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錯工作,你怨誰?
文/喻德武編輯/西西
很多人為選購一台手機,反覆比較,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選擇一份工作卻只花幾分鐘時間,甚至想都不想就定了。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01
「周末同學聚會,發現好幾個同學都混得不錯。想當初,他們的成績也很一般,就因為進了BAT,畢業還不到兩年,現在看就已經拉開差距了,待遇相差兩三倍!真的是選擇大於努力啊。」同事小曹不無感慨的說。
小曹的這種理論很有市場,什麼「現在的生活是你三年前的選擇」之類,很容易讓我們把今天遇到的問題歸咎到當初的選擇不慎上,總是有點追悔莫及。
那麼,今天遇到的問題與當初的選擇有沒有關係呢?
當然有哇!
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這裡,而是要進一步的思考:當初我為何沒有選擇去BAT?換句話說,問題的根本,不是你選擇的對或錯,而是你當初為什麼會作出那樣的選擇?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這個問題不解決,根據慣性定律,以後你如果碰到類似的問題,還會作出類似的選擇,並不會真正有改變。
在這方面我深有體會。
有一次我媽跟我話家常,說起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畢業後開了家室內設計公司,賺了不少錢,買了幾套房,很有出息。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比我低兩屆,高中學習成績不好,很難考上大學。我記得有一次,這個「別人家的孩子」還問我這個學長:考學這麼難,我該怎麼辦呢?我告訴他,可以學畫畫,以後考美院啊,誰知這小子後來真的去學畫畫了……
其實,我在上初中的時候,就展現出了畫畫方面的天賦,還擔任過美術課代表,不過後來沒有繼續,覺得這是副課,也看不到什麼前途。老師和家長也都認為:學畫畫是不務正業,考不上大學、學習成績差的才去學(赤裸裸的歧視啊)。況且,學畫畫費用很高,對於農家孩子來說,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GIF/999K
因為「考大學跳農門」的舊觀念造成了短視,因此失去了更大的發展機會。當然,並不是說我學畫畫後就一定有出息,這二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繫,但至少,對於畫畫這件事,我更感興趣,也更適合發揮我的長處。
02
一個認識多年的朋友最近離職了,問及原因就是公司離家太遠,一年多來,每天上下班太辛苦。對於她來說,傾向於找一份離家近的工作,更加輕鬆一些。
這有問題嗎?沒問題,太正常不過!只不過,當你過了三十歲以後,要更加有意識、有目的的選擇一份工作,而不是盲目的為了解決眼前問題去重新選擇一份工作,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逃離了眼前的「苦海」,結果又誤入新的苦海——以問題為導向,問題總是層出不窮,讓人不勝其煩。
如果現實和未來處在蹺蹺板的兩端,而此刻你做出的選擇是基於現實的,那肯定會影響到另一端——你的未來。「人窮志短」、「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樣的告誡並不少,但依然很多人前赴後繼。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個人目光短淺、只看重眼前呢?
一種是風險規避心理。這種狀況其實非常普遍,比如你離不開這份工作,因為這份工作會帶給你相對可觀的收入,即便你有很好的創業項目、想甩開膀子干,但考慮到老婆孩子一家人要養活,你不得不盤算:創業項目的成功概率究竟有多大?
九死一生還是一定會成功?這誰也沒法保證,與其冒險,不如守成,畢竟,生活中更多的情況是溫水煮青蛙,不逼到生存的牆角里,根本無需破釜沉舟,因為這樣的風險更小,也是大多數人正常的選擇。
人在很多時候,之所以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是因為對種種得失的計算,人總是要為自己找好退路。說到底,人的本性就是要趨利避害。
一種是心理安全需要。契訶夫筆下有個套中人,其實,我們很多人又何嘗不是那個套中人呢?這個套子就是你的工作單位,就是你不願意放棄的東西,感覺躲在套子里很安全!古典在《拆掉思維里的牆》這本書里提出了一個觀點:「很多人成了安全感的囚徒」。
那麼,職場上究竟有沒有安全呢?看上去你進入了一個「旱澇保收」的單位,高枕無憂了,但也許這是溫柔的陷阱,安逸讓你變的遲鈍,失去捕獵能力,隨著時間的改變,當有一天,這個單位岌岌可危的時候,你才忽然發覺,自己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
在多變的未來,誰也無法承諾給你一輩子的飯碗,這就是現實。所以我們聽到的最多告誡就是逃離舒適區,但是怎樣逃離舒適區?光靠令人恐懼的話語方法恐怕行不通,這與我們許多家長的教育方式如出一轍。
GIF/1.3M
這樣做只會引起焦慮,而不是指明方向、帶來行動。
一種是自我補償心理。為什麼很多人讀書,上了大學就放鬆學習了?一方面是大學學習環境和氛圍不同了;另一方面,覺得過去讀書太苦了,上大學後要好好「犒賞」自己。或者工作以後,經過拼搏和努力,存了一筆錢,想買一部車代步,感覺上下班擠地鐵太辛苦。
實際上,如果用這筆錢去投資,比如付首付買一個小小的房子,才是更理性的決策,但又覺得買了房以後,每月要還房貸,生活質量下降,壓力太大,還不如買個車早點爽一把,結果買了車以後再想買房,發覺房價噌噌噌往上竄,只能望房興嘆。
基金投資大師彼得.林奇曾奉勸:在購買基金之前,先買一套房子吧!說到底,很多人都有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窮人心態。
還有一種是眼界所限。根據屁股指揮腦袋的理論,坐井觀天也不能只怪青蛙,可能青蛙一出生就在井裡,它只能看到那麼大的天。
這種情況類似於在有些大公司里待久了,崗位分工很細,每天的工作任務重的忙不過來,一心撲在工作上,沒有精力和心思注意外面的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
大公司的確很有品牌影響力,但長期待在一個細分崗位上,會讓他誤以為自己看到的部分即全部,當有一天他走出去看看的時候,發覺世界早已經變了樣,他的那些自恃的「專業」已經成為過時的東西。
怎樣改變這種狀態?
