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同期三代领导人的素质比拼

明清同期三代领导人的素质比拼

本人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的新作《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正式面世,敬请阅读选段4——

明清同期三代领导人的素质比拼

熟悉明清史的读者应该知道,清建立于公元1616年,起初叫“后金”,是女真族的一个分支——建州女真所建。这个政权在没有统治中国之前,没成“朝”前,它只相当于中国一个地方少数民族自治政权,与统治中国大明王朝并存了30年。前清和晚明,是同时存在的。而就在这三十年间,明掉队了,清后来居上,乃至取代了明。这是为什么?

明清同期三代领导人的素质比拼

一个重要因素,出在三代领导人的素质上。

万历皇帝朱翊钧VS后金大汗努尔哈赤。

这是公元1616年,明清两个在位皇帝。

从年龄上说,他们差不多。万历皇帝53, 努尔哈赤57。都过了知天命之年,在古代,接近老年人了。人生经历和政治经验应该都是不浅的。

但是,在政治抱负及其精神状态上,他们差距明显。

“有些人活着,其实已经死了”。万历皇帝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对这个万历皇帝,熟悉历史的观众可能比较了解,他是明朝倒数第四位皇帝,又称明神宗,本名朱翊钧。他政治作为不大、历史名气不小,因为他创造了明朝皇帝两项历史记录,一是在位时间最长,48年。二是不上班时间最长,28年不上朝。万历年间,很多大臣从参加工作直到退休,也没能见皇帝一面。不知道这位领导长什么样。

显然,“懒”是这位皇帝的第一个特征。

除了“懒”外,还有“昏”。诸如对待他的老师、明代唯一配称政治家的张居正,就显示了他的昏。张居正的“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改革明明是为你老朱家江山永不变色设计,却被好心当作驴肝肺,给废了。愚蠢而又勤快,这样的皇帝是无用的;愚蠢又慵懒,这样的皇帝无可救药。万历就是后者。

而他遥远的对手努尔哈赤,却是恨不得将时间掰成八瓣花的“惜时如金”的人。更要紧的是,他是一个大明白人。勤奋而明智,想不成功也难。

努尔哈赤成功之道主要两点,一是勤奋,二是凝聚力。看看他的发家史。25岁的努尔哈赤还只不过是一个中层军官——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他接过祖父觉昌安遗留下的十三付铠甲要单练时,兵力不足百人。但是,历经30余年时间的艰苦斗争,这个中层军官却先后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靠的就是这两点:勤勉和凝聚力。明末时期,女真各部首领都有统一称雄的愿望。但他们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都远不如努尔哈赤。凭借着独有的拼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努尔哈赤的兵马从起兵时不足百人的队伍,很快发展成女真诸部中最强大的力量。努尔哈赤的成功,是一仗仗打下来的。他是个感召力非常强的头儿,每当作战,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战后犒赏对各部人马一视同仁,凡归服者均授官职,宽容一人团结一大群体。他常说:汉人也好、女真人也好、朝鲜人也好,谁也离不开谁,抱住团天下才能太平。此言此行,就相当具有感知力、凝聚力,成为“始皇帝”已是众望所归。

如是威望,岂是慵懒的万历老皇帝可比。

天启皇帝朱由校VS后金二世可汗皇太极。

这是公元1626,明清两个在位皇帝。

朱由校25岁,皇太极34岁。年龄差距并不十分大。

但是,政治水平差太远。

朱由校是个基本不具备执政能力的青年人,他的准文盲文化程度,令其连内阁草拟的圣旨都不能完整读下来,从而不得不将执国的大事托付给身边太监。要命的是,他最信任的秉笔太监(魏忠贤)也是大字不识。

一个半文盲高踞于皇帝的宝座上,而另外一个纯文盲当上了皇帝的主笔,替皇帝拟写朱批,怎么说起来都荒唐可笑,这却是明代中国政坛的一个事实。

这个明朝倒数第二的皇帝,为什么素质这么差?

说起来也不能全怪他,而是不正常的成长环境所至。因为父亲(泰昌帝朱常洛)从小不招爷爷(万历皇帝朱翊钧)待见,所以,朱由校这个皇长孙自然也常在万历皇帝的视野以外。直到爷爷临死,他才被册立为皇太孙,有了受到正规帝师教习读书的机会。但刚开始认识字,读了没一个月,就轮到他主持政局了。因为他的父亲登基一个月就撒手西去,按照皇权的合法性,轮到他接班,不接不行,可见,他当皇帝完全没有知识与心理等各方面准备,属于“赶鸭子上架”。这一年,朱由校刚16岁。

