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抗戰初期東南大空戰:血肉之軀痛擊日軍航母

抗戰初期東南大空戰:血肉之軀痛擊日軍航母

2017年,網易歷史頻道獨家聯手《戰爭史研究》,以網文推送+每季紙質出版+線上直播的全媒體模式重新啟航,繼續回饋老讀者,也期待更多新讀者的關注。有舊文精編,有新文開坑,閻京生和劉怡依然與戰研讀者同在。

作者|劉怡,網易歷史頻道專欄作家,《戰爭史研究》撰稿人。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加賀」號航母起碇駛向中國東南外海的這一天,是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爆發當天。前一日深夜,正在朝鮮濟州島以東為陸軍運輸船隊提供護航的該艦接到了軍令部下達的《大海令第11號》:臨時劃歸駐中國的第三艦隊指揮,參與爭奪華中、華南制空權的戰鬥。第2航空戰隊司令官堀江六郎少將隨即下令軍艦轉駛舟山馬鞍列島,與提前開拔的第1航空戰隊的兩艘輕型航母「鳳翔」號和「龍驤」號一起,投入對中國空軍的攻擊。3艘航母總計搭載有102架艦載機,接近中國空軍全部兵力(346架)的1/3。

1937年盛夏,活動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加賀」號航母及其九六式艦載攻擊機

這不是「加賀」號第一次光顧上海外海了。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該艦曾與「鳳翔」號一同駛往長江口,與中國航空署集結的戰機爆發遭遇戰,「加賀」號有3架攻擊機被擊毀。此番兩軍再戰,該艦攜帶了16架九〇式艦載戰鬥機、28架八九式艦載攻擊機和16架九六式艦載攻擊機,皆系量產不足5年的新機型,誓要一雪前恥。戰隊參謀城英一郎中佐妄言:「在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突襲攻擊下,中國戰事只須三日即可終結!」

淞滬會戰前期日本海航使用的中島九〇式艦載戰鬥機

20世紀30年代是航空技術發展的革新期。採用大功率星形氣冷發動機和全金屬硬殼機身的雙翼機,因為具有操縱穩定、結構可靠、盤旋和格鬥性能皆佳的長處,在30年代前期佔得先機,成為各大國空軍毋庸置疑的中堅力量。以英國海航作為技術藍本的日本航空工業,自然也熱衷於效仿這一趨勢。因此,在1937年夏天集結於上海周邊的日本海航機型中,無論是脫胎於布里斯托爾「大鬥犬」Mk.2的九〇式艦戰,還是參考了德國亨克爾He-66結構的九四式艦爆,都屬於雙翼機。由於日本海航的新機已經開始換裝700馬力級的「光」系列發動機,在時速和續航力上超過了許多舊式戰鬥機,在日本海軍中甚至興起了一股頗有影響力的「戰鬥機無用論」浪潮,認為僅憑陸基中程攻擊機和航母上的俯衝轟炸機就足以完成奪取制空權的任務。

「加賀」號搭載的舊型九二式艦攻在上海上空投彈

無獨有偶,雙翼機的流行趨勢也影響到了正在竭力強化反制力量的中國空軍。1933年,中國自美國柯蒂斯公司購進50架與「薩拉托加」號航母艦載機同型的BFC-2「蒼鷹」雙翼戰鬥轟炸機,即「霍克」II;1936年又與美方簽署協議,以進口零部件組裝的方式生產102架起落架可收折的BF2C-1,即「霍克」III。至抗戰爆發前夕,「霍克」III已到貨約70架,編成兩個大隊,是中國空軍最主要的制空兵力。另有12架義大利製造的菲亞特CR.32以及留用的約40架「霍克」II(1個暫編大隊又1個中隊)作為補充。總數約90架的舊型道格拉斯O-2MC(1個大隊又3個中隊)和沃特O2U/O3U「海盜」(1個大隊又1個中隊)則只承擔偵察任務。

