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刀集:應和朝雲垂手語,肯嫌夜色斷刀光

名刀集:應和朝雲垂手語,肯嫌夜色斷刀光

本文正確主題:中國古代歷代名刀

模特:垚昕

1.二刀:指雌雄兩把古代名刀。《古今刀劍錄》:"後燕慕容垂以建興元年,造二刀長七尺,一雄一雌,若別處之則鳴。"

2. 五色: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少帝義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銘曰五色。"

3.中山: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後秦姚萇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銘曰中山。"

4.永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北京以永安三年,造刀一百口,銘曰永安"。白鹿: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魏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於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

5.幼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周幼平擊曹公勝,拜平虜將軍。因造一刀,銘背曰幼平。"

6.司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晉武帝司馬炎咸寧元年造八千口刀,銘曰:司馬。"

7.興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晉武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銘曰興國"。

8. 百勝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李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名曰百勝。"

9.安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黃武中累功作安國將軍,作一佩刀,文曰安國。"

10.赤冶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魏昭成帝,以建國元年,於赤冶城鑄刺刀十口,全鏤赤冶宋。"

11. 定業: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齊高帝肖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銘曰定業。"

12. 定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宋武帝劉裕,以永初元年鑄一刀,銘其背曰定國。"

13.神術: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前秦符堅,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二,銘曰神術。"

14.建義: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西奈乞伏國仁,以建義三年造一刀,銘名建義。"

15.建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趙石勒以建平元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萬人,頭尖,長三尺六寸,銘曰建平,隸書。"

16.善勝:古代名刀。《梁書陶弘景傳》載:"大通初,令獻二刀於高祖,其一名善勝,一名威勝,並為傳寶。"

17.威勝:古代名刀,見"善勝"條。

朝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云:"明帝鸞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銘曰朝之。"

18.騰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騰馬。"

19.麟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涼呂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銘曰麟嘉。

20. 七聖刀:古代名刀。

21.大夏龍雀:古代名刀。《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又造百鍊鋼刀,為龍雀大環,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曰:

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世世珍之。"

22.文刀:古代名刀。《唐書地理表》:"忠州貢文刀。"

23. 巨刀:刀的一種。《湘煙錄》:"魏文帝造寶刀曰露陌……查恐有誤,名曰巨刀"。

24.半垂:古代名刀。《與弟超書》:"竇侍中遺促舟全錯,半垂刀一枚。"

25.龍刀:古代名刀。《梁簡文帝》:"龍刀橫脖上,畫尺墮眾前。"

26. 龍泉太阿:古代名刀。《南史王蘊傳》:"為廣德令,欲以將領自奮。每撫刀曰:龍泉太阿,汝知我者"。

27.龍鱗:古代名刀。魏文帝《典論》:"丕作陌露刀,一名龍鱗。"《續漢書》載:"龍鱗,御刀也。"古代名匕首。《典論》:"魏太子邳造百辟匕首三。……其三狀似龍文,名曰龍鱗。"

28.玉環刀:古代名刀。《南史劉懷慰傳》:"齊高帝以懷慰為齊郡。太守手敕曰:有文事必有武備,今賜卿玉環刀一口。"

29.玉把刀:古代名刀。《宋史于闐國傳》:"開寶二年,國王男總貢玉把刀"。

30. 百鍊:古代寶刀。晉崔豹《古今註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一曰百鍊,……"。

31.百辟刀:古代兵器。魏武帝曹操令 制。《藝文類聚六十魏》:"往歲作百辟刀五枚,煉成,先以一與五官將(曹丕),其餘四,吾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將與次與之。"曹植《寶刀賦》:"建發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虎、熊、鳥、雀為識。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饒陽修各得一焉,其餘二枚,家父自仗之。"

32.安陵:古人名刀。高啟《遊俠篇》:"新削安陵刀,光奪眾目眠。"

33.犵黨:古代名刀。宋輔《溪蠻叢笑》:"出入坐卧,必以刀自隨,小者尤銛利,名犵黨。"

34.阮師刀:古代名刀。晉楊泉《物理論》:"古有阮師之刀,天下之所寶貴也。……其刀平背狹刀,方口洪首,截輕微之絕然發之系,斫堅鋼無變動之異,世不百金 精求不可得也。"

