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宮博物院陶瓷欣賞之南北朝的陶瓷

故宮博物院陶瓷欣賞之南北朝的陶瓷

鉛黃釉綠彩蓮瓣紋罐,北朝,高23.5cm,口徑7.7cm,足徑8.4cm

1鉛黃釉綠彩蓮瓣紋罐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弓形系,腹下漸收斂,實足,底略內凹。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紋一周,肩部刻弦紋數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紋一周,腹部刻下覆蓮瓣紋。器身上半部施黃色透明釉,又於八等分處各施綠彩一道,下部露胎。

此罐胎質潔白,造型工整,釉色突破了單一色彩,更富裝飾性,為豐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藝開創了先河。忍冬紋與蓮瓣紋組合是佛教藝術的裝飾題材。此罐有確切年代可考,其造型和紋飾對研究北齊時期的宗教觀念及藝術等均有重要意義。

此罐1958年出土於河南省濮陽李雲墓。李云為北齊車騎將軍。據出土墓誌記載,該墓為李雲夫婦合葬墓,葬於北齊後主武平七年(576年),由此可斷定此罐年代的下限。因有確切年代可考,其造型和紋飾對研究北齊時期的宗教觀念及藝術等均有重要意義。該墓出土的另一件黃釉綠彩罐現收藏於河南博物院,造型及釉色與這件相同,唯四系是方形的,與之有別。

鉛黃釉屬於低溫鉛釉。低溫鉛釉的發明比青釉要晚得多,但在漢代已相當普遍。它的特點是釉面光澤強,表面平整光滑,釉層清澈透明,猶如玻璃一樣,但硬度比較低,容易出現劃痕,化學穩定性較差。傳統的低溫色釉的主要品種有綠、黃、藍、紅、紫等多種。

青釉六系盤口瓶,南朝,高39.4cm,口徑14.7cm,底徑11.7cm

2青釉六系盤口瓶

瓶盤口,長頸,溜肩,圓腹,平底。肩部十字對稱分布一組單系和一組雙系。內外施青釉,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黃。南朝時,青釉瓷器的造型更趨於實用。此器較東晉時盤口瓶的盤口加大,頸亦增高,腹部變得更加修長,其各部位的比例協調,形體線條過度柔和,造型優美。其重心較低,放置平穩,使用時比較省力。

青釉雞頭龍柄壺,南朝,高34.4cm,口徑10.5cm,底徑13.5cm

3青釉雞頭龍柄壺

壺洗口,細頸,豐肩,鼓腹下斂,平底。外底有支燒痕。肩部一側置雞頭形流,相對一側的口、肩之間置龍形柄。肩部另兩側對稱置橋形系。通體施青釉,有流釉現象,釉面開細碎紋片。此器舒展修長的形體,配置挺胸昂首的雞頭流與引頸伏首的龍柄,一展南朝雞頭壺秀麗、生動的風韻。是一件南朝風格較明顯的青瓷器。雞頭壺上出現龍首柄始於東晉中晚期,有的還在柄的上端飾熊紋。南朝時,雞頭壺由渾圓變為瘦長,雞頸加高,雞冠高聳,龍首曲柄加長。

4青釉六系盤口瓶

鉛褐釉印花人物紋扁瓶,北朝,高12.2cm,口徑3.1cm,足徑4.9cm

瓶呈扁圓形,上窄下寬,略似杏核。敞口,短頸,假圈足。通體施褐綠色低溫鉛釉,釉層光亮。肩部對稱置圓形鼻紐,以便穿繩攜帶。頸與肩相接部分有一周聯珠紋。腹部兩面均模印5人一組的胡騰樂舞圖案。中央一人於蓮座上翩翩起舞,右二人一吹奏橫笛,一人打拍。左二人,一執琵琶彈奏,一人雙手擊鈸。五人均深目高鼻,身穿窄袖長衫,腰間系帶,腳蹬長靴,是當時西域人的形象。北朝時我國與中亞、西域諸國往來較多,關係比較密切,因此,西域的一些裝飾圖案如聯珠紋、忍冬紋等就出現在瓷器上,成為一種常見的紋飾,西域人物也成為瓷器的裝飾題材,這些都反映了當時我國中原地區和西域少數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歷史背景。此瓶人物形象生動逼真,為研究當時我國的樂舞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這件褐綠釉印花人物紋扁瓶的形制、紋飾與1971年河南安陽洪河屯北齊驃騎大將軍范粹墓出土的幾件黃釉印花人物紋扁瓶相似。另外,河北邢窯北朝遺址也出土過這種產品。該瓶上的褐綠釉是以適量的氧化鐵為著色劑、以氧化鉛作助熔劑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的低溫釉,故亦稱鉛褐綠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北朝 的精彩文章:

南北朝車騎將軍蕭寶寅
南北朝柱國大司馬宇文憲
大將軍陳慶之, 這位南北朝不敗的神話(上)
萬萬沒想到!他是當年南北朝哭喪來的大官!哭出了水平哭出了忠心!但皇帝荒淫無度!
南北朝那幾件比較有特色的陶瓷

TAG:南北朝 |

您可能感興趣

故宮藏北朝陶瓷欣賞
故宮館藏北宋陶瓷欣賞
收藏天地:台北故宮博物院精品陶瓷賞析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館藏瓷器欣賞
中國邢窯博物館唐代陶瓷
景德鎮陶瓷館館藏當代陶瓷欣賞
故宮館藏明代陶瓷欣賞(三)
故宮館藏金代陶瓷欣賞
瑩潤如玉色釉瓷!武漢博物館古代陶瓷陳列(上)
琺琅懷錶與西洋陶瓷藝術
王者之瓷:宋代官窯瓷器,南北朝時期的陶瓷業的發展
兩岸故宮博物院唐宋元明清陶瓷精選(一)
「陶瓷」大英博物館藏
中國陶瓷博物館
故宮藏東晉時代陶瓷賞析
探索陶瓷博物館
古陶瓷鑒藏丨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陶瓷
匠心瓷韻——東莞市博物館藏各地窯口陶瓷展
陶瓷文化之:西漢、東漢時期的陶瓷
本土的潮州窯西村窯!廣東省博物館藏曆代陶瓷展覽(二):宋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