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手機屏幕進化史:iPhone8的全面屏不會是最終形態

手機屏幕進化史:iPhone8的全面屏不會是最終形態

手機屏幕是現代智能手機的主要交互窗口,屏幕伴隨著手機一路前行,而同期出現的鍵盤早已退出主流歷史舞台,手機屏幕的發展經歷了從黑白到彩色,從小屏到大屏,從低解析度到高清,手機屏幕的好壞對一款手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下面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手機屏幕這些年來都有哪些升級。

解析度

手機剛問世時外形還像是一塊板磚,沒有屏幕,隨後才有了黑白屏手機,然後才是現在手機使用的彩色屏,主流的16:9的屏幕經歷了320P,480P,720P,1080P,2K,對於那些非主流解析度的就不談了,因為他們只是長寬比改變了,與以上的這些「xxP」們沒有本質區別。

在諾基亞時代,320P已經是很高的解析度了,由於當時的手機屏幕比現在小得多,所以像素密度尚可,諾基亞N97的解析度是640*360,在當時已經算是很高的了。

854*480解析度在2011年左右大行其道,在這之間還出現一種解析度是960*540。小米mi1就是854*480的屏幕。

2012年開始流行720p,當時三星S3是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720P手機,高PPI初現端倪。

第一款1080P的手機是HTC J butterfly,於2012年10月17日在日本發布,而1080P真正流行開始於2013年,旗艦機紛紛上1080P,比如三星S4,HTC one系列等。

2013年12月18日 - vivo發布全球第一款2K級別屏幕的智能手機:Xplay 3s。

2015年9月,索尼發布了首款4K屏手機索尼Z5 Premium。

目前主流智能手機屏幕大多介於4.7~6英寸之間,主流的屏幕解析度依然是1080P, 少數旗艦機型解析度為2K,提升解析度的本質是提升屏幕像素密度(PPI),較為知名的是蘋果提出的Retina屏,像素密度達到326PPI,而對高清屏來說,326PPI的Retina並不是極限,而只是一個及格線,蘋果公司所說的326PPI不是人眼分辨的極限,而是在一定距離下達到retina顯示效果的最低PPI,所以說326PPI不是極限,只是一個及格線。

人眼所能看到的最大PPI取決於眼球與設備之間的距離,電視機為什麼不用很高的解析度?因為人看電視不是坐在電視機旁而是距離很遠,人距離屏幕越遠所能識別的PPI越低,so,手機也是一個道理,326隻是在一定距離下看不到像素點的最低PPI。

  顯然326PPI已經落伍了,而現在蘋果之所以不採用更高解析度是妥協,iPhone輕薄,電池容量較小,續航不行,現在4.7寸的iPhone6s1334×750的解析度已經讓續航捉襟見肘,如果電池瓶頸解決蘋果肯定會提高解析度,對於機身較大可以放更大電池的5.5寸的iPhone6s plus就採用了1080P屏幕,PPI從iPhone6s的326PPI提高到401PPI。人眼能夠識別的極限約是600PPI,但對VR來說則需要更高的PPI。

屏幕尺寸:從越大越好到理性回歸

隨著手機工業設計的不斷進步,手機屏佔比越做越高,在機身不變的情況下屏幕儘可能做得更大, 伴隨著手機屏幕解析度提升的還有屏幕尺寸,在功能機時代,手機屏幕大都介於1~3英寸之間,而2007年,初代iPhone發布,3.5英寸的屏幕尺寸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絕對的大屏。

此後,手機屏幕尺寸一直在增大,從3.5英寸一路狂飆到現在的6英寸,其中的一個例子是谷歌Nexus 6,屏幕尺寸達到了6英寸,在認識到太大的屏幕尺寸並不能得到市場認可之後谷歌將皇太子Nexus的屏幕尺寸降到了5.7英寸。

在16:9的長寬比的屏幕時代,5.7英寸可能是人手能夠接受的大尺寸的一個臨界點,大於5.7英寸的手機對多數人來說握著會撐手,三星的Galaxy Note系列好幾代機型的屏幕尺寸都控制在5.7英寸就是這個道理,而隨著手機工業設計的進步,從去年開始出現了屏幕更加細長的手機,小米MIX採用了一塊定製的17:9長寬比的屏幕,今年發布的LG G6採用了18:9長寬比的屏幕,三星S8則是18.5:9的屏幕,更加細長的屏幕打破了傳統手機屏幕尺寸的限制,比如三星S8雖然屏幕尺寸達到了5.8英寸,但機身大小跟5.1英寸的手機相當,當事物遇到瓶頸之後不妨從另一個維度來看待問題,也許就會有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

手機屏幕材質:由「硬(直)」到「軟(彎)」

手機屏幕材質也影響屏幕的綜合素質,目前智能手機採用的屏幕大致分為兩種:LCD與OLED,如果覺得這兩個名詞比較陌生,可以簡單地將LCD理解為液晶屏(需要背光燈源),而OLED則是發光二極體屏(自發光),另外像in-cell屏,AMOLED屏,IGZO屏等名詞指代的只是不同技術的屏幕,其本質還是LCD或者OLED屏。

與LCD屏幕相比,OLED主要有以下優勢:

1、厚度可以小於1毫米,僅為LCD屏幕的1/3,並且重量也更輕;

2、固態機構,沒有液體物質,因此抗震性能更好,不怕摔;

3、理論上可視角度較大,畫面不易失真;

4、響應時間更短,顯示運動畫面絕對不會有拖影的現象;

5、低溫特性好,在零下40度時仍能正常顯示,而LCD則無法做到;

6、色域更廣,對比度更高,顯示黑色屏幕完全不發光。

7、發光效率更高,能耗比LCD要低;

8、能夠在不同材質的基板上製造,可以做成能彎曲的柔軟顯示器。

  目前手機上採用最多的仍然是LCD屏幕,不過OLED屏幕才是手機屏幕的未來,OLED可自發光,屏幕更薄,色域更廣,還可以做彎曲。而LCD的屏幕由於液晶材料的特殊性是不可做彎曲的,只有OLED才能彎曲。而目前在成本上,由於技術的不斷成熟,平面版的AMOLED屏幕價格已經跟高端LCD屏幕相差不是太多,在同一價位水平上。

現在的行業趨勢整體上正在向OLED轉移,傳統的LCD屏幕供應商現在已經能夠感覺到OLED帶來的壓力,像夏普以及JDI這些傳統LCD廠商都在謀劃OLED屏幕業務,一個很重要的推動因素便是今年的iPhone 8將會採用OLED屏幕,並在接下來的兩三年內全部型號的iPhone都將採用OLED屏幕。蘋果對行業趨勢的引領還是十分顯著的,安卓陣營勢必會紛紛效仿採用OLED屏幕。

OLED的缺點是成本高,技術門檻高,開發難度大,對解析度更加敏感,由於多數OLED屏幕都不是採用標準的RGB排列,三星AMOLED採用的是Pentile排列,其他OLED屏幕廠商的排列方式跟三星的P排列方式大同小異,都不是線性排列。LCD屏幕是「田」字形排列,像素點橫平豎直,而OLED屏幕像素點是垂直於屏幕對角線斜著排列的,所以導致OLED屏幕像素密度(PPI)過低時顯示文字邊緣有明顯的鋸齒感

LCD屏的RGB排列(左)與AMOLED的Pentile排列(右)

而在實際顯示效果上,對於OLED屏幕來說,如果手機解析度(背後其實對應的是屏幕像素密度:PPI)不是太高的話,比如在低於400PPI時會有較為明顯的鋸齒感,這種情況在顯示文字或圖標的時候尤為明顯,而相同PPI的LCD屏幕要好得多。

Pentile相比RGB排列在顯示齒輪邊緣時過渡不明晰(圖片來源網路)

之前有句話說「無2K不A屏」是有一定道理的。避免鋸齒感出現的解決方法就是提高解析度,以彌補OLED在子像素方面相比LCD屏幕的劣勢。目前三星Galaxy S8/S8+等機型搭載的是2K+解析度的AMOLED屏幕,屏幕像素密度超過500,顯示效果清晰細膩。

總結:手機屏幕隨著手機的升級換代不斷演進,最終的目的都是提供更好的顯示效果以及人機交互界面,而隨著技術的發展,或許以後手機將不需要屏幕,直接通過全息投影或者其他更高級的方式來作為圖像的載體,而在此之前手機屏幕還會朝著更高屏佔比、更高解析度方向發展。

本文編輯:張前

關注泡泡網,暢享科技生活。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泡泡網 的精彩文章:

難道只能用迅雷了嗎?網友推薦的小眾下載工具橫測
驚了!iPhone 8開箱圖來了 就這做工也敢叫蘋果?
把激光電視搬回家 有這些理由就夠了
周末不妨出去郊遊 短途游拍照手機推薦
跟著職業選手買就對了!職業電競選手外設超詳細盤點

TAG:泡泡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全面屏手機的終極進化形態,vivo已經率先實現
微軟Surface Phone進化:單手操作雙屏手機
十年iPhone進化史,那些年被iPhone支配的手機市場
網友給出全面屏iPhone未來的進化趨勢,你覺得推斷合理嗎?
面對仍然不休的質疑,Magic Leap 的進化步調加快了
面對仍然不休的質疑,Magic Leap 的進化步調加快了
耳機也能用siri,AirPods 2實現自我進化
Science封面:AlphaZero達成終極進化體,史上最強棋類AI降臨!
全面屏變形記!最終進化的零界全面屏,竟然是由vivo主導!
Surface Book2評測:不變的背後,是向終極筆記本的又一次進化
全面屏的再次「進化」 華為nova3e不僅僅是好看
Surface Book 2 評測:不變的背後,是向「終極筆記本」的又一次進化
寫在發布會之前:蘋果iPhone的十年進化史
科幻感十足!adidas Solar Boost 迎來性能與顏值的全面進化
一文看完手機45年進化史!最貴的不是iPhone X
智能手機的一此全面進化,vivo突破未來之作NEX正式官宣
iPhone 十年進化史,你用過哪台 iPhone ?
iPhone 十年進化史,你用過哪台 iPhone?
時髦不掉線,Berlin進化論
完整的全面屏進化 Apple Watch Series 4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