35.赤刀:古代名刀。《尚書》:"陳寶赤刀大訓弘壁琬琰在西序。"鄭玄註:"赤刀者武王誅紂時刀,赤為飾,周之正色。"《博物志》:"赤刀,周之寶器。"

36.含章:古代名刀。《典論》:"丕造百辟寶刀,……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

37.靈寶:古代名刀。《典論》:"丕造百辟寶刀,其一文似靈龜,名曰靈寶。"

38.張飛刀:名刀的一種。三國時期張飛所佩的yao刀。又稱"新亭侯"。《刀劍錄》:"張刀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珠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

39.寶鈿刀:古代名刀。《唐史阿史那社爾傳》:"太宗美其廉,賜高昌寶鈿刀。"

40.鄭刀:古代名刀。《周禮考工記》:"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也。"

41.青犢:古代名刀。《古今註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二曰青犢……"。

42.鳴鴻刀:古代名刀。《洞宴記》:"武帝解鳴鴻之刀,以賜東方朔,刀長三尺,朔曰:

此刀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之雄已飛去,雌者猶存,帝恐人得此刀,欲銷之,刀自手中化為鵲,赤色飛去雲中。"

43.昆吾刀:古代名刀。《宋史李公麟傳》:"朝廷得玉璽,下禮官諸儒議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璽用藍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龍蚓鳥魚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堅甚,非 昆吾刀,蟾肪不可治,法中絕真,秦李斯所為不疑,議由是定。"

44.孟勞:古代名刀。《谷粱傳魯僖公元年》:"公子友謂莒不回:吾二人不相悅,士卒何罪?屏左右相搏。公子友處下,左右回:孟勞?

孟勞者,魯之寶刀也。公子友以殺之。"

45. 神刀:刀的一種。相傳為諸葛亮指揮下百鍊而成。《蒲元傳》:"元**多奇思,於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刀成,自方漢水鈍弱,不在淬。用蜀江爽烈,足渭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江水,元以淬刀,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雜。元以刀畫水,言雜八升。取水者叩頭云:於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內鐵珠滿,申舉刀斷之,應手虛落, 因曰神力。今屈目環者,乃是其遺範。"

46.項羽刀:相傳為項羽所佩之刀。《王侯鯖》:"董卓少耕野得一刀,無文,四面隱起山雲文,斫王如木。及貴,以視蔡邕,邕曰:此項羽刀。"

47.泰山寶環刀:古代名刀。《列異傳》:"仙人王方平,降陳節之有,以刀一口,長五尺三寸,名泰山寶環,……曰:此刀不能為餘益,獨卧卦可使無鬼,入軍不傷,勿以入廁,溷且不宜,久服三年後有從汝求者,可爭與之。後果有與載錢百萬清刀者。"

48.素質:古代名刀。《北堂書鈔》魏文帝曹丕《典論》:"余造百辟寶刀三,……其三,鋒似嚴霜,刀身劍俠,名曰素質。"《太平御覽兵部刀》:"(素質)長四尺三寸,重二斤九兩。"

49.桂溪刀:古代名刀。黃庭堅:"我有桂溪刀,聊憑東風去。"

50.宿鐵刀:古代名刀。《北名綦母懷文傳》:"懷文造宿鐵刀,其法燒出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

51.鸞刀:古代名刀。《禮記》:"割刀之用,鸞刀之貴,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詩經》:"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筋。"

52.銅口刀:古代名刀。《傅成奏事》:"尚書舊給介士二百人,人給大銅口刀一枚。"

53.銀裝刀:古代名刀。《南史席闡文傳》:"梁武帝起兵,闡文勸。仍遣客私報帝,並獻銀裝刀,帝報以金如意。"

54.脫光:古代名刀。《太公兵法》:"刀之神,名曰脫光。"

55.朝儀刀:《刀劍錄》:"明帝鸞建武二年造一刀,銘曰朝儀刀。小篆書,長四尺。"

56. 新亭侯:古代名刀。見"張飛刀"條。

57.漏景:古代名刀。《古今註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三曰漏景。"

