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藥賞鑒丨溝中常見,辣蓼+牛耳楓

中藥賞鑒丨溝中常見,辣蓼+牛耳楓

今日走進兩味中草藥,順便勾起兒時回憶

流水溝中的常見草

這裡輸入標

小編對於辣蓼的印象,還停留在小時候柿子成熟的季節,那些年,奶奶總能用她的辦法給我們做出好吃的,比如運用這味中藥材-辣蓼。

在樹上摘下新鮮的,沒成熟的硬柿子,然後讓我們去田邊的水溝里拔辣蓼草,一層柿子一層辣蓼這樣重疊著放進罈子里。不過為什麼放辣蓼呢,不知道這樣吃過柿子的朋友,知不知道原因?

//辣蓼草//

【別稱】班焦草、紅辣蓼、辣馬蓼,辣椒草。

【生態環境】生於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

【資源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採收和儲藏】夏、秋間採收,晾乾。

【性狀】直徑約至6mm,表面有紫紅色斑點,葉上面中央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無毛或被稀有白色棉毛,下面密被白色棉毛,有腺點;托葉鞘無緣毛;圓錐花序,花密生;花被4裂,有腺點;氣微、辛、辣;以葉多、帶花、味辛辣濃烈者為佳。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肺、肝、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解毒,祛濕,散瘀,止血。用於痢疾,泄瀉,乳娥,瘧疾,風濕痹痛,跌打腫痛,崩漏,癰腫疔瘡,瘰癧,毒蛇咬傷,濕疹,腳癬,外傷出血。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

【摘錄】《中華本草》。

牛耳楓

野生於灌叢中

▲給一個圖片說明文字

【別稱】南嶺虎皮楠、牛耳樹、牛耳風、牛耳豐、牛耳公。

【生長環境】野外常生於小溪旁的灌叢或疏林之中。

【分布情況】分布於中國、越南及日本等地,中國國內野外分布於廣西、海南、廣東、香港、福建、雲南及江西等省份。

【性狀鑒別】核果卵圓形式卵形,長7-10mm,直徑5-6mm。表面藍黑色,有時附有淺灰色粉末,具不規則皺紋或多數疣狀突起,先端有短小2歧的柱頭殘基,基部有圓點狀凹入的果柄痕,有時可見果柄和宿萼。果皮較薄而脆,易碎。種子1粒,棕色或棕黑色,不飽滿。氣微,味苦。

【醫藥價值】子:《南寧市藥物志》;治慢性痢疾。

枝葉:祛風止痛;解毒消腫。主風濕骨痛;瘡瘍腫毒;跌打骨折;毒蛇咬傷。《陸川本草》:驅風,止痛,消腫。治風濕骨痛,浮腫。《南寧市藥物志》:治跌打後遺筋縮。

根: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主外感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脅下痞塊;風濕骨痛;跌打損傷。

【經濟價值】本種的種子油含有毒性的生物鹼,加熱後毒性下降,可供作潤滑油及肥皂。

【注意事項】《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一些生活中看似沒用的樹木、草,居然可以是一味葯,反正小編以前從沒想過。

不過這得歸功於我們偉大的先人們,那個年代沒有現代醫學的發達,但是卻有探索問題解決病情的能力,而現在,我們依然在以前的基礎上進行再研究,再深入。

這不,以上介紹的這兩味中藥,也可以合理配伍成良藥。

兩味中藥合理配伍而成,具有理氣健胃、除濕化帶的功效,兩者寒溫並用,以調和陰陽,苦辛並進,以順其升降,使腸胃得和,升降復常,恢復腸胃道的生理功能。

因而其可用於急性胃腸炎、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症、小兒急性病毒性腸系膜淋巴結炎以及腹脹、腹痛、腹瀉為主要病症的其他胃腸疾病的治療。

分散片劑型,快速崩解、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更適合易患胃腸疾病的老人及兒童。用藥建議:請遵醫囑,合理用藥。

中藥賞鑒,旨在普及中藥知識,

如若使用,請遵醫囑,切勿自行用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炎炎夏日泡點中藥材茶飲消消暑,10款消暑茶飲簡單實用!
比冬蟲夏草更好的古老中藥,好處多多,尤其對失眠的人有奇效
服用中藥都有哪些要注意呢?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