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經歷長征、文革、軍改,這位曾讓鄧小平發火的將軍外交官才是真男神

經歷長征、文革、軍改,這位曾讓鄧小平發火的將軍外交官才是真男神

他甚至能把40年前的行軍動員令背出來

一字不差

將軍外交家耿飈:回憶與傳記

本刊記者/毛翊君

本文首發於總第817期《中國新聞周刊》

1988年開春,在位於北京景山前街的住處,79歲的耿飈裹著一件黃綠色的毛衣,坐到客廳茶几邊的紅木椅上,架上老花鏡,點起一根煙。

秘書蔡華同坐在他左側,從部隊推薦而來的孔祥琇隔桌正對著他,桌上放著筆記本、小採訪機。

1988年4月,耿飈出席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後,不再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仍擔任中顧委常委)。他搬出了全國人大辦公室,回到家中,開始了回憶錄的撰寫。

蔡華同和孔祥琇花了約兩個月時間,梳理了耿飈家中以及原耿飈辦公室提供的檔案材料和相關報刊文章,整理出採訪提綱。

耿飈手拿這份提綱開始講述,一生徐徐展開。

戎馬生涯

提綱只有乾巴巴的主線,如:「長征在一開始是怎麼出發的?哪年哪月經歷了哪些戰鬥?」

耿飈不會說具體時間,他的記憶坐標通常是:「當天的月亮又大又圓。」

那是長征開始那天,是個望日。他回憶,長征的開始很平淡。當時,他是紅1軍團第2師4團團長。通知轉移後,上級發了很多鞋子和棉衣,但數量還是不足,他便沒有領。

他們問起長征中最殘酷的戰鬥,耿飈說是血戰湘江。

當時,尖峰嶺失守,他們處於三面包圍之中。本來在陣地中間的團指揮所,成了前沿。自小練過武的耿飈大喊一聲「拿馬刀來!」率領警衛員等撲過去跟敵人近身格鬥,幹掉了約一個排的人。血從一個又一個人身上「啪」地噴出來,他成了血人,空氣中全是血腥味,讓他不停地「哇哇」乾嘔。

孔祥琇至今記得,耿飈回憶到這裡,面部表情難以形容,擬聲詞一個接一個。他和蔡華同都聽得渾忘周遭。

耿飈還痛心地回憶,當時「左傾」路線當道,規定無論是戰士還是指揮員,打仗不能彎腰、伏下,不能藉助地形地物躲避子彈,否則就是怕死,輕則撤職,重則殺頭。掌旗兵都是百里挑一選出來的帥小伙,但也是死得最多的。因為無論是衝鋒時,還是站在高處,都不能彎身,不能蹲下,成了活靶子。

不過,嚴酷的戰鬥生涯中,也有很多歡樂的時刻。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蔣軍飛機常來撒傳單,有的上面寫著「賞格」,即捉到共產黨幹部誰誰,賞金為多少。為此,張愛萍等編了個小戲,內容是羅瑞卿給蔣介石打電話,要自己那份「賞錢」。羅瑞卿扮演自己,耿飈演蔣介石,扣上痰盂當鋼盔。台上台下,笑得前仰後合。

參謀長出身的耿飈記憶力超強。他能夠把40年前清風店戰役的行軍動員令背出來:「不顧夜行軍、急行軍!不管沒吃飯、沒喝水!不管連天連夜的戰鬥!不怕困難!不能叫苦!不許怠慢!走不動也要走!爬著滾著也要追!絕不放跑敵人!」孔祥琇等後來在相關文獻里找到這個動員令,竟然一字不差。

每個工作日8點半左右,蔡華同和孔祥琇準時來到耿飈家中。耿飈會根據他們留下的提綱,按照時間順序講起。通常一直講到中午11點半左右,有時甚至更遲。

回憶的閘門打開,耿飈時常停不下來。「到點了,工作人員就會催。我們也不忍心,怕太累了。」孔祥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工作結束後,蔡華同和孔祥琇將當天的記錄和原提綱收走,再遞給他下一份提綱,「就像明天的功課」。

當年七八月,耿飈去北戴河休養,他們也跟著去,繼續回憶錄的工作。

這樣的節奏持續了一年多,幾乎天天如此。只有耿飈要外出參加活動,或身體不好,才會暫時中斷。

解放前的內容整理完,已經是1990年前後。稿子打出清樣之後,孔祥琇下部隊了。後續的內容由蔡華同繼續完成。

1991年,《耿飈回憶錄》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

書出版後,胡喬木等不得贈書,立即到書店買了一本,一口氣讀完。他給耿飈寫信說:「你的回憶錄我花了5天時間讀完了,實在是寫得非常好,讀時幾乎手不釋卷。全書氣勢昂揚熱情洋溢,而且頗多風趣,你能對往事記得如此詳細,我感到很欽佩,特向你表示謝意和敬意。」

