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人人都會攝影的時代,我們還需要圖片編輯嗎?

在人人都會攝影的時代,我們還需要圖片編輯嗎?

GIF/89K

約翰·莫里斯。攝影/阿巴斯

7月28日,被《紐約時報》稱為攝影史上最偉大的圖片編輯——約翰·莫里斯(John G. Morris)在巴黎去世,享年100歲。

這位百歲老人在他80年的圖片編輯生涯中,曾為《生活》雜誌、《紐約時報》等媒體工作,也是馬格南圖片社成立以來的第一點陣圖片主編。他的去世,為今天的圖片編輯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莫里斯留給圖片編輯的思考

採訪/韓萌

撰文/韓萌 李婧怡

編輯/李婧怡

作為一名圖片編輯,莫里斯的傳奇「作品」都與戰爭息息相關:在《生活》雜誌工作時,他把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拍攝的諾曼底登陸照片及時送到了紐約,刊登在第二周出刊的雜誌上。

諾曼底登陸。攝影/羅伯特·卡帕

越戰時,兩張著名的戰地攝影圖片成為了人們對越戰歷史的珍貴記憶:一張是艾迪·亞當斯(Eddie Adams)拍攝的西貢區長爆頭處決一名暴動越共疑犯的照片,另一張是黃功吾拍攝的越南女童赤身裸體哭著逃離被汽油彈轟炸的村莊。

這兩張圖片的問世都與莫里斯有關:莫里斯當時在為《紐約時報》工作,他力主將這兩張照片分別放到了《紐約時報》兩天的頭版上,後來,這兩張照片都獲得了普利策獎。

「槍斃越共」與1968年2月2日的《紐約時報》。

閱圖無數的莫里斯自己也有不少攝影作品,2014年他出版了《法國的某處》並在連州國際攝影年展上展出。他說自己原本是打算拍下戰爭間的空白,但這些空白反而描繪了戰爭的真實圖景。

戰爭攝影貫穿於莫里斯的職業生涯,但除了對二戰的態度之外,他一直都是和平主義者。

約翰·莫里斯在巴黎家中。攝影/阿巴斯

相比於著名攝影師,站在圖片背後的約翰·莫里斯,中國人知道得並不多。映畫廊策展人那日松將莫里斯稱為真正的攝影英雄。2014年11月巴黎攝影博覽會期間,他拜訪了97歲的莫里斯,並得到了莫里斯簽名贈送的自傳Get the Picture: a Personal History of Photojournalism。他當場詢問莫里斯是否願意將這本書在中國出版並得到了同意。

那日松回國後把這本書拿給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社長殷德儉看後,出版社很快與莫里斯正式簽署了出版合同。目前此書正處於出版前的最後階段,可惜老人沒能親眼看到自傳中文版的面世。

約翰·莫里斯自傳。攝影/那日松

自傳的中文譯名暫定為《搞定那張照片》,殷德儉認為,莫里斯一生不知搞定了多少張照片,這本20多萬字的書,寫下的是一個傳奇老人的經歷,更是一部獨特的20世紀攝影史。

莫里斯曾對今天的攝影師提出建議:「在新聞業,我們的第一要義就是意義,是圖片中的真相——這張圖片有沒有說明什麼重要的內容?它是真的還是假的?而構圖和形式這些美學層面的問題則是次要的。一張理想的敘事圖片首先要有意義,其次,如果可以兩全的話,我們才考慮它的形式,比如好的構圖,因為好的構圖能讓人們將眼球聚焦在圖片上。」

1969年,約翰·莫里斯在曼哈頓家中。攝影/Librado Romero

傳奇圖片編輯的一生讓人唏噓,但他的建議更值得我們思考:如今新聞行業已經進入多媒體時代,圖片編輯的重要性還一如往常嗎?我們採訪了8位視覺工作者,讓他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嘉賓介紹

我們為何懷念約翰.莫里斯?