中國空軍在抗戰初期使用的主要制空機型——美製柯蒂斯「霍克」III

陰錯陽差的是,由於中國自身不具備航空研發能力,到了30年代中期,當歐美設計師們開始嘗試把下單翼、整體式輪轂整流罩和可變距發動機等新技術整合到飛機上,開發出面貌一新的單翼戰鬥/攻擊機時,急於增加可用飛機數的中國也將這些帶有試驗色彩的機型一併列入了進口清單。1934年,中方與美國諾斯羅普公司簽署協議,以購買零部件組裝的方式生產150架「伽瑪」2E輕型轟炸機,至抗戰爆發前已交付47架,編成1個大隊。另有試驗性進口的10架波音P-26C「射豆槍」戰鬥機(1個中隊),20架柯蒂斯A-12「伯勞鳥」攻擊機(1個大隊),6架馬丁B-10B輕型轟炸機(1個中隊),以及6架德制亨克爾He-111A0中型轟炸機(1個中隊)。因此從單翼機、特別是速度較快的單翼轟炸機的數量看,此際的中國甚至還佔有局部優勢。

諾斯羅普「伽瑪」2E輕型轟炸機是當時中國空軍序列中較新的單翼機

然而雙方在總體實力上依然存在差距。即使計入部署在西安、廣州等地的二線兵力,中國空軍可動用的飛機總數也僅為300架左右;而以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的10多個機場作為憑靠,可直接投入淞滬戰場的兵力不過區區218架。而日軍除去3艘航母上的102架艦載機外,還組建了以基地航空兵為主體的第1、第2聯合航空隊,分別駐紮在台北松山、朝鮮濟州島、大連周水子、九州大村等基地。雖然其距離上海的航程較遠,但總兵力達131架,與艦載機數量之和超過中國空軍。日方的最大優勢在於,因為有3艘航母在舟山外海巡弋,其單次可出動的機數即相當於中方2個大隊,且能獲得源源不斷的補充。但中方也並非全無勝算:受「戰鬥機無用論」影響,第一批參戰日機中,戰鬥機的數量遠遠少於攻擊機和俯衝轟炸機;另外由於低估了中方的反擊力度,日方在第一階段並未採取大編隊集中空襲的作戰模式,而是讓不同的機種結成小編隊分別攻擊不同的目標。這使得歷時約一個月的東南大空戰,一度演變為互有攻防的小編隊格鬥戰。

「霍克」大戰航母

美術作品:第28、29中隊的「霍克」III攔截日軍九六式陸攻

8月13日晚20時左右,「加賀」號等3艘航母抵達預定的待機位置:舟山群島最北部的馬鞍列島。但從本日夜間開始,東中國海一度被風速達每小時300公里的12級超強颱風所籠罩,艦載機無法起飛。「加賀」號和「鳳翔」號、「龍驤」號無奈地北退到濟州島海面,等待天氣放晴。為了先發制人,第三艦隊司令長官長谷川清中將命令駐台灣的鹿屋航空隊(編入第1聯合航空隊序列)出動18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各帶2枚250公斤炸彈,在無護航狀態下空襲距離上海最近的杭州筧橋和安徽廣德機場。當天下午,襲擊廣德的9架日機被剛剛自河南周家口轉場而來的一個中隊「霍克」III截住,將炸彈丟進農田後脫逃,有2架被擊傷、1架迫降損毀於基隆外海。襲擊筧橋的9架日機則遭遇了同樣自周家口飛來的中國空軍第4大隊主力,爆發了著名的「八一四」空戰。兩個中隊共27架「霍克」III對日機迎頭痛擊,將其擊落2架、重傷報廢1架,我機有3架在迫降時受損(其中1架重傷報廢),1名飛行員犧牲。日後國民政府以8月14日為中國空軍節。

投入侵華戰場的日軍大型航母「加賀」號

8月15日,天氣依然不佳。由於前一天中國空軍的「霍克」III和「伽瑪」2E多次攜帶炸彈空襲上海的日軍陣地,長谷川清嚴令航母強行出擊,儘快壓制中方航空基地。黎明前,「加賀」號等三艦匆匆趕到馬鞍列島附近,在日出前分三批起飛了16架九四式俯衝轟炸機、16架八九式攻擊機和13架九六式攻擊機,分別指向蘇州、廣德和南京機場。由於天色未明,加上受「戰鬥機無用論」影響,日艦依舊沒有派出戰鬥機護航。

