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六大功臣排行榜之五南宋昭勛閣

六大功臣排行榜之五南宋昭勛閣

六大功臣排行榜之五(南宋昭勛閣)

昭勛閣

昭勛閣二十四功臣,設立年代為宋理宗寶慶二年,陳列地點為臨安昭勛閣。

宋理宗

宋寧宗駕崩後,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他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公元1224年9月17日—公元1264年11月16日在位),也是南宋的第五代皇帝。他在為期間史彌遠專政,他只沉湎於酒色,朝政昏暗如故。公元1233年,史彌遠亡,理宗親政。理宗崇尚理學,任用奸臣。公元1264年10月,理宗病死於臨安,在位40年,終年60歲,葬於永穆陵。

據說元朝國師製作宋理宗頭顱酒器

宋理宗寶慶二年,圖功臣神像於昭勛閣,趙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載、潘美、李沆、王旦、李繼隆、王曾、呂夷簡、曹瑋、韓琦、曾公亮、富弼、司馬光、韓忠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浚、陳康伯、史浩、葛邲、趙汝愚,凡二十四人。 在這二十四功臣中,只有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韓世忠是職業軍人。

宋人繪《南宋中興四將》

估計宋理宗心目中大功臣大多數是好程朱理學之輩,也就是所謂的守舊派。比如說丹藥致死的史學家薛居正、排擠李綱的呂頤浩,「陳俊卿失之懦、趙汝愚失之疏」的這些人,而對大宋王朝恩同再造的中流砥柱:寇準、王安石和范仲淹都不見蹤影。奮勇殺敵,抵禦外辱的狄青、虞允文、吳階也沒有。就連家喻戶曉的包公和岳飛也沒有——這樣讓小編實在看不下去了,這樣的排行榜和其他三大排行榜(雲台閣、凌煙閣、英烈祠)並列,未免有些不倫不類、濫竽充數、狗尾續貂,必須重新排,於是乎小編不畏困難,廢寢忘食,整理出了網上呼聲最高的兩宋文武二十四臣。

趙普

1、宰相、韓王趙普(公元922年——公元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

早年曾被劉詞闢為從事,後擔任趙匡胤(宋太祖)的掌書記。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拜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趙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親撰八分字神道碑賜之。累封韓王,賜謚「忠獻」,並配饗太祖廟庭。

趙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來,他的學問差得多。他當上宰相以後,宋太祖勸他讀點書。趙普每次回家,就關起房門,從書箱里取書,認真誦讀。第二天上朝處理政事,總是十分敏快。後來,家裡人發現,他的書箱里藏的不過是一部《論語》。一次,宋太祖問趙普:「天下什麼東西最大?」趙普沒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頭腦正在快速地思考著。他想,當然不可能是某種有形的東西了。那麼,應回作父母最大呢,還是皇帝的皇權最大呢?就在趙普還沒考慮好答案的時候,宋太祖又問道:「世界上什麼東西比其他物件都大」?

趙普又想了一會兒,回答說:「世界上道理最大。」宋太祖當即拍手稱讚說:「對,對,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當皇帝的,也要服從道理,你回答得妙極了。」

曹彬

2、樞密使、濟陽郡王曹彬(公元931年——公元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開國名將,在北宋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曹彬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奉詔出使吳越,累官至引進使;嚴於治軍,尤重軍紀。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率軍滅後蜀,以不濫殺著稱,升宣徽南院使。開寶七年(公元974年)率水陸軍10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又決策伐北漢和攻遼,以功擢樞密使。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為東路軍主將,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被契丹軍擊敗,致宋軍全線潰退,降右驍衛上將軍。後復起為侍中、武寧軍節度使。宋真宗即位復任樞密使。死後謚號武惠。

當初,宋太祖趙匡胤管領禁兵,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沒有公事從不登門,群居宴會,也很少參預,因此被器重。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曹彬從平陽被召回朝,宋太祖對他說:「往日我常想親近你,你為什麼總是疏遠我呢?」曹彬叩頭謝罪說:「我是周室的近親,又忝任宮內職務,端正做官,害怕有過失,哪裡敢妄自交結呢?」

