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故宮博物館館藏精品欣賞,故宮博物館繪畫作品賞析,故宮鎮館之寶

故宮博物館館藏精品欣賞,故宮博物館繪畫作品賞析,故宮鎮館之寶

北京故宮博物院首屈一指的鎮館之寶----《清明上河圖》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一級國寶。

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農村嫁女圖》卷,元,佚名,絹本,淡設色,縱22.5cm,橫131cm。

此圖原名《瘤女圖》,後更名為《農村嫁女圖》。全卷繪大小人物37人,分布疏密得當,自然形成四個段落,各段又有相對突出的重點人物的描寫。首段以一騎牛披紗婦人為中心,眾人目光多集於其身;次段是來賓與迎候者相見的場面,相對施禮的兩位婦女為該段的中心;第三段表現兩位身份較高的男性奉酒的場面;末段繪鼓樂、歌舞表演及圍觀者。各段雖有各自的主要人物,但次要人物的朝向、動作又使各段落間相互聯繫,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從畫面表現的內容看,畫的是否農村嫁女場面還有待商榷,圖中吃奶的嬰兒和扛於肩上的小童似與婚嫁主題不太相符,且騎牛女子似亦非新娘形象。筆者推測此圖所表現的可能是一民女回鄉省親的場面,具體內容尚有待進一步考察。

圖中人物略施淡赭色,余則全以水墨為之。人物全用顫筆描加以表現,面部刻畫也較為粗簡,人物造型與南宋馬遠《踏歌圖》有些相近之處。繪畫藝術水平一般,但卻生動地記錄了宋元時期的現實生活場景。

本幅無作者款印。鈐有清「盧崇興印」及清內府鑒藏印 5方。清初康熙時此卷為盧崇興所有,乾隆時入內府,清末宣統年間佚出宮外,後為故宮博物院購藏。

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卷三十五。

【顧愷之女史箴圖卷(宋摹本)】

《女史箴圖》卷(宋摹本),東晉,顧愷之繪,紙本,墨筆,縱600.5cm,橫27.9cm。

《女史箴》是西晉廣武侯張華所寫,文字內容是關於女子的德行操守,以教化訓誡為目的。顧愷之將文中故事以圖畫的形式加以描繪,使之通俗易懂。現存《女史箴圖》最早的畫本是唐代摹本,原為清宮舊藏,現藏於大英博物館。此卷為宋人摹本,全圖有畫11段,分別為「樊姬感庄」、「衛女矯桓」、「馮婕妤擋熊」、「班婕妤辭輦」、「防微慮遠」、「知飾其性」、「出其言善」、「靈監無象」、「歡不可以瀆」、「靜恭自思」、「女史司箴」。本卷為白描人物,筆法流利,線條細勁連綿,比高古遊絲描又多了幾份挺健,更接近李公麟一派。人物形象有古意,此卷宋摹本較唐摹本畫面內容多兩段,對了解《女史箴圖》母本及其流傳,以及早期人物畫法的演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引首為乾隆帝御書「王化之始」四字,後有包希魯、謝詢、張美和、趙謙等題記。本幅鈐乾隆、嘉慶、宣統、梁清標等印22方。《石渠寶笈初編》卷32、35著錄。

【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宋摹)】

《洛神賦圖》卷,晉,顧愷之(宋摹),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

此圖是根據三國(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寫《洛神賦》而創作的故事畫。畫面開首描繪曹植在洛水河邊與洛水女神瞬間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趨前,遠望龍鴻飛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雲髻峨峨,修眉聯娟」的洛水女神飄飄而來,而又時隱時現,忽往忽來。後段畫洛神駕六龍雲車離去,玉鸞、文魚、鯨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張望,依依不捨,一種無奈離析之情顯現畫面。

此圖分段描繪賦的內容,構圖連貫,主要人物隨著賦意,反覆出現。設色濃艷,畫法古拙,山石樹木鉤填無皴,「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畫風。引首有清高宗弘曆行書「妙入毫巔」。卷後有元趙孟頫行書《洛神賦》、李衎、虞集、明沈度、吳寬詩跋均偽。又乾隆詩題。鈐「明昌」、「御府寶繪」、「群玉中秘」、「明昌御鑒」及清內府乾隆、嘉慶、宣統諸藏印。

