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氏銅藝傳承人曾憲高

曾氏銅藝傳承人曾憲高

曾氏銅藝

一塊銅板,敲打出古色古香的黃鶴樓、栩栩如生的大龍蝦;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承襲了傳統匠人特有的風骨······

提到武漢的老街,漢陽西大街可以說是漢陽千百年時代變遷的縮影,幾千米的小商鋪長廊見證著城市的繁華和滄桑。在漢陽西大街25號,一間不足8平米的手工制銅鋪在這條人來人往的武漢老街上家喻戶曉,這便是武漢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曾氏銅藝。

每天清晨,敲打銅片的叮叮聲就會迴響在這條老街。打銅的師傅一頭花白的頭髮,右手有些彎曲變形的中指,是長年手持鉗子、鎚子練就精湛銅藝的最佳見證。這位師傅便是曾氏銅藝的第四代傳人曾憲高。

曾憲高13歲跟隨父親先後在漢口花樓街、黃陂街一帶開設打銅鋪。「父親是學的這一行,老人們都是做的這個,過去我和我弟兄三個都沒讀什麼書,13歲開始做這個,我很快就接受了。」那個年代沒有鍊鋼和流水線,家家戶戶都離不開銅製品,老百姓用的鍋碗都得靠銅匠用鎚子,一個一個打出來。

由於從小就生長在銅鋪的火爐旁,每天看著父親打銅,沒幾年工夫,曾憲高就出師成了一名正式的銅匠。20歲那年,就有了6級證書,成為花樓街一帶的頭牌銅匠。解放後幾年,銅資源開始減少,銅鋪拿不到材料,生意也就做不成了。後來,曾憲高來到漢陽小型客車改裝廠打工。

儘管在廠里乾的還是鎚子活,但制銅的手藝卻無處可施。1986年,曾憲高退休後搬到了漢陽,決心重拾手藝,在自家門口擺起了攤。從此,街坊鄰居都把破損的鍋碗瓢盆拿到他這裡修補,顧客絡繹不絕。但是,曾憲高並不滿足於此,他開始尋思著製作些銅藝品。

曾憲高的第一件作品選擇了做蓮藕。不像其他銅匠,沒有圖紙沒有模具,一切都只能憑藉心中的感覺。蓮藕、蓮蓬、蓮花,還有恰到妙處的魚和蜻蜓,全程用鎚子把銅皮敲成各種弧度,耗時大半年的「荷塘秋色」就這樣誕生了。

「藕的窟窿都有要求,還有藕的癤疤,藕帶、藕須子、什麼東西都有。做好後我就跟街坊說,我說你們把我這個藕拿回去炒了吃了吧!她們一看,說您這個假藕是泥巴藕像真的一樣。我就是要這句話。」

耗時一年製作的銅版「黃鶴樓」則更精妙絕倫,半人身大小的黃鶴樓用了11.5斤的黃銅,按照黃鶴樓實物縮小100倍。每層12個飛檐翼角,梅花門按鈕,每層樓的門都可以伸縮打開。

「做這個作品的時候,我當時是擔心什麼呢?每層的這個角,你站在側面看,它都必須要是對稱的。我當時心想這個角該怎麼做齊呢?它如果只是一個角對齊,那就好做;但是如果要它的四邊都是對稱的,那就不太好做了。」

這件銅製黃鶴樓在2012年舉辦的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展評中榮獲藝術設計比賽優秀獎,「曾氏銅藝」也在當年被列為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十幾年來,這間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內慢慢擺滿了各式各樣精緻的銅藝品。鎮店之寶還有一副銅製二胡,這幅二胡是曾師傅花3個月手工打造。從淬火,鍛造,都是在店裡完成。曾師傅還現場給我們拉了一曲,塵封多年,音色卻依然醇厚。

一件銅製品從選材到剪裁,然後不斷敲敲打打,直至整個作品完成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故事,亦承襲了老人家身上傳統匠人特有的風骨,不少人慕名而來想要高價購買,都被曾老拒絕了,他告訴我們,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完全源於興趣和熱愛。如今曾老年歲已大, 有些力不從心,手上的活也沒有以前多了,但只要曾老開門打銅,就會吸引眾多街坊、路人圍觀。

GIF/1621K

「我這個曾氏銅藝,一塊銅板,你要敲一個什麼東西,我能敲整的就跟你敲整的,我要說明它的藝術性;不能敲整的,鎚子進不去,這就必然要有接縫。再用裝飾條一裝飾,拿在手上,又好玩又好看。每個銅製品都有做它的意義,關鍵是這個做的意義。」

GIF/1621K

在機械化的衝擊下,純手工打造銅器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後繼乏人,曾氏銅藝將面臨斷代的危險。眼下,曾老最著急的就是希望能有人來傳承他的手藝,將銅藝發揚光大。

西大街車來人往,他自心靜如常,在 8 平方米的小天地內,與火爐、烙鐵、鎚子為伴,精工細磨一件件作品,堅守「曾氏銅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起回家 的精彩文章:

雙勾書法傳承人楊賢毅

TAG:一起回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匠造銅藝的「前世今生」
低調的奢華——你不曾注意的青銅藝術,禁
中國青銅藝術
致敬南宋文化 朱軍岷首次銅藝個展昨日開幕
李澤厚:青銅藝術的解體和解放
千錘萬鑿出深山,百年銅藝來體驗
銅藝,紅木傢具的絕活兒
低調奢華的青銅藝術,這些酒器為什麼叫「禁」?
匯盈銅藝經典案例賞析之青磚白牆黑瓦里的中式美學
小米:千年銅藝+六小齡童代言,399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