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日本拿中藥賺得盆滿缽滿,國人卻還爭論要不要中醫

日本拿中藥賺得盆滿缽滿,國人卻還爭論要不要中醫

日本拿中藥賺得盆滿缽滿,國人卻還爭論要不要中醫


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模仿的民族,但學習模仿的對象基本只限於強者。這也是中醫藥在日本發展的邏輯。

中醫藥在日本復興

明治維新後的幾十年里,日本學校不再教漢方醫學。

到20世紀70年代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隨著日本經濟快速現代化,患慢性病、過敏性疾病的國民人數迅速增長,特別是老齡化帶來了大量的老年病。西醫對此常常無法解決,而中醫藥(漢方醫學)卻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中日建交也大大加強了中日文化交流,中國中醫藥的大量成果再度被介紹到日本。

日本政府也給予了大量支持。根據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原方,目前日本有210個處方受到普遍應用。1976年,厚生省正式將漢方葯列入健康保險,把主要的210個有效方劑及140種生葯列為醫療用藥,可以進入醫療保險,這樣患者個人就只需要承擔10%—30%的費用,大大鼓勵了漢方葯的應用。

隨即,中醫在日本實現復興,特別是漢方葯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日本拿中藥賺得盆滿缽滿,國人卻還爭論要不要中醫

日本一處漢方藥店

日本漢方藥廠有200家左右,漢方製劑多達2000多種。

89%的日本醫生會開漢方葯處方,處方用漢方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

目前日本6萬家藥店中,經營漢方製劑的達80%以上,在藥局、葯妝店的顯著位置,基本都能找到漢方葯。

日本拿中藥賺得盆滿缽滿,國人卻還爭論要不要中醫

一家漢方藥店的宣傳畫

日本民眾也非常認可漢方葯,近80%的日本人認為,漢方醫藥治療慢性病十分有效,60%的日本人認為漢方葯能促進健康長壽。

日本「帝國製藥」(日本一家製藥公司:編者注)生產的貼敷劑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膏體1.8萬噸,相當於12億貼,連接起來可以繞地4.2圈,產量居世界第一。

日本拿中藥賺得盆滿缽滿,國人卻還爭論要不要中醫

帝國製藥產生的膏藥


日本人為什麼走在了前面?

據說,日本醫學權威大肪敬節在彌留之際曾激勵弟子們:現在我們向中國學習中醫,十年後讓中國向我們學習。

核心期刊《中草藥》於2016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目前日本漢方葯佔據了全世界90%的中藥市場銷售份額。

日本漢方葯如何實現了逆襲?

日本拿中藥賺得盆滿缽滿,國人卻還爭論要不要中醫

中國引進的大塚敬節所著《臨床應用傷寒論解說》 《金匱要略研究》


1 政府支持

除了將漢方葯納入醫保體系,減輕患者採用漢方葯的藥費負擔外,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視漢方醫學教育。明治政府曾頒布法律廢止漢方醫學,1972年日本文部省批准綜合大學醫學部、醫科大學、藥科大學、齒科大學可開設傳統醫學教育課程。

2001年3月,文部科學省發布《教育核心課程設置》,漢方醫學教育被納入其中。到2004年,80所醫科大學全部開展了漢方醫學的教育。

政府還投資建立了一系列漢方醫藥研究機構,比如北里研究所附屬東洋醫學研究所、富山醫科藥科大學和漢葯研究所。

日本拿中藥賺得盆滿缽滿,國人卻還爭論要不要中醫

面向大眾的讀物


2 重視創新

日本的創新主體是企業。

日本製藥企業的科技人員佔全國科技人員總數的60%,其研發費用占整個國家投入的80%。日本的三大漢方葯生產企業(三共、津村、鍾紡)的新葯研發費用均占每年銷售收入的10%—20%。

日本漢方葯大多採取顆粒劑、片劑、膠囊劑、口服液等劑型,擺脫了水煎火熬的傳統中藥服用方法。為最大限度保留藥效,藥物提取過程採取溫浸提取、減壓濃縮、噴霧乾燥、真空冷凍乾燥等技術和設備。

日本拿中藥賺得盆滿缽滿,國人卻還爭論要不要中醫

日本「小林製藥」

劑型創新,讓服用漢方葯更加方便,也更加適合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在製劑外觀和口感上日本企業也進行積極創新:顆粒美觀、包裝精緻、口感好。一些漢方葯顆粒劑能直介面服,都不需要水送服,一改中藥粗糙、苦澀的觀感。

企業最能貼近市場,也最有活力。比如,日本「小林製藥」(日本一家製藥公司:編者注)瞅准「霧霾商機」研製出「清肺湯DUSMOCK」,大力向中國遊客推銷。因為中國遊客爆買,「小林製藥」計劃2017年把「清肺湯」的產量增加30%,達到約110萬包。

日本拿中藥賺得盆滿缽滿,國人卻還爭論要不要中醫

清肺湯DUSMOCK

日本在中藥「六神丸」的基礎上,加入人蔘、沉香研製的「救心丸」,年出口就超過1億美元。


3 嚴苛的質量控制

中醫給人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隨意」。上海中醫藥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邀請十六位資深中醫教授進行診斷,結果判斷舌質淡紅、脈象信息一致性都不到60%。