58.警惡刀:古代名刀。《山堂肆考》:"楊貴妃文玄琰,小時嘗有一刀,每出入道途間佩之,或前有惡獸盜賊,則所佩之刀鏗然有聲,似警於人也,故名曰警惡刀。"

59.duan刀:刀的一種。duan刀的刀身相對長於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兩手執之。單刃有單刀和雙刀之分。單刀有斬馬刀、柳葉刀、朴刀、雁翎刀、大環刀、hu牙刀等。單刀一般為單使,也有與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單刀夾拐、單刀夾鞭、單刀碟、刀牌等。單刀一般式樣較大,重量也大。雙刀為二刀並用,其式樣和重量都較刀單刀為小。雙刀有鴛鴦刀、蝴die刀等。

60.九環刀:大環刀的一種。為步戰所用。形狀與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個鐵環,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細彎度較大,柄後有刀環。

61.大kan刀:為步戰所用。與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鋒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zhi,柄後有刀環。

62.大橫刀:唐代duan刀的一種。多為帝王所賜,佩者以此為榮。《新唐書五及善傳》:"爾佩大橫刀在朕側,亦知此官貴呼。"

63.千牛刀:利刀的別稱。《莊子養生主》中記載,庖丁宰牛數千頭,所用刀仍鋒利無比。故後世稱鋒利的刀為千牛刀。南朝梁元帝《金樓子一箴戒》:"時楊玉夫見昱醉無所知,乃與楊萬年同入幄中,以千牛刀斬之。"

64.馬刀:為騎戰所用之短兵器。馬刀身狹,略帶彎曲,刀把也長。可兩手同時握把。馬刀一般較輕,鋒利無比,威力較大。

65.子母刀:刀身很duan,刀柄處有一護手刀,稱為子刀;母刀刀背筆zhi,刀身寬。子刀細小繞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66.雲頭刀:刀身近柄持處小,刀刃彎曲向前至頂端,繼續彎向刀背,刀頭呈圓形,形似雲頭,故得此名。

67.手刀:古刀名。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器圖》有"刀八色"。手刀即其中一種。《三才圖會》:"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劍。"後演變成現今duan刀。

68.雙手單刀:刀身細長,刀尖鋒利,與苗刀相似,刀柄zhi面長,可雙手執柄。

69.片刀:古刀名。《大清會典圖六十五武備圖》載:"片刀,通長七尺一寸二分,刃長二尺,闊一寸三分。上銳而仰,銎厚二分,柄長四尺七寸,圍四寸。木質銅朱,末鐵鐏長四寸。"

70.儀刀:唐代軍刀。《唐六典》:"武庫令刀之制有四: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始為禁衛軍使用,晉時稱為御刀,隋代定名為儀刀,以木或金銀製成,僅供帝王儀仗隊使用,故名。《制bing刀》:"儀刀,古班劍之類。晉、宋以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隋為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71.少林魚頭刀:全長三尺,形似魚頭樣,是歷代武士和僧徒煉武防身之器。

72.連環刀:刀身寬大,刀背帶環,環的數量不一,刀尖突出,鋒利異常。護手圓盤形,緊裹刀身,刀柄稍彎,並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來虎虎生風,鈴鈴有聲。

73.護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處有一月牙彎刀護手。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絞、格、攔、推、架等。

74.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國古代僧人出行時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殺生,故稱戒刀。

75.拍髀:因佩帶時拍髀旁,故名。《釋名釋bing》:"duan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

76.直背刀:其刀背筆zhi,刀刃彎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柄略彎。其用法與一般duan刀相似。

77.服刀:多隨身佩帶。《漢書九六上西域傳婼羌》:"山有鐵,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劍、甲。"

78.佩刀:多佩帶於腰間。《釋名釋bing》:"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79.柳葉刀:其刀身形似柳葉,故名。

80. 削:屬於書刀,指一種長刃有柄的小刀,為青銅或鐵製成,用來修削木簡或竹簡上的文字。漢行於東周和秦漢時。《考工記築氏》:"築氏為刂,長尺,博寸。"

81.鬼頭刀:刀身寬,刀背略彎,刀尖突出,刀柄彎曲。

82.鉤刀:其式樣與一般刀同。惟其尖上而成倒鉤狀。《齊東野語》:"令二壯士執鉤刀,夜伏田中。"