潘美

3、中書令、韓國公潘美(公元925年——公元991年),字仲詢,漢族,大名府人 ,北宋開國名將之一。

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后,受到重用,參加平定李重進叛亂,鎮守揚州、潭州,累遷防禦使。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為行營兵馬都部署,率軍攻滅南漢。後參與平南唐、滅北漢、雁門之戰等重要戰役,被封為韓國公。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潘美被削三任,降為檢校太保。次年,又復舊官。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加同平章事,數月後病逝。追贈為中書令,謚號武惠。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進入皇宮,後宮嬪妃迎接跪拜,宮人還抱著兩個小孩子來參拜,趙匡胤詢問得知這是周世宗的兩個兒子紀王和蘄王。趙匡胤回頭對部將說:「這還留著幹什麼?」左右就將兩個孩子提走,只有潘美在趙匡胤身後用手掐著宮殿的柱子,低頭不說話。趙匡胤說:「你認為不可以這樣嗎?」潘美回答說:「臣怎麼敢認為不可以,但是這在道理上不安心。」趙匡胤即刻命令將兩人追回,以其中一人賜予潘美,潘美將他收養為兒子,趙匡胤此後也不再過問。

李繼隆

4、中書令、隴西郡公李繼隆(公元950年——公元1005年3月17日 ),字霸圖。祖籍上黨(今山西長治)。北宋名將、外戚,樞密副使李處耘長子、明德皇后長兄。

李繼隆初以恩蔭補供奉官。他善騎射,曉音律,好讀《春秋左氏傳》,以禮待儒士,多智謀,謙虛謹慎。參與平定後蜀、江南的戰爭,屢立軍功。李繼遷擾邊,與田仁朗等率兵將其擊敗。從曹彬征幽州,破契丹軍。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遷侍衛馬軍都虞侯,為滄州都部署。後以河西行營都部署,破李繼遷,擒趙保忠(李繼捧)。至道初年,任靈、環十州都部署。真宗即位,解除兵權,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澶淵之戰中,李繼隆受任駕前東西排陣使,與石保吉率軍抵禦契丹。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李繼隆去世,年五十六。追贈中書令,謚號「忠武」。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親征北漢,李繼隆擔任四面提舉都監,一如既往「奮以先登,勇常冠軍」。在與李漢瓊攻打太原西城時,一次敵軍投石機投出的石頭,正好落在他身邊,一位隨從親兵當場被擊中身亡,但他仍然毫無懼色,從容戰鬥在第一線。北漢在宋軍的打擊下終於投降,李繼隆為統一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北漢滅亡後,李繼隆作為先鋒參加了第一次幽州戰役,與郭守文領先鋒軍擊破契丹數千人。包圍范陽時,又與郭守文擔任先鋒,敗契丹於湖翟河南。此時,因太宗的失誤,宋軍在高粱河之戰中受契丹名將耶律休哥的反擊,遭遇慘敗,宋軍各路人馬都慌忙敗退,只有李繼隆所屬部隊且戰且退,安全撤離,耶律休哥看後也非常佩服。

曹瑋

5、樞密院事、武威郡公曹瑋(公元973年7月22日——公元1030年2月21日),字寶臣 。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真宗、仁宗時名將,宋初名將曹彬第四子 。

曹瑋出身將門,沉勇有謀,喜讀書,通曉《春秋三傳》。少年時便隨父親在外任職。真宗即位後,任內殿崇班、渭州知州。他馭軍嚴明,賞罰立決。知鎮戎軍時,招降外族、襲破李繼遷,並據地形修築工事、鞏固邊防。李繼遷死後,曹瑋上疏請趁機攻滅李氏政權,但未獲准許。他親自率軍帶回歸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輕舉妄動。此後與秦翰破章埋族於武延川,分兵滅撥臧於平涼,屢立戰功。

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侵宋,曹瑋於三都谷大破其軍,斬獲頗多。此後累遷至宣徽北院使、鎮國軍節度觀察留後、簽書樞密院事。

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因宰相丁謂誣陷,接連降至左衛大將軍、容州觀察使、萊州知州。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復職華州觀察使、知青州,此後歷知天雄、永興、河陽軍,官終彰武節度使,封武威郡開國公。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曹瑋去世,年五十八。獲贈侍中,謚號「武穆」,後世遂稱其為「曹武穆」。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

