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節令詩讓互聯網時代的中國人更能感受傳統的溫情

節令詩讓互聯網時代的中國人更能感受傳統的溫情

節令詩讓互聯網時代的中國人更能感受傳統的溫情

《古人吟佳節》由語文出版社首次出版,迄今已歷卅載歲月。

相比四千餘年的中國詩歌史,三十年只是電光火石的一瞬間。但就傳播形態而言,這三十年可謂一日千里,信息技術發展之迅猛,超過以前數千年。

以古詩詞的選注、出版、傳播為例,在《古人吟佳節》出版時的20世紀80年代末,青少年還停留在用鋼筆將喜歡的詩句抄錄在小本本上的狀態,和古代的讀書人並沒什麼區別。在那時,如記憶力不逮要引用或查詢一兩句詩詞,那可得費時費勁埋頭於圖書館翻檢典籍,如大海撈針一般。姜雲先生以一己之力,摭錄中國古人吟誦節日的代表性詩篇,按時序一一選注,是一項惠及讀者的功德。如其大學時代的同窗、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總編輯的汪賢度所言:


選擇節令詩中有可觀者匯成一集,既可供古典詩歌的愛好者閱讀欣賞,也可為民俗學的研究者提供比較系統集中的資料,這項工作無疑是有意義的。

可以想見,當時姜雲先生獨坐書齋,孜孜不倦地於浩瀚的詩歌海洋中一首首選取吟誦節令的古詩,是多麼的艱辛。而今,姜雲先生已作古有年,中國從文明傳播的紙張時代一下子就進入到了互聯網時代。今天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發展水平處在世界前列,差不多六億人手持智能手機。如果想查詢一首有關節令的古詩詞,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關鍵詞,手指輕輕一點,幾秒鐘就會在屏幕上湧現出海量的信息。一一當然,其中大多數是重複的。

那麼,在這個時代,姜雲先生三十年前的古詩選注工作還有沒有意義?這樣的詩集修訂再版,還有沒有價值?

當語文出版社的編輯在確定再版此書的選題時,曾徵求過我的意見,並討論了這個問題。乍看起來,一網打盡世上萬物的互聯網時代有了搜索引擎,此類分門別類的詩歌集子似乎沒多少用處了,就如有人說的「任誰博聞強記也不如一個智能手機在手」。

但我以為這種結論過於武斷,經不起推敲。科技在發展,人們寫作文章多用電腦輸入,但一個人在小學階段的書寫訓練不但沒有過時,反而更受到重視。一一因為書寫對人熟悉漢字筆順、對漢字之美的體會,是電腦輸入永遠不能替代的。沒有一定知識積累的人,即便有互聯網在,他也只能找到與其淺陋的知識結構所匹配的信息。且以搜索古詩詞為例,如果一個人沒有對中國古代的詩詞有起碼的了解,沒有讀過或背過一些詩,對歷代詩人的生平與代表作幾無了解,也就是說他連「關鍵詞」都不掌握,那麼互聯網中豐富的古詩詞信息對他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只能如盲人一般站立在旖旎的風光之中。

基於這樣的認知與判斷,基於對互聯網時代古詩詞學習的一點了解,我認為姜雲先生的《古人吟佳節》在今天不但沒有過時,反而更具推廣的價值。

幾年前,以互聯網為平台,中國人的寫作進入到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發聲,無論是博學鴻儒,還是後學少年,只要自己願意,就可以在互聯網上開設微博、微信公號,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記述所思所想,轉載前人的詩文以表達個人的情感。我發現,愛好中國古詩詞和傳統文化的人很多。在沒有自媒體之前,他們因為職業與傳統文化並沒有太多的關聯,或為生計所累,也因為沒有合適的平台,這群數目龐大的古代文化特別是古詩詞的愛好者,只能旁觀而不能參與其中,他們對古詩詞的熱情沒有被激活。

