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2020年前美製造業競爭力或超中國成世界第一?高校如何力挽狂瀾

2020年前美製造業競爭力或超中國成世界第一?高校如何力挽狂瀾

本文共3144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報告顯示,2020年前中國製造業競爭力下滑至第二,美國或升至第一。提升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不是提升到製造業就業的大學生人數,而是提升到製造業相關行業從業的大學生的能力和技能。

01

中國製造業競爭力滑至第二

2016年9月,德勤全球和美國競爭力協會共同完成的《2016年世界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發布。該報告預測,2020年前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將取代素有「製造業大國」之稱的中國位居世界首位,中國則降至第二。

這次報告是繼2010年、2013年後第三次發布,2016年的分析結果來自對全球製造業中550名行政官員進行的調查。該報告指出,世界各國製造業實力正在發生著顯著變化。報告預測,除了美國和中國位次發生變化,德國將穩居第三,日本則可能從目前的第十位升至第四位。報告指出,這些國家投資尖端製造技術,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創新、人才和生態系統。

無獨有偶,在《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發布一年多之後,2017年2月,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也聯合印發了《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對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進行了預測,一時間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於製造業發展、工科教育的廣泛關注。

《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特別指出了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人才需求預測。其中從人才需求增長量來看,預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最大,從2015年到2020年預計人才缺口為750萬,到2025年再增200萬缺口至950萬人。「電力裝備」是人才缺口僅次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領域,該領域人才缺口於2020年預計為411萬,但到了5年之後,缺口將猛增至909萬。其他人才缺口較大的領域包括「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而從人才需求增長比例來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增幅最大,為605.88%,其次為「農機裝備」(155.48%)。

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涉及面較廣,也是實現「中國製造2025」和提升中國製造業整體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如何填補製造業人才的巨大空缺是促進位造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02

缺口巨大VS就業比例下降

2020年前美製造業競爭力或超中國成世界第一?高校如何力挽狂瀾

如表所示,某些製造業領域人才缺口巨大,一些領域人才需求甚至以百萬基數增長。但近年來一些媒體報道卻聲稱製造業整體的人才需求量呈現下降趨勢,這是為何?這與某些特定行業的特點有關,也與製造業整體產業發展有關。

科學技術的發展給製造業帶來了強烈的衝擊,更多初級的或者偏向傳統的技術工人被解放,這直接導致相關工作崗位的人才需求量下降。與此同時,高級的、創新的、現代的技術工人需求量增加。而這就對中國高校特別是注重工科培養和職業技術教育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目前的製造業人才培養規模位居世界前列。教育部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高等學校本科工科類專業點數約1.6萬個,工科類專業本科在校生525萬人、研究生在校生69萬人;高等職業學校製造大類專業點數約6000個,在校生136萬人。儘管製造業人才培養規模龐大,但是近年來的調查數據顯示,到製造業相關行業就業的大學生比例在近五年卻呈現出持續下降的態勢。

由麥可思研究院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2011至2016屆在製造業相關行業就業的大學畢業生比例已連續五年下降。其中,本科生在製造業相關行業就業的比例從29.1%下降至19.4%,下降了9.7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生在製造業相關行業就業的比例從31.1%下降至21.4%,同樣下降了9.7個百分點。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越來越少地選擇在製造業就業,一方面可能是大學生主觀選擇的結果——受傳統製造業就業環境、產業和行業就業前景、工作壓力等方面影響,畢業生不願意去製造業相關行業就業。另一方面,可能與產業升級、人才培養質量不達標有關,這些因素都將導致產業、行業人才需求量大而大學生就業比例持續下降的情況出現。

2020年前美製造業競爭力或超中國成世界第一?高校如何力挽狂瀾

為了填補製造業相關領域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特別提出,要引導高校本專科招生計劃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擴大製造業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研攻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提高重點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比例。與此同時,還需要提升社會對製造業相關行業的認可程度,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孩子對工科教育的認知和興趣培養,努力提升高校工科人才培養質量,同時鼓勵更多高校畢業生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到相關行業就業。