曹瑋極為重視對部隊建設。一次,山東名士賈同前來拜訪曹瑋,住在客舍,曹瑋之後想要巡邊,邀請賈同一起前往,賈同奇怪曹瑋為何沒帶護衛,曹瑋說:「已經到位。」等到出門時,賈同才發現,門外居然環列著三千甲士,自己一點也不知道,靜的就像沒有人一樣,賈同因而對曹瑋極為佩服。

寇準

6、中書令、萊國公寇準(公元961年——公元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公元1023年),病逝於雷州。

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宋仁宗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謚「忠愍」,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仁宗親篆其首曰「旌忠」。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宋遼澶州之役中,寇準全力輔佐宋真宗御駕親征,,各地軍民英勇抗敵。遼軍雖然號稱20萬,卻是孤軍深入,供給線長,糧草不繼。十月以後,遼國軍隊在戰場上節節失利。尤其是真宗親臨北城時,遼軍先鋒蕭撻覽在澶州城下被宋將李繼隆部將張環用精銳的床子弩射殺,極大地動搖了契丹軍心。迫使遼國太后蕭綽及大丞相耶律隆轉而向北宋議和。

可惜宋真宗本來就沒有抗敵的決心。差不多在他離京親征的同時,宋朝的議和使節曹利用也被派往契丹軍營。曹利用當時是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員。在遼宋對壘的過程中,曹利用總是往來於兩軍之間。遼聖宗和蕭太后也通過前一年望都之戰中俘虜的宋將王繼忠和曹利用聯繫。契丹提出的議和條件是要宋「歸還」後周世宗北伐奪得的「關南之地」。宋方的條件是,只要遼國退兵可以每年給遼一些銀、絹,但不答應領土要求。談判在兩軍對峙中進行。最後終於按宋方的條件達成了協議,剩下的問題就是每年給遼銀絹的數量。曹利用臨行前請示宋真宗,真宗說:「必不得已,一百萬也可。」曹利用從真宗的行宮一出來就被一直守候在門外的寇準叫住。寇準叮嚀他說:「雖然有聖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應所給銀絹不得超過30萬。否則,你就不必再來見我,那時我要砍你的頭!」

王曾

7、宰相、沂國公王曾(公元978年——公元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北宋仁宗時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為文辭。咸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累官吏部侍郎,兩拜參知政事。曾規諫真宗造天書、修宮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後,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計智逐丁謂,朝廷倚以為重。後罷知青州。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召入為樞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國公。因與呂夷簡不和,一同被罷免,王曾出判鄆州。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卒於鄆州,年六十一,贈侍中,謚文正。有《王文正公筆錄》。

王曾中狀元後,回到家鄉青州去。府官聽說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奏著樂器到城外迎接。王曾聽到這個消息,就換了衣服,騎了小驢子從別的城門進城。很快就來拜見府官,府官吃驚地說:「聽說您來,已派人出城迎候,守門官還沒來報告,您怎麼就到這裡了?」王曾回答說:「我僥倖得了個狀元,怎麼敢驚動大人和父老前來歡迎?您這樣做是增加我的過失,所以,我改換姓名,瞞過歡迎的人群和守門官直接來拜見您。」府官不由讚歎地說: 您稱得上是個真正的狀元公啊!」「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之間派遣特使聘問,國書上稱遼為北朝,宋自稱南朝。王曾認為:「稱契丹的國號就足夠了。」因使者已經出發,最終沒有更改。」

包拯

8、樞密副使、東海郡侯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當於今天的廣東肇慶市)時。當時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裡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係,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三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

范仲淹

9、參知政事、楚國公范仲淹(公元989年8月29日——公元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 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范仲淹熟治家甚嚴,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范氏家風清廉儉樸、樂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讓次子范純仁自蘇州運麥至四川。范純仁回來時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他,助其還鄉。范純仁回到家中,沒敢提及此事。范仲淹問他在蘇州遇到朋友了沒有,范純仁回答說:「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而被困在那裡。」范仲淹立刻說道:「你為什麼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范純仁回答說:「我已經送給他了。」范仲淹聽後,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並誇獎他做的對。

王安石

10、宰相、荊國公王安石(公元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任知制誥時,王安石的妻子吳氏,給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問:「你是誰?」女子說自己是「家欠官債、被迫賣身」而來。王安石聽罷,不僅沒收她為妾,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官債,使其夫婦破鏡重圓。