在密布的積雨雲影響下,飛往南京的13架九六式艦攻未能識別攻擊目標,在繞了一大圈之後飛回了「加賀」號。岩井庸男少佐率領的16架八九式艦攻同樣錯過了廣德,臨時決定改為攻擊筧橋機場。他們本來可以贏得一場突襲,但笨重的八九式時速只有228公里,變向過於遲緩,結果在飛行過程中分離成了兩隊。其中4架在天亮前提前飛到了筧橋上空,引起了中國空軍的警惕。我第4大隊的21架「霍克」III迅速起飛,首先將這4架敵機擊落,隨後又與延宕抵達的另外12架敵機展開激戰。高志航大隊長和飛行員王文驊分別擊落一架敵機,第22中隊副隊長賴名湯和僚機梁天成合作擊落一架,受創的日機向曹娥方向逃去。「飛將軍」高志航右臂被日機射傷,但他堅持到戰鬥結束後才秘密前往醫院治療,以免影響軍心,真可謂關雲長再世!

1937年9月,「加賀」號的一架九二式艦攻自公大機場起飛執行空襲任務,地面人員揮舞戰鬥帽歡送

落敗的9架八九式艦攻向雲層下退去,與原定飛往蘇州、此時尚未遭遇戰鬥的16架九四式艦爆在空中會合。為避免夜長夢多,他們再度改變空襲目標,決定南下轟炸距離較近的杭州喬司和紹興機場。但由於烏雲籠罩、無法識別目標,領隊算錯了里程,意外飛到了中國空軍的秘密前進基地、位於浙江上虞的曹娥機場上空。這裡部署有我第9大隊的20架美製「伯勞鳥」雙座攻擊機,正準備出動空襲上海的日軍陣地。九四式轟炸機立即俯衝並投下250公斤炸彈,促不及防的「伯勞鳥」有6架在地面被炸毀,只有5架成功起飛迎戰。但這5架飛機硬是憑著機頭下方對地攻擊用的4挺7.62毫米機槍,將1架剛剛投完彈的九四式打爆。殘餘日機見已喪失突襲條件,遂也悻悻而歸,朝杭州灣外海的航母逃去。

8月15日空戰,3艘日軍航母累計出動艦載機45架,在空戰中損失八九式艦攻6架、九四式艦爆1架,另有2架八九式艦攻和1架九四式艦爆在中彈後墜入杭州灣,飛行員被驅逐艦救起,飛機損失接近1/4。中國空軍損失攻擊機6架、機庫1座(均是在曹娥機場被炸毀的)。「加賀」號清晨起飛的攻擊隊中,有1/3的飛機中彈;另外從九州飛來的木更津航空隊的九六式陸攻也損失4架。這是日本海軍航空兵自創建以來的最嚴重損失,也是「戰鬥機無用論」造成的直接惡果。長谷川清在戰報中被迫承認:「作戰將會相當艱苦。」

8月16日清晨,中國空軍策划了一次大膽的反擊。第4大隊第22中隊副隊長賴名湯率6架「霍克」III從南京大校場機場起飛,每機各帶4枚50公斤炸彈,飛向東海上空尋找日軍航母。天亮後,我機在舟山嵊泗列島的花鳥島附近與「加賀」號遭遇。此時日艦正以全速航行,賴名湯考慮到中國飛行員從未學習過俯衝轟炸法,即使強行攻擊也不可能命中;倘若丟掉炸彈與日本戰鬥機展開格鬥,由於數量居於劣勢,只會白白犧牲。最終,中國機群最終轉向上海支援地面攻擊,放棄了攻擊「加賀」號的機會。這也是抗戰中中國空軍唯一一次與日軍航母正面對峙,而不是像一些嘩眾取寵的小報所言,出現過「炸傷『龍驤』號」之類的奇聞。

連續三天的激戰過後,損失超過30架的日本海航意識到中國空軍的真實實力和戰鬥意志遠超先前的想像;在戰鬥機數量不足的情況下,將無護航的艦載攻擊機和俯衝轟炸機投入漫無目的的空襲,只會招來無謂的損失。為釜底抽薪起見,他們不再做大範圍的騷擾攻擊,而是在楊樹浦公大紗廠附近徵用高爾夫球場改建臨時野戰機場,將分布在台北、九州等後方基地的陸基戰鬥機和攻擊機移動到戰場最前沿。至8月20日,公大機場接近完工,加上中國空軍在戰鬥中的損失無法獲得有效補充,形勢開始朝著有利於日方的方向發展。