03

改進工科人才培養+增加製造業吸引力並舉

提升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不是增加到製造業就業的大學生人數,而是提升到製造業相關行業從業的大學生的能力和技能。但是什麼是製造業相關行業需要的技能?高校又要如何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

從課程方面來看,2016屆在製造業就業的本科畢業生對核心課程的重要度評價為77%,高職高專為79%。同時我們看到,無論是在製造業就業的本科生還是高職高專生,他們對課程滿足度的評價均低於全國平均(73%)。在製造業就業的本科畢業生課程滿足度評價為69%,高職高專為72%。可以說,目前的高校課程無法充分滿足在製造業相關行業就業的畢業生的工作需要,他們對母校提供的課程有更高期待。

2020年前美製造業競爭力或超中國成世界第一?高校如何力挽狂瀾

除卻課程方面,這些過來人對母校的教學還有哪些改進建議?眾所周知,製造業對人才專業技能特別是動手實踐能力的要求較高,所以當進入製造業相關行業就業的畢業生被問及母校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時,「實習和實踐不夠」被再次提及。在製造業相關行業就業的2016屆本科畢業生認為母校教學最需要改進的方面是「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比例為70%,高職高專生為63%;其次是「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本科:47%;高職高專:49%)。

2020年前美製造業競爭力或超中國成世界第一?高校如何力挽狂瀾

其他方面,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楊秋波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強調了對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科技革命改變教育內容,信息革命改變教育模式,工程教育必須主動適應,幫助未來的工程師們建構起符合時代要求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並且更加註重培養創新創業能力。」還有專家指出,目前的製造業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產教融合不夠深入,學校和培訓機構基礎能力建設滯後等,都是高校在工科人才培養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傳統的製造業被認為就業環境相對惡劣、工作強度大、工作內容單一,因此導致社會大眾對其認可度較低(較新興產業),大學生不願意選擇到製造業就業。《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2016屆進入製造業相關行業就業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59%,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65%)。而在製造業就業的不同學歷層次的大學生對就業不滿意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數據顯示,2016屆進入製造業相關行業就業的本科畢業生對就業現狀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66%),其次為「發展空間不夠」(61%);進入製造業相關行業就業的高職高專畢業生對就業現狀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發展空間不夠」(63%),其次是「收入低」(61%)。因此,在提高高校工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改善工科畢業生的就業福利、發展空間和工作環境,也是增加製造業吸引力、提升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的必要課題。

2020年前美製造業競爭力或超中國成世界第一?高校如何力挽狂瀾

新聞鏈接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女性約佔全美勞動力的一半,但僅佔據29%的製造業崗位。簡單來說,這意味著製造商缺少能夠幫助他們填補重要職位的關鍵人才庫。事實上,德勤預測,到2025年,製造技能人才累計缺口——或由於缺少熟練工人而無法填補的職位數量——將增至200萬。女性將起到重要作用以幫助填補這一缺口。

美國運營管理協會與德勤全球共同發布了名為《活躍於製造業的女性:急流勇進、舉足輕重》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結果產生於來自製造業各領域(包括供應鏈)女性的600多份調查答卷以及對製造業高管近20次的採訪。本項研究的關鍵要點包括:

●近四分之三(70%)的女性表示,一旦她們開始了在製造業的職業生涯,她們會始終立足於製造業發展。

●受訪者表示,具有挑戰性、令人產生興趣的工作機會、有吸引力的薪酬以及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是最重要的就業考慮因素。

●為了在製造業中留住女性人才,最有效的舉措包括正式與非正式的導師制、靈活的工作方式以及提升樹立行為榜樣的主要領導人的威望。(美國運營管理協會網站,2017-04-21)

主要參考文獻:

[1]外媒:美國製造業競爭力將取代中國位居世界首位[EB/OL].環球時報,2016-09-26.

[2]葉雨婷.中國製造2025來了,教育準備好了嗎[N].中國青年報,2017-02-27(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

2020年前美製造業競爭力或超中國成世界第一?高校如何力挽狂瀾

2020年前美製造業競爭力或超中國成世界第一?高校如何力挽狂瀾

如需了解麥可思就業相關服務,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