83.破風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背薄,刀柄彎曲。

84.麻札刀:《宋史岳飛傳》:"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陳,斫馬足,遂大敗之。"

85.掇刀:《唐書南蠻傳》:"以千人為軍,十軍為部,強弩二首,槍斧鋪之,勁馬二百,越糧刀鋪之。長戈二百,掇刀鋪之。"

86. 割刀:《禮記》:"割刀之用,鸞也之貴,貴其義也。"《正義》曰:"割刀今之刀,鸞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為割物之用。古刀遲緩,用之為難,宗廟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87.溫銅刀:古代名刀。清代梁紹王《兩般秋雨追隨筆》載:"傳為明戎政尚書陸公完字遺物,恩陵賜也。"

88.猨刀:古代刀的一種。"猨"通"猿"。《隋書禮儀志》:"行各二人,執金花師於楯,猨刀。"

8九.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戰用刀。又名金背大環刀。其刀背厚,刀頭寬大,刀體重。刀背上有五至九個小孔,孔內有空穿銅環一枚。揮動時,環擊刀背,連連作響,聲似雁鳴。《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軍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為一料。"

90.yao刀:刀長約三尺,刀身狹,柄短。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器械》:"yao刀造法,鐵要多練,用純鋼自背起用平剷平削至刃,刃芒平磨無肩,乃利秒尤在尖。"yao刀多與藤片並用,故共稱"腰也藤牌。"

91.二人奪: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為杖,二人分奪時,則刀離鞘可作防身之用。

92.少林龍鱗寶刀:全長三尺五寸,為歷代武林名士防身之刀。普凈僧尼備此刀,明四海雲遊除反徒用此刀。

93.少林滾珠寶刀:全長三尺三寸峭右代名士防身之用。明代廣會高僧備此刀,精此術也。

94.白楊刀:duan刀的一種。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為宋行報仇,左執白楊刀,右據宛魯矛。"

95.大食刀:古代阿拉伯所造之刀。杜甫《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曰:"吁嗟光祿英雄弭,大食寶刀聊可比。"

96.大理刀:少數民族兵器。有謂:"蠻刀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謂吹毛透風乃大理刀之類。"大理刀有鐸銷,柄部飾金,極名貴。

97.雲貴刀:少數民族兵器。duan刀的一種。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雲南刀,即大理所作,鐵青黑沉沉不錎,南大最貴之,以象皮為鞘,朱之上,亦書犀毗花紋,一鞘兩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條纏束,貴人以金銀絲。"

98.壯族尖刀:少數民族兵器。duan刀的一種。刀身長一尺二寸,刃向外曲凸,刀身最寬處為一寸二分。刀背一面有鋒,鋒與刃尖之間有三個凹形齒口,刃較為鋒利,鐵護手呈"S"形。柄以木製,長四寸半。銅製柄首呈棱形狀。

99.阿昌刀:少數民族兵器。平時可彎曲而繫於腰間。取用時則自然挺直。質地精良,尤以刀鞘與刀把製作考究,有木製、皮製、銅製、銀制之不同,飾以精美的傳統民族圖案。

100.苗刀:古代日本所制的佩刀。duan刀的一種。後又稱之為倭刀。其大者又名太刀,小者名脅差。魚皮貼香木為鞘。刀身長而窄,兩面開刃,刀刃犀利,裝飾精美。故宋歐陽修有《日本dao歌》贊之。苗刀刀柄較長,為雙手執用,杖其鋒利,故刀法較為簡單,明代武術家程宋猷將其用法化入我國傳統刀術,著有《單刀法選》,使之廣為流行。

101.苗族尖刀:少數民族兵器。duan刀的一種。刀長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隨刃而曲,兩側有兩條血槽及兩條紋波形指甲印花紋,刃異常犀利,柄長三寸至四寸,用兩 片木料,牛角或獸骨夾制而成,以銷釘固定。苗家演練時常以筍笙伴奏。

102.環刀:元代蒙古騎戰用刀,其刀刃身略彎,柄小而稍扁,較犀利。

103.峒刀:少數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峒刀,西刀州峒及諸外蠻,無不帶刀者,一鞘二刀,與雲南刀同,但以黑漆雜皮為鞘。"