@那日松

如果攝影界也有英雄的話,他算一個,他是真正的攝影英雄。

@李楠

圖片編輯是價值觀的塑造者,是視覺傳播的核心。它必須要跳出攝影看攝影,要站在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待圖片,決定傳播什麼、如何傳播、以及怎樣延伸與反饋。

偉大的圖片編輯能夠使圖片在社會公共空間發生重要影響,而不僅是在攝影的小圈子獲得點贊。就像約翰·莫里斯的重要成就之一是說服他的主編髮表了那兩張越戰圖片,表達了對戰爭的價值觀,從而改變了大眾對越戰的態度。這比編輯圖片本身更重要。

@尤文虎

美國圖片編輯約翰·莫里斯的仙逝能在中國攝影領域產生一些震動,這多少讓人有些意外。但從朋友圈裡簡短的轉發文字中,還是能夠讀出這些感懷與嘆息背後所攜帶的語境,這與當下中國媒體行業的整體焦慮不謀而合,彷彿莫里斯的離世也帶走了圖片編輯最美好的一個時代那樣。

紙媒時代,圖片編輯重要嗎?

@李楠

這個問題讓人感慨。如果大家公認「圖片編輯崗位很重要」,那這個問題就不會在十幾年來一直被提出,這暴露出很多問題。

確實,也許最大的問題就是圖片編輯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理解與尊重。大部分攝影人認為圖片編輯就是剪裁圖片,排個順序寫點兒文字,再潤色一下而已。事實上,圖片編輯與攝影師的合作,不僅是提升影像價值,而是建立一個具備攝影師個人辨識度的視覺系統。

優秀的攝影師是少數,優秀的圖片編輯是少數中的少數。因為各方面原因和限制,很多圖片編輯還沒從照片堆里跳出來,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這一點,圖片編輯自身要努力改變。

有專職人員在傳播領域擔任圖片編輯的工作,是伴隨近代新聞史開始的,更具體地說,是應視覺傳播和大眾對視覺的需要而出現的。

1999年我成為了一個圖片編輯。當時國內高校沒有圖片專業,我學了7年新聞,在學校也沒聽說過圖片編輯,沒有人教圖片編輯怎麼做。現實對圖片編輯有強烈的需求,專業教育上卻相對滯後。圖片編輯必須在大量實踐中積累經驗,越是這樣越會發現這是個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工作。

首先,圖片編輯不但要編輯圖片,還要考慮生產和傳播流程、與讀者的互動以及後續新聞價值的延伸,這些都是圖片編輯通過考慮、統籌、指揮等大量實踐工作完成的。

同時,圖片編輯需要建立視覺價值觀,與所在媒體的價值觀保持一致,適當時要在某種程度上修正和推進媒體的價值觀。它需要站在社會的立場,從紛紜複雜的事實中提煉面向大眾的、有益和有效的價值觀,表達方式以圖像為主。

@那日松

圖片編輯從來都是一個重要的職業。媒體里,圖片編輯的地位永遠高於攝影師,這應該算是國際慣例。

但在中國正好相反。我記得90年代我工作的時候,很多媒體的圖片編輯都是由剛分配來的大學畢業生擔任,相當於是攝影師助理。嚴格說,那時中國沒有圖片編輯,也沒有這方面的訓練。

90年代末以後,國內媒體迅猛發展,媒體對圖片編輯的需求不斷增加時,其價值才真正顯現出來。有段時間,圖片編輯甚至成了一個熱門職業,但很多人也是濫竽充數。這麼多年,中國並沒有出現什麼特別牛的圖片編輯。

圖片編輯有很多種類型,報紙、雜誌、畫冊、網路等媒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專業要求。

我覺得圖片編輯也是藝術家,需要天份,比如強烈的新聞敏感度,完美的設計感和審美力,不是誰都可以做圖片編輯的。

我見識過三個牛逼的圖片編輯。第一個是在巴黎,法國攝影師閻雷帶我去見法國著名的畫冊編輯納希,他編輯的攝影畫冊社會性很強,發行量巨大。第二個是普雷基,普雷基這一生可能沒拍過一張照片,但他對圖片的感覺和開闊的編輯思路總會給你無限啟發。第三個就是約翰?莫里斯。

@明曄

影像對人和社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太大了,有些是間接的卻是深遠的。作為圖片編輯,我們要不斷審視自身的偏見和盲點,儘可能準確刻畫自己不了解、不相關的人群。