16岁的朱由校看上去已经是一个少年了,但文化水平还比不上如今高小学生。稀里糊涂成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君主。整整7年中,他的心智似乎一直没开化。他的最大爱好,不是政治,而是游戏。 史料显示,他在“从政”的七年间,不读书,不看奏章,不批军机,最爱干木工活,天天在木工房里挥汗如雨,日以继夜做自己琢磨出的小摆设,小玩具。有人说这个皇帝是天下第一木匠,手艺不输鲁班。但后来他的木雕工艺品并没有传世,说明他的雕刻功夫并没有像宋徽宗的书画那样入流,史书称其木制品“巧匠不能及”,也是成心抬举,言过其实了。

画家很难搞好政治,木匠的政治才华更是零蛋。这样的人当皇帝,等于是让猴子去游泳、让鸭子去爬树。

明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就是这样一个人。那么,他的对手,敌国正数第二代领导人又是个怎样水平的人呢?

皇太极,在努尔哈赤的诸子中,排行第八。

因为游牧民族“重武轻文”的传统,他的文化程度也并不比朱由校高很多。但是,他能把书和实战结合到一起,的确是能力超强的体现。史料记载,小时候皇太极通过学习,通晓满文略通汉文,尤其喜欢读明朝人罗贯中编著的《三国演义》。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做事经常仿效三国人物,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

皇太极虽然是努尔哈赤的爱子,但是却没有养尊处优、躲在家里喝酒享乐,而是和其他女真少年一样,五六岁开始学习骑马射箭,八岁时他就能驰骋山林,弯弓射猎。皇太极从十二岁起,就开始管理家政。努尔哈赤的家庭关系很复杂,皇太极有十几位庶母,十六个兄弟,八个姐妹,再算上幕僚、护卫、文书等人,都要接受皇太极的管理和调度。

通过大宅家政,皇太极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较早的领略了人情世故,培养出过人的管理能力。努尔哈赤去世时,其政权所辖,已是一个多元族群的国家。皇太极面对的,就是一个内部矛盾错综错杂、对立日益尖锐的国家。他一面继续发展努尔哈赤创制的八旗制度,在满洲八旗之外,分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让各族群都有人口纳入旗制,因俗而治,以汉治汉、以蒙治蒙。另一方面对女真族人,他强化汗权,并以国语骑射来塑造认同。一个政治人物不凡的标志是战略眼光,皇太极就具有这种眼光。他曾言“取北京如伐大树,先从两边砍,则大树自仆”。可见,其政治军事水平,不是战术家,而是战略家。虽然他没有活到清军入关的那天,但他的大一统战略,可以说,临终前已经水到渠成。

一个皇宫里的木匠,一个战场上的巨匠,俨然不可同日而语。

崇祯皇帝朱由检VS前清摄政王多尔衮。

这是公元1644,明清两个最高领导人。

朱由检33岁,多尔衮32岁。后者还比前者小一岁,但其势前者望尘莫及。一个是开疆拓土的英主,一个是丢了江山社稷的亡国之君。

明崇祯帝朱由检临死前,大明土崩瓦解,手下重臣纷纷降了多尔衮。

那么,崇祯与多尔衮,到底差距在哪里呢?

作为一个领导人,最要紧的是识人用人这项能力。

崇祯皇帝统治时期,大明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我们可以替崇祯皇帝算算这笔账,自崇祯皇帝执政之后,从卢象升到袁崇焕,他毁掉了多少股肱之臣——

从公元1627到1644,崇祯在位17年,前前后后换过50位内阁成员,14位兵部尚书。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总督多达11人,杀死巡抚11人、逼死1人。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判刑的高级官员多达数十人。 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三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具有大臣资格的官员就多达145人,这个数字几乎占当时具有大臣资格官员的一成比例。 也就是说,崇祯手下十分之一大臣,都是被废的罪人。

纵观崇祯一朝,并非无人,袁崇焕、祖大寿、卢象升、孙传庭等等,都是一时杰出的将帅。文官如文震孟、刘宗周等等,也都可圈可点。然而,这些人的下场都是悲剧。令皇太极胆寒的袁崇焕和直声满朝的翰林院庶吉士郑鄤,以千刀万剐的酷刑被处死。在剿“寇”战场上曾俘获高迎祥、几乎使李自成全军覆没的卢象升和孙传庭,在谗言中一个受重惩,一个被下狱达3年之久。最后,在监军太监的淫威和朝廷的瞎指挥下,两人均无谓地战死,死时卢才39岁,孙也不过51岁。

由能臣的命运可见君主的品能,崇祯皇帝,志大才疏,生性多疑,反复无常,理想和能力严重不匹配,要命的是,他又很勤快,是个必须折腾的领导。在这样领导折腾下,股肱之臣只有两条路可走:一者牺牲;二者投敌。就是不能伴君太久,否则会死得很难看。

