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末詔安人怎麼繳納「公糧」 兩張清末版串執照來揭秘

清末詔安人怎麼繳納「公糧」 兩張清末版串執照來揭秘

  2006年,我國正式宣布免除農業稅,在中國延續了2600年的納糧完稅制度從此退出歷史舞台。舊時百姓是怎樣納糧完稅的呢?日前,參加漳州市首屆珍貴檔案評比、來自詔安的兩張清末版串執照,幫助我們一探那時的歷史信息。

  這兩張版串執照都由漳州錢幣學會理事林建順收藏。一張「出生於」光緒拾柒年,即1891年。該執照長約25厘米,寬約9.8厘米,上方橫印「版串執照」四個字。其內容為:「欽加同知銜,調署詔安縣正堂王。為徵收錢糧事今據,四都四圖壹甲納戶鄭興寶,完納。光緒拾柒年分地丁正耗銀肆分整,光緒拾柒年九月初十(日結)縣審,口口字第二千五六號(在五六上面蓋有篆字朱文小印)。」上有眉批:設有重號重串許該業戶隨時稟請更換,毋得違誤。再蓋上有篆文大紅印,似與銜頭同。

  另一張執照標註為光緒貳拾陸年,即1900年。該執照長約22厘米,寬約9.5厘米。橫書同樣書寫「版串執照」。其內容為:「署理詔安縣正堂楊,為徵收糧米事今據,四都四圖一甲納戶鄭興寶,完納。光緒貳拾陸年分糧米正耗谷肆升整正。光緒貳拾陸年九月廿日給,縣據熊字第百八號。」上蓋有篆文大紅印,與銜頭同。

  「難能可貴的是,兩張版串執照距今一百多年,保存完好。」林建順介紹,納糧執照是封建時代官府徵收田賦稅以後,發給納糧戶的憑證。它涉及當地有關財政、稅賦、金融、人口、度量、印刷等各方面。因票據上下兩聯,民間俗稱串票。這兩張版串執照為研究當時閩南粵東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有很大參考意義,具備史料和收藏雙重價值。

  據林建順研究分析,第一張版串執照,銜頭所署「王」為當時詔安縣的正堂王金城。「王」為監生出身,江蘇高郵人,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四月至十月為詔安縣正堂,光緒十七年十月至十八年正月換進士倪惟欽(昆明人)為詔安正堂,後王金城又於光緒十八年正月至七月任詔安縣正堂。也就是說,王金城先後兩次任詔安縣正堂。第二張版串執照,銜頭所署「楊」為當時詔安縣的縣官正堂楊濱。「楊」為進士,臨潼人,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至九月為詔安縣正堂。從此張版串執照可看出,是楊濱在詔安任職的最後一個月簽發的,距他離職不超過十天。

  記者查閱有關資料得知,「地丁銀」中的「地」是指田賦,「丁」指的是人頭稅。自秦漢以來即有徵收人頭稅的傳統,唐代開始實行「兩稅法」,即以徵收錢銀取代之前的徵收穀物。每年分夏秋兩次徵收,分別稱為「夏稅」和「秋稅」。明代晚期推行「一條鞭法」,丁銀(人頭稅)開始攤入田賦徵收。清代康熙晚期實行「攤丁入地」後,被統稱為「地丁錢糧」,也就是執照上所謂的「地丁銀兩」。明清時期,在從南往北漕運糧食之外,向民戶徵收漕運損耗的一種附加稅,是為「正耗米」。正耗米折銀,是為「正耗銀」。

  「地丁正耗銀」是納銀的版串執照,說明賦役制度到了清代確實進行了改革。不過,「糧米正耗谷」這一封納糧的版串執照,說明清朝後期賦稅制度,除了徵收「地丁銀」外還保留著公糧。(記者羅培新通訊員蘇春紅林一輝實習生謝明晶柯曉燁文/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緒 的精彩文章:

為了此事,慈禧披著光緒帝的馬甲先發聖旨,跟著又連發兩道懿旨
慈禧太后在死之前,為何一定要毒殺光緒皇帝?是什麼原因?
悲情光緒帝:不僅被慈禧太后囚禁,還被慈禧搞得失去生育能力!
新技能get,此人是慈禧孫子,光緒侄子,溥儀弟弟,文物全捐,活到21世紀
曼聯上一次聯賽開季前兩場打進4+進球,還是在光緒33年!

TAG:光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