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岳景氏父子四將軍:南擊夷人西抗蕃 血染沙場氣化虹

安岳景氏父子四將軍:南擊夷人西抗蕃 血染沙場氣化虹

蜀境版安岳景將軍破敵圖

宋代時期,普州(今四川省安岳縣)為官僚政治輸送了一大批人才,許多士子從這裡開始了他們的政治生涯,其間不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科學家。這當中,景氏父子四人為保衛宋王朝的疆土完整,抵禦外侮入侵功不可沒。

據《明一統志》載,保寧府(今四川閬中市)有座旌忠廟,又稱三景廟,用來奉祀白馬三郎。即宋神宗時期安岳人景泰的三個兒子,老大景思忠、老二景思立、老三景思誼。

《宋史·景思忠傳》記載,景思忠是勇為先鋒,寡不敵眾戰死淯井,弟景思立,曾戰敗西夏軍與羌人,後由於輕敵戰歿熙河,甚至沒有得到朝廷的追贈官爵,最小的弟弟景思誼也在慘烈的永樂之戰中戰死。

慶元元年(1195年)三月,宋寧宗趙括分別封三兄弟為「忠烈靈應孚澤王、忠顯昭應孚濟王、忠惠順應孚祜王」。

老大景思忠

為護鹽,奮劍疾戰而死

景思忠(?—1074),字進之。至和二年(1055年),因其父景泰擔任西上閣門使並監管國庫左藏庫,蔭補為官,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陽)左藏庫副使。

熙寧六年(1073年),居住在長江以南的羅夷族、晏夷族,為了爭奪淯井監(今四川長寧縣雙河鎮)鹽利以及對於與漢地毗鄰、已向官家承糧納稅的「熟夷」的控制,舉兵反抗北宋朝廷。

熙寧七年(1074年),烏蠻夷侵犯淯井監,神宗皇帝命中書檢正官熊本察訪梓州路、夔州路,經制措置瀘夷,授予便宜行事的權力。

五月,鈐轄張承祐出兵淯井監,遂州(治方義縣,即今四川遂寧市)駐泊都監(監軍)景思忠,帶領部卒五百為前鋒。夷人利用山勢險峻對官軍不利,埋下伏兵襲擊景思忠。經過激烈的拼殺,官軍大敗,死者十之六。左右勸景思忠引避,不聽,在羅箇暮山下奮劍疾戰而死。

走馬使張宗望將景思忠英勇殺敵戰死沙場的事迹上奏朝廷,宋神宗得知後,非常傷心,大為震怒,一方面錄景思忠兒子景昌符等七人,安撫死亡軍士,賜其家錢帛有差;同時,下詔令熊本平叛。

景思忠的戰死,也引起宋王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重視。熊本曾任戎州(今宜賓市)通判,熟習夷族的習俗,熊本認為這些少數民族之所以能夠侵擾邊疆,是憑藉當地十二個村的豪強為嚮導,因此設計逮捕了一百多名為夷人嚮導的人,在瀘川把他們全部處斬,其餘的人都嚇得雙腿顫抖,表示誓死為熊本效力以贖前罪。

熊本又上書朝廷,為夷人酋領分別求得刺史、巡檢等官爵,公開勸導各部首領歸順朝廷,於是諸夷部落的首領都踴躍地前來領取官職歸順朝廷。只有一個叫柯陰的酋領不來歸順。於是,熊本集合晏州(今四川興文縣)十九姓部落的兵眾,並調發黔南義軍的強弩部隊,進兵征討。在黃葛大敗柯陰。

老二景思立

血戰踏白城,以身殉國

景思立(?—1074),景思忠二弟,是北宋中期深受神宗皇帝器重的一員驍將。

在甘肅省積石山縣癿藏鎮舊城村,有一段殘破的或斷或連的古老城牆,這就是宋代吐蕃首領唃廝啰之孫木征所築的踏白城遺址。遺址規模東西長270米,南北寬約150米,佔地4.05萬平方米。城牆高12米,厚10米,用土夯築而成。東、南、北有城門。此城與河州約25公里,在東北面約20公里處是古銀川驛。北宋時,木征曾以此為基地與宋王朝抗衡,在這裡進行了數次慘烈的戰鬥。

治平四年(1067年),景思立跟隨陝西宣撫使、名將郭逵到甘肅吳川一帶(今甘肅省靜寧縣)平定黨令征叛亂。叛亂平定後,為招撫諸蕃,調和民族關係,決定修築並修築治平(縣為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青雞川二寨駐兵。景思立被提拔擔任首任治平寨主,在保障秦渭交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熙寧四年(1071年) 正月,北宋時期著名將領種諤在啰兀城北部襲擊西夏軍隊。西夏軍隊卻突襲順寧(今陝西志丹縣),景思立領兵赴援,諸將敗,唯獨景思立一軍獨全。因功被提拔任德順軍(今寧夏隆德縣)知軍事,對包括今靜寧縣境在內的德順軍進行管轄。

熙寧五年(1072年)七月,景思立帶領德順軍將士協助北宋名將王韶在開拓熙河(今甘肅臨洮)一路,在經過洮河流域時,修築當川堡,先後拿下了克羌香子和珂諾城,收復了河州(今甘肅東鄉西南)、岷州(今甘肅岷縣),軍聲大振。

