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你覺得我一切都好,但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你覺得我一切都好,但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華裔小說家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講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在家重備受寵愛和關注的第二個女兒莉迪亞突然死亡,她的父母悲痛不已,傷心之餘,決定找出愛女死亡的真正原因。

GIF/1.5M

在白人母親眼中,莉迪亞是天才醫學少女,她從小就對生物化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能夠回答出母親提出來的數學問題,她終將成為著名的醫學家;在亞裔教授父親眼中,女兒成績優異,而且很受歡迎,擁有很多朋友,她一定可以融入白人社會。

然而,真相令他們感到震驚:這一切都是莉迪亞的表演,她立志要成為一名女醫生,只是為了完成母親的心愿,讓母親從此不再離開她;她假裝給朋友們打電話、愉快地聊天,只是因為父親看到她打電話時走路的腳步會變得異常歡快。

她不願意讓父母失望,更不願意讓母親離家出走的事件重演,於是她背起了父母沉重的期待,表現得優秀、聰明、受歡迎,但是,她的內心也有著深深的恐懼:物理考試不及格、駕照考試也沒有通過、同學們不喜歡她,甚至連唯一同情她的哥哥也要遠走高飛。

為了讓父母滿意,她一直不開心,她感到很累,終於她走到湖邊,踏上小舟,邁進水裡,這樣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

莉迪亞的悲劇結局可能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被期望」的現象並不少見。我們多多少少都經歷過被迫去取悅他人、與「別人家的孩子」競爭、按照既定路線完成人生中的各項任務、甚至使出全身力氣在別人羨慕的眼光中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但是總有那麼一些瞬間,我們會對這一切產生懷疑,感覺好像哪裡不對,內心中隱隱的擔憂也許隨時都會爆發,可是表面看起來,我們真的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被期望所帶來的壓力

在心理學家眼中,過度的期待屬於心理控制(psychological control)的一種,心理控制通常指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期望以及依據這些期望所表現出來對孩子行為的監控。

心理控制會迫使孩子將父母的願望放在首位,讓他們感到需要改變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去迎合父母。研究表明,顯性(如強迫)和隱性(如過度保護)的心理控制都會增加兒童的焦慮感,降低自我調節能力,引發他們的情緒問題。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更深刻地闡述了「被期望」所帶來的後果。他認為,一個足夠好的母親,能夠對孩子的需求敏感,並對此做出「個性化」的反應,這樣,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接納的,真實的自我就能發展出來,並因而具有創造力與活力。

相反,如果母親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忽視孩子的姿勢、表情或態度,反而給出自己的姿勢、表情、態度讓孩子去順從,這將導致孩子與真實的自我保持一種隔離的狀態,並發展出順從環境需要的「虛假自體」。

虛假自體隱藏了真實自體,這樣的孩子是通過一個順從的外殼與世界建立聯繫,他們時常感到空虛、無意義,無法與人產生真實的聯結。對於莉迪亞來說,這是她痛苦的真正來源,因為真實的她從來沒有被看到,她的父母所關注的,一直是他們期望中的那個女兒。

自主性作為人類的基本心理需要

被過度的期望還會損害孩子的自主性,自主性也就是他們感受到他們的行為是出自自己的意志。根據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主性是人類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自主性的滿足能夠為個體的積極成長提供充足的養分,讓他們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並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個體。

自主性之所以非常重要,還因為它對於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廣泛的影響。自主性能夠促進依戀、親密感,在一段關係中,更高的自主性會令關係中的雙方具有更高的滿意度及幸福感,他們的關係也會更加穩定。

同時,自主性也是人們真實自尊的來源,自主性被充分滿足的個體,能夠充分地感受到自我價值,這種價值感僅僅因為他們是自己真實的樣子,而不是任何外在的價值條件的載體。他們會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全身心地投入,但並不是為了因此獲得關注,他們不會因為成功而感到高人一等或者因為失敗而陷入抑鬱。

