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家寶藏》海報中找答案 猜猜9大博物館帶來的27件文物是哪些?

《國家寶藏》海報中找答案 猜猜9大博物館帶來的27件文物是哪些?

博物館聯手搞事情的#周二見#

網友回復

本周一,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的微博賬號突然互相發了條#周二見#,網友們評論,「你們要搞什麼事情」。

GIF/558K

《國家寶藏》宣傳片

星期二在「CCTV國家寶藏」的微博上,為大夥解開了謎團。歷經兩年修改、多方打磨,央視聯手這9大博物館,打造一款集「紀錄」與「綜藝」基因於一身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將於11月開始講述國寶「前世今生」的歷史文化故事。並公布了一條2分鐘帶有大片氣質的宣傳視頻,調皮說「無意炫技,就是打個樣」。

GIF/1673K

《國家寶藏》宣傳片

接下來兩天「CCTV國家寶藏」又出沒,依然沒有公布是哪27件國寶,據說需要在年底才能揭曉答案。節目為9大博物館設計的海報以它們各自特點和館藏,拼出了各自代表性大殿造型。其中內容可以總結為五個最:「最驕傲的歷史,最驚艷的展覽,最忠誠的守護,最傳奇的故事,最頂級的國寶。」

但仔細看海報,也許機智的大夥們能猜到,到底是哪27件國寶將亮相?

首先看下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海報局部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縱24.8cm,橫528cm。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清明上河圖」在日本投降時,蘇軍曾在偽帝溥儀手上截獲幾卷交還中國。解放初,故宮博物院派楊仁愷選回一捲入藏。在故宮博物院九十周年大展中,《清明上河圖》罕見的把全卷528厘米鋪開陳列。

五代·楊凝式草書《神仙起居法》卷

縱27cm,橫21.2cm。草書8行,共85字

《神仙起居法》是楊凝式書寫的古代醫學上一種健身的按摩方法,文體近似口訣。此幅小行草書是楊凝式七十六歲時的作品,也是其草書傳世作品的代表作,對宋代書法影響較大。

此卷最早為宋高宗內府之物,後入賈似道手中,至明代曾經「江陰葛惟善收藏」(都穆《寓意編》),《清河書畫舫》又稱「郡人王氏所藏」,明代為項元汴所有,至清代乾隆時進入內府。

玉螭鳳雲紋璧,戰國

寬14.2cm,璧徑11.5cm

此璧為新疆和田白玉制。此玉璧不僅螭龍、鳳鳥造型生動,是目前所見的戰國玉璧中此件玉璧最為精緻。從樣式上判斷,此器應是佩掛於人身的大型組佩中部的主要飾件,佩帶者應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青釉刻花三足瓷樽,東漢

高23cm,口徑17.7cm,足距15cm

青釉刻花三足瓷樽出土於廣州東郊紅花崗,是一種溫酒用具,流行於漢晉時期,主要為鉛綠釉或黃釉陶器。

隋至南宋有較精緻的白瓷或青瓷製品,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汝窯樽最為著名。

朱碧山銀槎,高18cm,長20cm

此槎是由白銀制,周身作檜柏紋理,形如老樹杈枒。此銀槎杯為鑄成後加以雕刻,頭、手、雲履等部分是鑄成後接焊的,接焊處混然無跡。

這件兼有傳統繪畫與雕塑特點的工藝品,標誌著元代時期鑄銀工藝的技術高度與藝術水平,對於研究元代藝術發展的歷史有很大意義。

清·金甌永固杯,高12.5cm,口徑8cm

乾隆年間,清宮造辦處製造了各式酒杯,其中不乏龍耳作品,且式樣頗多,但這種以象鼻為足的作品卻很少。這件金杯的設計及加工皆屬上乘,是皇帝專用的酒杯。

武英殿刻本——《欽定明史》

開本31.0×20.0cm,版框21.9cm×14.5cm

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在西華門內武英殿設立刻書機構,直至清末。在長達200餘年的歷史中,武英殿先後刊行書籍數百種,此即「武英殿刻本」(簡稱「殿本」)之由來。

《欽定明史》始末歷經130餘年,是中國歷史上編撰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部官修史籍。纂修者50餘人,至乾隆四年(1739),由張廷玉領銜,才最終完成。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卷