單翼殺手入場

當嶄露頭角的新型單翼機零零散散進入中國空軍之時,日本海航的新一代戰鬥機也已經在孕育中。1934年,三菱公司委託年僅29歲的工程師堀越二郎主持設計「九試單座戰鬥機」。堀越認為,日本航空界過去推崇的中低空格鬥戰術正在被以速度和火力為基礎的編隊作戰所淘汰,新型戰鬥機應當具有更大的速度和續航力。據此,他為新飛機採用了倒海鷗形下單翼和金屬機身,取消了一切可能增加阻力的張線和支柱,還創造性地運用了降低摩擦力的沉頭鉚釘工法。經過這一系列創舉,九試單戰原型機在僅裝1台460馬力「壽」2型改1星形氣冷發動機的情況下,時速超過了400公里;而中國空軍的「霍克」III為362公里。

1936年11月,新機作為制式採用,正式命名為「九六式艦上戰鬥機」。它是日本海航第一種全金屬單翼艦載機,在速度、靈活性、升力、續航力等方面均大大超過主流雙翼機,唯一的缺點是起落架不可收放。堀越二郎後來在回憶錄《零戰:誕生與榮光的記錄》中指出:「在九六式艦戰成功之後,零式戰鬥機的出現就只是個時間問題了。而對於在它之前的那些低性能的木結構戰鬥機來說,九六式艦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改變東南空戰格局的新型單翼機——三菱九六式艦戰11型

1937年8月22日,淞滬戰事開始後第九天,佐伯航空隊分隊長中島正大尉與另外5名隊員飛越波濤澎湃的東海,降落在馬鞍列島附近的「加賀」號飛行甲板上。他們帶來的是6架剛剛成軍的九六式艦戰11型。這6架單翼殺手不僅承擔著日軍航母飛行隊從中國空軍手中奪取上海制空權的重任,而且象徵著單翼戰鬥機在歷經10多年的蟄伏之後,正式向雙翼機發起了全面挑戰。因此它們數量雖少,力量卻不可小覷。

8月24日,第三艦隊宣布對長江口以南的中國海岸線進行第一次全面封鎖,禁止一切無關船舶通行;9月5日,封鎖範圍擴大到海州灣以北(除青島外)的全部中國沿海。9月4日,九六式艦戰首戰告捷:中島正所率的雙機小隊在羅店上空遭遇中國空軍第4大隊第23中隊的3架「霍克」III,中島開火擊中鄭少愚的2209號機,該機在揚林口墜毀,飛行員生還;另一架「霍克」III也被擊傷,迫降於無錫。

太湖空戰中首開擊落九六式艦戰紀錄的第5大隊第24中隊劉粹剛中隊長

然而中國空軍遠未束手就戮。9月7日,第5大隊第24中隊的4架「霍克」III在中隊長劉粹剛率領下,由南京飛往上海執行對地支援任務。當他們結束戰鬥返航時,「加賀」號艦戰分隊長五十嵐周正大尉帶著2架九六式艦戰和數架較老的雙翼九五式艦戰(屬於「龍驤」號)從東南方跟了上來,雙方一路前行到太湖上空。正當劉粹剛的2401號戰機盤旋上升、打落一架九五式艦戰時,九六式艦戰僚機企圖自後方偷襲他。劉粹剛先以最大馬力向上拉升,當緊追的日機失去戒心時,他突然減速向側後方變向,同時集中機首的1挺7.62毫米機槍和1挺12.7毫米機槍火力全開。反應不及的日機瞬間變成了一個火球。這是九六式艦戰在空戰中第一次損失。嗣後劉粹剛單機與日機纏鬥一番,利用雲層掩護向南京脫離。

