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揭開國元帥和大將、上將、中將的待遇區別在哪裡

揭開國元帥和大將、上將、中將的待遇區別在哪裡







新中國成立前後,為推進我軍現代化建設、滿足實際作戰指揮的需要,黨中央開始醞釀實行軍銜制度。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授予大元帥軍銜典禮,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與他們同一批授銜的,還有10名大將、55名上將、175名中將和800餘名少將。



今天,回顧那段特殊的歷史,我們發現,這個名單的出爐,既非純粹的論資排輩,也非簡單的論功行賞,而是綜合平衡的結果。而各位戰功卓著的將軍們,在授銜過程中,或為這份難得的榮譽感慨萬千,或高風亮節地提出讓銜,也有人為此流下了眼淚……


授銜典禮


「山頭平衡」成重要因素


哪些人可當元帥?哪些人能做將軍?類似的問題,在軍職軍銜評定初期,被反覆提及。畢竟,面對數以萬計曾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功臣,這次的「論功行賞」是否公平、公正、公開,不僅觸及到他們的個人利益,還關係到大部隊的穩定,談何容易!


連毛澤東都說:「

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

。」鄧小平曾指出,「

我軍隊歷史上是由各個山頭、五湖四海集中起來的。過去,有三個方面軍,每個方面軍又是由好多山頭結合起來的,這就自然地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山頭主義

」。



毛主席


這些「山頭」,雖不如北洋軍閥和國民黨軍隊那麼根深蒂固,但也真實存在,在經歷了數次分化組合後,關係十分複雜。按當時中央的有關規定:

元帥是行政三級,享受政治局委員待遇;大將是行政四級,享受副總理待遇,自大將以上可算作黨和國家領導人;

上將是行政五級,享受國務院秘書長待遇;中將是行政六級,享受部長待遇,自中將以上都是高級將領,可配備警衛、秘書和保健醫生、廚師、勤務員;少將行政七級,享受部長級醫療待遇


不同級別之間,待遇、權力地位的確相差很多,因此,除了現任職務、政治品質、業務能力、在軍隊服務的經歷及對革命事業的貢獻外,最初確定的評銜標準里,還有一條:要適當照顧到各方面軍幹部的相對平衡。


時任解放軍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的宋任窮在幾十年後回憶說,當時,少將以上軍銜由軍委直接掌握,所以工作量最大、難度最大的「平衡、排隊」的任務,就落到了總幹部部頭上,他們認真研究、反覆斟酌,而從最後結果來看,這種平衡因素起了相當的作用:



時任解放軍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的宋任窮


朱德、彭德懷,因為戰功卓著,排在了十大元帥的前兩位;林彪是第四野戰軍的代表,十大元帥中他的戰績和指揮能力都堪稱第一,是十人中除朱德以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劉伯承是第二野戰軍的代表;

賀龍,藉助南昌起義總指揮和紅二方面軍總指揮的資歷成為元帥;陳毅代表著南方三年游擊戰、新四軍、第三野戰軍三個方面的力量;羅榮桓是政工元帥,代表著政工在軍中的地位,這是中國軍隊特有的中國特色;徐向前藉助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身份成為元帥;


聶榮臻


聶榮臻是華北野戰軍的代表;葉劍英一直是「中**方在政壇上的代表」,除他之外,黨內、軍內再無他人有這種特殊地位了。


得知自己被評為元帥後,葉劍英馬上想起了犧牲的戰友:「可惜啊,如果葉挺在,新四軍就出了兩個元帥。」陳毅的應答則多了分風趣:「如果葉挺在的話,我們就有兩個葉元帥。」

十位大將的評選,也同樣綜合考慮了「山頭平衡」的因素和當時的職務因素


粟裕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建國後曾任總參謀長;徐海東是陝北方面的代表,是紅二十五軍倖存的指揮者,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任軍團長;黃克誠是第四野戰軍的代表,雖然戰績、資歷並非最優,但時任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陳賡是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譚政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與山頭平衡無關;蕭勁光是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陳賡


張雲逸的大將軍銜幾乎完全憑資歷獲得,十位大將中他年事最高,是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也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羅瑞卿來自華北野戰軍;王樹聲曾任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授銜時任國防部副部長;許光達則來自紅二方面軍。


幾個重要時期的表現,也是參考因素


除了「平衡山頭」、時任職務、資歷、業績等因素外,這些將領們在中共早期革命鬥爭的幾個重要時期的表現,也對他們的授銜結果有所影響。曾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本來有資格入選大將,但他在長征中鬥爭張國燾時保持了沉默,被認為是站在了張國燾一邊。



蕭克


用蕭克自己話說是「站錯了隊」。這成為毛澤東認為其「在歷史上不正派」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成了他沒被授予大將軍銜的因素之一。參加了《蕭克回憶錄》的編撰工作的周炳欽認為。