就拿宿将卢象升来说,得到崇祯的重用却得不到崇祯的信任,崇祯派他打仗却不放开兵权,卢象升作为堂堂总督,真正能够完全控制的人马不过区区六千人,如何能打赢国家级别的大战役?最后,这个股肱之臣所能做的,就是只求一死。因为他明白,回到这样的朝廷,自己也早晚会成为“第二岳飞”,与其窝窝囊囊地回去让主人整死,不如战死疆场马革裹尸。史曰:文官不贪财,武将不畏死,则天下太平矣!而一个皇帝,一旦逼得股肱之臣心死,则天下易人亦不久矣!

即便是洪承畴这样降了清兵的贰臣,也不排除迫于崇祯的压力所致。洪承畴自知打了败仗回去没好,不会得到崇祯的宽容,不如改换门庭,一降了之。

主子的性情决定臣下的工作作风。在崇祯这个用人不信、用人不专的皇帝手下做事,大臣没有一点安全感,朝中人人自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作风也是主子逼出来的结果。在反复无常的主子手下,只有“牺牲”能博得最终好评。崇祯皇帝特别希望大臣以牺牲来报答皇恩,如果你不“牺牲”,就得不到褒奖,甚至很难善终。

在这种几乎变态的“崇拜牺牲”氛围下,大臣不想被皇帝毁掉,就只能一边应付做“准备牺牲状”,一般寻找自己的生路了。这是任何一个不想白白送死人的本能反应,如何怪得了大臣?怪只怪小儿崇祯,不识人事,对大臣们的人性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而多尔衮这边呢,在识人用人笼络人心上,绝对是个高手。

作为清兵入关的主宰者,多尔衮拉拢人心的功夫一流,对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四位汉臣,极尽拉拢之能事。在皇太极身边长大,并受到言传身教的多尔衮,深深懂得如何利用汉官汉将来达到他的政治目标。他哥皇太极为了劝降崇祯宠臣洪承畴,把老婆孝庄都搭上了。据传,庄妃在监禁洪承畴的三官庙中前后逗留了几天几夜,方才说服洪承畴投降,而有人认为庄妃是在一天一夜之间解决了问题。不过,不管怎么样,这足以说明皇太极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是敢于舍本。连老婆都能祭出的人,或不能称之为大丈夫,但却昭示了为夺天下不惜一切代价的另类霸道。作为皇弟,多尔衮耳濡目染,能不看样学样吗?

皇太极死后,他不仅“继承”了嫂子孝庄,而且把哥哥的笼人术运用得如火纯青。

多尔衮深知,要想征服中国,就必须继承哥哥皇太极的大略:“以汉攻汉”。用“汉奸”的力量来击败明朝政府军与农民军的反抗。

如何无需自己血染沙场、而让汉人死心塌地为清室卖命呢?

多尔衮绝对有招。第一招:封官许愿。清兵入关后,多尔衮力促清廷,加封明朝四大降将。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各授予金册金印、帽顶服饰,并举行豪华的仪仗,盛大的排场,为“四王”亲自颁奖。

第二招:暖心关怀。在统一大战进行时中,交多尔衮曾特别嘱咐吴三桂,今后遇有战斗,只须“发纵指示,不必身先士卒”。要他发号施令,不要亲临战阵,也不必与士卒一样冲杀。多尔衮代表朝廷发出的这一指示,只要吴三桂这帮汉人降将明白,清廷对他是多么关心和爱护。

新主人的器重与关爱,令明朝降将吴三桂等人身价倍增,特别卖力。他们果然不负多尔衮和朝廷的一番苦心与期望,以汉灭汉,迅速打开了新局面。后期在汉中为清打天下的,几乎都是汉官汉将,他们为新主子能谋能战,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终于把难以对付的抗清力量镇压下去。一下子就为建州女真人打下近三百年的中国大好河山。多尔衮也就此完成了父兄没有完成的大业,摘下了甲申年中国政权这颗最大桃。

看完前清与晚明三代领导人的素质比拼,今天的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从大的方面来说,大约有这样的启示:如果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尤其连续三次选对最高领导人,那么足可以促就一个民族的飞跃。反之,则会令一个民族万劫不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万军 的精彩文章:

读史是为了“鉴”更是为了“进”
袁世凯兄弟吸取了朱元璋战友血训
《资治通鉴》无解的李世民上位难题
平庸之恶:五朝不倒翁冯道的好人本质

TAG:程万军 |

您可能感興趣

伊拉克迎来一个反美斗士领导人?此人曾谋划打死多名美国大兵!
接连出招“打假”!这些外国领导人有多讨厌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