愛知公司參考德國亨克爾He-66結構研發的艦載俯衝轟炸機——九六式艦爆

太湖空戰後一周,戰場形勢再度發生了變化。由於上海戰局漸趨惡化、前進基地減少,中國空軍開始將主力第4、第5大隊(尚有50架左右的兵力)集中於南京,全力保障首都安全。長谷川清認為,要奪取東南方面的制空權,必須發動南京掃討作戰,徹底摧毀集結於此的中國飛機。因為日軍在上海的前進基地公大機場已經完工,9月9日,長谷川清下令正在九州大村基地待命的第2聯合航空隊向公大基地轉場。次日,第一批6架九六式艦戰降落到這個野戰機場。此時「鳳翔」、「龍驤」兩艦奉命南下掃蕩廣東方面的中國航空基地,第三艦隊決定集中第2聯合航空隊(九六式艦戰6架,九五式艦戰6架,九〇式艦戰12架,九二式艦攻12架,九四式艦爆12架,九六式艦爆18架,九五式水偵12架)和「加賀」號的兵力,對南京進行航空壓制。為方便後勤補給,從9月15日起,「加賀」號也把12架九六式艦攻、6架九六式艦戰及其地勤人員部署到公大機場。僅在公大機場一處就集中了72架日本戰鬥機和攻擊機,超過保衛南京的中國空軍兵力的總和。

9月19日,長谷川清通過駐滬各國使館發出聲明:日本海航即將發動對南京的大規模無差別轟炸,各國應迅速撤走相關人員以及停泊於南京江面的艦船。同一天,第2聯合航空隊從公大基地派出18架九六式艦爆,每機帶2枚60公斤炸彈,在12架九五式水偵和18架九六式艦戰(其中6架來自「加賀」號)掩護下前去轟炸南京,上午和下午各進行了一次攻擊。中國空軍先後出動27架「霍克」III進行攔截。此次日軍吸取了以往的教訓,採用了新的大編隊戰術:九六式艦戰利用速度優勢打頭,隱蔽在雲層之上;待中國的「霍克」機以艦爆隊為目標、開始向上爬升時,突然從雲層中閃出,迅速形成咬尾並開火射擊。而中方雖有劉粹剛等少數指揮官曾有過與新型單翼機格鬥的經驗,大部分飛行員對這種新戰術依然極不適應。在擁有高度差的情況下,九六式艦戰的速度優勢展示得淋漓盡致,「霍克」III無法施展擅長的狗斗,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南京航空戰中曾少量投入使用的美製波音281單翼戰鬥機,即P-26C「射豆槍」的出口版

9月19日全天,日軍共出動飛機77架次,報稱擊落「霍克」機19架、不確定戰果7架,大校場機場的跑道、機庫和兵工廠也被俯衝轟炸機投彈命中。中方承認損失12架「霍克」III和1架布雷達Ba-27,另有2架重傷迫降,相當於總兵力的三成。日軍損失3架九六式艦爆和1架九五式水偵,工藤二飛曹駕駛的九六式艦戰在返航途中因燃料不足墜入黃浦江。此役對中國空軍的戰鬥力損害極大,以至於當9月22日日機再度出動41架次來襲時,中國空軍一共只能起飛4架「霍克」III和1架波音P-26C進行攔截。

9月26日,當從公大機場飛來的12架九六式艦爆在5架九六式艦戰的掩護下,企圖攻擊南京軍政部大樓和火車站時,遭到最後21架完好的「霍克」III的集中攻擊;高志航和劉粹剛親自上陣,不僅擊落1架九六式艦爆,還使3架九六式艦戰被擊落或重傷迫降,日軍第13航空隊分隊長山下七郎大尉被俘。但這已經是中國空軍的強弩之末:隨著上海前線戰局的惡化,空軍執行對地支援任務的必要性已經下降;而在日軍以優勢海空力量肆虐長江下游地區的壓力之下,國民政府開始考慮向華中和西南後撤。進入10月,在東南空域的消耗戰中迭遭折損的我第4、第5大隊最終分批撤離南京,殘存的飛機轉移至武漢,飛行員則調往蘭州,接收蘇聯新近轉讓的伊-15和伊-16型戰鬥機。華東地區的制空權,至此徹底為日本海航所控制。