104.銛刀:古代po羅門國用的duan刀。《唐書禮樂志》:"睿宋時,po羅門國獻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銛刀,府身就鋒。"

105.傣族刀:少數民族bing器。在生產工具duan kan刀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長刀。這種刀極為鋒利,既是勞動工具,也是練功和自衛的武器。

106.景頗尖刀:少數民族bing器。景頗刀歷來精細別緻,種類亦多,長短不一。刀形有直、曲兩種,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異。柄有木製、骨制、角制幾種。刀鞘為木質,工藝精美,有龍及其他花紋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銅或銀箍。也有細竹蔑編製的箍,鞘上系有皮帶作背挎之用。

107.傈傈族彎尖刀:少數民族bing器。duan刀的一種。這種刀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鋒銳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製或角制而成。

108.黎刀:少數民族bing器,duan刀的一種。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黎刀,海南黎山所制,刀長不過一二尺,靶長乃三四寸。織細藤纏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許,如鴟鶚尾,以為飾。"

109.zang刀:少數民族bing器。又稱"西番刀"。duan刀的一種。是我國zang族人民隨身 攜帶且須臾不離的防身器械。zang刀刀身duan,刀jian銳利。刀鞘及刀把上多裝飾精美。技法上常利用寬大zang袍作掩護,或突擊闖刺,轉腕變鋒,或逼身擒舉,使人防不勝防。常用招式有"氂牛闖陣""雄鷹啄蹄""騙馬蓋頂""喇嘛祭刀""舉羊勢"等,演練時,刀風嗖嗖,喊嚎慘人。

110.彝族短體cha刀:少數民族bing器。duan刀的一種。多為彝族男**所用,平時將刀將於腰帶中。刀為曲刃duan刀,有刀柄及鉛花銀制刀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鋒居於內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與刃均同一曲度。刀形精美優質,極為犀利尖銳。

111.寶刀:鋒利鋼刀的泛稱。《南史陳世祖傳》:"為臨川王,夢梁武帝以寶刀授已。"魏文帝《典論》:"丕造百辟寶刀,其一文似靈龜,名曰靈寶;其二彩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鋒似崩霜,刀身劍俠,名曰素質。"

112.回回刀:古代名刀。《雲煙過眼錄》:"劉漢卿所藏回回刀,小品,背上皆全紫全錯。回回刀內全錯出,一人面獸,精甚。聞回回國王所佩者。"

113.吳刀:古代名刀。古時以吳地作刀最為鋒利,故張華詩讚曰:"吳刀鳴手中,利劍嚴秋霜。"

114.zhan馬刀:宋代有名的bu戰用刀。從唐代陌刀演變而來。《玉梅》:"熙寧五年,作坊造zhan馬刀,長三尺余,鐔長尺余,首為大環,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於操擊,戰陣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數萬口分賜邊臣。"

115.葛黨刀:古代名刀。《夢溪筆談》:"吳鉤,刀名也。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

116.蜀刀:漢代軍的一種。刀首有環。《漢書文翁傳注》:"刀凡蜀刀,有環者也"。魚刀:《水經.溫水注》晉範文「日南西卷縣夷師範椎奴也。文為奴時,山澗牧羊,於澗水中得兩鯉魚,隱藏挾歸,規欲私食,郎知檢求。文大慚懼,起托曰「將礪石」。還,非為魚也。郎至魚所,見有兩石,信之而去。文始異之。石有鐵,文入山中,就石冶鐵,鍛成兩刀,舉刀向鄣,祝曰:「鯉魚變化,冶石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神靈。文當得此,為國君王,斫不入者,是刀無神靈。」進斫石鄣如龍淵幹將之斬蘆蒿,由是人情漸附。」

文源:世紀文學寫作資料集

圖源:網路|侵刪(圖片不具任何參考性質,隨便配的,慎噴!)

全文轉自網路,侵權告知,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玉蟬書笈 的精彩文章: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中國最古老的軍銜制
三國中劉備的成名之路
讀書人為什麼不讀書了
美人計反間計宋史上媲美狄青的名將

TAG:白玉蟬書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