縱51.5cm,橫1191.5cm

北宋畫家王希孟於18歲時創作出宏幅巨制《千里江山圖》卷,也是其傳世的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圖》卷在設色和用筆上繼承了傳統的「青綠法」,此種表現方法是我國山水畫技法中發展較早的一種,此種表現方法是我國山水畫技法中發展較早的一種。

清 丁皋《靳介人畫像》卷

縱36cm,橫131.8cm

畫面表現的是暮春時節,環境清新雅逸,文人雅士閑適的生活情景躍然紙上。

在明代人物畫流派波臣派作品中,將人物置於山水之間的肖像畫多為合作之畫,而本件作品情景合一,將人融於景物之中,通過環境襯託人物清逸的品質,無疑是一件成功之作。

胤禛美人圖

每幅均為縱184厘米 橫98厘米

1973半年雍正皇帝下旨將已從屏風上拆下的美人圖《用墊紙襯平,各配卷桿。1862年,位於雍和宮中軸線最北端的綏成帶殿發生火宅,收藏於大殿二樓金漆木塔中的美人圖幸免於難,並安置在雍和宮正殿。遜帝溥儀出宮後,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小組對清宮遺留的每件物品進行清點等級時,將美人圖登記為「咸二68」。

20世紀50年代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整理清宮舊藏時發現一套收藏在庫房很多年的大幅絹本設色美人像,,無作者款印。十二幅畫都托裱過,每幅畫有一根細細的杉木卷桿,鬆鬆地捲成筒狀存放。

桐蔭仕女玉山,清乾隆

長25cm,寬10.8cm,高15.5cm

本器從內容到風格都是仿油畫《桐蔭仕女圖》而作,所用玉料實為雕碗後的棄物,但玉工巧為施藝,庭院幽幽,人物傳神。

剩料被加以利用,這種取其自然之形和自然之色傳以生動之神的做法,是清代圓雕玉器的代表作。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海報局部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窖藏,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更是歷見著錄、舉世聞名的國寶。

周初以來的傳統紋飾至此已完全變形,進入紋樣轉變新時期,出色地融合了當時圖案及雕塑藝術的成就。

清 滿族平金綉雲龍紋朝袍

長131.5厘米 寬191厘米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滿族服飾源出狩獵和征戰需要,大襟無領窄袖,上加披領,袖端加半圓袖口,因形似而稱「馬蹄袖」,又名箭袖,原為護手實用,後成禮服定製。這件禮服在緞質面料上用金線盤綉成雲龍海浪圖案,富麗堂皇。

披領,又稱披肩,是滿族獨具特色的服飾,呈菱狀戴在頸間,披於肩上,是文武百官穿禮服時的一種領飾。

戰國 晚期 鑲嵌雲紋敦

高28.1厘米,口徑16.5厘米

敦(duì)是盛食器,在祭祀和宴會時盛放黍、稷、稻、梁等,出現在春秋時期,到戰國時多為蓋形同體。

上下皆圓,蓋與器相合成球體,有時蓋也能反過來使用,常為三足。通體飾以陰陽互托的大三角形雲紋,並用紅銅絲、銀絲或綠松石鑲嵌,顯示其裝飾工藝已至登峰造極的地步。

唐思惟菩薩像

高11厘米

唐思惟菩薩像,銅質鎏金,以失蠟法鑄成。鑄工精湛,髮絲眉目歷歷可見,其造型的關鍵特徵是「思惟手」。作為思惟菩薩的形象,通常還要搭配一足置於另一腿之上的「半跏坐姿」和沉思或微笑的表情,這件館藏的唐代思惟像,即未作典型的半跏坐姿,因此亦顯得格外珍貴。

宋 米芾 行書多景樓詩冊(局部)

縱31.2 厘米 橫53.1 厘米

此冊米芾行書十一開,無款印。中國書畫史上北宋的"米顛"名聲似乎是最大的。米顛是人們對米芾的戲稱。他嗜書畫為命,時刻不離,特意建造了一艘大船用以運載書畫隨行,並起名為"米家書畫船",成為後世藏家爭相仿效的範例。

米芾留存下來的書跡不少,但大字的作品卻十分稀罕,《多景樓詩冊》是米芾晚期的作品,用筆老辣、厚重,間架欹側中見穩健。

明 祝允明 草書前後赤壁賦卷(局部)

縱31.3 厘米 橫1001.7 厘米

祝允明43歲用以名貴的金粟山藏經紙書,此卷為明代中期狂草書法的經典之作。《前後赤壁賦卷》通篇用「點」表字達意,在全卷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交龍紋鼎