但傳統的編輯部里,照片就是配圖,攝影師和圖片編輯總被認為是陪襯,很不受重視。裁員時傳統的圖片部門肯定最先遭殃。

圖片編輯會被很多外行看成一個非常主觀、沒有技術含量的工種,工作成果很少能被量化。

在紙媒時代,圖片編輯的工作職責比較單一和固定。但今年年初,《紐約時報》在其公布的《2020戰略書》中特別提到了視覺的重要性,並相應做出了策略轉變,不僅計劃增加視覺領域的崗位,還要確保更多做視覺的人當上領導,讓他們不再次於文字,給自由攝影師漲了稿費,我覺得這都是特別值得高興的。

@周娜

在紐約學習時,我印象很深的是,做了11年圖片編輯的Amy Pereira介紹的Matt Black項目Geography of Poverty:攝影師帶著想法找到圖片編輯,一起慢慢發展這個題,針對不同觀眾找到不同受眾平台,制定不同發布周期和形式,從頭到尾根據受眾和項目做有意識地設計,如果沒有和優秀圖片編輯的合作,項目很難做到這樣有機生長,並呈現出複雜的層次。

今年7月,Fred Ritchin教授為我們示範編輯作品時說,他多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同樣的作品,不同的編輯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

弗里德·里奇(Fred Ritchin)教授為學生展示編輯作品。攝影/周娜

@殷德儉

圖片編輯是幕後之人,所以容易被忽略。編輯崗位的一種境界是看不出「創造」的創造,要調度好所有素材,最終把自己的思考和語言融合在作品之中。這個崗位特別重要,對從業者在專業素質有更高要求。

@楊深來

我經歷過紙媒黃金年代的尾聲階段,圖片編輯在絕大多數時候只是作為「選圖員」的角色而存在,工作內容單一,容易被忽略。它只是整個新聞生產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但又是重要的,因為圖片編輯是紙媒生產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尤文虎

十來年前,傳統媒體「執天下之牛耳」,圖片編輯作為一個半隱藏的職業,是不太為外界所關注的,這就正如知道羅伯特·卡帕的人永遠多於知道莫里斯的人那樣。

同時,一個圖片編輯不必去了解所有行業的媒體形態,他只需要熟知自己所在的媒體形態,耕耘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可以成為一個很出色的編輯。作為讀者,除了看或不看之外,是沒有太多選擇權利的,反饋或表達意見的通道也不如現在這樣自由暢通。因此,我更願意用「靜默地影響世界」來形容這一時期的編輯形態。

圖片編輯在轉變中經歷的陣痛

@尤文虎

媒體變革的發生,最為焦慮的莫過於原本應該優哉游哉的編輯們,從紛紛辭職的總編輯到轉型的普通編輯身上都可看出。和「在哪裡拍照都是拍照」的攝影記者和自由攝影師相比,圖片編輯身上所攜帶的媒體屬性實在是太強了。

@明曄

如今從招聘廣告上就可以看出,媒體對圖編的技能要求變多了,在許多地方圖編需要身兼數職,要能剪視頻能寫作,甚至要求會基本的編程。

雖然這聽起來有點恐怖也很不公平,但從積極的一面想,一名好的圖片編輯也是一名好記者和會講故事的人,手裡的工具多了,敘事的自由度也大了很多。從圖編和攝影師關係的角度上說,在大眾傳媒里,一張或一組照片的目的就是為了傳遞信息給觀眾、打動觀眾,並達到傳播最大化。

@楊深來

互聯網媒體時代,線上內容的傳播突破了傳統報紙版面的限制,帶來了更多表達方式的應用,也形成許多新的渠道有待填充。圖片編輯在這個媒體的轉型期有三條路徑:一是圖片內容運營側的編輯,二是視覺內容產品側的統籌、策劃,三是深入專業影像側的策展人。

每一個工種的重要性,恐怕不是這個工種自身所決定的,而是由在內容生產流程中崗位上人的輸出多少決定的。「有為才有位」,圖片編輯的工作內容相較紙媒時期變得更加複合、更加專業化,也更鮮活地加入到了新聞內容的傳播之中。

