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六經標本中氣系列之十二——從標本中氣淺論厥陰

六經標本中氣系列之十二——從標本中氣淺論厥陰

編輯/王憲貝校稿/ 張浩

niuhuanggongzuoshi.NO.115

此系列為張立山教授師門「六經八綱Brainstorm」講課交流中郭威師兄主講的「標本中氣淺論六經病」課程文字版,系統介紹了《傷寒論》六經病與臟腑學說的聯繫,並將經方醫案、門診病歷與六經理論相融合,一氣呵成,使人豁然開朗。

本次能夠約稿師兄,將此系列分享給諸位讀者,牛黃工作室倍感榮幸,向郭威師兄與各位熱愛中醫的朋友們表示衷心感謝! 文末我們開通了打賞功能,如果覺得文章寫得精彩,請不吝打賞,感謝!

六經標本中氣系列 作者:郭威

作者簡介:郭威,男,山東菏澤人,山東中醫藥大學七年制本科,後轉入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東直門醫院)攻讀碩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間,師從著名經方大家、東直門醫院呼吸科主任張立山教授,又跟隨恩師之師、第三屆國醫名師武維屏老侍診抄方。且於民間另拜嶺南陳氏經方傳承人陳登科為師。兼具傷寒方證、氣化兩派之長。現就職于山東省中醫院肺病科,願仍以中醫陣地為堅守,以療病患之苦為己任,上承經典,身必踐行。

六經標本中氣系列之十二

從標本中氣淺論厥陰

前文講述了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之標本中氣及經腑之生理病理,用藥組方。現只剩一項未論,即厥陰,厥陰一界,歷來爭議頗多,不揣淺陋,現將個人對其的片面理解陳述如下,茲以拋磚引玉。

厥陰者,厥陰風木是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素問·天元紀大論》),中見少陽相火。厥陰者,若落於臟腑,則為肝與心包,肝者木也,心包者相火也,故而本經界以足厥陰風木為本,以手厥陰心包為標,即厥陰心包+肝風木=厥陰風木,故可見厥陰風木的氣化狀態,是由肝與心包共同調節所產生的。加上其中見的少陽相火三焦,中藏膽,則肝與膽合成木運,三焦與心包合成相火運,所以本病應以木、火二象為主,而本經界之生理、病理及相應方劑構成,也當由肝、心包、三焦、膽四官所主、所生。肝為風木之臟,主藏血、疏泄,心包代心行事,以三焦為通路,主持相火的運行。且《素問·至真要大論》曰: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氣也,所以本經界病當以中氣之三焦相火為其主。且看厥陰病象,厥熱勝復,厥去不還則死,熱氣來複則生,所謂熱氣者,相火是也,前已在少陽篇中提及(六經標本中氣系列之七——從標本中氣淺論少陽),相火之用,乃君火之外行,天之六氣運行,夏即亦為君火移於相火,而前少陰篇亦提及(六經標本中氣系列之十——從標本中氣淺論少陰;六經標本中氣系列之十一——從標本中氣淺論少陰(二)),命門之火亦是一種特殊相火,可知相火才為人身可用之陽,使厥陰病能生之熱氣,自然即為相火。

若論條文,宋版厥陰病條文較多,前後語序也稍有差異,學界有一論點認為厥陰病篇其實為兩篇,後文中較多吐、利、厥等癥狀,在《金匱玉函經》中厥陰病後單獨列為一篇「厥利嘔噦病篇」,個人感覺確實有此必要。如「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一條,此例開頭以傷寒命名,後文亦與厥陰毫無關係,方證之白虎,雖治厥,但不應是厥陰此種急需陽氣來複之經界所能適用之方,故而此厥,應屬單論之厥,還不應是厥陰之厥。再看類似之厥證條文,均以厥、吐、利等為眼目,而厥陰之提綱證,卻與此類癥狀關係並不密切。且厥陰病前幾條均以「厥陰」開頭,而後文均以「厥」開頭或論述,此兩種描述自然不同。所以個人以為,厥陰病即為厥陰病,與後文厥、吐、利等病應有區別,單列一篇之解釋,更為合理,從此來看,厥陰病只4條,即326-329條。或曰,厥陰病主方為何?其實,厥陰病雖篇幅條文較少,但其病象與厥利嘔噦篇相合時,即可用厥利篇方,如蛔厥之烏梅丸等,如不相合時則隨證治之,此亦仲聖之法也。(即如前文論述太陰病時,太陰病條文中的方子亦不是太陰主方,可見本篇條文包含主方並非一定之理。)