歷時一周、前後共11次的南京空襲作戰中,日本海航累計出動各型飛機289架次,投下炸彈355枚、計32.3噸。開戰兩個月內,中國空軍原有的346架飛機已經消耗至僅存81架,主要制空機種「霍克」III更是只餘10架尚可作戰。而日軍僅僅進駐公大機場的兵力就超過120架。南京航空戰結束之後,長谷川清在戰報中滿意地評論稱:「上海上空,幾乎再也看不到中國空軍『霍克』戰鬥機的影子了。」

最後的「鬥士」

在開戰的前半年,由於華南地區局勢相對平靜,中國空軍遂利用廣州作為外貿港口的優勢,加緊補充裝備。1937年8月,自英國格洛斯特公司購進的36架「鬥士」I雙翼戰鬥機運抵廣州,開始裝備由原廣東地方空軍改編而來的第5大隊第28、29中隊。「鬥士」I和「霍克」III一樣都是雙翼戰鬥機最後的傑作,最大時速與九六式艦戰相當(407公里),火力(4挺7.7毫米機槍)及盤旋性則遠遠過之。依靠這批新機和少數改裝教練機,中國空軍在粵北進行了大範圍的空中游擊戰,曾多次挫敗日方第4航空戰隊(「能登呂」、「衣笠丸」兩艘水上飛機母艦)的騷擾,使正在進行粵漢鐵路襲擾戰的「加賀」號不得不再度投入作戰、進行空中壓制。

1937年夏,正在進行艦載機起飛準備作業的「加賀」號

1938年4月13日,「加賀」號從澳門南方的三灶島海面起飛18架九六式艦攻、3架九五式艦戰和6架九六式艦戰,前去攻擊廣州天河機場,中國空軍起飛兩個中隊18架「鬥士」迎戰。我機集中火力攻擊性能較差的九五式艦戰,將其全部擊落,九六式艦攻也在投彈中途被打下1架,轟炸毫無效果。雖然隨後趕到的九六式艦戰依靠編隊戰術擊落了第29中隊黃新瑞隊長的「鬥士」,但激戰40分鐘也未能打破僵局,最終只好迴轉。

1938年,航行於華南沿海、執行對廣州空襲任務時的「龍驤」號輕型航母,空中可見2架雙翼九六式艦攻

此役雙方損失都相當慘重:我軍所剩不多的「鬥士」有2架故障墜毀、3架在迫降時損失,另有2架身受重傷,飛行員3人犧牲。日方承認損失2架九五式艦戰、1架九六式艦攻,中方記錄擊落各型日機7架、不確定4架。嗣後日軍開始在三灶島營建野戰機場,進駐新成立的第14航空隊(18架九六式艦攻、6架九四式艦爆以及12架九六式艦戰),從5月28日起連續轟炸廣州,中國軍民死傷慘重。加上第5大隊主力北上支援武漢會戰,剩餘的第3大隊9架「鬥士」只能重新轉入游擊戰,華南制空權逐漸落到了日軍手中。

投入華南戰場的日軍新型航母「蒼龍」號

與頻繁在幾大戰場間轉場、人員及裝備迭遭消耗的中國空軍相比,後勁十足的日本海航正在投入越來越多的補充力量。1938年4月9日,正式竣工僅三個月的中型航母「蒼龍」號駛離寺島水道,在第2航空戰隊司令官戶塚道太郎少將的指揮下前往華南沿海,與「龍驤」號一起投入對廣州附近軍事目標的襲擾。加上此前的「加賀」號,廣東戰線的日軍也集中了3艘航母。1938年8月30日,「加賀」號出動6架九六式艦攻,在6架九六式艦戰和3架九五式艦戰護航下突襲南雄機場。

在華南戰場以一己之力對抗3艘日軍航母的英制格洛斯特「鬥士」I戰鬥機

駐紮在當地的我第3大隊第32中隊不顧此前剛剛結束一次遠距離攔截,集中全部9架「鬥士」與敵機展開混戰。九六式艦攻由於動作遲緩,在完成投彈前即有2架被我機擊落,另外還損失1架九六式艦戰。但日方艦戰隊指揮官提前辨認出了第3大隊大隊長吳汝鎏的座機,對其進行集中追尾攻擊,吳大隊長的「鬥士」垂尾被打掉,當場墜毀殉國。接著日機又開始圍攻馬毓鑫分隊長的座機,如法炮製將其擊落。加上3架因迫降失敗而損毀的飛機,此役中國空軍共損失5架「鬥士」,有2名資深飛行員陣亡、5人受傷,剩餘的5架「鬥士」奉命向蘭州轉場。10月21日,廣州最終淪陷。