此圖不書《洛神賦》文,亦無名款,從畫法、絹、色等方面研究,當為宋人摹本,但畫風仍存六朝遺韻,其原本傳為顧愷之所作。

《石渠寶笈·初編》、《石渠隨筆》著錄。

【伏羲女媧像頁】

伏羲女媧像頁,唐,絹本,設色,縱左199.6cm,右175cm,橫上82cm,下53.7cm。吐魯番遺畫。

此圖上彩畫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著大袖裙襦漢裝,二人腰相連,共穿一條白裙,白裙角飾雲頭紋。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張左手執矩,右手執剪刀狀物搭於女子肩部。女子居右,束高髻,張右手執規,左手執剪刀狀物搭於男子肩部。男女上身相擁,下尾盤曲相交兩節成螺旋狀。兩人頭上有圓輪一,輪中已殘損,漫漶不清,周畫圓圈,以線相連象徵日。兩人尾下有月牙一,內畫玉兔,周畫圓圈以線相連象徵月。畫面四周遍布大小相等的圓圈,以線相連象徵星辰。

1959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歷代藝術館,此件《伏羲女媧像》作為歷代藝術珍品在基本陳列中展出。《故宮博物院歷代藝術館陳列圖目》收錄。

【搜山圖卷】

《搜山圖》卷,宋,佚名,絹本,設色,縱53.3cm,橫533cm。

《搜山圖》卷表現的是民間傳說二郎神搜山降魔的故事,所以也稱為《二郎神搜山圖》。二郎神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在許多文藝作品中也有反映。元代有《二郎神醉射鎖魔鏡》的雜劇,描寫二郎神與九首牛魔王、哪吒及金睛百眼鬼比試高低,最後拿住二洞妖魔的故事。據記載,最早有北宋畫家高益畫的《鬼神搜山圖》,受到皇帝的重視。以後明、清兩代,不斷有傳本出現。

此卷《搜山圖》是南宋末或元初人的手跡。人物用工筆重彩,衣紋用鐵線描,剛勁有力,形象刻畫生動傳神,非凡手可及。山林樹木皴法豪縱,近乎南宋劉松年的風格。與同一題材的各種不同本子比較,此卷是個殘本,其中缺少主神即二郎神部分,但是其繪畫技巧卻高出其它各本。圖中描繪神兵神將們耀武揚威地搜索山林中各種魔怪。魔怪們均是各種野獸變的,有虎、熊、豕、猴、狐狸、山羊、獐、兔、蜥蜴、蛇及樹精木魅等。這些妖怪,或是原形,或化為女子,他們都在神將們追逐下,倉惶逃命,或藏匿山洞,或拒絕受擒。而那些神將們則手持刀槍劍戟、縱鷹放犬,前堵後截,使妖怪無處逃身。本來,二郎神是作為正面人物來歌頌的,然而看了此卷之後,卻得到了一個相反的印象。那些神兵神將,一個個凶神惡煞,使人們憎惡,而那些妖怪們卻面目和善,那種驚怖逃生的內心刻畫,令人同情。不知作者是有意還是無意,使觀者自然地就會聯想到,當時社會那些官兵對老百姓的欺壓情形

《仙女乘鸞圖》頁,宋,絹本,設色,縱25.3cm,橫26.2cm。

無作者款印。對幅為清耿昭忠墨題:「風格高玅飄飄然,有凌霞絕塵之姿,是蓋周文矩胸中廻出天機,故落筆超乎物表,張、吳、顧、陸何難繼踵。襄平耿昭忠題。」本幅及裱邊、對幅鈐耿昭忠「真賞」、「黔寧王子孫永保之」、「丹誠」、「都尉耿信公書畫之章」、「信公珍藏」、「珍秘」、「宜爾子孫」、「公」等鑒藏印,共17方。

圖繪一鸞鳳於薄雲淡霧中振翅飛鳴,其背上一仙女正茫然回首目視身後的一輪圓月。畫家將仙女回眸之一剎那所顯露出的悵惘之情刻畫的生動傳神,使本來單調的景物變得極富情趣並給人以想像力。仙女的眼神原無形,然作者卻利用它使圓月和鸞鳳之間產生一種內在的呼應關係,使畫面具有氣脈貫通的完整性。畫家通過描繪仙女的衣帶向後飄舉暗示出無形的風力,並以此表明鸞鳳疾翔時的速度與強烈的動感,與圓月之間形成動與靜的對比。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仙女的造型越出了隋唐時期仕女畫豐腴健壯的體態,表現出女性身材比例合理,造型勻稱的特點。

