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丁酉年使用中藥蓯蓉牛膝湯治病的經驗

丁酉年使用中藥蓯蓉牛膝湯治病的經驗

丁酉年使用中藥蓯蓉牛膝湯治病的經驗

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下載 「中醫智庫」 App,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龍砂醫家繆問傳注之《三因司天方》「用之得當,如鼓應桴」(《三因司天方·跋》),此言不差也!筆者觀龍砂醫學流派代表性傳承人顧植山今年活用蓯蓉牛膝湯,治療失眠、皮膚瘙癢、脅痛、咽喉不適及耳鳴、多汗等病屢見奇效。其臨證抓運氣病機,察運氣之變,異病同治,多能應手奏效。

丁酉年使用中藥蓯蓉牛膝湯治病的經驗

蓯蓉牛膝湯(蓯蓉、牛膝、木瓜、白芍、熟地、當歸、甘草各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烏梅一枚,鹿角一錢),乃《三因司天方》為六丁年「歲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脅痛、少腹痛、腸鳴溏泄。復則病寒熱,瘡瘍疿疹癰痤,咳而鼽」所設運氣方。

筆者今年學用此方,小試牛刀,感覺確實好用,試舉病案兩則,以說明之。

案一

葉某,男,83歲,2017年2月23日首診。

患者「咳嗽,左側胸脅痛,乏力半年余,加重1月」來診。患者半年前因胸悶加重1周,檢查發現左側胸腔大量積液,遂行胸腔穿刺引流等治療,相關檢查排除惡性病變,考慮結核性,遂予抗結核治療。此後感覺體力不如前,咳嗽時作、痰黃,不易咳出,左脅肋牽拉脹痛,下肢軟弱、乏力,活動後明顯,納谷不馨,大便燥結如羊屎,需用開塞露,寐尚可。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診見舌紅,苔黃膩,中見裂紋,左脈弱,右脈浮弦。丁酉木運不及、燥金司天,予扶木製金法,用蓯蓉牛膝湯。

處方:淡蓯蓉20克,川懷牛膝各10克,炒烏梅30克,宣木瓜15克,大熟地20克,西當歸10克,杭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鹿角霜15克(先煎),生薑3片,大紅棗2枚(擘),7劑,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丁酉年使用中藥蓯蓉牛膝湯治病的經驗

二診(2017年3月1日):服上方後咳嗽改善,左胸脅脹痛大減,納谷增進,大便通暢,惟仍感痰不易咳出,乏力尚存,膩苔去半,脈象同前。葯已中的,守方微調。處方:淡蓯蓉20克,川懷牛膝各10克,烏梅40克,宣木瓜15克,大熟地20克,西當歸10克,杭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鹿角霜15克(先煎),海浮石15克(先煎),仙鶴草30克,生薑3片,大紅棗2枚(擘),7劑,日1劑,服法同前。

三診(2017年3月8日):諸症漸趨平穩,痰易咳出,痰質漸轉清稀,氣力改善,脅痛未作,舌紅苔稍膩,中仍有少量細裂紋,左脈較前有力。上方去海浮石,葯予7劑,服法同前。

此後基本守蓯蓉牛膝湯服用,咳嗽已愈,體力改善,左側胸脅痛未作,大便通暢,納谷馨,夜寐酣香。

按:患者有肺病史,累及半年,加重1月,症見咳嗽、左側胸脅脹痛諸症。《素問·六微旨大論》言:「氣,脈其應也。」今年為中運少角,木運不及,而春日肝氣要生髮,顧植山用此方時常以左關脈弱為木虛重要依據。此案左脈弱,為肝虛燥傷,結合種種見症與今年運氣發病病機吻合。經言:「燥金司令,頭痛,胸脅痛者,此金勝克木也。胸痛者,肝脈絡胸也。脅痛者,肝木之本位也。」《素問·至真要大論》云:「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左胠脅痛??胸中不便,嗌塞而咳。」當「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泄之」。蓯蓉牛膝湯治肝虛為燥熱所傷,切中病機。

丁酉年使用中藥蓯蓉牛膝湯治病的經驗

葉天士常言:「男子向老,下元先虧。」「高年水虧」,患者年事已高,腎虛津虧,易腸燥便秘。俞根初《重訂通俗傷寒論》言:「夫濟川煎,注重肝腎,以腎主二便,故君以蓯蓉、牛膝滋腎陰以通便也。」蓯蓉牛膝湯中有蓯蓉、牛膝、當歸,此案中可與張景岳濟川煎意謀。

二診,諸症改善,惟黃痰仍不易咳出。《丹溪心法附余·痰》謂海浮石可「清金降火,消積塊,化老痰」。遂加用海浮石,取其清肺化老痰之功。同時,加重烏梅用量,一則取其斂肺之用,二則取其應春陽生髮之意,「順天之氣,以扶生生」。