在中國革命戰爭中,蕭克不僅是我軍歷史上最年輕的高級指揮員之一,還有著與同時授銜的共和國元帥們相處共事的特別經歷

」,「在這次授銜的55

名上將中,他名列榜首。也許這並沒有表明其戎馬生涯的真實價值,授銜前毛澤東曾親自找他談話,對他說,把你放在這個位置上,別人就不好說什麼了」。

與蕭克的個案相對照的是林彪。林彪在十大元帥中資歷排在倒數第二位,卻名列十大元帥第三位,除了基於戰功,他因為在關鍵時刻支持毛澤東而贏得毛澤東的欣賞和信任,也是原因之一。


由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1955年將帥評銜的具體工作中,負責單位和領導一方面要盡量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糾正一部分幹部錯誤的認識和態度;另一方面要做好平衡排隊工作,儘可能評得公平合理,既使本人基本滿意,又使上下左右都沒有意見。因為只有評得適當,才能真正達到調動幹部積極性的目的。



林彪


這就要求在全面考核了解幹部的基礎上,根據評銜的條件和標準,反反覆復地比較,多方面徵求意見。中央和軍委領導也很關心、重視這項工作,及時聽取彙報,及時指示。


高風讓銜,比比皆是


對於給不給軍銜、給怎樣的軍銜,大多數將帥並沒有過多計較,而是表現得十分豁達。1955年9月初,天津的一家軍工廠趕製了一套大元帥制服。大元帥服的肩章由金黃色底面構成,上面綉著紅色的國徽和銀色的五角星,看上去威武莊嚴。這套制服本是給毛澤東量身定製的,但他卻一天也沒有穿過。



毛主席


在得知自己被評定為「大元帥」的消息後,他找到彭德懷和羅榮桓:「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


毛澤東表態後,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人也紛紛表示,不參加評定軍銜。那時候,劉少奇、周恩來已經主持黨務、政務工作,他們拒絕元帥軍銜尚可理解,在軍中掛名的鄧小平無論如何也找不到拒絕的理由。


然而,在他的堅持下,他成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的12位中央軍委委員中,除毛澤東之外,另一個沒有元帥軍銜的人。彭德懷也在同幹部的閑談中多次透露:「我並不需要這個牌牌,也夠不上什麼元帥,如果要評的話,也很難說評個什麼『將』是合適的。


但這不是個人問題,倘不評一些元帥,就會使一些人難得依次評下去。」1959年6月,他又在同阿爾巴尼亞國防部長巴盧庫談話時強調:「我不喜歡人家叫我元帥,這是戰爭的結果,是學人家的,我不喜歡肩上這兩塊牌牌。」



許光達


許光達在得知自己將被授予大將軍銜的消息後,還曾主動給毛澤東等軍委領導寫了一份「降銜申請書」:「我感謝主席和軍委領導對我的高度器重。高興之餘,惶惶難安。我捫心自問:論德、才、資、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靜嗎?……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實事求是地說,是微不足道的。


不要說同大將們比,心中有愧,與一些年資較深的上將比,也自愧不如。和我長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勛卓著:湘鄂贛豎旗,南泥灣墾荒;南下北返,威震敵膽;進軍新疆,戰果輝煌……為了心安,為了公正,我曾向賀副主席商請降街。現在我誠懇、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請: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勛卓著者以大將。


許光達1955年9月10日」



授銜現場


毛澤東拿到這封信後,激動極了。軍委會議室里,他揚起信,走到朱德、彭德懷、林彪、賀龍等軍委領導人面前:「這是一面明鏡,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彭德懷插話說,這樣的報告許光達連寫了三次。毛澤東聽後點點頭,越說越激動,起身離開座位:「不簡單啊。金錢、地位和榮譽最容易看出一個人,古來如此。」


他隨即大步走到窗下,雙手用力推開窗戶,用帶著濃濃湖南鄉音的語調低吟:「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後,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


雖然在正式授銜時,許光達仍被授予了大將軍銜,但中央軍委在慎重考慮了他的意見後,將他的行政級別定為五級,他也因此成為當時唯一被定為行政五級的大將。

類似的讓銜、請求降銜、不爭銜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總幹部部副部長徐立清。按條件,他理應授銜上將,但當他得知上將名額需要減少時,便立即以自己「是主抓這次授銜工作的人,不能近水樓台先得月」為由,申請降為中將。彭德懷幾次找他談話,都拗不過他,最終,他成為當時的兵團級幹部中僅有的幾名中將之一。



授銜現場


訓練總監部軍外訓練部副部長孫毅,歷來談泊名利,心胸豁達。他對人說:「我只有從勞之苦,而乏建樹之功,在評銜時要寧低勿高,授我少將足矣。」但組織上考慮到孫毅資深望重,最後仍授予他中將軍銜。


白志文,紅軍時期就是師長。被評定為少將後,有人建議他去爭取一下,他卻說:「有什麼好爭的?多少人連命都沒了,我們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同志,犧牲時不到30歲。我們命大活下來了,評一個少將就該知足了!」



白志文


段蘇權,紅軍時期就是黔東獨立師政委,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四野第八縱隊司令員。授銜那天,他站在少將行列里。他的周圍,是當年他親自指揮的團長;前排的中將行列中,有幾位當年在他手下當過師長;