交龍紋鼎是春秋晚期典型的晉地作品,更新期的鼎在形制和花紋上均出現了較明顯的地域特色。

戰國商鞅方升

高2.32厘米,通長18.7厘米,容積202.15毫升

商鞅方升的監造者是秦國高階官員商鞅,這件就是他所監製的度量衡標準器。統一度量衡在當時屬重大事件,故在器物上刻銘記錄。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數字運算和器械製造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海報局部

清·乾隆 藍釉描金粉彩開光轉心瓶

通高70厘米 口徑20厘米 底徑24厘米

轉心瓶是乾隆官窯創製的特有瓶式,工藝極為複雜,在鏤空的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此瓶底施湖綠釉,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這件文物為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是當時景德鎮為清宮專門燒造的大內瓷器,是粉彩在鼎盛時期的代表作。

鳥紋尊

口徑19.8 足徑14.1 高25.8厘米

1930年儀征破山口出土。三段式造型,中腹飾變體鳥紋,中腹上下各飾二道凸弦紋。

清·乾隆 清乾隆綠地五彩雙耳瓷瓶

高23. 9厘米 口徑7. 3厘米 底徑8.7厘米

頸部貼朱雀形雙耳, 內施湖綠釉,外翠綠釉上繪粉彩雙鳳穿花紋。此瓶紋飾精細,釉色鮮艷,較為罕見。

青瓷神獸尊

高27.9厘米、口徑13.3厘米,

這件國寶級文物西晉青瓷神獸尊,燒制的時代根據墓誌記載,應該為西晉永寧二年(公元302年)。這件青瓷神獸尊不是一件簡單的瓷罐,而是特製的隨葬品,是一件絕品,具有神聖的意蘊。它的造型獨特而又具有西晉瓷器的典型特徵,出土在有紀年的墓葬,到現在,還沒有發現相同的,能有可靠資料的相同器物,所以,珍貴至極。

清 雍正 青花釉里紅如意尊

高 23.5厘米 口徑5厘米 底徑10厘米

如意尊是雍正朝特有的造型。此尊呈葫蘆型,有對稱的如意形雙耳。外壁繪纏枝西翻蓮,以青花繪枝葉,釉里紅作花朵,紅花配綠葉更顯清新雅麗。

明 徐渭《雜花圖卷》

明代畫家徐渭《雜花圖卷》是南京博物院18件鎮館之寶中唯一一件書畫作品。

這幅作品創作於明代萬曆年間,是徐渭以大草(狂草)入畫的大寫意典範之作。在十餘米的長卷中,徐渭以淋漓酣暢的焦墨、潑墨、積墨等多種技法,分別畫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蘭、竹等共計13種花卉蔬果。謝稚柳先生在觀看作品都稱其為「天下第一徐青藤」。

清末 角形木雕飾火藥盒 長31cm

存儲火藥用具,木質,紅漆地,花紋髹金漆,面部鏤空雕喜鵲登梅圖案,寓意"喜上眉梢",上部和頂部雕有三隻獅子立體圖案,象徵太師少師,寓意官祿代代相傳。

湖南省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海報局部

人物御龍帛畫

戰國 縱37.5厘米 橫28厘米

這是1973年清理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遺址時發現的又一幅戰國帛畫。

畫中男子為墓主人。作品主題也是表現「升天」,不過不是由龍鳳引導,而是由墓主人駕馭飛龍升天。與向右飄動的人物衣衫、手執的韁繩以及輿蓋上的三條飄帶,構成畫面上極強的動感,很好地表達出人物乘龍迎風挺進的意境,

馬王堆漢墓文物——T型帛畫

通長205厘米,頂寬92厘米,末端寬47.7厘米,

在馬王堆一號漢墓的錦飾內棺的蓋板上,覆蓋著一幅彩繪的帛畫,保存完整,色彩鮮艷,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技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是國內已知畫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性最強的漢代彩繪帛畫。

這幅帛畫用單層的細絹作地,絹地現呈棕色,帛畫的整個畫面上寬下窄,呈T形,故稱T型帛畫。

唐摹《蘭亭序》(黃絹本)

縱24.5厘米、橫65.6厘米

現藏湖南省博物館的這卷原託名為褚遂良所書《蘭亭序》,正文質地為絹本,黃褐色,亦稱「黃絹本」。這卷唐摹《蘭亭序》,是1952年,由前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以當時的人民幣50萬元(相當於現在的50元人民幣)收購入藏,1958年6月移交給湖南省博物館收藏至今。其無論在過去還是在現在,無論在何處為誰人所收藏,都被視為珍寶。