且看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為小字),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吐蛔(為小字)。下之,利不止。有學者言,此不能成為厥陰病提綱,而337條「陰陽氣不相順接」才是厥陰病提綱,此即不明語序,不深究其意也。如上文所言,厥陰病與厥利嘔噦病本是兩病篇,只是因癥狀相似而前後呼應,流傳過程中混為一篇矣。再有,仲景提綱證語句模式十分固定,太陽篇為太陽之為病……,少陽篇為少陽之為病……,前五經均循此例,豈有厥陰不同之理?可見亦從反面證明了,厥陰病提綱與厥利病不同之理。厥陰病提綱不提厥,而厥利病中卻大部以厥為眼目,此即其二者之區別,至於原因下文會做分析。現仔細看厥陰提綱內容,厥陰者,「兩陰交盡」也(《至真要大論》),太陰、少陰均盡,入於厥陰,而自然之理,極則生變,此即為陰欲竭盡,陽欲初升之態,厥陰病,即陰盡陽生之過程之病,而厥利病之厥是陰陽不相順接之病,其實二者確有具體區別:陰盡陽生之病,或陰過盡,或陽過復,是轉化過程不利,而厥利病之厥,卻是陰陽順接過程不利,需知轉化與順接之不同,這亦是厥陰提綱證不提及厥之原因,即是轉化過程不利,一般不出現肢厥。

現再看條文具體描述,曰消渴,雖為小字,應指其不如其他提綱證常見,但厥陰一病,風木郁沖,相火為主,陰極生陽,陽氣過復,行暢三焦,消酌津液,故而渴,氣上撞心者,心中疼熱者,亦屬熱氣來複,直衝心包,飢而不欲食,食則吐,飢者,相火虛位,胃中空熱,似能消谷,實則生陽不足,陰尚未轉陽,故而不欲納食,強食則因不能消谷而吐。吐蛔(為小字),其之所以為小字,類比消渴,亦屬不常見之徵,即有吐有不吐者,所謂胃熱腸寒之理,其實略顯籠統,厥陰肝之體,所謂吐蛔者,即是相火過復,胃中虛熱,強食後引蛔出,又因不納而吐出,腸寒又應在何處?雖內經有「食氣入胃,散精於肝」之說,但並未強調肝腸之關係,故而厥陰者,腸未必寒,此乃正理也。再看下句,曰「下之,利不止」,即是很好的證明,需知太陰,少陰,均自下利,乃寒邪盛也,若厥陰亦腸寒或寒邪盛,豈不應自下利?為何仲景非強調「下之」,才利不止?結合前文可知,厥陰病之狀態,是陰陽轉化之狀態,妙在機巧,陰氣稍結,盡而生陽,類由出拳,需收回,才可外擊,一盈一縮之間,即見厥陰,此時其實並未有多少寒邪,並未有多少陽虛,反而提綱證多見陽熱過復之證,可見厥陰病其實是陰陽轉化時之不利也。雖如此,但並不代表不危險,如陰陽轉化過程不利,陰不能生陽,冬過不來春,則亦可能出現厥,即一厥不復,此時可能可能四末涼、吐、利等厥病。至此可知,厥陰病與厥病之不同,不可謂大,亦不可謂不大,其中技巧變化,只在一心也。

327條曰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是說厥陰經表證,中風者,外來風邪盜泄與厥陰經表,應表現為相應肝、心包經癥狀,仲景雖未明言,亦可推知。厥陰為陰,雖中風仍為陰病,脈微浮者,陽氣來複而沖和,衛氣外達,故而可愈,此即所謂「陰病見陽脈則愈」,而不浮者,陽氣不充,則不能外達驅邪也。328條曰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此可聯繫前二陰病,太陰欲解時在亥子丑,少陰在子丑寅,厥陰即在丑寅卯,陰病之欲解時,病癒陰而時愈陽,即見陽氣逐漸外達初升、陰極而生陽之勢,至厥陰時,已與少陽之解時相重合(寅卯辰),可見陰極而生陽矣,正因夜半後,陰中陽也,本身已孕育有一陽生機也。此亦是從另一角度證明厥陰為陰陽轉化,而非陰陽順接也。(若要相順接,應分界明顯,比如丑寅卯為厥陰,辰巳午為少陽)。再看329條曰,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從此句亦可看出厥陰有重有不重,與整體較重之厥利嘔噦篇不同,渴者,熱氣來複過度,消酌津液也,此時無邪氣,亦無明顯正虛,只需少少與水以補充津液即可,亦可見厥陰病病形之特點。

而自330條開始,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此在《金匱玉函經》中,已屬於厥利嘔噦篇,個人也認同此句為分界線,先後秩序已不相同矣,後文專論厥、吐、利等病,涵蓋多經之病,有熱有寒,非厥陰一經能統領也。本系列以六經為主,厥吐利篇待以後再論。

至此,仲景六經辨證之六大經界,已分門別類、條分縷析的較為清楚,如有錯漏,望同道討論、指正。仲景之學,注家眾多,角度紛雜,本系列僅以標本中氣為基礎,以臟腑經絡構架,著重分析仲景方證之氣化,以期更明其理。學者需知,方證相應者一端也,氣化升降、臟腑經絡者,又一端也,聖人曰「允執厥中」,中者,不可偏也,中醫者,中和之學,若僅執一端者,不亦陋乎?

「六經標本中氣系列」分享文章的連載已結束,謹代表全體工作人員感謝郭威師兄為我們帶來的精華分享,感謝廣大讀者對本公眾號的支持與鼓勵,牛黃工作室將為您帶來更多優秀文章,敬請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黃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牛黃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