將軍外交家

蔡華同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解放後的部分,本也約定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後來,江蘇人民出版社社長經人介紹來找耿飈,請求將解放後的內容交給他們出版,耿飈同意了。

1978年,國務院副總理耿飈訪問馬其他。

記錄和整理工作由蔡華同和警衛參謀黃心明進行。

耿飈回憶,解放後,他被任命為中國駐瑞典大使,成為中國向西方國家派出的第一位大使。

他和姬鵬飛、黃鎮等一批將軍大使被集中起來學習外交禮儀等。他們舉家住到位於前門大柵欄的新華飯店,體驗「翻個身要花很大力氣」的彈簧床等設施;全體人馬開到北京飯店,綵排吃西餐,學習安排座位、執刀弄叉、切肉喝湯抹黃油。

10位大使還在中南海懷仁堂觀摩了東歐國家駐華大使向毛澤東呈遞國書的儀式。他們被安排在大廳旁邊的幾間小屋裡,隔著紙糊的窗戶作壁上觀,美其名曰「窗下學禮」。細心的周恩來發現有人在窗戶上捅了個桂圓大小的窟窿,說十個大窟窿容易被人發現,就會失禮,只准他們拿鉛筆尖兒戳個小孔。有人說洞太小了看不清,周恩來要他們「以小見大」。

耿飈告訴蔡華同等,有文章說他們是躲在屏風後面觀禮,這是不確切的。不過,思維嚴謹的他又補充道,也不排除有人悄悄走出小屋,到大廳里的屏風後看個痛快。這他就不清楚了,因為他正透過鉛筆戳出的小孔,拚命調整視距、變化視角,全神貫注地觀看、揣摩呢。

耿飈還回憶了「文革」的風雨十年。1967年初,駐外使領館人員都被召回,參加「文化大革命」。耿飈不無幽默地回憶,參加大會陪斗(批判部領導時,大使都要在旁邊陪斗)還是比較輕鬆的,只要低頭站著就行了;中會挨批就比較難受,「耿飈必須老實交代、低頭認罪」的口號聲像一記記悶棍;最令他厭惡的是小會逼供,或是厲聲訛詐,或是「循循善誘」,總是要他揭發別人。

後來,耿飈被「解放」,擔任了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

阿方對中國援助毫無節制的伸手和浪費,引起了他的憂慮。他回憶道:中國援建了紡織廠,但阿國沒有棉花,要中國拿外匯幫他們買棉花,做成成衣還硬要賣給中國;援建了化肥廠,對方不要中國的機器設備,指定要用義大利的,中方只好拿外匯買義大利設備;援建電視台後,對方要求每個農業社都要有電視機,而中國當時僅北京、上海有極少量的黑白電視機。

經過反覆激烈的思想鬥爭,耿飈提筆給國內寫了一封信,提出這種援助主觀願望是好的,但客觀效果不好,反而助長了對方的驕傲、懶惰和依賴思想,建議國內對援阿的規模、內容和方法,都要重新考慮。

李先念後來對耿飈說:你膽子不小,敢說阿爾巴尼亞的「壞話」。周恩來告訴他,毛澤東看了這封信後說:耿飈敢說真話,反映真實情況,是個好大使。

1971年初,耿飈調任中聯部部長。因為沒有同意江青在中聯部下屬的外文局主管的《人民畫報》上開闢攝影專欄等事,得罪了「四人幫」,日子很難過,一度想要辭職。周恩來堅決不同意,並送了他三句話:人家打你,你自己不要倒;趕你,你自己不要走;整你,你自己不要死。

在粉碎「四人幫」的鬥爭中,耿飈身負重任。他接受了華國鋒和葉劍英交待的任務,在抓捕「四人幫」當夜,帶人接管了中央廣播事業局。頭幾天,他就在廣播局的辦公室支起行軍床,睡覺不脫衣、不脫鞋,吃飯、喝水都不離辦公室。他回憶,這種責任和壓力,比他以前指揮的任何一場戰役都大。

橫跨黨政軍三界

「文革」後,耿飈的職務越來越重要,成為了黨和國家領導人。這一段歷史,蔡華同不僅是記錄者,還是見證者。

1977年8月,耿飈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需要增加一名能寫發言稿的秘書。蔡華同便從中聯部被調到了耿飈身邊。