儘管它不是褚遂良的摹本,但作為唐代初期的書法作品,能流傳到現在,實為不易。

大禾人面紋方鼎

通高38.5厘米 口長29.8厘米 寬23.7厘米

1959年湖南寧鄉縣炭河裡鄉出土,大禾人面紋方鼎是中國唯一的以人面紋為飾的鼎。年代為商代晚期。商、周青銅器以獸面紋作主題紋飾較為常見,人面紋飾較為稀有珍貴,此鼎以四個相同的人面紋裝飾器體的主要部位,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銅製作者已具備了較強的寫實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黃紗地印花敷彩絲錦袍

袖通長250厘米 身長129厘米

1972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黃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是印花與繪彩相結合製成的衣服,屬於漢代貴族婦女一種華麗的時裝。色彩有朱紅、粉白、墨黑、銀灰、冷灰和暖灰等,花紋印製得線條流暢,層次分明,技藝特佳,為迄今所見最早的印花、敷彩相結合的絲織物。

黑地彩繪棺

黑地彩繪棺為馬王堆一號漢墓木槨中出土的四層木棺中的第二層。棺的外表,以黑漆為地,彩繪了複雜多變的雲氣紋,以及穿插其間、形態生動的許多神怪和禽獸。

商代豕形銅尊

高40,長72厘米

1981年湘潭九華出土的商代豕形銅尊為野公豬形狀。有蓋,蓋上捉手殘缺,根據殘存情況復原成鳳鳥形。

此器重達30多公斤,容積有13公升,盛滿之後,一個人難以搬運,有此管孔,可以穿繫繩索,供人抬舉,安裝此管的作用是便於人們搬運。

戰國時期 人物龍鳳帛畫

長31、寬22.5厘米

1949年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是中國東周戰國中晚期的帛畫精品,1949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東南郊楚墓,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2002年公布的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帛畫構圖簡潔而意境深遠,形象勾勒形神兼備,尤其是龍、鳳的動態渲染和人物的靜態刻畫,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這是我國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肖像畫之一。

朱地彩繪棺

長230厘米,寬92厘米,通高89厘米

朱地彩繪棺在黑漆素棺、黑地彩繪棺之內,是套棺的第三層。彩繪龍、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圖像。每個面的紋飾圖案都不相同,內容非常豐富,繪畫技巧極其高超,是我國漆器工藝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皿方罍

原器身通高63.6厘米,器蓋通高21.5厘米

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稱「方罍之王」。

商代晚期鑄造,屬酒器中的盛酒器一類,因器口銘文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該器於1922年被發現,器蓋於1956年由湖南省博物館保存至今,器身流至國外。2014年3月19日經多方溝通和協議,皿天全方罍於6月14日回歸中國長沙。

素紗單衣

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兩部分構成

1972年在中國湖南省長沙馬王堆漢墓 一號墓出土,國家一級文物。素紗絲縷極細,共用料約2.6平方米,重僅49克,還不到一兩。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 且色彩鮮艷,紋飾絢麗。它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海報局部

白玉舞人佩

長4.6厘米,寬2.5厘米

僖山一號漢墓出土白玉舞人佩(一對)。舞人形態翹袖折腰,著交領系帶長衣,細部以陰線刻出,上下各有一孔,以備系佩。其紋飾簡潔,形象寫實,是漢代玉佩的標準玉器。

帶翼銅鈴

中國最早出現的有舌青銅樂器。作為中國合瓦形銅鐘形制的先源,它奠定了商周青銅樂器造型的基礎,在中國音樂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袁安碑

碑高1.53米,寬約0.74米

碑發現較晚,鋒穎如新,書法渾厚古茂,雄朴多姿,是漢代篆書的典型代表。《袁安碑》為近世所出篆書碑之最完整者,字字鋒穎如新,界格完好可見。

明代 青花梵文蓮瓣洗

高5.5厘米,口徑19厘米, 足徑11.8厘米

青花梵文蓮瓣洗由雙層蓮瓣塑成,每層十六瓣,整體以4層共64瓣蓮瓣組成一朵怒放的青蓮造型,手塑與彩繪並施,器型優美,技藝精湛,是一件明代景德鎮窯的上乘佳作。

漢代 青玉透雕龍形璜

長9.5厘米,寬2.9厘米,厚0.3厘米

河南淮陽王店出土, 漢代的玉龍更是千姿百態,思想開放的新時代帶給玉龍更大的遨遊空間,新的審美意識有助於玉龍的塑造。漢代盛行神學思想,更加渲染了龍的神性,而使人望而生畏。