再前排的上將行列中,則站著曾與他同樣擔任縱隊司令員的戰友。有同事小聲說:「老段,你該站前邊去,向前走兩排。」他卻淡淡一笑:「組織上叫我站這裡,我就站這裡。」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


宋任窮回憶說,授銜的初步方案公布後,大多數人對此都表示認可,但也有那麼一小部分,對結果並不滿意。有的人雖然嘴上不說,心裡卻不很舒服;有的人眼淚長流,兩三天不吃飯;還有人跑到領導那裡,說自己如何勞苦功高,點著名要高級軍銜;



毛主席


更有一個紅軍時期的老幹部,在聽說自己將被授予少將軍銜後,竟公開地說:「我要把那牌子掛到狗尾巴上去!」毛澤東聽到這些事,很不高興,諷刺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


歐陽青在《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全景式掃描(上)》一文中描述,王必成和王近山都被評為中將。王必成覺得自己的軍銜低,便找到老領導譚震林,希望他能幫自己向上面反映一下。譚震林還真去了,結果讓上邊一頓批評。王必成知道以後,還專門找譚震林道歉。



鄧小平


譚震林絲毫沒怪罪王必成。譚震林的很多部下都說,「譚老闆」人很厲害,愛發脾氣,但對部下很體貼。王近山也喊過幾嗓子,被鄧小平嚴肅地批評了一頓,就算了。還有被評定為少將的鐘偉。他在紅軍時期的最高職務是師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中又任四野的十二縱隊司令、四野四十九軍軍長。


這次授銜時,和他平級的人大多被評上了中將,這讓他覺得自己「被評低了」,火氣上來,罵了人。這事傳到林彪耳朵里,他氣得將鍾偉叫去狠狠批評了一番。


事實上,關於鍾偉的軍銜評定過低,毛澤東心裡十分清楚,所以評級後,鍾偉的待遇一直是按中將甚至上將的標準定的,毛澤東甚至親自點名,讓他擔任北京軍區參謀長。鍾偉可算是低銜高配的好例子。



鍾偉


還有,從部隊調到外交部當大使的和在地方工作的人中,有的也提出要軍銜。好在有些高級幹部的思想工作,中央軍委領導同志親自出面去做了。


實事求是地講,王近山、王必成等人表達自己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他們並未違反黨的規定,也不該因此受到人格和品德上的質疑或批判。只是相比較而言,讓銜者當然更值得尊敬、佩服,甚至是敬仰。



授銜現場


就這樣,伴隨著大家的不同反應,將帥軍銜評定從1950年開始籌劃,在經歷了5年的動態變化過程後,直到1954年9月28日,才出台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名單,1955年9月27日才召開將帥授銜典禮。


單從時間上,就能看出將帥人選的遴選是一個多麼複雜的過程。而1955年的將帥授銜,也因此呈現出多面、多層次的立體狀態,作為一個複雜而豐富的「重要現場」,被定格在歷史的長河中。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曆朝歷代的國號都是怎麼來的?(值得收藏)
孔子的「食不厭精」並非指吃細糧
花和尚魯智深為何把九紋龍史進當成生平知己?
二戰秘聞:破解「偷襲珍珠港」密電的第一人居然是他

TAG:掌上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投降之後,在中國的僑民和俘虜享受怎樣待遇?展現大國風範!
他是開國少將,待遇卻堪比中將,死後將所有東西都上交國家
相比各國國寶的悲慘遭遇,中國的大熊貓卻是元首級待遇
所有華人在國外的待遇,都是在還前人欠下的債!
不一般的開國將軍,享受著國家元帥級的待遇,且無人敢有異言
他是我國開國上將,深得毛主席信任,是十大將中唯一享有降半旗待遇的人
開國大將幾番讓銜,中央取消大將待遇保留軍銜,主席這樣誇讚
此人曾在毛澤東主席的特批下,被評為上將,還擁有元帥的待遇
他被譽為福將,建國後被授大將軍銜,因為資歷享有元帥的待遇
來看看一戰期間德國戰俘在中國的待遇,超過現在大部分人!
專家:中國軍方或早或晚將在波斯灣獲最惠國待遇
紀曉嵐的墓地是這樣,再去看和珅的,上司和下屬的待遇天差地別
去世後唯一享有降半旗待遇的開國大將,毛主席:天塌下來,他頂著
世界上最豪華的飛機,美國總統般的待遇,被中國富豪21億元買下
非人哉:待遇區別有點大的十一月和九月,誰讓他沒準備禮物?
大熊貓在國外的待遇,真的是一招賣萌吃遍天下,很是為國人長臉
日,韓女星嫁中國人後,在中國的待遇,讓日韓國民嚮往
「護國將軍」蔡鍔:中國歷史上首位享受國葬待遇的革命將領
他是我國的開國大將,待遇卻和元帥一樣,毛主席對他評價很高
開國大將共有十位,但只有八個人享受大將待遇,另外兩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