那年秋天,蔡華同去耿飈家中報到,第一次見到耿飈。68歲的耿飈正在埋頭看文件,他讓蔡華同找秘書辦公室的機要秘書高春明對接工作。

秘書辦公室里有兩個很大的鐵皮保險柜,存放機要文件。耿飈辦公室則放著一個小保險柜,沒有看完的機要文件就鎖進去,鑰匙只有他一個人有。

耿飈批過的文件,交給秘書辦公室。高春明和蔡華同收到後,會編上號,註明幾月幾日、由什麼部門發來,然後鎖進秘書辦的保險柜。「當時收到的文件都要登記,蓋一個『耿辦』的戳子,保密要求很高。」

1978年初的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耿飈當選為副總理,工作越來越繁重。一次,蔡華同送去的文件很多,他嘆道:「哎喲,不行了,我看得眼睛都花了,頭都大了。」

1979年初,耿飈在黨、政職務之外,又擔任了中央軍委常委、秘書長,協助軍委主席、副主席處理中央軍委日常工作。

他的辦公地點從人民大會堂搬入軍委所在的三座門。每天夜裡,高春明和蔡華同一人一天,輪流值班,保險柜的鑰匙由值班人員掌管。辦公室有張床,值班時就睡在辦公室。不久,習近平從清華大學畢業,成為耿飈的秘書。他來之後,就三個人輪班。

習近平給蔡華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對人誠懇,辦事很負責。我們有時會討論國際、軍事上的問題,他的看法很有眼光。我們不僅談工作,也談文藝,他多才多藝。」蔡華同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工作之餘,耿飈會拉上三位秘書下圍棋。蔡華同讀中學時學過圍棋,但下得不算好,一開始,耿飈讓他四個子,後來進步了,就讓兩個,但還是他輸。高春明之前不會,後來也慢慢學會了。

蔡華同記得,耿飈曾教他,下棋不能下一步看一步,而是要下一步看幾步,甚至幾十步,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全局觀。

1950年,擔任中國駐瑞典大使的耿飈與外國人交談

在裁軍方案的設計上,蔡華同就看到了這樣的全局觀。

鄧小平復出後,提出解放軍要精兵簡政。由於涉及方方面面,耿飈請示時任軍委主席華國鋒、副主席鄧小平等後,建立了軍委秘書長辦公會議制度,試行11個月後,改成了軍委辦公會議。

蔡華同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軍委辦公會議每星期開一到兩次會,軍隊的大政都在這個會議上討論商定,裁軍方案也是。

「當時一個師有十幾個副師長,所以要把多餘的裁下來。」蔡華同說,「但是僅僅這樣裁,難以完成裁軍百萬的任務。因此耿飈建議,不光裁人,還要裁非戰鬥單位。」裁減較大的兩個單位,一個鐵道兵團,一個是建設兵團。這兩個單位加起來,就裁減了五六十萬人。

1998年1月,《耿飈回憶錄(1949-1992)》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比較遺憾的是,一共八章的內容中,本應濃墨重彩的改革開放後這部分,只佔了一章的篇幅,回憶非常簡略。7月,又再版了《耿飈回憶錄(1909-1949)》。

百歲誕辰

2000年6月22日晚上7點過後,孔祥琇忽然接到時任耿飈秘書孫秀勤的電話:「小孔,首長病了,病得很重,你立刻到北京來看看。」

孔祥琇馬上訂了11點50分從山東開往北京的火車票,在23日凌晨5點到達了北京站。

他記得,那一天北京天氣燥熱。到站之後,發現沒有人來接他,他打電話給孫秀勤,對方說,首長已經於凌晨1點過世。

耿飈逝世之後,為他出版傳記之事提上了日程。由軍委辦公廳牽頭,外交部、中聯部等參加,解放軍出版社立項,具體工作由軍事編輯部承擔,陳濟康擔任責任編輯,孔祥琇擔任統稿作者。

現已退休的陳濟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解放軍出版社當時有個「解放軍高級將領傳」的規劃。高級將領,指中央軍委確定的軍事家,包括1965年以前授予中將以上軍銜、1988年至1993年授予上將軍銜、建國前參加革命且最後職務為大軍區正職(或享受同等待遇)以上,以及其他相當資歷、職務者。但之前沒有把耿飈列進去。陳濟康了解到的部分原因是,解放後,除1979年~1982年擔任軍委秘書長和國防部長期間,耿飈一直在地方任職。

2001年到2003年,孔祥琇和編寫組其他成員一起,在三座門軍委辦公廳原耿飈辦公室完成了資料的收集。之後,他搬到八一大樓,開始了長達6年的寫作,採訪了50多位相關當事人。