案二

鳳某,女,39歲,2017年3月6日首診。

患者咳嗽、咽癢半月余。近半月出現咳嗽、乾咳,尤其夜間易陣發連續劇烈咳嗽,口服西藥,效果不佳。刻下咳嗽,乾咳無痰,口乾,體倦,乏力,納谷不馨,大便偏干,失眠多夢,面色黧黑,舌紅,苔黃稍膩,脈象不詳。擬滋水涵木,調和肺肝,予司天方蓯蓉牛膝湯化裁。

處方:淡蓯蓉20克,川懷牛膝各10克,烏梅50克,宣木瓜15克,大熟地20克,西當歸10克,杭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剖麥冬30克,法半夏10克,款冬花10克,佛耳草15克,鵝管石10克(先煎),仙鶴草60克(煎湯代水煎藥),生薑3片,大紅棗2枚(擘),5劑,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患者微信告知上方第1劑後咳嗽大減,5劑服完痊癒,且大便通暢,睡眠轉安。

按:患者咳嗽半月余,以乾咳為主,伴有口乾、便干、舌紅苔黃,燥熱之象明顯。結合今年歲運容易出現肝虛,故以「治肝虛為燥熱所傷」的蓯蓉牛膝湯為基本方,加半夏、麥冬,取司天麥門冬湯義,「麥冬味苦兼泄心陽,且救金,且抑火,一用而兩擅其長」。此外,加用佛耳草、款冬花,即《經驗方》「三奇散」,方書載其治「一切咳嗽,不問新舊,喘頓不止,晝夜無時」。

清代姚瀾《本草分經》將烏梅歸於「手太陰肺經」條目下,謂其「酸澀而溫,入脾肺血分,澀腸斂肺」。清代張志聰《本草求原》言:「烏梅味酸,得東方之木味,放花於冬,成熟於夏??而春生上達之義未之講也,惜哉。」認為烏梅可以有補益的作用。清代劉鴻恩認為「肝為五臟之賊,如人中之小人??最難調理」,喜用烏梅調肝。再有,患者咳嗽夜間為甚,可從「厥陰病欲解時」治,而烏梅又是厥陰病要葯,故重用。

鵝管石,甘、咸、溫,歸肺、腎、胃經,可治虛勞咳喘,筆者喜將其與佛耳草配伍治療久咳、頑咳。仙鶴草味苦澀、性平,治虛勞咳嗽有奇功,故重用煎湯代水煎藥。

分析討論

顧植山認為「司天」即司五運六氣。約言之,即天、人、邪,三虛致病的病因觀;辨天、辨人、辨病證的病機觀;司天、司人、司病證的治則觀。

關於司天運氣方,有人認為,就這16首方管用嗎?繆問弟子在《三因司天方·跋》中早已做了闡述,言:「司天在泉,《內經》另立其說,專治氣交之病,其教人致治之法??入理深談,是不可以多寡計較也。」主要是示人以法。

顧植山也一直強調,所謂16首運氣方,不是板方,不是到了某年就固定用某方,切不可犯了馬宗素、程德齋等錯誤。汪石山嘗說:「奈何程德齋、馬宗素等,妄謂某生人於某日,病於某經,用某葯,某日當汗瘥,某日當危殆。悖亂經旨,愚或醫流,莫此為甚。」

如蓯蓉牛膝湯,在2014甲午年終之氣時,陽明燥金之氣對發病影響較大,彼時運用也多,筆者曾撰文《顧植山蓯蓉牛膝湯治驗》予以介紹。

對於燥邪致病,不能單單養陰,這就是此方的高明之處。正如龍砂名醫繆問言:「但腎為肝母,徒益其陰,則木無氣以升,遂失春生之性;僅補其陽,則木乏水以溉,保無隕落之憂,故必水火雙調,庶合虛則補母之義。」又言:「蓯蓉咸能潤下,溫不劫津,坎中之陽所必須;熟地苦以堅腎,濕以滋燥,腎中之陰尤其賴,陰陽平補,不致有偏勝之害矣。再復當歸、白芍辛酸化陰,直走厥陰之臟,血燥可以無憂。」

丁酉年使用中藥蓯蓉牛膝湯治病的經驗

另一位龍砂名醫王旭高認為:「此以肝虛傷燥,血液大虧,故用蓯蓉、熟地峻補腎陰,是虛則補母之法也。」取補腎滋水涵木,「虛則補其母」,扶木製金,以治燥邪。

運氣方的應用受司天、司人、司病證的理論指導,蓯蓉牛膝湯組方嚴謹,顧植山用其靈活多變,強調原方活用,應用之契機有三。第一,把握運氣,事半功倍;第二,方不從病,必要時舍證從脈;第三,不同病證,藥物劑量有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古人傳下來的蠶矢湯,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效果極好
秋季進補的良藥——芡實
中醫「涼膈散」擅長清頭面之火

TAG:神黃中醫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