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嘉興雲路之海寧:積極探索政務雲容災備份中心建設新模式

嘉興雲路之海寧:積極探索政務雲容災備份中心建設新模式

因錢塘江潮溢不斷,為祈「海濤寧謐」,元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海寧正式得名並沿用至今。作為良渚文化發源地之一,海寧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名城,王國維、徐志摩、金庸等名人的湧現,使得這裡成為「才子之鄉」。如果說海寧潮和文人騷客成就了海寧的詩,以皮革等行業為龍頭、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的新動能則正在帶領海寧走向遠方。

海寧市隸屬於浙江省嘉興市,東接上海,西接杭州,優越的地理位置給海寧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為了助推海寧經濟的繼續騰飛、提升城市運營管理水平,海寧市正在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推動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普及。

在中國電信和華為公司的幫助下,嘉興市積極推動非涉密新建業務上雲,結合「一張網」應用,按照「數據交換—共享—分析和開放」的思路,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服務「共享共治」。海寧市也在嘉興市政府的支持下,一方面結合嘉興市整體部署,另一方面也根據自身需求,積極融入到嘉興市政務雲建設中來,並成為嘉興市政務雲分中心,在滿足海寧市雲計算需求的同時承擔起容災備份中心的角色。

一舉多得兼顧容災備份和生產中心

在雲計算越來越被用戶認可的今天,如何建立更加科學、規範的雲計算中心正在成為用戶關注的焦點,其中,容災備份中心的建設更是必不可少。為了給信息系統持續運行提供保障,積極應對災難來臨所造成的數據丟失風險,雲計算中心的建設往往需要在相隔較遠的異地,建立兩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統。

海寧市容災備份中心的建設正是出於這樣一個考慮。據了解,海寧市容災備份中心著重承擔了嘉興市2區5縣(南湖區、秀洲區、海寧市、平湖市、桐鄉市、嘉善縣、海鹽縣)的容災備份工作,以確保系統的持續運行及數據安全。

與此同時,海寧市容災備份中心還是嘉興市5個縣政務外網的生產中心和整個嘉興市的大數據平台,可謂身兼多職。事實上,早在2015年,海寧市就提出了建設市大數據中心的設想,並在嘉興市政府辦公室的大力支持下,依託嘉興政務雲,打造海寧分中心(即海寧市大數據中心)。同時,充分利用系統資源,建設成為的容災備份中心。

對於海寧市來說,該中心的建設也為自身業務構建了一個統一的平台,既方便了政府部門對雲計算的需要,又提升了雲服務的效率,一舉多得。

目前,政府部門如何依據業務需求做出快速響應,可以說是一大痛點。如果直接採用省級中心提供的雲服務,一旦業務需求緊迫,需求經過層層提交很容易造成響應的不及時;如今,海寧市與嘉興市相互配合建立生產中心和容災備份中心,就大大減少了審批的層級,避免了響應不及時等問題的出現。

政務雲建設如何小步快跑

在政務雲建設過程中,業務向雲端的遷移必不可少,但如何順利遷移一直是困擾政府部門的一個難題。而海寧市的做法則是「小步快跑」,按照行政管理的要求,嚴格執行早在2015年就建立起的預審制度,並從實際出發進行遷移,盡量不影響業務部門的正常運行。

海寧市在大目標明確的前提下,採取的是制定一個又一個小目標,逐步完成。這樣就避免了目標太大,導致前期工作難度過大,使得後續工作難以為繼。而從建設的順序上,海寧基本是從IaaS出發,再建設PaaS和SaaS。

首先進行了物理機的集中,構建起IaaS平台;再通過建設PaaS,實現數據的集中。有了基礎設施和數據的支撐,海寧市已經積極開展在SaaS應用上的探索,比如,構建一個全市通用的大OA系統等,以便未來對大數據進行更好的分析。

對於定位為政務雲中心、大數據中心來說,積極開展在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探索和應用必不可少。儘管目前在大數據的推進過程中,還存在條線網路、數據隱私、數據共享等問題,但海寧市大數據的節點依然在加速建設過程中。