有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她丈夫喜歡吃鹿肉絲。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夫人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麼地方?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一下,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結果,人們才發現,王安石只吃離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擺著鹿肉絲,他竟完全不知道。

韓琦

11、宰相、魏國公韓琦(公元1008年8月5日——公元1075年8月12日),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北宋政治家、詞人。

韓琦為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進士。宋仁宗時,他與范仲淹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稱「韓范」。當時,邊疆傳頌一首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韓琦一生,歷經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親身經歷和參加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抵禦西夏、慶曆新政等。在仕途上,韓琦曾有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的輝煌時期,也有被貶在外前後長達十幾年的地方任職生涯。但無論在朝中貴為宰相,還是任職在外,韓琦始終替朝廷著想,忠心報國。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無論在朝中為相,或在地方任職,都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朝中,他運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在地方,他忠於職守,勤政愛民。是封建社會的官僚楷模。

熙寧八年(公元1075)六月,韓琦去世,享年68歲。宋神宗為他御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勛」。追贈尚書令,謚號忠獻,配享宋英宗廟庭。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正月,元昊大舉圍攻延州(今陝西延安),守將劉平、石元孫在三川口(今陝西安塞東)兵敗被俘,鎮守延州的范雍降職他調,韓琦冒死舉薦被誣為「薦引朋黨」而被貶越州(今浙江紹興)的范仲淹。他在上仁宗的奏章中說:「如果范仲淹真的牽涉朋比,耽誤了國家大事,請滅我全族!。」五月,韓琦與范仲淹一同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充當安撫使夏竦的副手。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

狄青

12、樞密使、武襄公狄青(公元1008年——公元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他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後25戰,以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崑崙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謚號「武襄」。

狄青到廣西征討儂智高時,由於前將領幾次征討失敗,士氣低落,如何振奮士氣便成了個問題。狄青看到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風俗,便心生一計:他率官兵剛出桂林之南,就拜神祈佑。只見他拿出一百個制錢,口中念念有詞:「此次用兵勝負難以預料,若能制敵,請神靈使錢面全都朝上!」左右官員對此感到茫然,擔心弄不好反會影響士氣,都勸狄青不必這麼做。而狄青卻不加理睬,在全軍眾目睽睽之下,一揮手,一百個制錢全撒到地面。大家湊近一看,一百個錢面全部朝上。官兵見神靈保佑,雀躍歡呼,聲震林野,士氣大振。狄青當即命左右侍從,拿來一百根鐵釘,把制錢原地不動地釘在地上,蓋上青布,還親手把它封好,說:「待勝利歸來,再收回制錢。」於是率官兵南進,越過崑崙關,設計在歸仁鋪與儂智高決戰。結果大敗儂軍,「追趕五十里,斬首數千級」,俘儂智高主將五十七人。儂智高遁往雲南大理,後死在那裡。狄青平定了邕州,帶領勝利之師北還,如約到擲錢處取制錢。僚屬們將錢起出一看,原來這一百個制錢兩面都是錢面,大家才恍然大悟,對狄青的「靜不露機」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李綱

13、宰相、隴西郡公李綱(公元1083年7月27日——公元1140年2月5日),字伯紀,號梁溪先生,常州無錫人,祖籍福建邵武。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李綱登進士第,歷官至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職。他多次上疏陳訴抗金大計,均未被採納。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病逝於倉前山欏嚴精舍寓所,追贈少師。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特贈隴西郡開國公,謚號「忠定」。

開封守衛戰在李綱組織下獲得勝利。金兵撤離之後,李綱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誣陷。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五月,宋廷強令李綱出任河東、河北宣撫使,驅趕他出朝。李綱就任後,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撫使徒具空名,無節制軍隊之權。李綱被迫於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九月辭職,旋又被加上「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的罪名,先責建昌軍(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謫夔州(今重慶奉節)。李綱被貶不久,金兵再次兩路南下圍攻開封。宋欽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綱,任命他為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府事,但已無濟於事。當李綱在長沙得知此命時,北宋已經滅亡(活該)。

