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原本「上九天攬月」的航天員們集體「濕身」,而且滋味不好受!

原本「上九天攬月」的航天員們集體「濕身」,而且滋味不好受!

21日晚,中國航天員中心煙台海上訓練基地里氣氛輕鬆歡樂。完成了17天海上救生訓練任務的18名中歐航天員,終於能暫時放鬆一下。晚餐時,兩名歐洲航天員滿懷好奇地品嘗了白酒,興奮不已。

此次訓練中,原本「上九天攬月」的航天員們,在風浪中大顯身手,從出艙入水、攀爬登艇到直升機懸吊,演練了整套海上救生流程。「中國航天員訓練的質量跟歐洲一樣高。」德國航天員馬蒂亞斯·約瑟夫說,「希望經常能和中國朋友一起訓練。」

我國首次在真實海域開展訓練

「神舟飛船應急返回時,應急著陸區包括海上。」中國航天員中心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開展海上訓練的目的,是讓航天員掌握海上救生知識和技能,提高他們與搜救人員的協同能力,以提高返回獲救概率。

此前,我國在水池和水庫組織過救生訓練,在真實海域開展訓練還是首次,無論是科目設置、訓練內容還是實施規模都更複雜。

黃偉芬說,過去在水池和水庫里進行過航天員自主出艙、水上生存的訓練,而直升機懸吊營救等訓練則是在陸地上開展。此次海上訓練,演練了直升機懸吊以及救援船吊籃兩種營救方式,內容更加全面。

航天員葉光富說,在水池訓練時,許多條件無法真實模擬。海上除了大風大浪,還要面對偏遠隔離、救援條件有限等情況,給身體、心理帶來的影響完全不同。另外,以前的訓練主要是各個單項分開進行,這次則是把所有單項整合在一起,一次完成全部流程。這除了對航天員的操作、配合提出一定要求,也對整個保障團隊帶來了很大考驗。

記者了解到,此次訓練由中國航天員中心組織實施,交通運輸部北海救助局提供訓練保障,需要多部門、陸海空配合。通過實戰演練,進一步檢驗海上營救的方法和模式的可行性,增強了各單位協同能力,為後續任務的應急搜救奠定了基礎。

此外黃偉芬表示,這也是首次有外國航天員參與我國大型訓練任務,雙方加深了了解,為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積累了經驗。

落在海上不好受,航天員也會想吐

飛船落在海上,艙內的航天員並不好受。黃偉芬說,返回艙在浪和涌中搖擺,加上艙內空間狹小、天氣炎熱,航天員會感覺不適,甚至想吐,這都需要克服。有時遇上風平浪靜,為了達到訓練效果,工作人員還會用救助艇在周圍「造浪」。

「很悶熱,特別晃。」女航天員王亞平說,「不開艙門悶,開了又曬;穿著航天服一身汗,脫下去又是一身汗。」

訓練中,航天員要先在模擬返回艙內把航天服換為抗浸服,然後出艙落水,開始生存活動。黃偉芬介紹,在艙內更換服裝並不容易,需要三名航天員相互配合;落水的環節也需特別注意,要以規範的姿態入水,以免自己受傷,同時防止對艙內同伴帶來傷害。

王亞平說,第一名出艙的航天員要先坐在返回艙艙沿,用氣瓶給救生船充氣,把船扔進海里,把救生包扔到船上,自己再入水爬上船。救生船有兩艘,一艘單人、一艘雙人。救生包里防衛物品、陸鞋包、銥星電話、指南針、定位系統,以及能維持48小時的應急食品等。三名航天員都上船後,便打開電話和定位系統等待救援。

海上作業環境複雜、風險很高。21日回收返回艙時,由於風大,吊在空中的返回艙擺動起來,十分危險。船長立刻啟動預案,將返回艙放回海里恢復穩定,並調整母船航向重新起吊,這才成功完成回收。

為了保障安全,組織方儘可能考慮到各個細節,制定了多項預案和應急措施。黃偉芬說,例如工作人員發現營救航天員的吊籃上有尖銳部分,立即用膠帶包住;發現有些工具可能劃傷手,就提醒航天員戴手套。對航天員可能遇到的溺水、中暑、磕碰、摔倒等情況,他們也進行了分析,在相關環節中採取了對策。在選擇訓練海域時,他們對環境、天氣變化、雷電、有無攻擊性的海洋生物、周邊船隻通過情況等都做了詳細分析。

北海救助局副局長鄭健介紹,在距離母船一海里左右的地方,有條船一直以母船為圓心高速繞行,利用大功率排浪驅逐海洋生物,為訓練任務創造了「保護圈」。記者了解到,在真實任務中,航天員還有驅鯊劑護身。

「工作人員非常認真細緻地為訓練進行保障,我感到很安全。」馬蒂亞斯說。

中國載人航天合作不排斥任何國家

此次訓練中,兩位歐洲航天員的中文水平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大為吃驚。

曾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過的義大利女航天員薩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一段時間以來都在努力學習中文,兩個月後還將到北京進修。她表示:「我非常希望將來能進入中國空間站。」

「學中文已成為歐洲航天員的重要任務,幾名航天員已經學了三四年。」歐洲航天員中心訓練專家斯蒂芬尼·吉斯特說。

楊利偉介紹,2011年以來,我國和歐洲航天局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了不同層面的交流。2015年至2017年被雙方確定為技術交流階段,可互相參與航天員訓練活動。2016年,葉光富赴義大利撒丁島,參加了歐洲航天員中心組織的洞穴訓練,帶回了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這次海上救生訓練,是我國面向空間站建設和下一步運營進行的重要訓練,也是載人空間站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載人航天領域,國際合作是大勢所趨。中國載人航天發展也要走國際合作路線。」楊利偉說,我國載人航天發展25年來,形成了一整套獨立、系統的工程建設管理及人才培養體系;歐洲航天局長期參與國際合作,特別是在國際空間站建設及飛行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雙方各有優勢,也有許多共同需求。

此外,中國載人航天也已經和俄羅斯、法國,以及亞洲、非洲的多個國家開展了大量合作,並與義大利、聯合國外空司等國家和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

我國計劃於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楊利偉表示,未來的國際合作可以從多個方面開展。一是平台技術合作,可以是單項設備或組件、分系統乃至艙段級合作,比如空間站上預留艙段介面。二是空間應用合作,包括在空間科學應用及航天醫學等領域,採取聯合研究研製、搭載實驗等形式。三是航天員選拔訓練合作。「現在已有十多個國家提出請我們選拔和訓練航天員。」他說。此外他介紹,我國已與聯合國外空司開展技術成果推廣合作,向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推廣我國載人航天技術和成果,促進各國發展。

「我們不排斥任何一個國家,歡迎各國加入空間站方案設計,從建造到運營都參與進來。」楊利偉說。

猛戳視頻,了解這17天,中外航天員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攝影:朱九通

編輯:朱麗

審核:管晶晶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歪果仁都震驚了!10級強震巋然不倒,故宮古建抗震功夫了得!
搞事情?小心時空警察收拾你!還專治各種「時空錯亂」……
真的好會省!航天員尿液可製成食品補充劑,額…會好吃嗎?
針對80%人類癌症的「公共」基因找到!全球首個癌症病例圖譜,厲害了!
奇蹟!在世界最大風口上建世界最長公鐵大橋,中國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