03
有心理學家做過小孩子吃棉花糖的經典實驗,簡單說來,當你的孩子面對棉花糖(代表眼前的誘惑)的忍耐力越強,他們長大後會更有出息(更好的競爭力、更好的學習成績和社交能力)。
這個實驗與教育小孩先完成作業、再玩耍的道理是一樣的。先完成不喜歡做的事情,再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延遲滿足感。
延遲滿足感的好處一是能增加整體幸福指數,二是能夠得到後續更大的回報。中國有個顧愷之吃甘蔗理論,其實與這個實驗有異曲同工之妙,先從不太好吃的一頭吃起,這樣才能夠「漸入佳境」!
所以,從這個理論出發,有些要提拔當領導的儲備幹部,先要把他派到最艱苦的地方鍛煉,讓他接受不同的挑戰,一旦經受住了這樣的考驗,才能讓他承擔起更大的責任,所以說,「受得了多大委屈才能給與多高的位置」,這句話還是頗有道理的。
怎樣拒絕誘惑、突破自己,找到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說到底,在職業生涯當中,除了外部的環境刺激(氛圍),更需要主動的自我挑戰和自我更新,不斷去尋找能夠鍛煉自己的環境,並且學會在極端環境下冷靜思考和決策,迎難而上,唯有這種不斷的自我挑戰才能真正讓你成長。
克服職業選擇上的目光短淺,就必須跳出「刺激-反應」的生物反饋模式,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很大的自控力,這是一條充滿了艱辛的少有人走的路,唯有心懷夢想和願景之人最終才能到達。
-THE END-
點擊展開全文


※馬云:18年來阿里巴巴的7條用人之道
※策略奏效!康師傅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你的「差不多」,其實差很多
※任正非:如果員工感恩公司,那一定是我做錯了
※打破「中年危機」:職場投資這筆錢,要怎麼花才算有效?
TAG:MBA智庫 |
※死都不會畫眉?拜託,你工具就選錯了!
※女人選手鐲,是選「玉」還是選「黃金」?選錯了你會很後悔!
※床頭板怎麼選?這幾種材質你可別選錯了,我家選錯老婆天天罵!
※為什麼你總選錯人?
※孩子or工作,可不要選錯
※為啥木櫃選「自製」,而不是「廠制」?多虧木工提醒,才沒選錯!
※新房裝修踢腳線怎麼選?幸好老師傅給我解釋,不然都選錯了!
※如何挑選油煙機?很多人都選錯了,你選對了嗎?
※孩子沉迷手機?是因為你選錯書啦!
※益生菌沒效果?要麼是你吃錯!要麼是你選錯!
※衣櫃用什麼板材好?聽完老師傅的分析,才知道自己選錯了,血虧!
※裝修衣櫃找木工好還是定製好?知道結果我後悔選錯了!
※添置傢具,「衣櫃」選木工做還是定製好?還有人選錯,難怪不耐用
※水龍頭選純銅好還是不鏽鋼好?聽銷售人員分析,才慶幸自己沒選錯
※男人肯為你做出這些改變,說明你沒有選錯人,要珍惜!
※鐵觀音並不傷胃,只是你選錯、喝錯!
※行家揭秘:黃金手鐲選活口好還是死口好?選錯了後悔你都來不及
※畫眉毛不好看?關鍵在你選錯工具!
※選刀如選妻,選對了跟你一生,選錯了傷你最痛
※裝修窗帘你真的懂嗎?別再瞎選了,太多人選錯傷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