宗澤

14、東京留守、忠簡公宗澤(公元1060年1月20日——公元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漢族,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宋朝名將。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七月,臨終三呼「過河」而卒。死後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謚號忠簡。著有《宗忠簡公集》傳世。

相傳,宗澤從抗金前線回到家鄉後,經常買些豬肉請鄉親們腌制起來,再離開的時候帶上作為軍需食品,也可贈予朋友和部下。宗澤在金華民間被視為腌制火腿的祖師爺,解放前,火腿店和腌腿的作坊里都供奉著宗澤像,盛產火腿的金華、東陽、義烏、浦江、永康等縣過去都屬於舊金華府,「金華火腿」由此得名。

岳飛

15、樞密副使、武昌郡公岳飛(公元1103年——公元1142年),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民族英雄,位列所有版本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公元1128年遇宗澤起到公元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故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公元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表達對「岳家軍」的由衷敬畏。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

史載岳飛可以「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射」。後來岳飛在與敵人作戰時,殺敵將黑風大王。後來,賊王善、曹成聚集兵馬號稱五十萬,岳飛部下只有八百,手下士兵都十分害怕。這時岳飛卻十分鎮定,說:「我給大家破了它。」然後左手拉著弓,右手拿著矛,衝擊敵陣,結果王善部大亂,岳飛乘勢大敗敵軍。

劉錡

16、太尉、吳王劉錡(公元1098年——公元1162年2月25日),字信叔,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南宋抗金名將,瀘川軍節度使劉仲武之子。

劉錡驍勇善戰,早年曾任隴右都護,多次戰勝西夏,深受其畏懼。受張浚提拔,參與富平之戰。後扈從宋高宗,兩次任權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於順昌之戰中大破金兀朮軍。並派兵協助岳飛北伐。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於柘皋之戰再破金軍。此後被罷去兵權,兩任荊南知府。晚年再獲起用,率軍抗擊南下侵宋的金帝完顏亮,但因病而無功。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錡去世,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賜謚武穆(一說謚武忠)。宋孝宗時追封吳王,加太子太保。著有《清溪詩集》,已佚。《全宋詩》中錄其詩七首。

相傳劉錡少時隨從父親劉仲武征戰,有一次營門口水缸中盛滿水,劉錡一箭射中水缸,拔出箭矢缸中水如注湧出,劉錡隨後又射出一箭正好將原來的箭孔塞住,人們嘆服其射技精湛。

張浚

17、宰相、魏國公張浚(公元1097年8月11日——公元1164年4月20日),字德遠,世稱紫岩先生。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學者,西漢留侯張良之後。

宋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張浚登進士第,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等職。苗劉之變時,約呂頤浩、張俊、韓世忠等勤王復辟有功,除知樞密院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提出經營川陝建議,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在川陝三年,雖於富平之戰中大敗,但他訓練新兵,任用劉子羽、趙開、吳玠等人,也使江淮也賴以安寧。後除同平章事兼知樞密院,都督諸路軍馬。部署沿江、兩淮諸軍防禦,並謀求北伐。淮西軍變後引咎求罷。秦檜及其黨羽當權時,獲貶十多年。金帝完顏亮南侵時,張浚再獲起用,奉命督師北伐。雖初戰告捷,但因部下將領不和,於符離之戰大敗。旋即再相,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為主和派排去。

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張浚病逝,累贈太師,謚號「忠獻」。

相傳張浚得罪了秦檜後,被貶到零陵,隨身只帶了幾箱子舊物。檜黨誣告說那裡面都是張浚和蜀地舊部往來策劃謀反的書信,以為抄家繳來至少可以在其中發現一些不利於張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來,在朝堂上打開卻只看到一些書籍,雖然也有書信,但裡面都是憂國愛君的話。此外就是破舊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動,說:沒想到張浚竟然一貧如此。於是派使者追趕去送他三百兩金。檜黨又對外宣稱說是去賜張浚死,指望張浚會有錯誤的反應,自殺或者反叛。消息傳到零陵,張浚的左右哭之,張浚說:「我的罪過固然當死,如果象外面傳的那樣,死了來向國家謝罪也沒什麼,你們為什麼要哭呢?」張浚又問使者是誰,說是殿帥楊存中(即楊沂中)的兒子。張浚說:「我不須死了,存中是我的故部。如果朝廷要賜我死,必然另派他人。」不久使者到了,宣讀了高宗聖旨,張浚得三百兩賞金。