戰國 玉璧

直徑6.1厘米,好徑2.1厘米

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的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玉璧,是用玉選料極精,製作工藝極細。

玉璧是中國玉器中出現最早並一直延續不斷的品種,是很重要的瑞玉,戰國至兩漢是玉璧的鼎盛時期,,花紋形式多變,飾紋種類極為豐富,使用範圍大增,數量也屬歷代之冠。

戰國 素麵銅戈

通長27.5厘米,援長17.9厘米

青銅兵器是古代青銅器收藏中的一大門類。在青銅時代,戰爭頻仍,為了獲勝,當時的貴族毫不吝惜珍貴的青銅,鑄造了大量的兵器。

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 劉根造像碑

長144厘米,高37.5厘米,厚14厘米

清代光緒年間出土於河南省洛陽市,此碑中部線刻釋迦說法圖,左右分別刻造像題名和題記。題名中的侯剛、乞伏寶等人於《魏書》有傳。

彩繪勾首馬 三彩器 盛唐時期

高48厘米,長39厘米

馬的體態雄健和造型,可以看出唐馬陶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顯示了唐代陶塑匠師的高超技藝,是研究唐代陶塑藝術及葬俗的形象資料。

西周晚期 七璜聯蓮組玉佩

通長約87厘米

1991年三門峽虢國M2001號墓出土。這件七璜聯珠組玉佩由七件大小遞增的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遞增,各璜之間以左右對稱的雙排兩行瑪瑙與琉璃串珠連綴而成。

夏代 黑陶盉

高32厘米,口徑5.6厘米,底徑12.8 厘米

1990 年伊川縣南寨遺址出土

唐·武則天金簡

長36.2厘米,寬8厘米

唐代 1982年發現於嵩山峻極峰北側石縫, 金簡為長方形片狀,,用純度為96%的黃金製成,重223.5克。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唯一金簡,也是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可移動的武則天罕見遺物,是我們認識和研究女皇武則天生平事迹及其晚年思想行為十分寶貴的物質史料。

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海報局部

唐 鴛鴦蓮瓣紋金碗

高5.5 厘米,口徑13.5厘米

碗在唐代金銀器中的數量很大,形制變化也頗多。大多數為銀質,金碗很少,最有名的當數這兩件鴛鴦蓮瓣紋金碗。

兩碗純金質,造型、紋飾均相同。這兩件金碗流暢的蓮瓣、穩重的雙重結構和華麗的紋飾,是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當然,其對西方金銀器造型的借鑒和改造也體現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與唐人的創新精神。

鑲金獸首瑪瑙杯

這件瑪瑙杯是用一塊罕見的五彩纏絲瑪瑙雕刻而成,造型寫實、生動,細微處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選材、設計和工藝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

唐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通高24.2厘米,口徑14.4厘米

1970年10月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銀器是上世紀唐代金銀器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它們不但全面反映了唐代金銀器製作的最高水平,同時也再現了大唐王朝的盛世風采以及雄渾博大的大唐文化,而國寶級的鸚鵡紋提梁銀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

此件文物用於儲存藥物,古人認為用金銀器盛放煉丹要物可以提高其藥效,因此在何家村發現的藥材均盛放在金銀器中。這件銀罐體現出唐代工匠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出土時罐內尚存有半罐水,水中散落著十餘顆顏色各異的寶石,歷經千年歲月依然璀璨奪目。

唐墓壁畫——永泰公主墓《宮女圖》

因為唐代的紙質和絹制畫卷存量很少,要了解唐代繪畫藝術,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墓室的壁畫,於是墓室壁畫更顯得珍貴。歷代墓葬中的壁畫,無論從出土的數量,還是藝術價值,唐墓壁畫堪稱「空前絕後」

在幾十年來發掘的唐朝墓葬有2000座,僅有很少墓葬發現壁畫,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唐墓壁畫的數量、等級、保存狀況而言,是絕無僅有的,有中國的「烏菲奇畫廊」之稱。在2016年,陝西歷史博物館曾將修復完成的16幅唐墓壁畫進行展出。