此圖舊簽題以及對幅耿昭忠的題記均言作者是五代周文矩。周文矩受南唐後主李煜顫筆書法的影響,喜以瘦挺顫掣的筆法入畫,線條多轉折頓挫,剛中有柔。此圖線條工謹精細,如春蠶吐絲,柔中見剛,與周文矩的用筆特點不符,因此,它應是宋代佚名畫家所作。

《宋人畫冊》影印,清龐元濟《虛齋名畫錄》著錄。

《女孝經圖》卷,宋,絹本,設色,縱43.8cm,橫823.7cm。

無作者款印。鈐清「曹溶秘玩」及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收藏印,共10方。

作者以圖解的形式分9段表現唐代鄧氏《女孝經》前九章的內容,依次為:一、開宗明義章,二、后妃章,三、三才章,四、賢明章,五、事舅姑章,六、邦君章,七、夫人章,八、孝治章,九、庶人章。每段圖後均有墨題《女孝經》原文與之對應。

圖中人物的衣紋為鐵線描,線條勻細,富有彈性,在準確地勾畫出人物的行為動態的同時,亦展示出自身的精練並具輕重急緩的節奏美。樹葉為筆法工整的雙勾填色,枝葉相互疊加,既有層次感又不失之於瑣碎,顯示出作者細緻的觀察能力與寫實功力。畫面以深棕色為主調,配以白、墨綠、青灰等冷色調,使得畫面於高古典雅中見清新活潑,於深沉凝重的氛圍中具浪漫的人間風情。

中國人物畫的創作目的之一是強調繪畫的政治教化功能。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曾明確指出「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者也」。現存最早的以畫卷形式宣傳女德、女誡教義的作品當屬東晉顧愷之(傳)創作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女孝經》作為繪畫的表現題材,早在五代後蜀後主孟昶執政時期,就被畫家石恪精心創作。據宋代內院奉敕編撰的《宣和畫譜》記載,當時,石恪依據《女孝經》內容僅繪製了8幅圖,可惜其作品未能流存於世。此幅由南宋佚名畫家創作的《女孝經圖》,便成為目前保存最好、時代最早的反映《女孝經》內容的代表作。

此圖卷以其較高的藝術造詣向世人展示了宋代仕女畫成熟的風貌。每幅圖依據表現內容的不同形成各自獨立的畫面,同時作者利用人物的造型、服飾及統一的筆墨形式又使各圖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繫呼應,從而達到了形散而神聚的藝術效果。此圖卷中重點表現的對象是三五成群的仕女,她們挽高髻,飾簪花,面形長圓而豐滿,尚存唐代仕女畫的面形特徵,但形體上已沒有了唐代仕女臃腫艷肥的體態,而顯露出向明清仕女畫修長秀美體形過渡的趨向。她們身材的曲線美被作者加以充分表現,細腰縴手,婀娜輕盈。人物的神態皆雍容大方,端莊嫻靜,動作舉止亦守規守矩,從而生動地圖解了母儀、賢明、仁智等封建婦女必須遵守的言行準則。作者在處理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上十分成功,穿插於人物中的樹木枝繁葉茂,數量雖然不多,但作為人物活動的襯景構築出了淡泊寧靜的自然環境,從而豐富了人物活動的空間,並令用於說教的畫面增添了生趣。而具良好德行的賢婦烈女們在樹下談經論道或勤於女紅,又為這清幽的境地增添了幾分崇高的意趣。

此圖舊傳為唐人畫作,但據其謹細縝密的畫風和圖中所陳設的器物的造型、裝飾等,當出自南宋畫院畫家之手筆。

清內府《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傅抱石蘇武牧羊圖橫幅】

《蘇武牧羊圖》橫幅,近現代,傅抱石繪,紙本,設色,縱62cm,橫84. 8cm。

本幅自題:「癸未十二月,傅抱石重慶西郊寫。」鈐「抱石私印」白文方印、「抱石得心之作」朱文方印、「往往醉後」朱文長方印。

癸未為1943年。

傳統題材「蘇武牧羊」是傅抱石「歷史故實」繪畫作品裡常見的表現對象,此幅是較早的一幅。西漢時期蘇武於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時年40歲。匈奴首領單于將其扣留,脅迫他投降。任憑威逼利誘,蘇武堅貞不屈。單于將他放逐北海(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附近)牧羊,希望殘酷的生存環境能夠動搖他的愛國信念。儘管天寒地凍,食不果腹,但蘇武始終緊握漢節(漢朝發給使臣的符節),坐卧起行不離其身,節旄盡落,不易其志。及至漢昭帝的使者來迎接蘇武還朝時,他已經遠離故國19個寒暑了。