2004年4月14日,孔祥琇等去拜訪了當時擔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習近平回憶,在討論裁軍方案的會議上,耿飈講:精簡整編一是出於軍隊自身建設的需要。因為「文革」給部隊建設造成了許多麻煩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機構臃腫,各級領導中,一名正職要配好幾名甚至十幾名副職,機關幹部也是人浮於事,還有非戰鬥部隊佔了很大的軍隊編製和軍費預算。再者,從國際關係來說,中國的裁軍也能促進國際裁軍工作的展開,有利於世界和平。

「香港駐軍事件」是寫作中的一個難點。

1984年5月,耿飈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參加了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這次會議,正處於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談判最敏感的時期。談判焦點之一,就是香港回歸後中央政府是否在香港駐軍的問題。

香港記者四處出擊。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黃華後來在回憶錄里形容,他們「見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劈頭蓋臉提問」。中英香港問題談判中方首席代表周南後來也回憶:「1984年5月,香港一些大的傳媒派了一些女孩子來當記者。這些女孩子很難纏,有的還是奉命來摸底的。」

5月25日是閉幕日。早8點,耿飈就趕到了人民大會堂。他一下車,就被一大群港澳記者「一窩蜂」地包圍了。採訪機、照相機、攝像機、還有三四隻話筒,直接杵到他面前。現場一片「我是某某媒體的記者某某某,請問……」的聲音。這聲音在這次兩會期間每天都會響起,他有時邊走邊應付幾句。

與耿飈隨行的只有警衛參謀史全波。他2005年7月12日接受傳記組採訪時回憶,這天記者「尤為過分」,人牆堵住了他們的去路。史全波心想,這些記者是怎麼了?既不預約,又不顧場合,簡直和「打劫」差不多。只聽耿飈連連說:今天不接受採訪,不接受採訪。史全波走上前去,奮力分開記者,讓耿飈進入了人民大會堂。

閉幕大會結束後,耿飈按計劃來到萬壽賓館會見外賓,並準備共進午餐。這時,他忽然接到通知,彭真委員長要他立刻趕回人民大會堂。司機和警衛參謀都到另一處就餐去了,他來不及找自己的車,就近抓了一輛車,隻身趕回人民大會堂西南門,被告知彭真已經在北門等他了。他疾步穿過大會堂,去了北門。

臉色嚴峻的彭真低而急促地告訴他,香港報紙發表了他關於香港駐軍問題的言論,引起小平同志發火。彭真要求耿飈嚴肅對待這件事。

耿飈與彭真說了十來分鐘的話。這時,史全波已經帶著耿飈的座車聞訊趕到。安排耿飈上車後,司機問去哪兒,因為耿飈是在會見外賓的場合趕回來的,還沒有用餐。耿飈說:「回家。彭真同志叫我這幾天哪裡也不要去了。」

原來,當天上午,鄧小平接見參加兩會的港澳代表和委員時,突然對拍完照準備離開的記者說:「哎!你們回來,等一等,我還有話講。你們出去給我發一條消息,就說耿飆、耿飆講這個是胡說八道。你們給我辟個謠!」

當時在場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劉振敏還是第一次當面聽鄧小平發那麼大脾氣,嚇了一大跳。她後來寫文章回憶了她所了解的事情經過:兩會期間,有記者問耿飈副委員長:「香港老百姓怕駐軍,你們中央是不是一定要在香港駐軍?」耿飈副委員長做了含糊其辭的回答:「我們可能不一定駐軍吧。」第二天,香港媒體在頭版頭條用大字標題登出:「中共前國防部長說,香港恢復後,中國將不派軍隊進駐香港。」

劉振敏感嘆:「一句含糊其辭的話,被香港記者做了帶有明顯傾向性的詮釋和報道,因而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回到家後,耿飈努力地回憶又回憶。那段時間,他一直忙於會議事務,還要接待世界議聯大會來華訪問的代表團。香港問題並不是兩會的議題,他也沒有分管這方面的工作,對於近期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情況,知之甚少。實在是很難想像這件事能與自己聯繫到一起。

但不管怎樣,耿飈寫了檢查,乾脆地把責任承擔了下來。「沒有任何解釋,沒有一句贅言,也沒有強調客觀因素。」《耿飈傳》寫道。

鄧小平後來在中顧委全會上提到這一事件,也乾脆地說:「這個問題已經過去了。」

是否在傳記中涉及這部分內容,大家反覆考慮,舉棋不定。耿飈最後一任秘書趙秀松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處理這一段,一是考慮事情本身,再是考慮國家利益。後來決定,用「側記」的方式,用客觀性材料和報道來呈現。沒有材料佐證的,就不寫,或者少寫。各方都同意了。最後寫成了《「香港駐軍事件」側記》這一章。