唐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高14.8厘米,口徑2.3厘米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18件/組國寶級文物中唯有兩件從不出境展出,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就是其中一件。

安史之亂爆發後,盛行一時的舞馬銜杯宮廷祝壽舞的形式在歷史的變革中永遠地銷聲匿跡了,但這件銀壺卻成為大唐王朝興衰最好的見證。銀壺製作精湛,更因其印證了史書中記載的玄宗馴養舞馬祝壽的故事而彌足珍貴。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海報局部

戰國 曾侯乙尊盤

尊高33.1厘米,口寬62厘米,盤高24厘米,寬57.6厘米,深12厘米

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也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這件尊盤的驚人之處在於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裝飾。其鑄造上的高度技巧,有著鬼斧神工之妙。這一發現,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

2006年鍾祥市郢靖王墓出土。梅瓶腹部分別繪王羲之愛蘭圖,陶淵明愛菊圖,周敦頤愛蓮圖,林和靖愛梅、鶴圖。

元青花瓷器的存世量非常少,據目前權威資料統計,全世界總共不足400件,目前國內僅存100餘件。在青花瓷器中,元代青花反映人物圖案的器物存世較為稀少,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了解元代青花瓷製造工藝及人物圖案紋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戰國時期曾候乙編鐘

鍾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是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

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自出土以來一共奏響過三次,分別是1978年8月1日,首次演奏。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進京演奏。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由國家特批再次敲響了編鐘。

春秋晚期 越王勾踐劍

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 4.6厘米,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是國家一級文物、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經過兩千多年,劍身出土時不見絲毫銹斑,依舊寒光閃閃、鋒利無比。

越王勾踐劍雖然是越國的重器,卻出土在楚國的貴族墓中,專家對此的推測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大玉戈

商代前期玉質儀仗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1974年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的大玉戈,出自商代前期,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見,堪稱「玉戈之王」。

虎座鳥架鼓

2000年2月,湖北省荊州市天星觀二號墓出土。虎座鳥架鼓為戰國時期楚國的樂器,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是荊州楚墓中出土的最為典型的文物,具有濃厚的楚文化特色。全器造型逼真,彩繪絢麗輝煌,既是鼓樂,也是藝術佳作。

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一鳳與虎的組合形象中,鳳高大軒昂,傲視蒼穹,虎卻矮小瑟縮趴伏於地,反映了楚人崇鳴鳳、嚮往安詳的意識和征服猛獸、不畏強暴的精神。

鹿角立鶴

通高143.5厘米,寬38.4厘米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鹿角立鶴是一件奇異的古代藝術極品,頭有鹿角,身為鶴身,是古人想像中的吉祥物。鹿角立鶴現在也是其出土地湖北隨州市的市標

南北朝青瓷蓮花尊

通高標準39cm,口徑12.8cm,底徑13.5cm

1956年,湖北武昌出土過幾件南朝青瓷蓮花尊,其中三件分別收藏於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市博物館。

唐以前的尊一般都是盛酒器,但蓮花尊造型碩大,紋飾精美,蓮花尊稀世珍寶瓷器酒器南北朝青瓷珍品,絕不能簡單視為盛酒器。這些蓮瓣紋裝飾的廣泛流行,與北朝時期佛教的影響有密切的關係。

金盞

1978年湖北省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盞,製作於公元前300年左右,這件金盞重達兩公斤多,是我國已出土的前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

鄖縣人頭骨化石

湖北鄂西一帶是古人類化石的重要發現地。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在鄖縣發現了兩具人類頭骨化石,科學測定約為距今100萬年的直立人。鄖縣人化石及其文化的發現,對人類進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對直立人與早期智人的發展關係以及南北文化關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浙江省博物館

浙江省博物館海報局部

彩塑泥菩薩立像

通高64厘米,出土於溫州白象塔

彩塑泥菩薩立像不僅充分體現了宋代彩塑的典型藝術特徵,而且其製作工藝也體現了「甌塑」的地方特色,成為宋代彩塑又一個標誌性範例,更是宋代菩薩造型的典型代表。它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也是館內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五代十國 鎏金銀阿育王塔

高36、底座邊長12厘米

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是浙江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其規格極高,與中國四大舍利塔同性。相傳此塔供奉的是釋迦牟尼的頭髮遺物。塔身方形,每面鏤刻佛本生故事畫面。