@殷德儉

一方面,圖片編輯要拋卻固有的、陳舊的編輯套路,老的條條框框有時會限制我們對圖像更廣闊的利用和認識;同時我們又需要特別優秀的圖片編輯,來告訴大眾視覺觀看的經驗和方法。

@那日松

在這個所謂的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個人的價值會更加凸顯出來。我相信圖片編輯的作用仍然重要,但可能它的要求也更高了,不僅僅要掌握新媒體技術,還要有更廣泛的觀看視野和專業的判斷力。但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媒體能培養和鍛鍊出這樣的編輯嗎?

@尤文虎

新媒體變革打破了圖片編輯「靜默地影響實際」的局面,它把圖片編輯從幕後推到了台前。

幾年前,各大新媒體布局的開始階段,在圖片編輯嚴重空缺的時候,大批攝影記者轉型圖片編輯或全媒體記者,緊接著,我們聽到了各大新媒體急需「產品經理」的呼聲。

顯然,這是一段新媒體發展過程中的陣痛。陣痛點之一是,他們要面臨一道技術領域的門檻。新媒體的總監們也面臨兩難:是從IT領域培養圖片編輯,還是讓圖片編輯學些寫代碼的本領?

不可否認,新媒體最終想要給公眾的是一個更為綜合的、值得沉浸的產品,而不再是像傳統媒體時代那樣零散的、相對獨立的內容。圖片編輯被迫成為整個產品鏈上的其中一環,而不是全部。

這是傳統圖片編輯的一個悲劇,但並不是圖片編輯行業的悲劇。只要傳播和視覺語言還在,圖片編輯的需求永遠存在。唯一擺在圖片編輯面前的問題,還是那道古老的選擇題:腦力還是體力?是真正站在用戶角度從「系統」層面策劃、設計一個產品,還是固守一隅專心做自己的手工藝?

@李楠

優秀的圖片編輯是有的,但能駕馭攝影專題或項目的就非常少了;能塑造價值觀、建立媒體視覺風格以及視覺生產系統的,就少之又少了。

李楠的攝影策劃。

李楠的攝影策劃。

李楠的攝影策劃。

大部分圖片編輯還是埋首在照片堆里,在視覺傳播的後端,只做了一部分圖片編輯工作。即使很多媒體設置了圖片編輯的團隊,但媒體呈現的圖片質量也並不高,原因很多,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並沒有發揮圖片編輯應有的作用。

新媒體時代的關鍵是機制轉型,而不是平台和載體、媒介本身的變化。在機制的轉型上,好的圖片編輯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當下,圖片編輯重要嗎?

@李楠

圖片編輯應該是視覺傳播的核心,擁有發動者、策劃者、評論者、監督者等多重身份,而新媒體更需要這樣的圖片編輯,新媒體本身就強調更多的變化。比如新聞的標準在真實客觀、公正上還加了互動、個性化、賦予情感等。

融合報道要求圖片、視頻、文字、圖表在移動端、網路端高度融合,但不是簡單疊加,實際上是要求有一個人要對被報道的人物和事件有深刻全面的理解。理解是基於傳播效果的終端控制反推生產,需要一種什麼特點和風格的產品,由這個思維出發決定不同的報道手段。

所有的不同如何有機地結合形成全景式的深入報道,產品又如何能夠被大眾喜聞樂見和便於互動參與?這需要有個人來掌控。比如,靜態和動態的影像有什麼區別?同一個報道里的兩個形式有什麼區別?在不同的平台,視頻和圖片的關係是什麼樣子?我們需要了解不同手段的差異性、強勢和弱勢。

在這個機制之下,這一角色最適合由圖片編輯來擔任。它需要了解讀者及視頻記者、攝影記者和文字記者的特點,才能精細地統籌報道。

所以,圖片編輯的可能性在無限擴大。比較樂觀的是,這給了圖片編輯更多的可能性。原來只是版面,現在,我可以在網路上做出輻射狀的、永遠不落幕的報道,這是更high的事情。