而今情形完全不一樣了,有了互聯網帶來的自媒體平台,無數的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被點燃了,他們處於純粹的愛好,以各種姿態參與到對古代文化特別是古詩詞的學習和推廣之中。我們以節慶為例,每到中國一個傳統的節日來到,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等,互聯網上的微博、微信公號、門戶網站必定會湧出無數與該節日有關的文章,而古人吟誦那個節日的詩詞也一再被引用。

節令詩讓互聯網時代的中國人更能感受傳統的溫情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對節令詩的引用,多是藉助於搜索引擎,而網上搜出來的信息往往重複、碎片化,錯訛處甚多,而於古代傳統文化連一點皮毛都算不上。因為互聯網的信息不是憑空生出來的,必須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將已有的信息傳到網上來供人查找,古詩詞因為時代久遠、版本眾多,許多版本是繁體字記載,不同的人由於知識結構和對古代文化的理解不同,上傳到網上的節令詩顯得很龐雜,不少更是以訛傳訛。而一首首產生於不同時代的節令詩,搜索出來則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在讀者的眼前,節令詩背后豐富的文化背景往往被忽略,或沒有得到較為完整和恰當的解讀。

姜雲先生選注的這本詩集,彌補了這些不足。這本集子不但系統地、全面地搜集了中國從元日到除夕等最具代表性的節令詩,還從傳統民俗和中國人審美觀、生死觀的角度來解讀這些詩。讀完這些節令詩,我想許多人可能和我有類似的感受:中國人怎麼過節最能體現中國人的生活態度。寒來暑往,花開花謝,中國人迎來一個又一個節日,這些節日的風俗、禮儀充分體現了中華早熟的農耕文明的內核: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古代的節令詩中尤其得到體現。如《古人吟佳節》收錄的第一首詩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最後四句是: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大年初一,中國的農人在過節時所祈盼的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希望以自己的勞作來換取大自然豐厚的回報。在人們耳熟能詳的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里,獨在異鄉的詩人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呢?為什麼遙想家鄉的兄弟遍插茱萸登高望遠呢?因為節日是中國人生活哲學的集中和濃縮的體現。過節時,人們有餘暇聚在一起欣賞自然之美,享受人倫之樂。

節令詩讓互聯網時代的中國人更能感受傳統的溫情

我相信,三十年前初版的《古人吟佳節》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再版,更能發出其灼灼之光,讓讀者體察、感受到中國傳統的溫情。但讓人傷感的是,姜雲先生看不到這一切了。

2017年7月於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朵朵塔羅占卜館 的精彩文章:

這三類人報考人民警察,可以優先錄用,退役士兵及烈士子女享受優待政策
6個熱身動作+9個拉伸動作
中國單身達2億!網友:坐等國家分配女友
iphone6sp瘋狂跳水,華為P10價格狂跌,你選誰?
酷派突發新機,拋棄樂視EUI,是力挽狂瀾,還是成功美作死?

TAG:朵朵塔羅占卜館 |

您可能感興趣

華米想將人類真實的情感及活動無感地連入互聯網
情感諮詢師,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婚姻女性最適合的職業
沒人能否認直播的大熱,帶動了消費群體與互聯網發展的高度契合
朝鮮姑娘嚮往的中國生活,覺得中國互聯網無所不能
互聯網時代的社群經濟,就是人與連接
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真的會消失嗎?
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悲和喜
互聯網時代的接棒人——物聯網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
全球互聯網的中國時代:阿里,傳奇繼續
陸奇「卸任」,為什麼會引發中國互聯網人感傷?
中國互聯網用戶真的對隱私不敏感?
這是互聯網時代的悲哀
陸奇「卸任」為何引發中國互聯網人集體感傷?
銀行與互聯網合作的愛恨情仇
生活在互聯網的時代
互聯網的「流量焦慮時代」,自媒體和品牌是否迷失了初心?
用最通俗場景講解物聯網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以及物聯網行業的人才需求
必看互聯網在國內的發展,物聯網的應用領域
華為、小米互聯網狂歡,有誰能理解魅族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