日軍在東南和華南戰場曾廣泛使用的雙翼中島九五式艦戰

廣州作戰的結束標誌著中日戰爭第一階段告一段落。在15個月的戰鬥中,日本海軍航空兵宣稱擊落中國飛機610架,在空襲中摧毀617架(此數字水分較大,因1227架已超過開戰時中國空軍總兵力近4倍),自身承認損失約300架。中方承認在空戰中損失飛機202架,另有112架因事故或故障損失,擊落日機207架、重傷44架,炸毀地面日機140架。日本海航在中國的制空作戰基本宣告結束,包括航母在內的主要單位開始向本土返航,為即將爆發的下一場戰爭做準備;幾個戰鬥機飛行隊則留在華中,一邊接收最新的零式艦戰,一邊掩護中程攻擊機對重慶發動無差別轟炸。長達一年半的中國作戰為日本海軍積累了三大寶貴經驗:(1)戰鬥機並非無用;相反,少數性能優異的戰鬥機與熟練飛行員的配合足以贏得戰場制空權。(2)攜帶穿甲彈的俯衝轟炸機與可掛載魚雷的攻擊機協同作戰,對敵方艦艇具有不可抵擋的摧毀力。(3)作為一種主動進攻手段,中遠程陸基攻擊機的發展應當繼續。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些經驗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傷痕纍纍的中國空軍,同樣正在暗中積蓄力量——1941年4月,中國被納入美國《租借法案》受援國名單。在不久的將來,日本海陸軍航空兵將重新迎來一個堅若磐石的對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母 的精彩文章:

東風-21D真能夠輕易擊沉航母? 好像不是那麼回事!
貪便宜要「免費」航母!今45架艦載機全開裂,修廁所都能死倆人!!
世界陸軍傻眼了,朱日和與美軍相比除了一個短板,其他碾壓全球
外媒猜中國未來航母獲突破 將批量採用新技術
原創 中國退役上千架戰機可能成為美航母的殺手鐧,改成後讓美航母擔憂

TAG:航母 |

您可能感興趣

他是淞滬戰場犧牲的將軍,曾在血肉磨坊中率三百戰士向日寇反衝鋒
中國軍隊血肉鑄長城,在兵家必爭之地展開血戰,打響了太原保衛戰
淞滬會戰時從各地奔赴抗日前線的中國軍人 他們用血肉保衛疆土
二戰美軍奪島與日軍打得血肉橫飛,最終發現此種狗對付日軍有奇效
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警衛連長用血肉之軀撲向手榴彈,勇救戰友
戰士眼中的淞滬會戰:上海郊區血肉橫飛,市內依然花天酒地
血肉之軀築起「橋樑」:寶興民兵奮戰在搶險救災一線
我軍70名敢死隊戰士炸毀生路,血肉之軀攔下敵軍坦克軍團
我國七十名戰士自斷後路阻攔敵軍,血肉之軀扛住坦克大炮
滇西各族血肉築成的滇緬路,日軍日夜轟炸,傷亡不計其數
血肉長城,抗戰中讓鬼子聞風喪膽的「四大名團」
中東徹底淪為血肉磨盤!美國小弟昨日公然向俄兩大盟友開火
管虎《八佰》戛納電影節曝國際版海報 八百壯士孤軍奮戰如一人 血肉之驅死守陣地
最慘的戰役,6個師全軍覆沒,血肉長城粉碎日軍滅亡中國的幻想!
徽商子弟眼中的太平天國戰事:積屍橫路血肉淋漓
殘肢斷臂、血肉橫飛 解放軍戰場抗壓訓練堪比恐怖片
史上最慘烈的二戰坦克戰,蘇聯用如此兇悍的戰術與德國血肉搏殺
堅船利炮vs血肉之軀:淞滬戰場已成為一部巨大的「絞肉機」
官不聊生:血肉橫飛的墨西哥毒品戰爭
一戰華工以血肉之軀架起從戰爭通往和平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