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龍昇:1960年代,人們怎麼花外匯券

龍昇:1960年代,人們怎麼花外匯券

文 |龍昇

在計劃經濟時期,發行過五花八門的票證,糧票、油票、肉票、糕點票、糖票、雞蛋票、豆製品票、煙票、火柴票、肥皂票、布票、棉花票、毛線票、工業劵及並不是按戶口本發行的自行車票、縫紉機票……從柴米醬醋鹽到針頭線腦、歷年曆月、全國各省市發行的各種票證估計有數十上百萬種。

有些票證不是一張印刷的紙片,而是限量計在戶口本、購糧證、副食本上的,比如你上副食店打了二兩芝麻醬,售貨員會在副食本上記明並蓋章。有些票證是補助給老紅軍、老幹部、外事工作者、乾重體力及危險工作的一些特殊的人群和產婦初生兒的,比如有種「高級知識分子補助油票」,俗稱「高腦油」。

這些票證發行期間,也有些不要票證的「高級點心」「高級糖」在市場上出現,它們高級不到哪去,但須出高價。記得當時京城流行一首兒歌:「高級點心高級糖,高級老頭上茅房。茅房沒有高級紙,一擦擦了一手屎。」它的前兩句基本一致,頂多將老頭改為老太太,後兩句則變化多端。

計劃經濟時期,還對有僑匯來源的歸僑、僑眷們,發放過簡稱為「僑匯劵」的「僑匯物資供應證」或「僑匯商品供應證」。1950年代初,一是有海外封鎖,二是國內有一種視接受外匯的人為吃剝削飯及與資產階級劃不清界限的觀點和措施,使得僑匯逐年減少。

僑匯不僅是歸僑僑眷賴以為生的保障,也是新中國初期的外匯來源之一,它的減少引起僑委和國務院的重視,最後出台了保護僑匯和鼓勵僑匯的政策和命令。僑匯來到了,但國家在實行統購統銷政策,糧棉油等生活物資是定量計劃供應,歸僑僑眷有錢了還是買不到更多的東西,於是出台了根據僑匯數額發給僑匯劵,憑劵可在華僑用品商店或指定商店購買一些緊俏物資和商品。僑匯票證似以福建省1958年發行的為先河,全國性的發行是在1960年。

以北京為例,記得最早的華僑用品商店開設在華僑大廈內,相當一個小賣部規模。沒多久,東長安街青年藝術劇院隔壁出現了正規門臉的華僑用品商店。在自然災害最甚時,那裡的商品是玲琅滿目令人羨慕的,不要說國產自行車,進口手錶也是有的,我在那裡買到一雙綠色膠底的白網球鞋,登在腳下很惹人注目。

那僑匯劵是百元、五十元、十元乃至更小面值的一大張紙,上面印著不同數量的商品劵、僑匯糧票、僑匯油票、僑匯肉票等。可以撕下來單獨使用。憑商品劵可在僑匯商店購買輕工業品,那些糧、油、肉等劵票則要去指定的糧店使用。記得最早去的是東單北大街路東的一家糧店,後來多了好幾家,比如宣武區的虎坊橋糧店。那些僑匯劵票有時會根據當地供應情況增加些新品種,比如文革前不久的油票可以購買花生米。我家有僑匯,曾受惠於僑匯劵,也曾以其幫過親朋好友左右鄰居的小忙。

發行僑匯劵好像是僑委的一位女科長提出的建議,但就在福建發行首批僑匯劵時她卻因此受到了批判和下放勞動改造。文革起,我從北京到了新疆,那之後北京和各地的僑匯劵好像廢止了一段時間。文革終,僑匯劵又重新得以發行,那因建議發行僑匯劵而又受批判改造的女科長也被平反。那兩年我在新疆鄉鎮郵局取僑匯時又得到了僑匯劵,但購買僑匯商品得跑到數百里、數千里外的喀什、烏魯木齊去,因此得拜託跑長途的汽車司機代購。

作者供圖:新疆僑匯劵

1979年,我從新疆回到北京,發現在西單商場里開設了攤位更多、物品更齊全的僑匯商店,比如有比一般商店便宜的進口「蛤蟆鏡」,比如有最新款式的燕兒把加快軸鳳凰自行車。就在同年,中國開始製版、並於次年的1980年,由中國銀行發行了比僑匯劵更牛的簡稱為外匯劵的外匯兌換劵,它流通於各地的友誼商店。

資料圖:蛤蟆鏡

記得北京友誼商店最早設在王府井北東安門大街,專供外國使領館人員及訪華外賓購物,而發行外匯劵時,它已搬家到建國門外大街。外匯劵比僑匯劵牛在它本身就可當作貨幣流通,牛在它可在友誼商店不必定量地購買糧油棉等物,還能買到屬於最新款式、甚至是外國品牌的衣服、鞋子、化妝品,比一般商店便宜地買到進口電視、空調器……

海外華僑華人的外幣匯款,國內親人從中國銀行取出的是人民幣加僑匯劵。改革開放後,大批華僑華人歸國探親,大批外賓來華訪問觀光,他們的身帶的外幣,除去在極少的涉外賓館可在結賬時使用外,均需先在銀行按匯率兌換成外匯劵方能使用。

