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養吾浩然之氣

養吾浩然之氣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8),翰林院編修劉墉任江蘇學政時,有人揭發檢舉一名廩生勒索他人重金。劉墉聽聞此訊,「怒發盡上沖,面鐵色,立碎某某襕衫並黜之,同捨生列左右者皆惶縮無人色」。此時,只有一位名為朱宗贄的廩生面無懼色,仰天長嘆,劉墉質問他為何嘆氣,朱宗贄答曰「浩然之氣也」。

「浩然之氣」最早見之於《孟子·公孫丑上》。公孫丑請教孟子「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答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追問「敢問何為浩然之氣」,孟子解釋道:「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對於「浩然之氣」的確切含義,連孟子本人都承認其「難言」,歷代註疏者對其解釋亦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趙岐《孟子注》認為是「浩然之大氣」,顏師古《漢書注》解釋為「純一之氣」,朱熹《孟子集注》稱其為「天地之正氣,而人得以生者」,焦循《孟子正義》又認為是「浩然之天氣」。以上諸說雖各不相同,但均認為「浩然之氣」乃天地間所本有。馮友蘭先生《孟子浩然之氣章解》則看法不同,其解釋說:「浩然者,大也……而浩然之氣,則是關於人與宇宙的關係者……有浩然之氣,則可以堂堂立於宇宙間而無懼。」如此一來,便將人與宇宙有機地聯繫了起來。

以筆者淺見,「浩然之氣」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後天持續不斷的培養,還需要道和義的配合,順應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長此以往,「浩然之氣」自然能光大充盈,如影隨形,無處不在。「浩然之氣」又可以表現為大丈夫的人格,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前文所述之朱宗贄是江蘇寶應人,他的「浩然之氣」並非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早在東漢末年,寶應一地即有臧洪、陳容二烈士以氣節鳴世。臧洪任青州刺史、東郡太守,其同鄉陳容亦隨任東郡郡丞。不久,袁紹派兵圍攻臧洪,並命臧洪同鄉陳琳寫書勸降。臧洪嚴詞拒絕,並作《與陳琳書》,表明自己持「義不背親、忠不違君」之志,不願「屈節而苟生」,寧肯「守義而傾覆」。最終,臧洪被袁紹所殺,陳容有感於臧洪之忠義,請求與之共死,亦同被害。臧、陳二烈士之「浩然之氣」對後世影響甚大,直至清代,猶有王式丹、喬崇烈、劉寶楠等文人學者或寫詩或撰文讚譽之。

明代寶應亦不乏志操之士。劉寶楠之先祖劉永澄少秉氣節,8歲讀文天祥《正氣歌》,即為之所動,立牌位朝夕拜之,說大丈夫就應如此。後來,劉永澄講學東林書院,與東林黨人劉宗周、高攀龍等相往還,為莫逆交,直言敢諫、以天下為己任。劉師培在《劉永澄傳》中稱「其誌哀,其言切,志潔行芳,同夫屈子」。劉永澄十分推崇孟子的「集義」,他說:「談心、談玄、談妙,咸為口頭禪,惟孟子『集義』二字可以檢束身心」,此處的「集義」正是養成「浩然之氣」的不二法門。觀劉永澄8歲所讀之《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正是對孟子「浩然之氣」的完美闡釋。

東林學派向以氣節名世,這與劉永澄的倡導密不可分。作為鄉賢,其對寶應乃至整個揚州的影響更是非同小可。揚州史可法紀念館有這樣一副楹聯:「尚張睢陽為友,奉左忠毅為師,大節炳千秋,列傳足光明史牒;夢文信國而生,慕武鄉侯而死,復仇經九世,神州終見漢衣冠。」其浩然正氣彪炳千秋,與孟子、文天祥、劉永澄等可謂一脈相承。生活在多奇節之士的揚州寶應,朱宗贄一句斬釘截鐵的「浩然之氣也」也就不難理解了。

揚州大學著名學者任中敏先生亦對孟子的「浩然之氣」推崇有加,在其所撰《漢民中學校歌》中即有「聰明正直,至大至剛」兩句,「聰明正直」出自《左傳·庄公三十二年》,而「至大至剛」便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乃「浩然之氣」最突出的特徵。

「浩然之氣」還被許多大學載入校訓,如蘇州大學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山東大學校訓「氣有浩然,學無止境」等,或題額、或勒石,誦諸人口、傳諸人心,被萬千學子所繼承發揚。

(作者單位系揚州大學文學院)

《中國教師報》2017年08月23日第1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燭影搖紅
讓教師榮譽更有「獲得感」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養吾浩然之氣——淺談孟子
人善人欺天不欺,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修吾居所,養吾品行,創文明宿舍,展科德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