藉助大數據節點的建設,數據共享所帶來的便捷性正在體現。如今,在海寧市政府服務網上,很多事項都可以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即便是一些證件的辦理,也可以通過郵寄或者電子證件的方式遞交給辦理人員。其中,有40個左右的五星級服務事項可以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300多個四星級服務事項只需要跑一趟即可完成辦理。

系統建設中的兩大核心:服務能力和職責邊界

系統建設過程中,災備能力是需要政務雲平台需考慮的一項目重要能力,通過多個局委辦單位的現場訪談調研,不同局委辦單位對災備需要是多樣化的,對一些窗口類重要業務,實時性要求較高,有雙活級容災需求,對一些一般事務類業務只需主備容災就可了,還有一些業務要求實現原有局委辦現有業務做為生產,而在政務雲平台進行業務容災的異構容災需求,針對不同業務特點,海寧容災備份中心建設過程中創新實現了一套災備平台三項服務能力(雙活容災服務、主備容災服務、異構容災服務三類服務),很好的滿足了各業務對容災備份的要求,又考慮了建設投資的經濟性。

在主流的容災備份系統建設過程中,備份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併產生了良好效果,相比較而言,但容災就差強人意了。雙活容災即災備系統中使主生產端資料庫和備機端資料庫同時在線運行,處於可讀可查詢的狀態的技術。但雙活的實現受限於網路、資料庫等諸多問題,很難真正實現理想化的雙活;不僅如此,雙活真正使用的概率並不高。相比較而言,主備則更加實用,也更加符合用戶當前的需求。

如今,在海寧市政務雲的構建過程中,不論是主備還是雙活,這些能力的達成都並非難事,關鍵還是在於業務部門是否需要這樣的服務。

而在海寧市大數據中心建設過程中,華為根據用戶對於政務雲的需求積極推進,通過大數據平台的建立,過去由人工來實現的流程,現在藉助大數據平台通過數據的交換即可實現,大大提升了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

據了解,在海寧市的社保、公積金、民政、政府服務網等眾多方面,都已經實現了數據的打通。目前,跨部門的數據共享平台還在建設過程中,由於很多業務的涉及多個部門、多套系統,要實現這種跨部門的數據打通並非易事。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海寧市正在通過網路對接和業務系統改造等方式推動該平台的建設。

除了以上所講到的容災備份、數據共享和政務雲建設外,海寧市容災備份中心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安全!

尤其對於政府部門來講,在購買服務時首先就是要釐清各個參與者的職責邊界在哪裡,以保障系統安全,這一點對於服務的提供者來說尤為重要。對於服務的購買方而言,產品和技術是什麼、有哪些特點和優勢反而沒那麼重要,安全才是核心。面對海寧市容災備份中心的建設需要,華為也在積極做出響應和調整,從提供安全產品轉向提供安全服務,以便更好地滿足政務雲建設的需求。

因此,服務能力和職責邊界也被認為海寧容災備份中心建設中的兩大核心。相比較而言,流程反而沒有那麼重要,而且很多業務部門對於內部流程也並不關心;而在系統建設過程中,服務提供商也不會完全按照一個固定的流程進行工作跟進。

如今,海寧市已經完成了52個應用上雲,接下來還將會有一些新的應用逐漸上雲。在這一過程中,海寧市堅持從實際出發,應用優先:首先,那些新購置的設備還沒有過保,應用良好的不會馬上上雲;其次,系統已經老舊,伺服器也已經過保,儘管服務商已經找不到了,但系統依舊可用的暫時也不做遷移;第三,對於一些不適合上雲的業務,堅決不做雲化。上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能循序漸進,才能顯現成效。

而海寧市容災備份中心的建設,不僅可以更好地承載這些應用,為海寧市的政務雲提供有力支撐;更是為整個嘉興市雲計算的應用提供了容災備份服務,為後續整個嘉興市政務雲的穩定和安全運營保駕護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ZD至頂網 的精彩文章:

IDC雲安全評估:阿里云為最重視安全建設的雲服務提供商
NetApp收購冰島雲管理軟體公司Greenqloud
用物聯網打造精密供應鏈
東軟知識工作自動化雲服務平台榮登2017中國創新雲服務平台榜單

TAG:ZD至頂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科同向容災備份系統全力保障國電集團數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