西周雲雷紋銅鐃

通高51.4,銑徑40.4 ,甬高18.2 厘米

雲雷紋銅鐃為打擊樂器。使用時,口向上,甬中通,可手執或插於座上。通體飾雲雷紋,是典型的南方青銅器。它對中原地區青銅甬銅的出現有著重要的啟示。

玉琮——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

整器通高8.9

中國首批62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良渚反山墓地出土,是目前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通稱「琮王」。此件文物是已拉開文明樂章的良渚文化的王權的象徵。

雙鳥朝陽紋牙雕

長16.6厘米、殘寬5.9厘米、厚1.2厘米

「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是原始象牙雕刻中的藝術珍品。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審美觀念和最高藝術成就,圖案刻於象牙上,是打磨得很光滑的一件堪稱國寶的文物精品。從這些藝術品中可看到原始河姆渡人對鳥的喜愛和對太陽的崇拜。

春秋 伎樂銅屋

通高17、面寬13、進深11.5厘米

此文物為春秋時期的金屬器,是罕見的先秦青銅房屋模型。

戰國 越王者旨於睗劍

通長52.4厘米

1995年10月,青銅專家馬承源先生在香港一古玩店奇蹟般地發現了一柄據傳出於浙江的越王者旨於睗劍,後在杭州鋼鐵集團出巨資襄助下,1996年初浙江省博物館成功徵得這件流失的國寶,使之回歸越國故里。

劍主越王者旨於睗,即《史記》記載的越王勾踐之子鼫與,冶師為他精鑄了一批兵器,僅青銅劍目前就有多把發現,而保存最為完好的就是這柄越王者旨於睗劍。

「彩鳳鳴岐」七弦琴

通長124.8cm,有效弦長116.3cm,額寬16.3cm,肩寬18.8cm,尾寬12.5cm,

「彩鳳鳴岐」琴製作於中唐,是楊宗稷「半百琴齋」中最珍愛的三張琴之一,並著錄於《琴學叢書》。 「彩鳳鳴岐」琴,曾在寧波『沉睡』多年,當年還是鎮海文化館移交給浙江博物館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雖歷經滄桑,卻仍能彈奏出悅耳動聽的琴曲。在唐琴中已屬上乘,與故宮著名的唐琴「九霄環佩」可相提並論。

龍泉窯舟形硯滴

縱:16.2厘米 高:9.1厘米 寬:6.5厘米

硯滴是一種文房用具,形制多樣,但船形則為龍泉窯所首見。這是一件從窯址出土的器物,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該器不僅造型生動有趣,是一件集實用與觀賞性為一體的不可多得的青瓷珍品,同時也是了解當時甌江流域船隻形制的珍貴實物資料。

元至二十五年「昏爛鈔印」銅印

縱9厘米 ,橫4.2厘米 ,高7.5 厘米

「昏爛鈔」,指破爛、模糊的紙質鈔票(當時稱「交子」「會子」)。元代濫發紙鈔,並在人口眾多、貿易頻繁的大都市設置「燒鈔庫」,專職焚燒、銷毀昏爛破鈔。西湖出水的「昏爛鈔印」先後多達4枚,可證實那時候杭州也設有這樣的「燒鈔庫」。

遼寧省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海報局部

鳳首瓶

鳳首瓶,遼代的一種瓷器。器多黃、綠釉,白釉則極少見。其造型很像一隻引頸高歌的鳳鳥,這種造型最早流行於西域諸國,唐時稱為「胡瓶」,遼代鳳首瓶可能是二者的結合體,杯式口,細長頸,在口頸相交處有一鳳首,肩部一般均刻劃弦紋兩道。

元 王蒙 《太白山圖》卷

縱28、橫238.2厘米

繪浙江鄞縣太白山天童寺及其周圍景物,尤其著重描繪天童寺前二十里夾徑松林。畫面中遠岫層巒,溪流潺潺,人物往還其間,用筆松潤,賦色淡雅。畫心右上角有小字篆書「太白山圖」四字,畫尾鈐「王蒙印」,近人研究認為此卷為王蒙晚年代表作。

朱熹行草《書翰文稿》卷(局部)

前段縱33.5厘米、橫45.3厘米,後段縱28.2厘米、橫113.6厘米

朱熹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自幼習書,嘗學曹孟德,後攻鍾繇楷書及顏真卿行草書,一生勤勉。

他書寫的墨跡數量大,遺憾的是失傳甚多。加上其在學術上享有盛名,故書法藝術的光芒被遺憾地掩蓋了。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傳世作品以行書簡牘為主,大字墨跡很少,翻刻作品較多。