而自主性未能充分滿足的個體,他們的自尊建立在達到某些標準或者滿足他人期望之上,因此較不穩定,也較脆弱,如果要維持良好的感覺,他們必須不斷地贏得生活的挑戰,失敗對他們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自主性對人來說如此重要,但是它也極容易被剝奪,也許我們無法評價這是誰的過錯,但至少從這裡,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莉迪亞的脆弱,甚至連成功對她來說都只是勉強過關,因為她還需要不斷地為她可能的失敗而擔驚受怕,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她想要的,包括她的生日禮物。她從來沒有發自內心、出於自己真正的意志做過什麼,她的同學們不喜歡她,她也不喜歡她自己,無法成為自己的痛,也許真的只有死亡才能緩解。

一些微小可能不全面的建議

如果你也時常感到空虛無意義,以下一些建議也許會對你有幫助:

1、嘗試多花一點時間做一些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這些事情一定要是你能享受其中並能獲得意義感的,而不是為了獲得獎賞或者滿足別人的期待。如果你找不到這樣的事,也許可以回憶一下你的童年,你曾對什麼好奇或感興趣呢?

2、如果你對目前的生活有諸多不滿,感到它與你理想中的生活差距太大,也許你可以與信任的朋友或長輩聊聊,看看是否能想在現實中找到出口。

3、雖然問題總有相似之處,但是現實的情況極為複雜,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如果空虛和無意義感真的對你造成了嚴重的困擾,甚至出現嚴重的情緒問題,或者你有強烈的改變意願但卻找不到途徑,你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

GIF/227K

最後,我想用《無聲告白》里的話作為結尾:「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尋找自己對你來說,也許是一條異常艱難的路,但是能夠發現有哪裡不對,也許就是一個好的開始,願你,能成為這世上獨一無二的自己。

參考文獻

Deci, E. L., & Ryan, R. M. (1995). Human autonomy: The basis for true self-esteem. M Kemis Efficacy, Agency, & Self-Esteem (pp.31-49). Plenum Press.

Kosmala-Anderson, J. P., Wallace, L. M., & Turner, A. (2010). Confidence matters: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tudy of factors determining engagement in self-management support practices of uk clinicians.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15(4), 478.

Laurin, J. C. (2014). Parenting, self-regulation and childhood anxiety :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Ryan, R. M., & Deci, E. L. (2006). Self-regul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human autonomy: does psychology need choice, self-determination, and wil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6), 1557–1586.

斯蒂芬·A. 米切爾, & 瑪格麗特·J. 布萊. (2007). 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 商務印書館.

特約撰稿人

「小崔不抑鬱」

吱吱笑

大儒心理學院——D-paper planet 編譯組成員,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心理學在讀博士,高校心理諮詢師。

點擊展開全文

兒童心理問題從哪來?為避免孩子的心理問題家庭該怎麼做?
抑鬱,不是過度悲傷,而是拒絕悲傷!
產後抑鬱的誘因有哪些?如何對抑鬱的孕產媽媽進行心理護理?
命運的起點到底是誰定的?

TAG:小崔不抑鬱 |

您可能感興趣

「親愛的,我覺得自己遇到你好幸運啊,如果這一切都是夢該怎麼辦?」
我總覺得我自己不夠好,沒人喜歡我
我覺得你說的挺對的,不過你說的這些我一樣都沒有
當你覺得你喜歡的人也喜歡你的時候,一般是你想多了
「我特別不希望別人看到我的努力,因為這樣他們就覺得我不天才了」
你都單身多久了,這些不戀愛的原因我覺得真好
那些用了一次就讓你覺得特別好的眼影盤,你感覺你這輩子就只用它
為什麼他覺得你變好了,卻還是不願意跟你在一起?
我還是我,我不希望你們覺得我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別人說我們好,就覺得快樂,說我們不好,就覺得痛苦
有哪些人讓你覺得他們如果活著歷史一定會不一樣
我想要為你做一件我覺得是愛你的事情
兩個我自己覺得怕人的鬼故事,你幫我一下好嗎?
釣白蓮可能不是我的錯,釣這麼多我也覺得不好意思!
有哪一瞬間,讓你覺得他真的愛你
「斐然,我一直覺得你是最好的」
有些時候,我真的覺得我媽不愛我
這幾道印度的經典美食,他們看著覺得好吃,我們卻覺得慘不忍睹
我們並沒有說想要多分一點,我們只是覺得你是長輩需要好好照顧,沒想到這一切被我看到眼裡。實在是太失望了
我一直覺得,一個人愛不愛你,跟他聊天就能感覺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