尺度把握得比較好,跟我們和作者的慎重有關係。」責編陳濟康說。

陳濟康記得,《耿飈傳》經歷了外交部、中聯部、國防部、國務院、全國人大、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保密委員會等11個部門嚴格而漫長的審核。

2009年,在耿飈百年誕辰前夕,《耿飈傳》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

為了向耿飈百年誕辰獻禮,耿飈長女耿瑩還聯繫中華書局編輯朱振華,在解放軍出版社版和江蘇人民出版社版的基礎上,加入圖片,再版了《耿飈回憶錄》。

孔祥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1931年紅軍東征漳州,耿飈部隊繳獲了一些照相機,上級批准他留下一架。這架照相機一直陪著耿飈走過長征,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拍攝了許多戰場實況和戰友照片。這些照片一直保存在耿飈的照相簿里,在這版回憶錄里初次與讀者見面。

責編朱振華記得,起印5000本,時間非常匆忙。第二天湖南省就要召開紀念耿飈誕辰100周年大會了,前一天晚上才將書裝車。

「墨跡都沒有吹乾呀,一路狂奔到醴陵。」孔祥琇說。

《耿飈回憶錄》再版

現在,見證那段歷史的人多已故去。

前幾年,蔡華同尚未坐輪椅,能走動,每年春節,他會去景山前街看望老首長夫人趙蘭香,老太太還能跟他聊天。近日,他給耿飈的兒子耿志遠打電話,對方說,你別來了,老太太現在的身體狀況不能見人了。

2013年8月1日,《解放軍高級將領傳(第32卷)》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其中,關於耿飈的部分近10萬字,由趙秀松整理材料,孔祥琇執筆。

今年7月,《耿飈回憶錄》由人民出版社再版。該書責編張振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五年,該社有一個老一輩革命家回憶叢書的總體出版計劃,耿飈也在其列。他們還從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製作的5集電視紀錄片《耿飈將軍》中剪輯出31個較有代表性的片段,做成視頻書——即以二維碼的形式穿插在書頁中,掃碼即可觀看。

其中有一段視頻,再現了1981年秋舉行的「802演習」和華北大閱兵的場景。時任國防部長耿飈出席了活動,當時擔任耿飈秘書的習近平陪同前往。

新版《耿飈回憶錄》出版時,正逢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朱日和閱兵。孔祥琇注意到,一張華北大閱兵的舊照在網上流傳。「有的網友還搜出了這位『安靜地坐在觀禮台後排』的年輕軍官,鏡頭彌足珍貴。」

值班編輯:寒冰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我試了一個月無現金,欠了525塊錢……
良心產品成爆款卻又雙叒遭山寨,這家企業靈機一動,做了這件事……
把「尬聊」拍出哲學感,這位專註出軌片的大導演做到了
開車的男人該讓別的女生坐哪合適

TAG:中國新聞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多軍種進行多場軍演!俄羅斯大秀肌肉回應外交官遭逐?
一位成功詮釋優雅到老的「復旦女神」,兩任丈夫均是卓越的外交官
她是毛澤東的老師 外交界的五朵金花 傑出的女外交官
嫁入王室的灰姑娘:做王妃前她們曾是奧運選手,影后和外交官
虐殺八國聯軍外交官,當面懟得慈禧無話可說,臨死前仍想著盡忠
物是人非!曾經的盟友把俄羅斯的外交官驅逐了
同樣是外交官,曾國藩之子和李鴻章之子誰的成就更大?
敘利亞武裝分子終於開口了,俄羅斯外交官強勢發言!
接棒傅瑩的新聞發言人啥來頭?妻子也是外交官!
那個被戰火燒傷裸奔的越南女孩:嫁外交官,移民美國,成和平大使
小小外交官秋田犬和大熊貓,征服世界還得靠你們
像極了曾經的中國!敘利亞外交官這一照片瘋狂刷屏,軍迷:太扎心
外交官隊伍的新變化
中國歷史上最強勢的外交官,手下被外國殺害,帶領大軍剿滅了叛軍
多國驅逐俄外交官,俄羅斯三次軍演強硬回擊
德國外長:既要驅逐俄外交官聲援友邦,又希望與俄重建信任
金庸「外交官之夢」,因是地主後代被喬冠華婉拒?金庸感慨一句話
一旦兩國爆發戰爭,大使館的外交官怎麼辦?工資高是有道理的
她是金髮碧眼的德國美女,嫁給了中國外交官,還當上八路軍少校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背後的李鴻章:一個天才外交官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