有時,圖片編輯和攝影師的主體性會受到影響,因為我們必須遷就手機的觀看方式。網路和移動端觀看方式的流動性和圖片的海量性,使得觀看不再有儀式感和深入感。從這角度講,圖片編輯感到了很多壓力,你拍一組再好的圖片報道,可能幾個小時內就會被刷屏淹沒。

但優秀的圖片編輯需要適應不同傳播環境和介質。因為圖片編輯的優勢是思想,是靠內在價值觀的塑造,而不是掌握了某個渠道和平台。

@周娜

在紐約學習,最強烈的感受之一就是照片編輯就像視頻編輯一樣,太重要了。

一堆照片和一堆素材一樣沒有意義,而一張照片出來的機會越來越小,因為確實是人人都可以拍張好照片。專業攝影師的區別還是在於表達,不是說捕捉到了一張就行,而是說視覺就是攝影師的語言。

弗里德·里奇(Fred Ritchin)教授為學生展示攝影書的編輯。攝影/周娜

我們當時有一堂課,大家從社交媒體上找十五張照片來自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同學介紹自己的國家,社交媒體上有大量的碎片圖片信息,對大眾影響非常大,在海量圖片的時代,對現成照片的編輯是非常重要的一塊工作。

@尤文虎

圖片編輯的職業選擇,從莫里斯時代其實就存在,總有一些圖片編輯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把報紙、圖書、展覽都作為自己的手段和理念擴展的一部分,以強有力的策劃者角色,發掘攝影師,推動攝影觀念的發展和更新。而更多的圖片編輯還是選擇了做默默無聞的執行者,無聲中支撐了整個行業的根基。

新媒體的發展並沒有讓這個行業產生質的變化,它只是把原來隱藏的語境挑明了:釋放你的野心,去擁抱那些只是看起來有點陌生的「高科技」,或者等著別人帶著他們的「高科技」來找你。

@殷德儉

現在,人們對圖片編輯的要求更高了。圖片呈海量增長,我們看什麼?怎麼看?如何處理圖像材料?每個人都天天要面對「圖片編輯」,比如每天發微信還要做個「9圖」編輯呢。

@明曄

現在,圖片編輯比以前更為重要。

人手一個相機,獲取照片的渠道變多了。2014年有數據說,世界上平均每天被上傳到網上的照片有18億張!有突發新聞的時候,很有可能最快、最合適的照片或視頻是一個普通公民用手機拍下來傳到twitter或微信上的。這種情況下,搜索和核實就非常重要,需要一些有專業能力的人來把關。

很有感觸的是,我在業餘的時間也拍照,對我最有意義的照片不一定是最能和觀眾產生共鳴的照片。所以,圖片編輯的角色就是和攝影師密切合作,幫助他們從複雜的故事中找到重點和敘事結構,看怎麼能讓故事達到信息和情感的平衡,把它們傳遞給儘可能多的觀眾。

@楊深來

圖片編輯的工作職責早就不應該只是字面上所體現的「編輯圖片」了。對我自身而言,我會側重於綜合的視覺表達,圖片不再只是唯一的手段,視頻、動畫或者是交互等形式都可以被運用到不同類型的故事中去。

而「圖片」編輯的功能,就是提供視覺講故事的解決方案。「圖片」編輯也需要在懂圖片之餘,了解學習更多的視覺形式。

整個新聞業的從業者都在不斷拓寬自己的戲路,圖片編輯也是時候扔掉「圖片」的帽子了,除非能在靜態影像領域做到足夠的專業。

你們現在都在做什麼?