戰國 燕王職戈

通長27.2厘米

本件文物為燕王作,為其御司寇用的兵器。器精美而文字史料價值極高。

宋元明清緙絲刺繡——緙絲牡丹團扇

高22.6 寬26.3厘米

中國是世界上絲織工藝最早的國家。緙絲,是將繪畫藝術移植於絲織品的特種工藝美術品。它既保留了原繪畫作品的風格形狀,同時又具備了絲織物細膩動人的特點。緙絲扇面源於宋代書畫扇面,它既有實用功能又有良好的觀賞效果。

唐代仕女畫《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作為唐代周昉的代表作之外,也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畫中描寫的是唐代當時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說明唐代的社會政治比較開明,因此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才能夠流傳下來。

此卷曾經南宋內府收藏,南宋末歸賈似道所有,元、明間流傳無考,清初為梁清標、安岐收藏,後入清內府。末代皇帝溥儀遜位之後,以賞賜其弟溥傑的名義將其攜出清宮,經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其後輾轉入藏東北博物館,即今遼寧省博物館。

商晚期 饕餮紋大圓鼎

高86、口徑61厘米

重達百餘斤,是國內出土最大的商代圓鼎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商王畿以外最大的銅鼎。

清 徐揚 《姑蘇繁華圖》

1225×35.8厘米

擅長人物、花鳥草蟲的蘇州籍宮廷畫家徐揚用了24年時間創作,反映當時蘇州「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市井風情,後進獻乾隆皇帝,以贊乾隆盛世。

這件文物是繼宋代《清明上河圖》後的又一宏偉長卷,全長1225厘米,寬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圖》還長一倍多,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

遼 綠釉貼塑團龍菊花紋雞冠壺

高29.5、口徑5.9、底徑9.5*8.9厘米

具有契丹族傳統工藝的仿皮囊式雞冠壺可謂遼瓷中的典型器物。雞冠壺造型別緻,製作精美。

明 利瑪竇《兩儀玄覽圖》

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的《兩儀玄覽圖》雖是利瑪竇所編繪,但並非原初底稿,而是李應試刻本。利瑪竇在其著作《入華記錄》中記載,李葆祿曾經刻制了8幅他繪製的大地圖,李葆祿原名「李應試」。

這幅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世界地圖上除了用漢字標註,很多區域和地名還附有滿文注音,並將明代的中國地名寫入了這幅世界地圖。

所以,海報中所提到的9大博物館文物,將出現的到底是哪27件呢?

作者:羅書銀

編輯:陶一博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拿到這些「錢」 你還捨得花嗎?
這麼多年玩玉白玩了?老玩家竟想收藏完美的和田玉!
沉香手串啥的都弱爆了!這個雕件要賣20萬!
2015版人民幣目前有什麼收藏價值?
可笑!男子收藏假黃玉以為自己「撿漏」興奮不已!一看切料傻眼!

TAG:雅昌藝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文化釋說》珍藏版海報,精美圖集
《復仇者聯盟4》大陸海報你看懂了嗎,裡面暗藏各種彩蛋!
《1931刺殺宋子文之謎》曝概念海報 解民國疑雲
國產奇幻《怪物先生》首曝概念海報
《復聯3》之後,《蜘蛛俠2》《奇異博士2》等海報搶先看!網友:漫威省了一大筆錢!
《小偷家族》大火,海報文案我給100分!
《頭號玩家》中國獨家海報預覽虛擬幻想世界
《頭號玩家》的中文海報竟然是這位90後畫的
《小偷家族》海報100分!是枝裕和的電影文案句句戳心!
飯製版《復聯4》與《銀護3》海報來襲
《頭號玩家》的中文海報竟然是這位90後畫的。
《何以為家》海報文案,看哭了!
《摘金奇緣》曝中國獨家海報 楊紫瓊「棄武從文」
神了,飯製版《復聯3》海報隱藏諸多彩蛋!
《復仇者3》曝無限寶石海報!網友瘋猜:第6顆在他手上
《千與千尋》回歸,中國版海報刷屏了!
《神奇動物2》發布美國版終極海報
中國版《龍貓》海報引日本網友盛讚:這是中國文化的反向輸出!
《千與千尋》回歸,中國版海報刷屏了
《動物世界2》海報曝出,網友:誰給你的自信拍第二部?