅蓮型」雜交稻。在國際雜交水稻中,朱英國的「紅蓮型」與袁隆平院士的「野敗型」、日本的「包台型」三分天下,而且只有「野敗型」和「紅蓮型」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種植,被冠以「東方魔稻」的美稱。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朱英國利用農家品種馬尾粘中發現的敗育株與協青早選雜交,育成馬協不育系和「馬協型」雜交稻。「馬協型」雜交稻的突出特點是米質優,目前在全國推廣面積已超過2000萬畝。
除此之外,朱英國研究水稻光敏核不育,主持選育出通過國家和省級鑒定的粳型和秈型光敏核不育系7個;畢生髮表論文260餘篇並主編多本著作。
這一系列研究成果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人們將朱英國譽為「農田院士」「湖北省的袁隆平」。
「讓世界遠離饑饉」是朱英國矢志不渝的志向。大學期間他開始參與雜交水稻試驗,畢業留校後便專註於水稻雄性不育和雜種優勢利用研究。1974年湖北省成立了水稻三系協作組,他被任命為組長,從此開始了「水稻候鳥」的艱辛之旅。
儘管在武漢大學早已有了自己的溫室實驗室,但朱英國院士一直是一隻「水稻候鳥」。由於雜交品種越來越多,他每年要南下南繁基地四五次,做著數十年如一日的實驗。這樣的「候鳥生活」已經持續了40多年。每年春夏之交,他和同事們便在湖北仙桃育種;秋風乍起,他們就奔赴廣西南寧;嚴冬將至,再轉戰海南島;直到次年春天,才揣著希望的種子返回湖北。
扁擔挑水兩頭擱,顧得了一頭,顧不了另一頭。候鳥般的生活,讓朱英國幾乎沒有與家人度過一個完整的春節。
朱英國平時都會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將每天的工作安排、科研心得記在本子上。他去世之後,家人為他整理物品時發現,這樣的工作筆記足足有22本。
翻開朱英國2012年1月1日的日誌,人們發現了這樣的話:「培養人才是我們的職責,上午與胡駿交談,希望他繼續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完成基礎研究任務,多發論文。」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都是朱英國對胡駿這位稻種培育研究領域後起之秀的殷切期待。
數十年來,朱英國對育種人才的發現和培養一刻也沒有停歇過,先後培養碩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51名、博士後8名,並為湖北省培養出大批雜交水稻科研、制種與栽培技術骨幹。
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從大別山走到珞珈山,再從珞珈山走向五指山;從學生成為教授,再從教授成為院士。每一步,我都用堅實的足跡,不斷延伸著自己的奮鬥和追求。」(本報記者 程墨 實習生 吳宜芝 黃青青)
《中國教育報》2017年08月16日第1版


※研訓創新激活「一池春水」
※讓實習「實」起來不能只靠學生自覺
※學會知行合一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