@肖慕漪

我現在圖片和視頻都編,有時候還做數據和設計。從找選題、定拍攝採訪策略到後期包裝和呈現,每個階段都很重要。

在ChinaFile做一個Feature,從準備到發表的周期是一個月。視覺編輯不能只是看圖,我要做很多事實核查的工作,要查很多資料,要很了解這個故事。圖說基本要重新寫一遍,有兩個文字編輯反覆檢查。同時,我還要再寫一篇文章介紹這個故事和相關的信息。每一個步驟都挺嚴格的。

和其他媒體合作的時候,我最看重的就是這個合作的編輯是否嚴格和專業。編輯必須要以最嚴格的標準來工作,做到一絲不苟,寧願犧牲故事也不要犧牲事實。

不管多有經驗的記者都需要第三隻眼睛,跳出來幫助把關。畢竟記者在故事中很久,對故事很熟悉,需要由編輯建立起與讀者溝通的橋樑。

@楊深來

目前,「活著」正在經歷著一次改版,正在嘗試從傳統的靜態影像敘事向圖片、短視頻等融合敘事的方向做一些改變。

@明曄

我所在的部門主要是利用我們最好的圖片資源去講最有意思的故事。平時我主要做圖片編輯,採訪攝影師,給圖片故事配文字使其更有深度。同時,還在做一些VR/360的內容。

@周娜

我現在是自由攝影師,照片編輯需要合作,也需要我自己去嘗試完成,這個過程會要求自己去想我到底想傳達什麼。我有過和優秀圖片編輯合作的經歷,有時候對方會看到我的照片中我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相互呼應和非常重要的細節,這讓我自己對照片有了更多的認識。

@李楠

現在當然要同時考慮報紙版面和新媒體兩個平台的視覺運營。新的機制里,最缺少的不是內容採集和製作者,而是高端技術型人才。新媒體依託於新技術,我需要技術人員把內容「翻譯」成另外一種形式的「產品」,而不僅是「報道」。這對圖片編輯也是新的課題。

《南方周末》首先考慮的是視覺闡釋的深度,其次是社會影響的廣度。我們要的不僅是一個好作品。比如《吾城·吾鄉》是我們推出的長期攝影項目,千萬級的傳播量,到今年還有很多媒體平台主動來轉載,詢問第三季什麼時候出。我們很高興讀者形成了一種心理期待和長久的呼應。

不管媒體如何變化,我們的目標是能不能在這個時代、在人的心中留下有影響的東西。當然,這越來越難。

李楠策劃《吾城·吾鄉》。

新聞永遠是易碎品,永遠是在時間上不斷消失的東西,新聞從業者的成就感來自於與這種易逝性對抗的成功。圖片編輯面臨的問題也是這樣的。

討論

今天,你認為圖片編輯重要嗎?他們應該承擔怎樣的角色?

歡迎在評論中與我們分享。

穀雨致力於支持中國非虛構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了解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穀雨故事(GuyuStory)」,投稿與合作請發郵件至guyustory@qq.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穀雨故事 的精彩文章:

21年前一起上電腦興趣班的小夥伴們,今天都怎麼樣了?
他們用狗的一生,畫出了北京人孤獨的一面
興奮劑檢查,一場和運動員周旋的貓鼠遊戲
因為不想呈現一座符號化的富士山,她成了一名登山者
因為曾經「留守」,為人父母的他們如履薄冰

TAG:穀雨故事 |

您可能感興趣

攝影美圖:沒有朋友的人是孤獨的,人人都需要真情
能寫會翻譯的,我們需要你!!!
最好的愛,就是我需要你的時候,你都在。
最好的感情是:我需要你的時候,你都在
最好的感情就是我需要你的時候,你都在
當女人給你這些暗示的時候,就是女人需要你的時候!
女人在這時候,最需要男人的擁抱!你懂了嗎?
我的少女時代:人不需要在一個 不在乎你是誰的地方,浪費自己的人生
《馬戲之王》:你不需要每個人都愛你,最重要的人都在身邊就好
不需要代價的學習或者生活,您想要嗎?任何人都可以看一看
真正愛你的人,不會離你太遠,只要你需要,我就一直在
女人這樣「撩」你,其實就是在說「她需要你」,還不懂?
愛,就是我需要你的時候,你都在!(火爆)
也許還沒人告訴過你:你需要一個家庭攝影師!
在我需要你的時候…
手機可以看時間的今天,為什麼我們還需要一塊腕錶?
經常跟你這樣說的女人,肯定「需要」你,偷偷愛著你
擁抱你,在你需要我的時候
在這4個時刻需要你的女人,並不一定喜歡你
男人在這4個時刻,最需要女人,把握好了,他會瞬間愛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