外匯劵的面額有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七種,雖然是一種面額與人民幣等值的特定貨幣,但它在市場流通時卻有著高於人民幣的價值。曾在1979、1980兩年為進口日本設備出過微力,記得(也許有誤)那時美金與人民幣的匯率約為1:2.7,而實際上國營企業是按1:3.5購買的。到1981年,國家出台了官方匯率及外匯市場匯率的兩種並行匯率,其時美金與人民幣的匯率,前者是1:5.7後者是1:8.7。和人民幣等值的外匯劵,實際價值是人民幣的1.5倍。有上海朋友說他曾在上海的友誼商店,用290元外匯劵買到的海鷗DF單反相機,而市場價是450元。

因為這種牛,除卻友誼商店,外匯劵更在普通飯館和商店受到歡迎。比如在小飯館,花人民幣買倆燒餅,同面額的外匯劵則可買仨。比如用外匯劵在小百貨店購物,售貨員或會給你打些折,或會饒你個更小的商品。他們會以自己口袋裡的人民幣結入賬內,將同面額的外匯劵作為己有,拿去友誼商店購買緊俏貨和外國貨。這樣的行為是打了法律的擦邊球,沒有構成貪污受賄,因此是你知我知,並未受到打擊。此後不久出現的倒賣外幣及外匯劵,則是觸犯了法律,受到了打擊。

1980年我在北京友誼商店使用過幾次外匯劵購物後便出國了,兩年後的首次回國時,見識到了倒賣外匯劵的黃牛。北京的黃牛多是單挑兒的獨行俠,他們不在涉外飯店和友誼商店外邊轉悠,而是在華僑飯店及涉內賓館附近坐班待客。上海的黃牛一般不露面,而是派出徒弟級的「打樁模子」,戳在外國人、華僑、港澳同胞出沒之地和友誼商店附近。他們辨出可能的對象後,會湊近前去問句「外匯有伐?」你若答「有」,他便會將你拉到避人耳目之地去進行交易。那句「外匯有伐?」曾成一時的名句,它也因問錯人或遭人討厭,而促成了流行一時、印有「沒有」兩字的文化衫的出現……

作者供圖:外匯券

僑匯劵和外匯劵,帶有一個時代的烙印。僑匯劵及同時期出現的各種票證,打著計劃經濟時代的印記;外匯劵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初,打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印記。市場經濟的導入和發展,物質豐富多彩了,僑資和外資的大量流入使得國家對僑匯的依仗程度大大減低,全國各地的僑匯劵於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陸續消失,外匯劵也於1995年被廢止。如今的人們只要兜里揣著人民幣或信用卡,什麼東西都可以買得到了。僑匯劵和外匯劵在使用過的人腦中成了記憶,在沒見過、沒使用過的年輕人口中會吐出句「還有此事此物」的驚嘆。

但是,在票證收藏家的眼中手中,僑匯劵和外匯劵成了升值再升值的珍品。五花八門的票證,比如早期糧票,早在吃不飽肚子時用掉了,能收集到的多是後期的。曾擁有和使用過僑匯劵的人在全國人口占的比例畢竟是少數,能殘留下僑匯劵的人可能是有僑匯的大戶。外匯劵雖廢止於1995年,但它是1993年底由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1994年元旦開始停止發行的,其後的一年中,持有外匯劵的人儘快地將它花光了。因此能剩下的少數僑匯劵、外匯劵成了珍品。特別是外匯劵的印刷、圖案、紙質都精美於人民幣,適於保存,更為收藏家喜愛。倒是那時代曾到中國旅行過的外國人、華人,那時期出國留學又多次回國的人,手中多有找零的外匯劵。前幾年有國內朋友願出當年20倍的價錢收購我的幾張外匯劵,結果我將大多數贈送給了他,只留下一枚1元的當作紀念。

題圖為1960年代的北京

【作者簡介】

龍昇|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作家,現居日本福岡。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西閃:30年前就發現的醫患溝通方法,現在還沒人做到
拼上了身家性命的父母們,其實不知道孩子該怎麼上學
劉遠舉:為什麼說不能通過冷凍和克隆來實現永生
雲也退:自殺或活著,都只需要一個很小的理由
當孩子身患重病後,為什麼父親常常先撒手離開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1940-1960年出生59-79歲的中老年人,請看一下
再過20年我們來相會!獻給1960-1969年出生、49-58歲的人們
獻給1960-1969年出生,49-58歲的人們!
那些1960到1969年出生,50歲以後的人,看的流淚
1960到1969年出生,50歲以後的人,看的流淚
1960到1979年出生,40歲以後的人,請看看
11月18,送給1960~1979年生的人:晚上睡不著的時候看看
身份證1960-1979年出生,40歲以後的人,請看一下
身份證1960-1969年出生,50歲以後的人,請看一下
那些1960到1979年出生,40歲以後的人,請看一下
身份證1960到1969年出生,50歲以後的人,看的流淚
獻給1960—1969年出生的人!
不同年份屬鼠的2018下半年運勢 (1960,1972,1984,1996,2008)
身份證1960-1969年出生,50歲以後的人(看的流淚)
不同年屬鼠的2018下半年運勢 1960,1972,1984,1996,2008
身份證1960到1979年出生,40歲以後的人,請看一下
歲月台灣1960:屋裡屋外的童年
1996年、1984年、1972年、1960年出生的生肖鼠,戊戌年流年運程
老照片,1960-1970年,越南戰爭期間的街邊女
內蒙古1個縣,1929年建縣,1960年設市,1964年復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