韓世忠

18、樞密使、福國公韓世忠(公元1089年——公元1151年),字良臣,延安(今陝西省綏德縣)人 ,南宋名將,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18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重大的貢獻。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死後被追贈為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宋孝宗時,又追封蘄王,謚號忠武,配饗宋高宗廟廷。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據《宋史》記載:宣和二年,方臘造反,江、浙震動,朝廷四處調兵,韓世忠在王淵帳下做一員偏將,領兩千士兵在北關堰大破賊眾,王淵直嘆:「真萬人敵也。」將隨身所帶金銀全部賞給了他。為了早日剿除方臘,宋徽宗趙佶放出了話,「能得方臘首級者,授兩鎮節鉞」。沖著這個誘人的獎賞,方臘往哪兒逃,韓世忠就往哪兒追,一直追到了睦州清溪峒。方臘躲在清溪峒的岩窟,追趕方臘的人很多,但都不知方臘藏在哪兒,大家只好搓手嘆息。成功總是留給有心機的人的,韓世忠沒有和那些人一樣只懂得在那兒聊天嗑牙,他不聲不響,潛行溪谷,挺身仗戈,通過向野婦問路,渡險數里,終於找到了方臘的巢穴,孤身殺入,格殺了數十人,活捉到了方臘。可是,一個叫辛興宗的宋將領兵截守在峒口,將方臘奪了過去,高高興興地做上了兩鎮節度使,真正的功臣韓世忠一無所得。

虞允文

19、宰相、雍國公虞允文(公元1110年12月14日——公元1174年7月18日 ),字彬父,一作彬甫。漢族,隆州仁壽(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藕塘鄉)人。南宋名臣。

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虞允文登進士第。累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他出使金國時,見其大舉運糧造船,便在回朝後請朝廷加強防禦。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以參謀軍事犒師採石,指揮三軍大破金帝完顏亮。次年,任川陝宣諭使,與吳璘共謀進取,收復陝西數處州郡。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為相,任用胡銓、王十朋等。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再任四川宣撫使。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去世,年六十五。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追贈太傅,謚號忠肅。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虞允文升任左丞相兼樞密使,授特進。但他隨即請求鎮撫四川,以圖光復大業。同年秋,授少保、武安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封雍國公。孝宗命其再度赴四川總理軍政事務。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時間裡,不斷籌劃由四川出師北伐,以圖光復中原,可惜不幸積勞成疾,於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六月十八日病逝。

吳玠

20、四川宣撫使、涪王吳玠(公元1093年——公元1139年),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省靜寧)人,南宋抗金名將。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建功。後領兵抗金,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兵兀朮部,破川陝路金兵進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撫使。

由於長期鞍馬之勞,病卒於防地仙人關,享年47歲,謚號武安,作廟於仙人關,號思烈。淳熙中,追封涪王。

吳玠與敵對壘數年,盡其畢生精力,率領秦隴、涇原、階、成諸州和家鄉德順軍子弟兵,長期扼守秦鳳要塞而牽制金人對東南的壓力,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視蜀地。為了減輕民眾負擔,幾次淘汰冗員,緊縮開支,實行屯田,又調戌卒修治褒城(今勉縣)廢堰,開發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深得隴蜀人民的擁戴。

趙鼎

21、宰相、豐國公趙鼎(公元1085年——公元1147年), 字元鎮,號得全居士。南宋解州聞喜東北(今屬山西聞喜禮元鎮阜底村)人。宋高宗時政治家、南宋名相。

趙鼎早孤,由母樊氏撫養成人。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登進士第。累官河南洛陽令。高宗即位,除權戶部員外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簽書樞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紹興年間幾度為相,任內推崇洛學,鞏固政權,號稱「小元祐」。後因反對和議,為秦檜所構陷,罷相,出知泉州。尋謫居興化軍,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吉陽軍(今海南三亞)。趙鼎在吉陽三年,知秦檜必欲殺己,自書銘旌曰: 「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宋孝宗時,贈太傅、豐國公,謚忠簡。