河州之役的勝利,景思立以功加如京副使、通事舍人,再擢東上閣門使、河州刺史。

熙寧七年(1074年) 二月,木征邀結吐蕃首領董氈部將青宜結鬼章,屢次侵擾河州地區歸順於宋朝的吐蕃部落,並給宋朝河州知州景思立寫了一封信,出語不遜。景思立忍無可忍,率領蕃、漢軍隊六千人向青宜結鬼章發動進攻,征討的第一個目標便是踏白城。

青宜結鬼章調集二萬餘吐蕃軍隊,設立三大城堡抵禦宋軍的進攻,雙方血戰十餘回合。戰鬥中,主將景思立身中三箭。景思立少頃再戰,遂死壯烈殉國。

踏白城兵敗,宋神宗十分震怒,認為景思立輕敵致敗,不復贈官。

老三景思誼

隻身赴西夏 被扣而死

景思誼(?—1082),景思忠三弟。因其兄思忠、思立皆戰歿,宋神宗蔭補其為官。「將門出將」,景思誼依然顯示出其不同常人的軍事才華。

至和六年(公元1059年),景思誼在犍為(今四川犍為縣)做縣尉。熙寧八年(1075年)正月,景思誼任大理寺丞。

當時,西北的西夏國,梁太后和她的弟弟控制著西夏政權,不斷挑釁北宋政權,在兩國的邊境處發動戰爭。元豐四年(1081年),宋神宗認為西夏太過可恨無理,於是派沈括出征西夏,景思誼為副將。

十月,西夏數萬人進攻邊關要塞順寧寨,景思誼帶三千兵馬進攻,攻下磨崖、葭蘆、浮圖城,獲得了西夏的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次戰役振奮了北宋的信心,宋神宗決定在夏、銀、宥三州交界的地方建築永樂城(又名銀川砦,今陝西米脂縣西)好屯兵駐守。西夏聽聞後,於元豐五年(1082年)九月,派遣30萬大軍進逼永樂城。

守城大將徐禧不聽部將所言,剛愎自用,永樂城被西夏大軍團團圍住,並派游騎出擊阻止沈括增援。夏軍圍城十天,雙方僵持不下,於是「遣使呼城上人求和」,徐禧派副將呂文惠去商議,不成。這時,副將景思誼自告奮勇前去,竟被夏軍扣留。

九月二十日夜二更,天降傾盆大雨,永樂新築土城被水浸泡,多處坍塌,夏軍四面急攻,蜂擁而入,饑渴疲憊的宋軍亂作一團。此戰宋軍將校死亡數百人,士卒及役夫損失20多萬人。

元豐五年(1082年),北宋用米脂、葭蘆、安疆、浮圖4寨向西夏換回被俘將吏149人,被俘大將景思誼已經去世,其他人員不知所終。

永樂之役後,當地軍民曾為景思誼立祠。宋高宗紹興年間,臨安府(今杭州)在中河上建三聖橋,三聖是就是指永樂之戰中御西夏兵而捐軀沙場的高永能、景思誼、程博古三人。

父親景泰

知兵持重 陝西沿邊知名將領

景氏三兄弟先後走上從軍之路,成長為深受宋神宗重視的驍將。與其父親景泰的影響分不開。

景泰(?—1050),字周卿,普州安岳人。進士起家,補坊州(今陝西省黃陵縣西北隆坊鎮)軍事推官。

宋景德二年(1005年)1月,北宋王朝與遼訂立和澶淵之盟後,宋、遼之間就不是主要敵對勢力。但西夏王朝的崛起卻成為了北宋王朝的重大威脅。

宋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在河西走廊及其北部地區建國,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李元昊率兵侵宋。宋先後在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和好水川口(今寧夏隆德縣)與西夏交戰,均以失敗告終。局勢十分不利宋朝。

慶曆二年(1042年),李元昊派遣10萬大軍兵分兩路大規模進攻宋朝,一路從劉燔堡(今寧夏隆德)出擊,一路從彭陽城(今寧夏固原東南部)出發向渭州攻擊,發動了定川寨之戰。宋軍大敗,宋軍九千餘人全軍覆滅。

但西夏另一路在原州(今甘肅鎮原)遇到了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

據史料載,當時景泰率兵五千人,從偏僻的近路趕赴潘原,但先鋒左班殿直張迥的部隊卻逗遛不前,景泰斬張迥以正軍法。景泰與元昊軍隊在彭陽西面相遇,他依靠山勢而排兵布陣。部隊還沒有安置好,敵人的騎兵就來進犯,景泰悄悄派遣三百騎兵,分為左右兩邊,揮舞旗幟作為疑兵。

敵人想要逃跑,景泰派遣士兵搜山,並和敵人伏兵開戰,斬千餘敵人,西夏士兵全軍覆滅。

西夏景宗李元昊直搗關中的美夢就此破滅。

定川寨之戰後,景泰被朝廷任命為西上閣門使,知鎮戎軍(今寧夏固原)兼兵馬鈐轄,負責軍旅屯戌、營防、守御政令。不久,領忠州刺史,徙秦鳳路馬步軍(騎兵和步兵的統稱)總管。皇祐二年(1050年),他在洛陽去世。

許永強/文 孔祥輝/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趙匡胤:朕當年落魄之時,你為什麼沒有收留朕?他的回答很圓滑
宋朝竟也有「文字獄」蘇軾因為一首詩進了牢房
古代的炒房團是怎樣的?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