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吹紅作品的釉面與發色——英倫學者的研究

吹紅作品的釉面與發色——英倫學者的研究

如何從存世康熙銅紅釉磁器中找出「吹紅」?一定全部是那些底署二行橫排「大清康熙年制」官窯的「豇豆紅」嗎?我們特別關心法國傳教士殷洪緒關於「吹紅」釉面的「釉藥呈斑點斑塊狀分布在磁胎的表面」描述。這種釉面特徵,應該是「吹紅」的鑒別要點。換句話說,要找到真正的「吹紅」,一定是銅紅釉多層次,深淺不一,斑駁狀分布在磁器釉面的作品。而那些釉面光滑,釉層、釉色均勻的高溫銅紅釉,應該排除在「吹紅」之外。

西洋學者研究康熙窯銅紅瓷器者,首推霍蒲孫(Hobson),他在1934年的對大維德藏瓷的系列圖錄、1915的中國陶瓷專著中,對康熙時代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大篇幅予以討論描述。依據大英博物館、Alexander 、大維德爵士所藏康熙銅紅釉瓷器,霍蒲孫對所謂「郎窯紅」作了詳細論述。他認為:

1) 郎窯紅是康熙時期釉里紅的一類作品,釉層明亮,玻璃質感強,紅釉發色如紅寶石,在法國稱為牛血紅「Sang de boeuf」。這種釉水,在器物釉薄處顯露果青色或牛油色透明釉,釉厚處有積釉。釉中充滿小汽泡,釉面滿布針眼。釉子滿布小開片

1949年 倫敦東方陶瓷學會「明清一色釉」特展

1973年,倫敦大學的MargaretMedley,第三任的大維德藏瓷的curator,對大維德藏明清一色釉瓷編目圖錄時,根據施釉技巧、製作工藝、底足處理,把康熙銅紅釉瓷器劃為三個階段:17世紀(康熙早期)、康熙(康熙中期)、18世紀(康熙晚期)。她將霍蒲孫當年描述的兩件膽瓶,編號514劃為康熙早中期(17世紀),而把編號577,劃為康熙晚期(18世紀)。

從上述英倫學者的研究,我們推測,「牛血紅」釉這一群組作品,特徵上更符合傳統意義上的「郎窯紅」。而那些採用「吹釉」技巧施釉,釉面呈斑駁狀效果的康熙銅紅釉,更可能屬於「吹紅」,它們的燒造時期更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的「臧窯」,一直持續燒制至18世紀早期。

對存世康熙早中期「吹紅」作品的觀察

我通過對康熙不同時期高溫銅紅釉瓷器、瓷片的觀察與排比、並結合與宣德霽紅的比較,發現可以歸入「吹紅」的作品,有以下特徵:

1) 凡是署款的作品,款式上,大都以「大明宣德年制」寄託款為多,偶有「大清康熙年制」本朝款,與傳統臧窯「豇豆紅」款風格一致

康熙窯「吹紅」花觚,傳統上被劃入「郎窯紅」

3)器型上既有忠實臨摹宣德霽紅的碗,盤(屬「大明宣德年制」寄託款),還有梅瓶、卷缸、膽瓶。

清 康熙窯「吹紅」宮碗 局部

5)釉色除了氧化銅還原形成紅色外,在器物的一面、器物的僅靠近底足部位還常伴有果青色,與紅色交融在一起

6)用30倍放大鏡觀察,釉中充滿珠狀大汽泡,汽泡還可分為球狀透明和綠色圓珠,夾雜褐黑色斑點。

康熙窯 「吹紅」長頸簸箕小瓶 示釉中汽泡

結論

我們通過查閱中外文獻、研讀前人的研究,結合自己對康熙不同時期高溫銅紅釉作品的觀察對比,對「吹紅」瓷器,形成以下觀點:

1) 「吹紅」最初應是源自康熙窯模仿宣德霽紅作品

2) 「吹紅」首次出現於康熙中期,不限於豇豆紅一種

3) 「吹紅」自康熙中期開始,至康熙晚期,都有燒造

4) 「吹紅」的主要鑒別特徵:紅釉發色不勻,多次多層吹噴,形成斑駁狀效果,果青色透明釉與氧化銅紅還原紅色交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康熙擒拿鰲拜竟隱藏著一個歷史大陰謀,但事實上又是如何呢?
康熙的四位輔政大臣有什麼能力擔此重任
康熙清官秘史:康熙帝的一生竟娶了四對姐妹花
為何康熙最終選擇了雍正?這理由要是其他的皇子知道真的會吐血
他是康熙諸子中下場最好的一個,死後永琪為他穿孝

TAG:康熙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家發現了決定發色的基因
「櫻桃粉」最酷的發色
發色與化妝品相比的重要性
中長髮捲與發色
大熱發色:霧麵灰加咖啡色,酷酷的發色,中性風
極淺發色
選對發色,讓你皮膚白的發光
短髮與發色的搭配
櫻花色發色的愛豆們
美女發色
鐵打的愛豆,流水的發色
潮發色
適合秋冬的燙髮和發色
美而不膩的發色與仙女卷
楊洋奶奶灰發色 漫畫里的王子
染什麼發色提亮膚色 提亮膚色的發色
最新長發色彩
選對發色,白的發光
有趣的中長髮捲與發色
選對發色,讓你皮膚白的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