當初,高宗回到臨安,內侍移竹栽入內宮,趙鼎看到,責怪說:「艮岳花石之擾,都出自你們,現在想重蹈前轍嗎?」便上奏此事,高宗改變臉色而道歉。有位戶部官員送錢入宮,趙鼎召他到相府嚴厲指責。次日,問高宗:「某人獻錢嗎?」高宗說:「朕要求的。」趙鼎說:「某人不應獻錢,陛下不應求錢。」高宗慚愧,便將此人貶到地方。

辛棄疾

22、樞密都承旨、辛棄疾(公元1140年5月28日——公元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謚號「忠敏」。

史載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當街遊行示眾,後砍頭)。

孟珙

23、樞密都承旨、漢東郡公孟珙(公元1195年——公元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號無庵居士 。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南宋優秀的軍事家、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曾祖孟安是岳飛部將,祖父孟林亦是岳飛部屬,隨軍至隨州,定居於隨州棗陽(今湖北棗陽)。南宋中期宋蒙戰爭爆發後,孟珙曾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 累官樞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撫制置使,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封漢東郡開國公。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兼知江陵府。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以檢校少師、寧武軍節度使致仕,旋即病逝,年五十二。後特贈太師、吉國公,謚忠襄。

在13世紀初至中葉的中國大地上,南宋相繼與衰亡的女真金國、新興的蒙古汗國發生了激烈的民族戰爭。在這段波瀾壯闊、金戈鐵馬的歷史中,孟珙就是宋朝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從普通的下級軍官做起,與父親孟宗政憑藉戰功成為抗金名將,最後攻破金國都城,親手俘獲金國末代君主的遺骸。

金國滅亡,蒙古又大舉入侵,妄圖消滅宋朝。孟珙再次擔起重任,統領南宋兩大戰場(南宋四大戰區:川蜀、荊襄(又稱京湖)、淮西、淮東),率領宋軍浴血奮戰,全力抵抗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確保南宋挺過了宋蒙戰爭的前十餘年。他作為南宋的擎天一柱,建立起一體化的防禦體系,將後半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保衛南宋政權、使南宋人民免遭蒙古軍戰火荼毒的宏偉事業中。無論戰功還是品德上,他都是一位偉大英雄。

文天祥

24、宰相、信國公文天祥(公元1236年6月6日——公元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元大都從容就義。

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最後召見文天祥告諭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然而忽必烈還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被處死。幾天以後,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面部如活的一樣,終年四十七歲。他的衣服中有贊文說:「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忠義至盡,仁也就做到了。讀聖賢的書,所學習的是什麼呢?自今以後,可算是問心無愧了。」

不知道這樣的排名是否符合大家心目里的兩宋英雄豪傑形象?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妥妥帖木兒」,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妥妥帖木兒 的精彩文章:

宋朝沈復書法作品——題十六應真記

TAG:妥妥帖木兒 |

您可能感興趣

曹操建國六大功臣排行榜:郭嘉排第三,曹仁排第六
《三國演義》六大龍套排行榜:一劉二潘三道榮,四馬五高六曲阿
三國龍套排行榜:一劉二潘三道榮,四馬五高六曲阿
唐朝五大名將排行榜
中國功夫巨星排行榜,成龍第二,吳京第八
三國十大謀士排行榜:諸葛亮只排第六
「商業街排行榜」前十名,王府井排在第四,武漢江漢路排第六
中國古代四大美男排行榜,潘安排第四,蘭陵王排第二,誰排第一?
世界九大奪命湖泊排行榜
中國上古四大殭屍王排行榜
廣西各城市經濟實力排行榜,柳州第二,玉林第四,梧州第六
中國十大長壽帝王排行榜,乾隆帝第一,趙構排名第四,朱元璋第幾
韓國十大美女女神排行榜,宋慧喬上榜,林允兒第六
三國十大謀臣排行榜:龐統第五,司馬懿才排第二,徐庶差點排不上
金庸武俠八大兄弟組合排行榜,排名第一的武功震古碩今!
三國時期十大政治人物排行榜,司馬懿第四、諸葛亮第五
《斗羅大陸》史萊克七怪戰力排行榜,戴沐白只排第三,唐三「墊底」?
宋朝七大名將排行榜,武穆王岳飛排名第一
《海賊王》六大皇副實力排行榜,索隆墊底,卡塔庫栗第三!
梁山八驃騎武力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