日本在漢方葯的生產過程中,就極力壓縮這種「人為」因素。

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頒布漢方葯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漢方葯都按這個標準生產。

日本拿中藥賺得盆滿缽滿,國人卻還爭論要不要中醫

改源感冒藥生產線

日本還專門出台了藥材種植規範,要求生產過程中盡量不用化肥和農藥,儘可能降低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對每個環節都有詳細記錄,以保證原材料的質量。

除了檢測性狀、乾燥減重等項目外,日本對於漢方葯中重金屬殘留量和農藥殘留量的監控非常嚴格。而且日本漢方葯對於鑒別和含量測定的要求非常高,普遍比中國中藥標準更為嚴格。

標準化,是現代生產的顯著特徵。標準化後的漢方葯不會與歐美標準發生衝突,顯然也更有利於漢方葯走出日本國門,被國際市場接受。

比如,津村製藥的「六君子湯」就被西方醫學界用來進行輔助抗癌治療。

日本拿中藥賺得盆滿缽滿,國人卻還爭論要不要中醫

漢方生薑湯


4 重視傳承

中藥原料、中醫典籍,是中醫藥的兩大法寶。

中藥強調「道地藥材」。「津村葯業」先後在中國建立了70多個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藥材種植基地。國內擁有最多GAP基地的中藥企業是同仁堂,而同仁堂GAP基地也才只有8個。中國生產的大量藥材原料出口到日本,日本進行加工再把成藥賣到全世界。

但是近年來日本漢方葯企開始加速中藥材國產化。比如,津村用青森縣八戶市的廢棄小學,進行藥用人蔘栽培國產化種植,在北海道2021年前年栽培量有望增加到2000噸,是2016年的3倍。

日本拿中藥賺得盆滿缽滿,國人卻還爭論要不要中醫

漢方葯原料展示

重視中醫古籍的傳承。不同於西醫,中醫的智慧植根於中國傳統古籍之中。現在日本漢方醫籍的藏書量僅次於中國,還有20多家漢方醫籍出版和翻譯機構,每年出版漢方醫藥書籍100多種。不僅注重古代書籍,日本還特別關注大陸和港台地區最新的中醫藥研究動態,在大陸和港台地區設立專門機構,收集所有中醫藥出版物,為其所用。

日本拿中藥賺得盆滿缽滿,國人卻還爭論要不要中醫

漢方葯原料

中醫在日本發展也並非盡善盡美。比如,日本對中醫存在「廢醫存葯」的情況等等。

但這卻給了我們很大的趕超機會,畢竟中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家寶。

別人可以急功近利、占其一端、為己所用,而我們必須發揚光大。



來源:知著

圖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告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北亞財經 的精彩文章:

受益中俄戰略互信,俄連續5個月成對華最大供油國,美國加入爭奪
在東京當導購的大連女孩:日本人擔心損形象,中國人怕遇黑導遊
農場火災,消防員救下豬崽;農場女主人答謝,就用豬崽肉做的香腸
日本企業相繼撤出手機市場,往昔手機大國日本或成另一個挪威
手機上也能畫漫畫?看這位新人類如何用指尖獲得漫畫大獎?

TAG:東北亞財經 |

您可能感興趣

張作霖不怕日本人,卻偏偏要受這個人氣,見了他就要裝傻罵人
日本:日本群島都可以不要,也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得到中國這塊地方
日本傳統婚禮看得讓人瘮得慌,在中國穿可能被婆婆打死!
又要人少又要景好,日本賞櫻去哪裡?
不要一出國就是日本韓國了,還有更多值得你去發掘的地方!
日本:這個千億寶藏勢在必得,非洲:不好意思,我們準備留給中國
二戰中最大的艦載火炮,日本人用不了它,美國人嚇得不敢打
根本不需要中國出手,這個國家比誰都更害怕日本東山再起!
日本有一座無人敢去的「鬼城」,超市商品不要錢也沒人要
這座對中國人來說很重要的城市,現在卻住滿了日本人
2年前中國這項太空技術,遭到美國反對,日本卻忍不住贊了,如今美國自己也要搞
中國有一「寶貝」卻不珍惜,丟掉後被日本人撿起,讓日本成功崛起
中國這個地方日本人最想得到,整個國家想遷徙過來,曾說死再多人也要拿下
中國動漫到底還是沒有能夠趕超日本
無恥!日本要求中國捕魚不能超過「規定」,要保證日本有魚吃
鏡頭下:日本一座無人敢去的「死城」,超市商品不要錢也沒人要
那個日本人不但自己冒充中國人在巴基斯坦騙吃騙喝,還想帶人去玩
日本愛情片要來中國上映,你看不看
隨著戰爭結束,日本人身高猛增,不僅是本國的努力,更要感謝美軍
這座城市對中國人很重要,如今卻住滿了日本人,還說想一直住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