圖畫定格在漢朝將領前來迎接蘇武歸國的一幕:群羊之間,鬚眉染白的蘇武手執漢節傲然而立,雙目向天,顯示出堅毅深沉的性格;漢將鞠躬以示對前朝使節的敬重;匈奴官員或注目審視,或交頭接耳,不禁欽佩老者的錚錚鐵骨。陰沉慘淡的天空,茫茫無際的雪地,都為這戲劇化的場面烘託了靜穆莊嚴的氣氛。此圖作於抗戰晚期,畫家藉助蘇武的故事表達了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和抗戰必勝的的信心,其意深遠。

此作為傅抱石夫人羅時慧捐獻。

《出水芙蓉圖》頁,宋,紈扇頁,絹本,設色,縱23.8cm,橫25cm。

本幅無款。有殘印一角。裱邊貼簽:「吳炳出水芙蓉」。

一朵盛開的粉紅色荷花佔據整個畫面,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下搶眼而奪目,布局、設色端莊大氣,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氣質表現得十分完美。

蓮瓣的描繪技法類似後世的「沒骨」法,不見勾勒之跡,渲染出花瓣既輕盈又腴潤的質感。畫家的寫實功力極為紮實,每片蓮瓣的形狀、角度、色澤和光感都安排得無懈可擊。至於瓣上紅絲、蕊端膩粉,也一一仔細料理,微妙之處,使人嘆為神工!

舊題吳炳繪,無據。

存《名筆集勝》冊中。《虛齋名畫錄》著錄。

關鍵詞: 紈扇 沒骨 渲染 紅絲

【徐渭墨花九段圖卷】

《墨花九段圖》卷,明,徐渭作,紙本,墨筆,縱46.6cm,橫625cm。

此圖繪水墨寫意四季花卉。每段均有自題七絕一首。畫面上,畫家充分發揮了水墨的表現力,以狂放的筆觸,淋漓的水墨,變化多端的筆鋒,潑墨、焦墨、破墨、雙勾並用,寥寥數筆即勾畫出了各種花卉的特徵,簡約卻頗具神采。從徐渭自書詩並題記,知此畫是作者在濃郁的創作激情中以酣暢的筆墨揮灑而就。此圖堪稱徐渭水墨寫意花卉的佳作。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畫行者鄭泰均 的精彩文章:

七夕情人節禮物:紅酒牛排,共進浪漫燭光晚餐,給你綿纏夜晚!
國學奇書:鬼谷子處事處世智慧,鬼谷子七十二術精華思想彙編!
世界水彩畫精選賞析,世界著名頂級水彩畫大師作品,你都看懂了嗎
油畫常識及欣賞,怎麼樣欣賞一幅油畫,世界最著名15幅油畫賞析
輕解羅裳!經典美女人體油畫收藏欣賞,頂尖女人人體油畫欣賞

TAG:畫行者鄭泰均 |

您可能感興趣

故宮博物院館藏精品翡翠
故宮博物院珍寶館
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台北故宮藏傳世哥窯精品賞
台灣故宮博物館 綠松石藏品
典藏珍品——故宮博物院玻璃器精品欣賞
故宮博物館瓷器展
故宮館藏竹根雕精品
北京故宮館藏琺琅器精品欣賞
故宮館藏「元代瓷器」精品欣賞!
故宮博物院宋代哥窯精品欣賞!
故宮博物院館藏文房用品大全!
故宮木雕珍品欣賞
故宮館藏雍正瓷器精品欣賞(六)
絕美!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翡翠
故宮博物院館藏漆器大全!
賞畫|故宮博物院藏 查士標作品
故宮博物院精品——清宮藏扇
故宮珍藏行書作品欣賞
賞畫 | 故宮博物院藏 王時敏作品
故宮博物院珍寶館精品圖集——清代皇室的金銀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